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正值暑假,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文博游”蔚然成风,国潮国风已成为年轻人新时尚。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一同奔赴“诗与远方”。





















统筹:李琳 杨格
策划:李婷 陈海敏
设计:汪婉莹
校对:陈学德
数实融合再加速 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08-12 17:15:55人民网
近年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消费市场涌现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今年以来,数字消费蓬勃发展,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0991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96亿元,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3%。
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关键数字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成果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如今,我国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优势不断巩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些年,我国持续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上海,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无人码头”洋山港四期码头,港口配载时间只需15分钟,大大减少了配载时长,提高了港区运行效率,为企业提质增效注入更多动能;在黑龙江,数智升级让铝加工业老牌企业在新赛道中取得新突破,机器人操作在保障生产进度、提高作业质量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岗位人手配置压力;在广西横州,当地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为契机,依托茉莉花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互联网+茉莉花”发展模式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茉莉花销售到全国,走向世界。
数字技术以层出不穷的新场景、新方案和新模式,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高质效、延伸产链、优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近年来,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壮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互联网业务、电信业务、软件业务等产业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数字中国的赋能效应日趋凸显,数字经济活力日益澎湃。
数实融合正当其时,各地纷纷响应,全面助力数字经济释放新活力。云南昆明,云上云·云南省信息化中心项目先后构建了“区块链云”“数据湖”“密码云”“信创云”等多个资源池,形成了涵盖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云资源服务体系,正逐步成为驱动西南区域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江苏南京集中力量招引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关联的新型都市工业和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拥抱数字化,对传统工业的数转智改,探索了一条“新型都市工业”的实践之路……
近年来,中国“智”造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成62家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
当前,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已步入“快车道”。业内专家表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要点在于将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使实体经济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带来整体运作方式的改变,从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要创造条件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民生保障领域更广泛使用。”上述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打通经济社会发展堵点。推动数据利用和保护,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健全数据产权确权登记制度,让数据更好流动起来,服务实体经济。
人民财评: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
——“坚定发展信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系列评论③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面对这些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稳预期、强信心,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今年以来,我国财税、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4月,《我国支持制造业发展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发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一季度,本外币绿色贷款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上半年,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事实证明,改革越深入,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下半年,仍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聚焦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防范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债务风险,注重政策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形成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稳预期、强信心,要让市场添活力。今年以来,我国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各种所有制经济更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活力充分涌流。司法部等部门启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各地加快规范清理隐性壁垒、地方保护,我国民营经营主体占比进一步提高。截至今年5月底,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所有经营主体的比例,从2019年的95.5%增长到96.4%。下半年,要继续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破产退出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防止和纠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8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为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增添法治保障。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将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稳预期、强信心,要与民间求合力。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以来,全国多地频繁出台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举措。今年1至2月,民间投资增速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上半年,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6%。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重要时期,受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以及市场需求收缩的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释放。下半年,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就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拿出更大力度、更切实的举措,回应民营企业的现实关切,让民间投资敢投、愿投、能投。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聚集增多,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增强战胜困难、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底气,定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相关链接
0人参与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