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男子参加抢险突击死亡不被认定工伤,家属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7-08 16:27:00 | 浏览:1489次 ]
分享到:

男子参加抢险突击死亡不被认定工伤,家属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男子参加特大暴雨抢险突击死亡,却不被认定为工伤。妻子提起行政诉讼被驳回,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7月8日,最高检举行“行政检察与民同行 助力法治中国建设”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检护民生”行政检察典型案例。《张某诉河南省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检察监督案》入选。

案情介绍,2021年7月,河南省某市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该市某局机关服务中心职工杨某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7月25日早上,杨某参加抢运救灾物资,直到14时30分左右返回单位待命。半小时后,杨某在办公室突然摔倒昏迷,入院诊断为脑干出血。7月30日11时20分,杨某呼吸心跳停止,被宣布临床死亡。

2021年8月20日,杨某所在单位申请工伤认定,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某市人社局”)认为,杨某不符合突发疾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条件,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杨某的妻子张某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法院一审判决撤销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责令某市人社局重新作出行政行为。某市人社局不服提起上诉。法院二审认为,病历中缺乏杨某在抢救48小时内出现脑死亡临床判断标准的意见,在案证据无法证实杨某在抢救48小时内已经脑死亡,遂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张某申请再审被驳回,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最高检表示,某市检察院经听取当事人意见、走访杨某的主治医生及医院病案科工作人员等,查明杨某住院期间共形成332页病历资料,医院病案科当时向杨某所在单位提供了病历首页、手术记录、死亡记录等132页病历资料用于工伤认定,剩余的200页病历资料未提供。

检察机关依职权调取剩余的200页病历资料,初步判断杨某入院抢救48小时内的临床表现基本符合脑死亡的先决条件和临床判定标准。鉴于脑死亡结论性医学诊断具有较高专业性,为准确认定杨某脑死亡的时间,某市检察院委托该院检察技术部门进行技术性证据审查。

检察技术部门在全市范围内选聘5名资深神经医学专家,对杨某全部住院病历资料进行专门审查,并形成会诊意见,一致认为:杨某因脑干出血破入脑室引起深度昏迷,具有不可逆性,自2021年7月25日21时22分至宣布临床死亡,临床表现为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指数为3分)、脑干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符合脑死亡的先决条件和临床判定标准;虽然杨某尸体不复存在,已不具备确认实验及司法鉴定条件,但综合分析病历资料,并结合主治医生建议杨某家属捐献杨某肝脏的事实,可以得出“杨某入院抢救48小时内脑死亡已经发生”的诊断结论。

在此基础上,该院检察技术部门对专家会诊意见进行鉴别和判断,出具技术审查意见认为:杨某2021年7月25日16时30分入院,后经两次开颅手术,仍存在不可逆昏迷;7月27日9时30分,杨某病程记录记载自主呼吸消失,瞳孔散大,临床诊断为脑干出血、脑疝、脑干功能衰竭,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可以判定杨某入院抢救48小时内脑死亡已经发生。

某市检察院认为,杨某在入院48小时内脑死亡已经发生,采用脑死亡标准认定杨某死亡时间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杨某符合视同工伤条件,遂向某市中级法院制发再审检察建议。

2023年10月,某市中级法院裁定再审本案。2024年3月5日,某市中级法院再审认为,杨某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因天气炎热、劳累过度而突发疾病,入院抢救48小时以内脑死亡已经出现,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视同工伤条件,判决撤销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2024年4月7日,某市人社局根据再审判决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

最高检表示,《工伤保险条例》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扩大了职工权益保障范围。死亡时间认定是判定职工是否符合视同工伤条件的重要依据。脑死亡结论性医学诊断具有高度专业性,对于科学性、准确性存疑的技术性证据,行政检察部门应注重加强与技术部门的协作配合,委托“专业的人”协助做好“专业的事”,为精准监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案中,检察机关注重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对案件涉及的脑死亡这一专门性问题作出客观、科学、准确的鉴别和判断,认定杨某脑死亡发生在入院抢救48小时以内,监督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纠正错误,有效维护杨某亲属的合法权益。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观点)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①

本报评论部
2024年07月08日06: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要贯彻的其中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本版今起刊发系列评论,聚焦改革的生动实践,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编  者

  

  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字

  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才能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多家保险企业开启理赔“绿色通道”,为农业防汛救灾提供保险支持。今年起,我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与曾经只购买“基本险”相比,借助这两个高保障的险种,每亩仅需要多交5.8元左右,遇到同样等级的灾害,获得的赔偿就能翻倍。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用财政支出的“加法”,换来稳定农户收益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乘法”,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规模最大,难度也最大。把握“民生为大”的重要要求,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强劲。企业准入门槛大大降低,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司法改革深入推进,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大地;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提升……回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一系列改革举措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充分表明“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字。以人民利益为旨归,改革的科学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越来越多,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改革是否满意。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才能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例,2014年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2016年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保整合,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集中带量采购模式,2021年部署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式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改革走过了千山万水,还需要继续跋山涉水。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

  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当有学者发言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时,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中的创造伟力,为中国铸就新的辉煌,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8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


新华述评丨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述评之五

2024-07-08 14:38:14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丁小溪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从五方面对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要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紧紧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引领全党持续增强管党治党意识、完善管党治党责任体系,确保管党治党真正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

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

只有不断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责任格局,才能真正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巩固发展全党动手一起抓的良好局面。

在这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分层分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的重要部署,强调要“明确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明确各级纪委的监督责任,明确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管党治党责任,明确党员、干部的具体责任”。

分层分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首先要抓好主体责任、落实监督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能不能担当起来,关键在于主体责任有没有落实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责任界定更加清晰、责任内涵持续拓展,推动管党治党不断深化。

2020年印发的《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对责任内容作出细化,指导全党抓住党委(党组)这个关键主体,不折不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告诫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督促各级党组织真正把担子担起来,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主体责任是前提,监督责任是保障。

当主体责任出现虚化空转,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各级纪委要不断加强对所辖地区和部门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掌握情况,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督促整改,推动各级党委(党组)紧紧咬住“责任”二字,始终以严的基调管党治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敢于瞪眼黑脸,勇于执纪问责”。

实践证明,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是同一责任范畴的两个侧面,必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

通过一体化和系统化推进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必将提高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的执行力,进一步形成管党治党合力。

分层分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还要突出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具体责任——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谁来抓?

党委(党组)书记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履行好管党治党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将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上率下、上下联动,推动责任一贯到底。

在这个链条中,抓好第一责任人责任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委书记要做管党治党的书记,当好第一责任人,对党负责,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

从党中央做起、从高级干部严起,一级示范给一级看、一级带领着一级干。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再把责任传导给所有班子成员,压给下面的书记,才能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那些领导不力、不抓不管而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或者屡屡出现重大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不管是谁,只要有责任,都要追究责任。”

健全责任体系,必须高举问责“撒手锏”,强化刚性约束。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党内首部关于问责工作的基础性法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2019年,党中央对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规定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方式和问责情形等,为明确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提供了制度保障。

问责能否产生效果,还要看敢不敢较真碰硬。

“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手电筒对着自己照,在贯彻执行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对失职失责的典型问题要盯住不放,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促进一方工作。”

这次集体学习,总书记作出“健全精准科学的问责机制”的重要部署,将有效推动全党树立“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的正确导向,以敢问责、严问责、常问责的行动徙木立信。

问责,既要严字当头,也要精准规范。

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对于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等情形可以不予问责或者免予问责;对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效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等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问责,不断加强问责工作的政治性、精准性、实效性。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全党上下努力做到责任主体到位、责任要求到位、考核问责到位,就一定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地生根。

央广财评|壮大创业投资、耐心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行稳致远

2024-07-08 19:54:15央广网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超过四分之一。从一间间小小的实验室、一间间小小的工厂起家,中国的“小巨人”“独角兽”们披荆斩棘、勇立科技创新的潮头。一路成长的背后既有技术和汗水造就的“硬科技”实力,也离不开创业投资的支持。

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均被提及,足见国家对创业创新融资环境的重视。今年以来,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密集出炉,全力推动创业企业成长、社会创新活力迸发。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今年6月,被称为“创投十七条”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创业投资做大做强。这是继2016年后,中国在国家层面出台的又一部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

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很多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的早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更加适应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技创新“幼苗”带来成长“甘霖”。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创业投资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培育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创投十七条”的举措直指创业投资的所面临的难点堵点,一一疏通。社保基金、产业资本等耐心资本是陪伴“硬科技”发展的亲密伙伴。“创投十七条”进一步支持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各类资本摒弃“急功近利、快进快出、挣快钱”的浮躁心态,做长期主义者。

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相信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将有越来越多的耐心资本坚守“长期投资、战略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成为挖掘、培育、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央广网评论员 牛谷月)





上一篇:习近平会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
下一篇:习近平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致贺信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