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文脉华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22 10:54:35 | 浏览:1408次 ]
分享到:

2024-06-22 08:31:35现代+

Loaded: 100.00%
Current Time 0:14
Duration 1:33
自动播放

夏至时节,扬州运河三湾水清岸绿、草木葳蕤,往来的市民、游客漫步在凌波、剪影两座桥之间。大运河至此拐了一道“几”字形的弯,水流得以放缓,这是400年前古人的水工杰作。如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像一艘扬帆的大船,停泊在运河之畔。

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十年前即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脉华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大运河绵延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舟楫往来通南北,运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运河南北,从京杭大运河北端的北京通州,到“运河原点”江苏扬州、“人家尽枕河”的江苏苏州,再到通江达海的浙东运河,总书记念兹在兹。

因“运”而新

文化遗产保护开新篇

文脉华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走进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详细了解了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记者 钱念秋 摄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记者 钱念秋 摄

时光荏苒,一张张蓝图变成现实。大运河畔,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如今,这里恢复了湿地生态风貌,世界文化遗产古运河的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网红博物馆,门票永远秒光。

“运载千秋”,这四个字精准诠释了2500岁中国大运河的生命历程,波澜壮阔,生生不息。

当下,“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正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这场展览汇聚了240余组最新考古出土文物,是大运河全流域考古成果首次集中亮相。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 记者 钱念秋 摄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 记者 钱念秋 摄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7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河北内丘邢窑遗址、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粮仓考古遗址、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每每“一醒惊天下”,一座座考古遗址公园、运河专题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

因“运”而汇

“双面绣”古今交融

文脉华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作为大运河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江苏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在烟火气与文化味交织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活态传承,活色生香。

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2023年7月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

近年来,“运”味儿十足的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出圈”:苏州平江路、无锡清名桥、淮安河下古镇、扬州东关街、镇江西津渡、常州青果巷……大运河畔,古街古巷成顶流,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打卡。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新产品、新现象呈现火热态势。

因“运”而兴

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文脉华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浙东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以及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凝结着古代人民的杰出创造,在中国和世界内河航运史上有着独特地位。

浙东运河古纤道

浙东运河古纤道

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了古运河河道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

走过一座10余米高的高拱石桥,石桥一旁的高速公路,车流穿梭不息。总书记感叹道:“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

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乘坐水上巴士考察大运河杭州段,并留下嘱托: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浙江省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如今两岸风光有了很大的变化。

因“运”而聚

沿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合力

文脉华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从京津盛景、燕赵雄风,到千秋淮扬、水韵江南,大运河将绵延千里、画风迥异的风景串珠成链。

北京白浮泉

北京白浮泉

北京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运河文化是通州主要的文化基因。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眺望副中心建设全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4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君住运河北,我住运河南。”今年6月17日下午,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暨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开幕,主题为“十年精彩蝶变 运河流向未来”,今年已是京杭对话活动举办的第五届。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曾在谈到文化遗产保护时表示,大运河沿线的遗产点是运河廊道上的一颗颗明珠,所以,运河的保护既要保护一颗颗明珠,也要保护河道景观和文化线路,他还呼吁应该适时推动大运河遗产点的扩容工作。

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正迎来2500多年岁月里新的生命周期。大运河沿线8省市正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合力,聚力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运河百景,熠熠生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央视快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宁夏篇章

2024-06-22 08:30:19央视网

“宁夏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等工作,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听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宁夏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关乎宁夏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擘画了宏伟蓝图,为宁夏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宁夏物华天宝,素有“塞上江南”美誉;宁夏又是全境被列入国家“三北”工程范围的唯一省区,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新征程上,宁夏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美丽新宁夏建设。要紧紧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两大区域战略“双覆盖”提供的历史机遇,加快补上短板弱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讲出更多更好的“欠发达”走在前、“小省区”大作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引宁夏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重点深化改革,牢牢把握生态保护基准线。宁夏要把总书记的关怀和激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坚定行动,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民族地区,宁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到建设美丽新宁夏的方方面面,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加强对宗教界思想政治引领,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大地气象新。奋进在新征程上,宁夏720多万塞上各族儿女团结一心、豪情满怀。宁夏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塞上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锚定目标、真抓实干、接续奋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

央视评论员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写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

2024-06-22 08:35:19人民网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保护优先,水脉连着文脉

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碧波荡漾的北运河,犹如一条绿色飘带。摄影师马文晓走在运河沿岸,不时举起相机记录,在他的镜头中,绿柳拂堤、芳草如茵。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北运河润泽京津冀。近年来,北京实施有针对性的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通过区域截污治污、河滨带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及城市公园建设,大幅改善北运河水质。

“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航拍时,目之所及多是化工厂房。去年我又拍了一次,看到的是一片蓝绿交织的美丽景象。”这些年,马文晓用上千张照片记录了运河的变化,为运河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成长档案”。

大运河沿线各省份全面建立河长制,水环境实行按月全面监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大运河。

大运河是水路,更是文路,串起沿线8省份的“运河情”,串起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

河南开封,运河穿城而过。“考古探方内,地面至地下12.5米,依次叠压着清、明、元、宋、唐数个朝代的文化层。”讲解员宋世超向游客讲述州桥遗址发掘进程和成果。堤岸石壁上北宋雕镌的海马、鹤禽、祥云纹饰,构成一幅长长的精美画卷,令游客连连赞叹。

州桥遗址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万多件,通过一道道地层线,可以清晰观察到大运河通济渠开封段由宽而窄的沧桑变迁。“对研究北宋东京城和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介绍。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一首读不完的诗。作为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超大体量文化遗产,大运河拥有河道、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各级各类遗存超1200处,水工设施等重要代表性遗存368处,构成了一条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首次提出大运河文化带;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发布实施;2020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发布;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进入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开启新篇章,推动古老大运河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勾勒生机勃发的新画卷。

古今共融,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首座“国字号”大运河主题博物馆,成为新的文化载体。

在“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的陈设展区,参观者一抬头,就能看见瑞兽海马脚步轻盈地奔驰着,守护着船只从州桥下穿桥而过;一点击,自行滑动的屏幕呈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旧貌换新颜……

“展厅文物墙中暗藏玄机,10处精心设置的深入解读点带观众领略木岸狭河、河道总督署和一粒粟的故事。”博物馆典藏征集部工作人员田帅介绍,“展览广泛运用场景复原、投影、互动体验等多种展示手段,增加参与感和互动体验,让大运河的故事在探索中传承、在交流中共鸣。”

通过展示大运河历史遗存,沿线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等得以再现。

悠悠运河,青青杨柳。天津西青杨柳青镇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古镇。大运河带来的不仅有繁华的商贸,更有深厚的文化,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杰出代表,已有数百年历史。

走进杨柳青古镇,依然画坊林立、字号满街。“玉成号”年画坊里生意不断,店主张宏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引来八方游客,也给非遗带来新活力。

杨柳青从事年画产业的企业达20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古老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后继有人、繁荣兴盛,彰显“年画之乡”的生机。

大运河沿线孕育了繁盛的运河文化,集聚了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

大运河不仅是促进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也是奔腾在人们心灵河床上的文化之河。

6月,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在浙江杭州大剧院上演。10年前,这部作品正是在这里首演。

“10年间,我饰演了剧中的孩童、撑伞少女、妇人、为保护大运河奋不顾身的志愿者……”舞蹈演员李婷是剧中饰演角色最多的演员之一。她说,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勾勒出保护大运河的群像。

《遇见大运河》在大运河沿线巡演,并走向世界。“我们用舞蹈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讲好运河故事。”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说。

北京举办“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动,浙江推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江苏举办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艺术节……一批批大运河主题的文艺作品、文艺活动不断涌现,挖掘和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促进大运河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鲜明符号和重要载体。

因河而兴,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夜幕四合,满载集装箱的货船缓缓驶离山东济宁龙拱港,沿着大运河向江苏徐州进发。

船长杨永军转动船舵:“这些年,在运河上开的船越来越大,从载重不到100吨,到100吨、1000吨、2000吨,航程也越来越远喽……”

变化背后,是济宁为“通江达海梦”付出的努力:整治改造运河河道,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将龙拱港建成内河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港口……大运河这条水上经济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大运河沿线各地实施综合保护工程,整合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博物馆群落和文化休闲体验点,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下船喽!”恰逢周末,浙江湖州南浔古镇頔塘风情街码头上人头攒动,一船船游客从古镇内的徐家弄码头出发,顺着大运河到达音乐节现场。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诸鹏辉很兴奋:“从没试过坐船去音乐节,很新奇!”

观看一场音乐节,收获远超一场精彩的演出。“我提前过来,在河边民宿住了一晚,逛了一些景点,还买到了辑里湖丝。”来自江苏苏州的游客张敬康说。

因河而起、因河而兴、因河而美,通过丰富运河水上旅游业态,开设“水上餐饮”“水上客栈”等项目,南浔构建起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同样的故事,在大运河沿岸接续上演。

安徽宿州,新汴河河畔,清澈的河水从新修建的闸口涌出,被四通八达的沟渠引入农田,滋养农业发展;浙江杭州,老厂房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年轻人参观打卡;山东聊城,东昌湖畔建起书房,公共文化空间点亮美好生活……

当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建设,沿线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持续推进,市民公园、文创园区等多元文化空间不断增加。承载着新时代新文化,大运河生生不息,迸发出新的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2日 02 版)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扬州: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

2024-06-22 08:41:58扬州发布

大运河扬州遗产点——瓜洲运河

大运河扬州遗产点——瓜洲运河

2024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

“祝贺中国!”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主席玛雅萨落下的木槌,如今声犹在耳。

“让古运河重生。”2020年11月13日,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习近平总书记在运河三湾码头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铭记在心。

申遗成功后,作为牵头城市的扬州有何作为?扬州的答案是立足于“古运河”的历史文化源头、“新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地理源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勇挑重担、示范带头。

近年来,460万扬州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于保护、传承、利用上下“绣花功夫”,在160公里长的大运河扬州段统筹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好地方”扬州正在讲述运河新故事。

10年,在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流淌中,短同一瞬。但这10年,却波澜壮阔。

160公里,在近3200公里的长河浩荡中,距如咫尺。但这160公里,却璀璨生辉。

看!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正涌过重生的湾,奔向复兴的海。

漫步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古邗沟码头、古邗沟展示馆等鳞次栉比,花廊、牌坊、步道错落有致,啤酒屋、咖啡厅、夜市集热闹非凡。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在这座去年建成开放的公园里,一块刻有“运河第一锹”的石碑,向人们默默讲述2500多年前大运河肇始的往事。

古邗沟

古邗沟

“2500多年来,扬州与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知名运河文化学者顾风介绍,凭借漕运之利,扬州曾成为“南北要冲,百货所集”,随着漕运、盐运废除和铁路运输兴起,又一度沦为文人笔下“僻处江北,斗大一城”。

大运河历史的辉煌与苦难,曾在这里黏稠得难以挪步,同时也意味着在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这座城市扛起的担当和责任、解决矛盾和迎接挑战的经验,更具示范和推广的价值。

牵头的担当!10年前的今天,由扬州牵头,沿线35座城市一起干成了一件大事——中国大运河申遗梦圆多哈。其中,扬州境内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申遗是对大运河文化价值进行再发现的过程,同时还是找回文化自信、担当文化重任的过程。”扬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冬冰说,申遗成功,让大运河以比较好的保存状态传给后世,并融入当下经济社会之中,为发展和民生服务。

源头的担当!申遗成功后,扬州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公布实施政府规章《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编制完成《扬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总体策划》,其顶层设计均围绕一个内核,即在遵循《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基础上,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多层面、多角度对运河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扬州更是成为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带头的担当!从2007年起,扬州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推动国际运河文明交流互鉴、世界运河城市合作发展,与全球50多个国家、520条运河沿线的近3000座城市,携手构建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特别是自2022年起,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为国家层面机制性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形象、体现国家水平、富有江苏特色、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平台和中外运河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原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爱德华兹·梅说:“扬州最令人敬佩之处,是不仅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且结成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找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答案。”

何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答案”?不妨回顾这些年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一年一个主题:2023年,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世界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2019年,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是“世界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扬州宣言,更是“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的扬州实践。

正因于此,2022年6月,在当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发布中英文版《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扬州可持续发展报告(2021)》,向全球推广运河城市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大运河是绵延的文化根脉、鲜活的生态绿脉、涌动的经济动脉。”去年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致辞时表示,“我们将在守护好这一根脉、打造这一绿脉、壮大这一动脉上探索新经验。”

“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美美与共的生态江河;突出活态传承,着力打造生生不息的文化江河;注重造福人民,着力打造惠及子孙的幸福江河。”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以勇当尖兵、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坚决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切实推动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走在前列。

让古运河重生!这份城市的担当,是历史的自觉,更是时代的责任。

使

扬州城南,66.9米高的“江河之眼”——六圩灯塔,矗立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登塔远眺,两条黄金水道巨轮穿梭、船队绵延。纵横千里的雄浑之势,令人心生激荡。

六圩灯塔

六圩灯塔

2509年前,吴王夫差在蜀冈挖下的一锹,成为大运河的肇始。当初以军资运输为原始功能的邗沟,不断接续发展,成为改写中华文明、造福华夏国运的动脉源泉。

回望历史,倾听回响,不为沉醉往昔的荣光,而是察古观今,进而明晰肩负的使命、厘清发展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动力。

申遗成功10年来,大运河全线华章不断。特别是在扬州,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现代的蓬勃活力交织互映——航运转型、沿河名城名镇修复、生态保护、文旅融合齐头并进,满目锦绣,处处精彩。

航运,是运河初始功能之一。申遗成功以来,扬州坚持把提升大运河航运功能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

施桥船闸

施桥船闸

2019年,扬州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2021年底建成全长29.5公里的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先导段。

全球内河航运最为繁忙的船闸——施桥船闸,直接用数据来“说话”:2022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73亿吨,货物运量达3亿吨,是三峡船闸通过量的2倍,相当于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10条京沪铁路(江苏段)的运量;今年以来,共19次日船舶通过量破百万吨,其中5月12日至18日连续7日船舶通过量超百万吨。

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中,扬州是“河城共兴”最为典型的代表,境内诸多名城名镇,因其活力、繁华名闻遐迩。

走进邵伯古镇,古风今韵扑面而来。邵伯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4个世界遗产点段会集于此,让邵伯成为大运河沿线古镇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邵伯古镇

邵伯古镇

近些年来,邵伯古镇也迎来了“重生”——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对4个古码头、古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其中大马头整修量最大,拆除了20世纪80年代架铺的水泥楼板,清代以前的老码头基石做保护性填埋,并用从北大街支巷调集和向居民收购的老条石,重新铺设了下层码头……

系统推进大运河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是“让古运河重生”的应有之义。

——聚焦18.25平方公里扬州古城,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思路,制定出台《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和八项专题行动方案;每年从全市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作为专项资金,采取修旧如旧方式,系统实施古城保护特色工程,探索具有全国示范价值和意义的古城保护更新模式。

东关街

东关街

——聚焦大运河沿线古镇,因地制宜实施“微改造”。高邮以盂城驿为文化品牌,将明清风貌的南门大街恢复原样;瓜洲着力复原古镇风貌,古渡公园焕然一新,还有湾头、大桥、十二圩……一个个名镇芳华毕现,令人神往。

今年4月1日,总投资80多亿元的大运河“十里外滩”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开工。这是扬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最新落笔。

地处千年大运河和万里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兼具打造大江风光带、运河风光带的显著优势。多年来,扬州把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作为贯穿始终的首要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首倡并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实施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观建设等一批先导工程,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切滩整治工程;深化“美丽岸线”建设,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始终稳定在Ⅲ类以上。

长期以来,扬州是中国文化重镇,也是华人精神世界里的诗与远方。

2021年6月16日,国内首个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态以及科技面貌的“百科全书”——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开放。该馆开放3年来,接待观众超800万人次,获得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文旅部“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成为文旅融合的“网红”+“长红”。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扬州市旅游协会会长王玉新认为,大运河博物馆是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它将大运河2500多年的绵延流淌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不仅极大地繁荣了文旅市场,也诠释了“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内涵——既是运河本体的物态重生,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复兴与赋能。

以大运河博物馆为代表,近年来,扬州在珍视历史宝藏、推进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举措不断。

“运河十二景”评选将扬州大运河“最古老、最核心、最精华、最有活力一段”进行集中展示,串珠成链、以线带面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今年年初,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扬州非遗珍宝馆甫一开放,便广受市民游客追捧;广陵有盐街区、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人头攒动,再现“夜市千灯照碧云”盛况……

10年光阴,肩负“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扬州以行动向世人展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与作为。

全球首制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

全球首制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

船,是运河最好的伙伴。

从古到今,大运河承载过亿万舟船。去年7月,在与之相交的芒稻河入江处,古老运河迎来了一位前所未见的“新伙伴”——全球首制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这艘长119.8米、型宽23.6米的大船,由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其航行不靠风帆、不用燃油,动力源来自36只船用集装箱式电池,全程零排放、零污染。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赋予扬州的,从来不仅有文化的底蕴,更有发展的动力。

从大运河在扬州挖下第一锹起,开凿运河的“首创精神”便滋养着扬州,也改变着扬州。进入新时代,扬州秉承运河开放、包容、创新的基因,把“新”“质”刻入城市血脉中,升级创新“发动机”、驶上产业“新赛道”、抢占市场“新蓝海”,开启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

追“风”逐“日”,厚植绿色零碳产业。

清澈的大运河水滋养着里下河大地,也造就了这里的广袤绿野,形成了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的“天然风场”。在高邮东部乡镇,深圳能源194台风机迎风转动,这些“大家伙”总装机容量约500兆瓦,年平均上网电量约12亿度,年产值约7.2亿元,与同等规模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38万吨标准煤。

在扬州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追“风”逐“日”,“揽”风“借”光,“风光”无限。中环艾能上马光伏用G12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打破了光伏行业近10年的局限,被喻为光伏革新的里程碑;新瑞光电科技N型TOPCon电池光电转化率达到26.7%,创下这一款电池的业内最高纪录;全球领先的光伏智造和研发基地晶澳扬州公司上马20GW高效电池项目,将成为我国新一代N型TOPCon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巨头。

“氢”力“赶”为,抢占世纪终极能源。

加氢10分钟、续航300公里……今年初,10辆运行于西部客运枢纽和润扬森林公园之间的101路氢能公交车正式亮相,目前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15万公里。

氢能,是21世纪终极能源。早在10多年前,扬州便开始布局氢能产业链。“十四五”期间,扬州将氢能与储能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链之一,集聚了涵盖氢能产业上游(制氢与供应)、中游(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下游(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等12家全产业链关联企业。如今,国内最大的车载储能系统供应商亚普股份车载氢能系列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江苏耀扬研发出最大功率300千瓦氢燃料电池堆,最大使用寿命可达3万小时,突破国内行业“天花板”……

“低空飞行”,竞逐浩瀚天空之城。

打个“飞的”上下班,点个“从天而降”的外卖……这些以前不敢想象的画面,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场景。

5月23日,扬州举行低空经济发展大会,首批低空经济产业园区获授牌,27个低空产业合作项目签约。大会宣布,打造低空经济体系实验室,设立产业专项母基金,力争到2026年形成以低空科创制造为核心、以低空检测应用为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体系。

目前,扬州航空产业已集聚1000多名航空人才、落地200多项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培育形成50多家关联企业,2023年全口径产值达300亿元。在沈飞设计研究所、中航机载、新扬新材料、扬州智能视觉等52家涉航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6家,初步具备了“材料—零部件—组件—系统件—整机”的低空制造产业链条。

沈飞设计研究所

沈飞设计研究所

扬州市工信局的同志说:“我们正以低空飞行应用为牵引,加快推进低空+工业应用、低空+农林作业、低空+物流运输、低空+行业应用、低空+应急救援、低空+城市应用、低空+教育培训,以一批批鲜活的应用场景,让飞行生活来到市民的身边。”

在登过高峰、见过低谷之后,今日的扬州,比任何时候都更呼唤开放、包容、创新的精气神,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引领。

着眼服务支撑全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今日的扬州,在深入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中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新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系统推动“613”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座座高大风机宛如“白色风车”,吐出绿能;一排排晶硅面板装配“蓝色电站”,点亮万家;一座座智能工厂相继运行,追求标杆;一台台高精尖端争相出海,竞逐全球……从大运河畔到长江之滨,如今的扬州正携手“新质”,拓展“今天”的宽阔赛道,把握“明天”的科技脉搏,锻造“后天”的全新动能。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让我们在一个重要节点,深情回望一座城市的运河文化记忆;未来已来,让我们在一个更加清晰的坐标下,开启一段新时代的征程。

记者 周明涛 袁文生 一言 刘贺 王鹏 嵇长青 王鑫 李仁辂



上一篇: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统筹做好“茶文章”
下一篇: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同心筑梦勇毅前行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