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六集政论片《解码东北振兴》第二集:守护黑土粮仓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8-28 21:00:58 | 浏览:1490次 ]
分享到:

2024-08-28 15:59:45新华社

Loaded: 12.48%
Current Time 0:41
Duration 8:54
自动播放

全国每5碗饭,就有1碗来自东北。东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粮食生长的绝佳地域。

对于黑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赴东北三省考察,关心黑土地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情况。

如今,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现代化农业机械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碰撞”,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收获质量更高,农民耕种收获更轻松。

农业现代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辽阔的黑土地上,土地托管正推动规模化“大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东北立足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发展综合种养,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努力把农业建成大产业。

东北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在保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现代化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必将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

策划:孙志平 樊华 秦大军

统筹:刘佩

编导:王玉璐 潘昭弘

记者:何山 高铭 赵泳 达日罕 魏蒙 姜明明 司晓帅

第一视点丨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应

2024-08-28 15:58:14潮新闻

第一视点丨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应

一个多月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穿越时空的重要要求,道出的是不变的价值取向,彰显的是“人民”二字的分量。思想一以贯之,初心始终不渝。

让我们拉开历史的长镜头,回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改革故事,再次感悟人民至上的改革初心。

晨曦中风景秀丽的安吉余村 拍友 潘学康 摄

晨曦中风景秀丽的安吉余村 拍友 潘学康 摄

(一)

民生实事,关系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是最能凝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领域。

一到浙江工作,习近平同志就时刻把群众冷暖记挂在心头。为民办实事,也成为他最关心的重点工作之一。

翠苑一区,是“杭州四大老旧小区”之一,建设早、规模大、人口多,问题和需求也多。

2003年4月和5月,习近平同志连续两次走进这里。从小池塘,到老年食堂,再到社区托老所,他盯牢一件件“小事”。督促整改,现场察看,一管到底,抓得很细很紧。

“小事”,在习近平同志心中一点不小。

他说:“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为民办实事,不仅要把“小事”办好,还要把事情办准、办实、办长远。

2004年10月,在习近平同志倡导和指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保障为民办实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从2005年起,政府每年突出办10件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近20年,每年10件,件件有量化目标,件件都落到实处。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初心,恒心,换来了民心。

湖州市南浔区,美丽河湖成了靓丽风景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湖州市南浔区,美丽河湖成了靓丽风景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二)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在浙江工作期间,回应老百姓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两项重要改革,为美丽浙江建设绘就了靓丽底色。

其中一项,就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1世纪初的浙江,虽是沿海较发达地区,但村与村之间、乡与城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农村生态环境也不尽如人意。

据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排摸,全省3.4万个村庄,只有4000个村人居环境较好。此外,乡村基础设施落后,雨天一踩一脚泥;公共服务缺失,看病配药必须进城;青壮年纷纷出走,实在留不住人……

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问需于民,习近平同志心中有了解题之策。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他亲自出席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会。部署用五年时间,对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为使“千万工程”深入开展,习近平同志还要求,每年开一次现场会,每年办一场成效展。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每年都到县里开现场会,每次都指导具体工作,每项重大的计划安排和工作要求都亲自过目。

“千万工程”,变臭河浜为亲水地,变垃圾场为大花园,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改变了无数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

符合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改革,就要坚持下去。20多年来,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发展“美丽经济”,浙江始终瞄准百姓所需,坚持推进改革破题。2018年,“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另一项环境革命,名为“811”。

“水”,曾是不少浙江人的心头之痛。21世纪初,一些地方只顾经济发展,忽视污染治理,部分河流变黑发臭。老百姓抱怨:“江南水乡没水喝。”还有居民写信,请政府“救救母亲河!”

杭州钱塘江畔,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江面 记者 董旭明 摄

杭州钱塘江畔,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江面 记者 董旭明 摄

在习近平同志指导下,2004年10月,浙江启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是浙江八大水系;“11”指全省11个设区市,也指当年省政府划定的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特别突出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

对这项行动,习近平同志分外重视。仅2005年,“811”的专题会议就开了五六次。

当年9月,他还溯江而上,先后考察了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衢江的水环境整治情况,走访了富阳、建德、衢江等地企业,推动环境污染整治形成破竹之势。

到2007年,全省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如今,浙江持续开展5轮“811”行动,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超过97.0%。同时,蓝天保卫战、“无废城市”、美丽海湾等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绿色,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之江文化中心举行阅读活动 记者 魏志阳 摄

之江文化中心举行阅读活动 记者 魏志阳 摄

(三)

民生实事、环境治理、城乡统筹……一项项为民改革推进之际,习近平同志心中还牵挂着一件大事——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当时,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却相对不足,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尤其是基层,不少文化阵地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缺内容。

习近平同志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他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点要放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上。

2005年,浙江文化惠民改革的一个载体——“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载着演员们出发了。

它驶向镇村,搭起“流动剧场”,免费为老百姓送去演出。这辆车,改变了欠发达地区少有市级以上团体到乡村演出的情况,满足了基层因设施简陋、搭台困难而无法实现的文化生活需要,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

时任钱江浪花艺术团总经理陆湘汉说:“艺术团组建之初,一穷二白,在习书记关心下,全省各级文化单位凑了500万元启动资金。之后,习书记还专门对我们的工作作出批示表扬,勉励我们不断完善、持之以恒。”

这一批示,鼓舞了信心,激发了干劲,大家送演出的脚步更快了。一花香引来百花开。一时间,嵊州越剧大巴、衢州文艺大篷车等纷纷涌现,一朵朵“浪花”卷起文化惠民大潮。

那些年的浙江,通过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完善服务,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博物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星罗棋布,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今天,“钱江浪花”转换舞台,仍有演出。城乡之间,“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悄然兴起。人们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遇见体育馆、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畅享“家门口”的文化生活,成为浙江居民的日常。

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当地居民自发组成的14支舞龙队同台竞技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当地居民自发组成的14支舞龙队同台竞技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四)

回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他亲自部署推动“八八战略”重大决策,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改革,全方位擘画了新世纪浙江改革的路线图。

从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生态省、文化大省,到打造“法治浙江”“平安浙江”;从国企改革,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从机关效能建设,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从率全国之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到开展“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改革……一个个领域,一项项改革,引领浙江开辟发展新境界,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源源不断惠及人民群众。

从浙江到中央,改革为民,初心不渝。

党的十八大以来,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

其中,有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样的系统性改革,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的恢宏诗篇,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也有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十年禁渔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美丽中国的怡人图景可触可感;

更有医疗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与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一切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都是大写的“人”。

伟大的事业,已在接续奋斗中掀开新的一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15个部分、60条内容,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人民”二字,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8月23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浙江要实现“三个再”“五个更”的现代化省域先行目标,谋划提出了14项攻坚性改革和10个方面改革任务。

“实现民营经济、绿色发展、民生福祉等放大优势、再造优势、增创优势的领域再提升”“推动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一个大跃升”“拓宽缩小‘三大差距’的新通道”“开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从目标到举措,正是改革为民的生动注脚。

牢记殷殷嘱托,不负深情厚望,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思想指引,回应全省人民所盼,浙江必将交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分答卷。


摄像:姜宁 郑明 王伟

配音:王帅龙

包装:史凯丽 崔浩东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习言道|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24-08-28 15:56:56中国新闻网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强调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智能科技赋能消费场景 多元拓展市场新活力

2024-08-28 14:18:10人民网

坐进新交付的智能汽车里,从车辆状态查询、门窗关闭、后备箱上锁到座椅加热、车厢温度调节等功能,均可在智能手机上实现。

站在咖啡店内,取杯、落冰、泵水、磨豆、萃取、打奶泡、出杯……COFE+智能咖啡机灵活地操作“手臂”,短短50秒就可制作出一杯咖啡。

置身智慧面馆,自助点餐、扫码支付后,全自动智能熟面机自动实现面粉和水配比,完成揉搓、醒面等环节……不足3分钟工夫,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便由机械臂递了过来。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扩大智能消费、拓展“人工智能+消费”应用场景,成为各地挖掘消费潜力、多元拓展市场新活力的重要方向。

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家居、文娱旅游、国货潮品正在成为消费新增长点,今年1月至7月,限额以上单位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家电零售额增速近两位数,明显快于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的平均水平。

“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和服务进入大众消费领域,彰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业内人士认为,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这其中,智能科技赋能下的场景创新,催生出高质量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使之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智能消费依托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借助深度数据分析与用户精准画像,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便捷、个性化的消费体验与服务选择。其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技术产品、互联网医疗服务、智能汽车以及电商平台等多个领域。

另据了解,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等新模式,加快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发展。加快建设和升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推出一批新型信息消费项目。

数字化赋能的新型信息消费项目场景如何开拓?王鹏认为,智能技术蕴藏着巨大的跨界融合潜力,可以与教育、医疗、娱乐等行业深度结合,提供更为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如定制学习方案、情感智能交互等。同时,多技术融合将成为关键,人工智能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更紧密地结合,甚至将与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产品融为一体,以进一步推动智能化服务的发展。除了日常生活,人工智能技术还将在更多场景中实现创新应用,比如深入办公自动化、生产消费融合等领域,实现场景化、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拓展。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智能+零售”节约人力减少顾客等待时间,“智能+医疗”提高诊疗水平,“智能+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智能技术加持的消费场景,正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智能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的消费需求。

马来西亚驻华使节:深化马中教育合作 增进两国人文交流

2024-08-28 17:57:0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 (王婧、舒克里)8月21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市拉开帷幕。接受人民网采访的两位马来西亚驻华使节均表示,今年是马来西亚第11次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是中马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双方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深化教育合作,并签署了一系列谅解备忘录。此次活动为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增进两国人文交流、推动中马关系行稳致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哈默·法蒂尔·伊斯迈尔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中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马来西亚非常重视与中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合作。“与马来西亚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产业生态丰富,马来西亚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后,有更多机会了解并进入不同领域工作。”

法蒂尔表示,青年是两国关系的未来,促进两国青年往来,才能培养两国民心相亲的基础,推动两国关系更进一步。“尽管对很多马来西亚学生而言,赴中国留学面临语言障碍的挑战,但我认为这样的挑战是机遇而非阻碍。”

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哈默·法蒂尔·伊斯迈尔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 王婧摄

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哈默·法蒂尔·伊斯迈尔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 王婧摄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沙烈胡丁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许多中国高校要求留学生在毕业前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四级,这对于非华裔的马来西亚留学生而言的确是个挑战,但是,学生们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学生们掌握中文后才能在高科技领域与其他从业人士更好地交流,拥有更好的发展。”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沙烈胡丁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 王婧摄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沙烈胡丁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 王婧摄

法蒂尔表示,建交5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马中一直是好伙伴,这是马中关系独特的底色。未来将继续深化同中国的教育合作,推动中马产教国际合作中心的建设,助力两国关系发展。




上一篇:物鉴初心|“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下一篇:时政微观察|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