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年中经济观察|金融支持实体锚定重点 货币政策相机而动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7-18 10:56:36 | 浏览:1452次 ]
分享到:

2024-07-18 08:41:57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向家莹)《经济参考报》7月17日刊发文章《年中经济观察|金融支持实体锚定重点 货币政策相机而动》。文章称,上半年金融数据近日出炉。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等增速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的增速;截至二季度末,金融机构已发放近25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平稳,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仍有空间,尤其是临时正回购、逆回购操作等工具有望在利率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将着力盘活存量,引导金融资源更高效配置,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依然稳固,在“挤水分、防空转”情况下,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量稳质优。

从“量”来看,信贷均衡投放的效果初步显现,为2024年年内贷款增长留有后劲,也更有效匹配实体经济主体的用款需求。伴随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相继落地,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2%;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金融机构已发放近25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人民银行已审核发放再贷款资金超过120亿元。

从“价”来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降准等操作呵护资金利率,贷款利率也继续保持下行态势。1至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7%和3.6%左右,同比明显下行。

站在“年中”的节点展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上半年金融支持实体力度不减的同时,下半年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动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当前基本面以及预期情况暂不支持货币政策转向紧缩,后续央行依然需要保持支持性的立场。

业内普遍认为,尽管短期内降准、降息难以兑现,但年内仍有落地空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可能是新窗口。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三季度政府债发行节奏或将明显加快,11月到12月因国债到期量较低,流动性压力相对变大,同时考虑到四季度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量最高,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可能实施降准,以呵护流动性和缓解央行续做MLF的压力。

另外,近期持续“上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有望在精准调节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体现出“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意图。

7月8日,央行公告称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凸显对货币市场流动性进行临时性干预的必要性。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这表明收窄利率走廊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未来临时正回购利率可以看作新的利率走廊的下限,而临时逆回购利率可看作新的利率走廊的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处于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期,人民银行也持续在释放淡化对金融总量目标的关注以及盘活存量的信号。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M2余额已分别突破390万亿元、30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也超过250万亿元,存量金融资源处于高位。“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此前在陆家嘴论坛时表示。

温彬认为,盘活存量虽不能体现为贷款增量,但通过“有减有增”,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从“减”的一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领域贷款需求会逐渐收缩和调整。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地方化债下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逐步偿还,僵尸企业出清和盘活存量资产等都能减少一些低效占用的存量贷款。从“增”的一面看,将贷款从低效领域腾挪出来投向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强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人民观点)

2024-07-18 09:21:17人民网

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激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

改革进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实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

越是重大历史关头,越需要登高望远的政治智慧、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一路风云激荡,一路披荆斩棘。从开启新时期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接续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实现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折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巨变,见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自贸试验区由无到有、持续扩容,标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特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是划时代的。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亿万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提供了不竭动力。

历史在砥砺前行中创造,辉煌在接续奋斗中铸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这是不断发展、日臻精深的改革之道;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刀刃向内,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这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毅笃行。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如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关键要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新征程上,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写好改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才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夫战,勇气也。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激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南海之滨,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入封关运作攻坚期,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各部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更加注重制度集成创新,蹚出一条新路来。河北雄安新区,为解人才之“渴”,发布“雄才十六条”,对高端人才实行“特岗特薪”、为引进人才提供编制保障等改革举措令人耳目一新。制造业大省江苏,面对呼吸机芯片研发难题,采取“揭榜挂帅”机制推进攻关,仅用14个月就研制成功,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前进道路上,坚定改革自信,保持改革定力,增强改革锐气,义无反顾推进改革,就一定能汇聚起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正能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

改革重谋划,更重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山东建立重点改革任务挂牌督办机制,推动改革任务落地;浙江金华聘请企业主、群众代表、新闻工作者等担任“改革督察员”,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必须深刻认识到,改革进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实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敢抓落实、善抓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今天的中国,奋进的脚步愈发铿锵,拼搏的精神更加昂扬。面向未来,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充分调动各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不断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05 版)

改革近镜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2024-07-18 11:58:56新华社

火红的标语,忙碌的人群……具有鲜明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的展区里,习近平总书记与众人交流着观展体会与感悟。

2018年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来到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参观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一位展览工作人员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在展览第一部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展区长时间驻足观看,随行的新华社摄影记者记录下这一瞬间。

劳动者群像和现场摆放的人物雕塑形成自行车“洪流”,后面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硕大的红色标语牌……展区生动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的激情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问:“‘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最早出自哪里?”有工作人员回答:“这是蛇口工业区最早提出来的。”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曾诞生过许多催人奋进的口号。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出肯定,当年国庆游行时,口号还被写上了彩车。

这句体现特区精神和改革开放愿望的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产生巨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问深圳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同志:“深圳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精品作品?”他回答:“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艺作品,都是从深圳向全国传播开来的。”

“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在此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希望广东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

冲破思想的牢笼、大踏步前行,深圳经济特区引领并见证着中华民族追赶时代、迈向富强的壮阔历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鲜明标志。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深圳,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再次强调:“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总策划:傅华、吕岩松

总监制:霍小光

策划:孙承斌、郭建业

监制:赖向东、张晓松

记者:高亢、印朋、谢环驰

编辑:张惠慧、张爱芳、虞东升、张浩波

海报:殷哲伦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一棵树、一块石、一个村,从总书记的深圳足迹看改革

2024-07-18 11:54:02央视新闻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从深圳到雄安,总书记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不断思考谋划、推动改革实践,全面深化改革步履不停;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在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同时也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环保加减法”,成果可感可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15日在北京开始举行。我们推出《深改之路》系列报道,今天从总书记的深圳足迹看改革。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棵树、一块石、一个村,从总书记的深圳足迹看改革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篇杰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来到深圳。从莲花山顶的殷殷寄望,到前海湾畔的谆谆嘱托,总书记三次深圳之行,贯穿始终的是一个关键词——改革开放。

看深圳的改革开放,从一棵“信心树”、一块“前海石”和一个“万元户村”说起。

01

一棵“信心树”

在深圳,有一棵有故事的高山榕。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赴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深情瞻仰邓小平塑像,并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

一棵树、一块石、一个村,从总书记的深圳足迹看改革

莲花山上,人流如织。习近平总书记下车后,与市民一起步行,边走边与沿途的群众握手、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深圳。站在山顶平台上,习近平总书记俯瞰深圳全貌,眼前一座座摩天高楼拔地而起,画出一道现代化大都市亮丽的天际线。总书记说:“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还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一棵树、一块石、一个村,从总书记的深圳足迹看改革

8年前种下的那棵高山榕已是亭亭如盖、枝繁叶茂,展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总书记走到树下,深有感慨地说:“8年了,弹指一挥间啊。选的这个地方很好,树冠能展开,树长得也快。”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过榕树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么贫瘠的土地,乃至乱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盘根错节,傲首云天”。

莲花山上的这棵高山榕,植根于特区土壤,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昭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不变初心。

02

一块“前海石”

在深圳,有一个重要的城市地标,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一块石头。

它位于前海石公园,是一块巨型黄蜡石,高约2.8米、宽约2.1米、厚约0.65米,造型宛如“扬帆启航”,石上镌刻着“前海”二字。

△前海石(资料图)

△前海石(资料图)

这块前海石,见证了城市新变。

2012年12月,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他深情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2018年10月,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前海。

昔日一片泥泞滩涂,如今已是树影婆娑、绿草如茵、高楼林立,生机勃勃。

在前海石前,习近平总书记同前海建设者和发展见证者代表共话沧桑巨变。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这么快,变成这个样子。虽然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看了以后仍然感觉到很开心。过去这一片都是荒凉的,说明我们这个前海的模式还是可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前海石公园的前海开发开放成果展示墙上,一张八年间的前海全貌对比图。

△在前海石公园的前海开发开放成果展示墙上,一张八年间的前海全貌对比图。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大会举办地就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前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讲话中,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

△2024年5月,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2024年5月,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的深圳前海,位于珠江口东岸,一头连着香港,一头连着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前海的发展变化,是新时代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35项,其中8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前海进一步扩展合作区发展空间,促进深港开展深度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据统计,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691家;放眼整个前海片区,注册港企9055家,注册资本9469.47亿元人民币;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超过1万人。2023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4亿元,同比增长15%。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快速崛起,一张最美最好的图画正在绘就。

03

一个“万元户村”

深圳,有多个“第一”标签。

比如,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冻结原有级别、工资等级,实行聘用制;创办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

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渔民村。

渔民村,位于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河畔,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名为“村”,实为社区。

一棵树、一块石、一个村,从总书记的深圳足迹看改革

曾经的渔民村,“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家穷得叮当响”。

改革开放后,渔民村凭借着特有的地理优势率先组建运输船队与运输车队,开展小额贸易,1992年成立村办股份制公司,2001年开启城中村改造,变成了现代化花园式社区……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走进渔民村村民家里,与村民拉家常、说变化。

“渔民村现在有多少栋楼房?”“如何出租?”“全村多少人?”“每户一年有多少收入?”总书记问得很细。

57岁的村民邓伟雄告诉总书记:“我出生的时候,一家人就挤在一条小船上,在深圳河打鱼为生。改革开放后,住上了小洋楼,当起了房东。村党支部经常组织我们出去旅游。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历史性的跨越!看到你们生活过得好,我非常高兴!希望你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这些年,社区治理也开始了各种全新探索,环境改善了,渔民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更足更强了。

比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以实现政务、医疗、养老等百余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社区里的学校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方便孩子就近上学;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数十项上门服务……

渔民村的变化,正是深圳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去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3310亿元,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实事。

住有宜居,实施百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去年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18.9万套(间)、供应分配10.3万套(间)。学有优教,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新增托位1.6万个。病有良医,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等10个重大医疗项目,新增床位5500张,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文化繁荣,建成开放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深圳歌剧院开工建设。体育兴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顶级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全市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让市民畅享运动乐趣。旅游休闲更多元,推出全国首条都市潮流低空游路线,大鹏西涌社区获评全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减少光污染,让民众在城市里能看到更多星星。

一棵树、一块石、一个村,从总书记的深圳足迹看改革

南海之滨,春潮奔涌。习近平总书记说,“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让城市更美好,也让人们生活更幸福。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撰稿丨战星岑

校对丨高少卓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下一篇:《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繁体版在2024年香港书展首发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