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题:以科学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述评之六
新华社记者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保证了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坚持守正创新
2024年5月23日,山东济南,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色,也是重要方法论。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不错失机遇、把握引领时代潮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引领改革全方位展开、向纵深挺进。
锚定目标,保持定力,坚持方向、立场不改变——
2024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会议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贯彻的原则中,第一条即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这一原则贯穿改革全过程: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自上而下形成党领导改革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着眼于把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制度化;将党的领导融入意识形态工作、国有企业治理等各类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答案: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志不改,道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一系列重要论述,有力回答了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性问题,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识变求变,大胆探索,创新思路、方法不止步——
四川成都彭州市,坐落着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这里的无人机试飞测试每天多达百余架次。从曾经的最少7个工作日审批改为如今起飞前1小时报备,企业试飞效率大大提高。
改革之力助推低空经济“振翅高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是对改革方向原则的坚守,也是对改革方式方法的创新。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
面向未来,改革味要更浓、成色要更足。
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更加体现与时俱进。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从“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到“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系列改革中蕴含的“稳”与“进”、“呼”与“应”、“立”与“破”、“谋”与“干”的辩证思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入强大思想力量。
注重系统集成
不久前,一张超长距离“合影”刷屏社交网络——前景是位于北京延庆的九眼楼长城,远处是位于朝阳区的北京地标建筑之一“中国尊”。在古今“相遇”的“穿越”中,不少人感慨照片“晒”出北京好“气”色。
天蓝气清之变,正是我国生态环保领域各项改革集成发力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改革,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各项改革协同发力,带来“1+1>2”的“化学反应”,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我国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任务之全、内容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靠某个部门单兵突进行不通,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更行不通,必须更注重增强各项改革间的关联性、系统性。
牵住改革“牛鼻子”,统筹“主”与“次”的任务,实现整体推进——
6月20日,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正式揭牌上线。这一中心的启动,有望促进数据要素资源流通,助力京津冀算力产业协同发展。
自我国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以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铺开。加强各类算力资源科学布局,构建跨区域算力调度体系,完善算网安全保障体系……多部门协同发力,数据要素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提速。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为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瞄准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延缓产业升级、制约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
下好全国“一盘棋”,注重“点”与“面”的结合,推动协同发展——
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190条缩减至27条……如今,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只有薄薄两页多。
由一花独放,到百花满园。如今,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雁阵”,累计开展3500余项改革试点,形成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
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持续加强制度集成创新,推动更多经验在全国落地生根,成为以点带面深化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缩影。
立足一域、着眼全局。纵观今日之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片片改革的高地、一个个开放的前沿,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广泛推进、充分衔接、相互耦合,随着各领域改革方案落地见效,改革红利日益显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强劲。
狠抓落实落地
全面深化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调研期间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回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历程时颇为感慨:“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10多年来30多次到长江沿岸,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4次座谈会。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筑久安之基。一以贯之的关注,蕴含着一抓到底的改革智慧。
全面深化改革犹如建设一座大厦,既要绘制好蓝图,更要抓好施工落实。
“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要真抓实干。
全面深化改革抓落实,既要靠闯劲拼劲,又要善作善成——
今年6月,科创板迎来开板五周年。
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词。从五年前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如今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70余家,这片资本市场拥抱创新的“试验田”正不断孕育出更多科创“繁花”。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更要稳扎稳打。
既要做到“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也要确保“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
如今,面对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的复杂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智慧和定力。
从加快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到持续推动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瘦身”;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谋划时机、方式、节奏,更多制度创新从试点探索发展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复制,改革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抓落实,既要靠责任担当,也离不开督察问责——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大幕拉开;如今,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迎来关键之年。
建立举措清单,开展定量化督办,实行穿透式操作,确保上下贯通、全面覆盖……各方面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国企改革特点的工作机制,助力国资国企深化改革不停顿。
改革只争朝夕,落实难在方寸。
“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要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完善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改革落实机制,下更大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督察工作,促进各项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落。
全面深化改革抓落实,既要靠层层传导压力,也需要不断激发动力——
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一些地方和单位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大改革实绩权重……一系列举措全力打通改革落地“中梗阻”,有效防止了改革陷入“空转”。
改革潮涌,奋楫争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更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心。
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必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记者于佳欣、王希、刘慧、任军)
首次突破400米!我国大湖钻探探寻青藏高原自然密码
2024-07-13 13:21:47新华社
从青藏高原湖底沉积物取岩芯,看百万年来气候变幻。这场纳木错湖泊科考是突破,亦是见证。
7月12日18时35分,水上钻探平台钻机轰鸣,卷扬机拉紧钢绳,高达14.3米的钻塔,将层层包裹的湖泊岩芯打捞出来。这是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大湖钻探中成功突破400米的深度获取岩芯,打破了2020年纳木错湖泊钻探153.44米的钻探纪录。
钻取如此深度的湖泊岩芯是一场非凡探索——
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于2024年的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中海拔最高的钻探项目。
高海拔带来的低温、缺氧,湖泊底部复杂的地质结构,不断晃动着水上钻探平台的风浪,都为湖泊科考任务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与挑战。
钻取含有泥土、砂石的湖泊岩芯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工作。钻塔高耸,科研人员却要在狭长的操作台上小心翼翼地处理来之不易的湖泊岩芯样品,每一寸样品,都期待解读出更多自然奥秘。在海拔超4700米的湖面,多国联合科考队不懈努力38天,于湖底深度402.2米处钻取岩芯,总钻探深度累计超过1300米,采取到上千管湖泊岩芯。
7月12日,科研队员和钻探队员在庆祝纳木错湖底402.2米深度湖泊岩芯样品成功采集。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纳木错湖泊钻取岩芯,科研意义有多大?
湖泊岩芯是研究气候环境的密码。它像“时间胶囊”,封存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百万年来的环境气候变化信息。
纳木错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是全国水容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是一个封闭湖泊,湖泊中的水不流出湖盆,是整个流域的最低处,因此是流域内岩石、土壤、植被、河流及人类活动等信息的聚集地,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纳木错湖泊科考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君波介绍。
这次采取的上千管湖泊岩芯,如同一部厚重的青藏高原地质历史长卷,将为全球湖泊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自然档案”。
这是与国际同行共探自然之谜的合作见证——
从过去跟随国外科研项目,到近年国内湖泊钻探工艺和人员能力提升,中国在这个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先国外。
多国联合科考队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变化研究团队与德国、瑞士、英国、美国等多国科学家和钻探技术人员组成,水上钻探平台及主要钻探技术人员均来自我国,采集的湖泊岩芯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进行初步扫描,并在我国永久保留。
纳木错湖泊科考负责人之一、ICDP纳木错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朱立平表示,这一突破为国际湖泊钻探贡献中国智慧,奠定我国未来在湖泊钻探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基础,提升了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湖泊岩芯就像湖底的年轮,上面记录着沧海桑田。上千管岩芯将拓展对纳木错乃至青藏高原生态的认知,为保护这片高原净土、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湖泊的故事,仍在续写;科研人员探索自然奥秘的脚步,永不停歇。
策划:陈芳
记者:田金文、刘洲鹏、邱星翔
编辑:郭宝江、田宇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点燃暑期文旅消费还需“稳准优”
2024-07-13 11:45:16中国经济网
暑期已至,与气温一样,旅游的热度也在不断上升。前不久召开的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各地预计将在暑期举办超4000项约3.7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
惠民乐民,诚意满满。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预计于7月中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届时将发布面向全国范围的惠民活动、优质产品。但要将暑期文旅乐章推向高潮,促进文旅消费,笔者认为还得再添把火,即“稳准优”的“三昧真火”。
规范文旅市场确保平稳。暑期旅游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避暑游、亲子游、研学游、毕业游等需求旺盛,而气候凉爽、风景优美的旅游目的地有限,容易出现抬高价格、店大欺客等现象。对那些旅游年收入较大程度依赖夏季业绩的地区来说,文旅市场价格更是容易出现波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让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避免出现恶性价格竞争的情况。
除价格外,“稳”还体现在安全保障上。夏季天气情况复杂,容易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再加上暑期游的消费主体之一为社会经验较为欠缺的学生,尤其要做好做细各种安全建设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各类预案,最大程度保证人们出游安全。
定位消费需求力求精准。近年来,人们对在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民俗文化、满足情绪价值等方面的需求愈加明显。同时,不同年龄、地域、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的游客对于暑期游的初衷和要求也不同。如何针对不同需求的游客,推出针对性、体验性更强的产品与服务,是有关方面需要重点考量和发力的地方。
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线直播等形式不断创新文旅消费应用场景,同时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整合优化旅行社、旅游景区、研究机构等相关资源,精准了解并分析各类文旅消费需求,为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支撑。
各项服务保障更多更优。文旅消费涉及有序的公共服务、良好的消费环境等,能够提升游客的文旅体验,使其感到满意舒心,这不仅关乎景区声誉,更关乎城市形象。文旅消费周期更长的暑期游中,消费者对于这些服务保障要求只会更高,有关方面应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类综合监管平台和消费投诉机制,不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同时积极出台支持政策,着力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并通过各种惠民举措和推广活动等,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文旅项目中来,推动服务保障再上新台阶,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旅消费需求。 (作者:余 健 来源:经济日报)
夏拉则尕布:聂荣古道的历史回响
2024-07-13 13:33:07中国西藏新闻网
沿着唐古拉山脉寻找着一处处通山口的标志,当历史变迁,当行人远去,那消散的足迹早已凝聚成石堆,矗立在山口上,静坐在古道旁。
这些置于通山口的大石堆,藏语称为“拉则”,蒙语称为“鄂博”。当旅人翻越山口时,便在“拉则”上放一块石头,祈求旅行顺利。千百年积累成一个个大石头堆,有的成为高度三四米、面积十几平方米的大“拉则”,通过“拉则”的体量,便可感受历史上穿越山口的人数和古道的繁荣。
位于那曲市聂荣县聂荣镇附近的夏拉则尕布山口,是藏北古道中保存“拉则”景观最多的一段。草原上的古道虽然少见城垣、驿站、碑刻等遗迹,但千百年来,无数的商队、旅队和行人在聂荣古道往来不绝,“投石为路”累积而成的“拉则”,却成为藏北古道最重要的文化景观。
聂荣县处于唐古拉山脉的中部,拥有查吾拉、康根拉、当拉协嘎等主要的山口通道,连接格尔木、西宁、玉树三个方向的古代交通于此汇合,在唐古拉山脉的古道谱系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青藏高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重要历史作用。
追寻着聂荣古道上光阴洒落的痕迹,我们来到夏拉则尕布山口,感受古道的历史印记。
“这条道路是过去青藏间的大路,往来的商队非常多。谚语里讲‘大道平坦如老虎的大嘴,大道行旅像老虎的牙齿’,就形容聂荣古道是过去的大路通途,人来人往连续不断。”爬起山路来,67岁的聂荣镇老干部琼珠毫不费力,边走边讲述着古道的故事。
从查荣村开始登山,清晰的古道在眼前向夏拉则尕布山口延伸。大约1.5公里的路程,跃上两个山坡台地便可登顶。虽在海拔近4700米的高原,但赏景于古道怀古之佳地,登之则心情如怡。
更令人惊奇的是,刚出发便遇“拉则”景观,而且一路散落,连续不断通向山顶,像麦堆、像谷仓一样,积累着古道千年的颗颗硕果。
据历史记载,由柴达木、西宁、玉树进藏的三条商贸、官马的主要进藏大路,都汇集于聂荣一地,这种古道干线的集中,让聂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古道干线带”。从文成公主进藏故事、蒙古部落熬茶、各个商队频繁往来,到六世班禅进京,再到十八军独立支队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藏北,聂荣古道俨然是“青藏通衢”,奏响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彩乐章,见证着中央王朝对西藏地方的有效治理,烙刻下人民解放军进藏的英雄足迹。
“经过前期的调查了解,群众多称呼这些古道为‘甲务冲拉木’‘竹贝加拉木’‘金珠拉木’等。”聂荣县文旅局局长次旺介绍说,“甲务冲拉木”意为汉藏通商大道,“竹贝加拉木”意为客商大道,“金珠拉木”意为解放路。
各民族跨越山海频繁互动往来,在唐古拉山上、在藏北草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正如当地民间谚语所言:“查吾、康给、当拉三条路,汉、藏、蒙大通道。”
一路数着“拉则”的数量,一路拾掇着古道的历史与传奇。“拉则”大大小小都有,山脚和山腰处较小,山顶处则较大,同时也是十几个、二十几个“拉则”依次排列,古道文化景观十分明显并且突出。其他山口的“拉则”数量一般在三五个左右,而该处的“拉则”数量初步估计有250处左右,数量如此之多,让人惊叹。
记者在藏北曾专门考察过古道历史,而夏拉则尕布山口一段古道,是目前所见的“拉则”最多的一处山口,不禁感慨“实为青藏古道‘拉则’数量之最”。
缘何如此?我们推测,夏拉则尕布山口是聂荣几条古道汇合后的第一个山口,也是离开唐古拉山区、迈向西藏腹地新路途上的第一山口,因而,来来往往的商队行旅在该山口尽情释放自己的期盼和祈求,留下了大量的“拉则”遗迹。
登上山顶回望,视野开阔,草原沃野,聂荣县赛马场、错央恰湖、桑曲河与夏拉则尕布山口连成了一条线。湖泊碧蓝如镜,唐古拉山脉尽收眼底,一座座群山显露出来,蔚为壮观。
再看这山口的一座座石堆,其往往处于山野僻岭,仿佛缺少艺术的雕琢和智慧的创造,石不成材、形不惹目,其貌不扬、其名不显,反倒不受扰动,而保存完好,独自见证着一条条古道曾经的热闹与繁荣。
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南斯加对民间文学艺术较有兴趣。他介绍说,聂荣古道的谚语、传说、颂词等口传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反映了行路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口传文化与古道历史相伴相生,进一步丰富了古道的人文内涵,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系统整理。
长风中岁月如歌,高山上往事如诉,“拉则”是山口的高度、古道的刻度,更饱含历史的温度。每一块石头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千里跋山涉水的行人,蓝缕于途、风餐露宿。更重要的,这山口是各民族往来互动的交往通路,留下了鲜明的历史记忆。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024-07-13 15:15:21央视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通畅、形式更加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指引和遵循。十年多来,我国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越来越丰富。
新时代十年多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主体地位不断显现,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得以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人大工作开拓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更加成熟定型。代表选举更加风清气正,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
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国人大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举措之一。2015年开始设立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截至目前已设立45个,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先后就183件次法律草案征求联系点意见27880多条,3200多条意见建议被立法研究吸纳,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符合民心。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全国已设立20多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五级人大代表走进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就近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
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新时代十年多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党中央多次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就重大问题同党外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深入考察调研、提出意见建议,许多转化为国家重大决策。从创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到创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从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到专题协商会,从界别协商会到专家协商会,全国政协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块重要基石。在中国,民主就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有事好商量,是协商民主最生动的表现形式。
在江苏南京台城花园社区,社区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代表、人大代表和街道有关负责人、城管部门负责人就梅雨季节危墙整治事宜,展开“台城圆桌会”,商讨解决办法。
从城乡社区里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论坛、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协商议事室”,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结合具体实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管用的民主形式。
“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发展,由基层社会治理的范本,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条基本经验。
一系列制度安排,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莫纪宏:中国的民主,真正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了实处。新时代十年,我国的政治体制不断改革,促进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必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12人参与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