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情系“三农”满目新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22 10:13:55 | 浏览:1396次 ]
分享到:

2024-09-22 08:24:47新华社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对农民有着深厚感情。

时值金秋,中国大地稻菽金黄,硕果飘香。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各部门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丰富壮大乡村产业,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绘就了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情系“三农”满目新

筑牢根基好“丰”景

【总书记说】“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

——2019年9月,在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实践故事】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仪封镇,秋风阵阵,田畴织成各色锦绣:金黄的玉米棒像竖起的大拇指,绿色的红薯叶迎风摆动……

这里是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场,也是看今年丰收的一个生动窗口。

“每亩能收6000多斤红薯。”种粮大户张聚群指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红薯地说,今年他种了1500亩红薯,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也大幅提升。

兰考县仪封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新华社记者刘金辉 摄

兰考县仪封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新华社记者刘金辉 摄

“好收成的秘诀来自我们的‘地力加油站’。”张聚群将记者引到地里的一圈栅栏旁,翻开厚厚的红薯秧,一个嵌在田地里的池子映入眼帘。张聚群说,村里的粪污会被抽运到这里发酵,需要施肥时再按照一定比例注入清水,由旁边的水肥一体机将这些“营养液”喷洒到田地里。

“地里还装有气象装置、土壤检测设备以及虫情检测仪,相关数据实时传输到县里的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经过分析评估,形成科学的墒情、苗情报告。”张聚群说,“地力”提高了,种粮更有针对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历史上,兰考县曾有着大片盐碱地。如今,当地99万亩耕地中,绝大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全年粮食亩产超过2000斤,成为真正的“吨粮田”。

9月11日,河南省宝丰县闹店镇司庄村农民驾驶农机收获玉米。新华社发 (何五昌摄)

9月11日,河南省宝丰县闹店镇司庄村农民驾驶农机收获玉米。新华社发 (何五昌摄)

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河南在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高产示范区,带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到2025年,河南争取将粮食产能由1300亿斤提高到1400亿斤。

【新闻延伸】今年以来,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条件明显增强,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情系“三农”满目新

千村万乡新画卷

【总书记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年9月,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实践故事】中秋前夜,一盏盏手工制作的鱼灯被人们举过头顶,穿梭在河畔和巷陌之中,点亮了安徽省黄山市西溪南镇西溪南村的夜空。

西溪南村是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安徽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的首批精品示范村。这里不仅有原住民,还有一批“新村民”。“鱼灯夜游会”,正是一场由在村子里开民宿的“新村民”自发组织的活动。

游客在西溪南村体验制作鱼灯。(受访者供图)

游客在西溪南村体验制作鱼灯。(受访者供图)

“活动是我们传播乡村文化的载体。”梦溪方会民宿主理人李松告诉记者,2017年,他从深圳来到西溪南村,正是看中了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如今他们挖掘徽州鱼灯等传统文化基因,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搭建场景,让游客感受“活化”的徽州。

近年来,西溪南村按照“微改造、精提升”思路,实施古村落修复和单体保护等项目,80余处古建筑古民居得到修复,村落肌理与古韵得以传承。

河岸旁的“溪边55”乡村咖啡店正是其中的一幢古民居。4年前,来自台湾的许若侠夫妇对民居进行修葺装饰,开了村里的第一家“面包咖啡屋”。“我烤面包、做咖啡已经15年了,来到西溪南,希望能研发出一些新品。”许若侠说,徽州地区的黑芝麻、腊肉、茴香等土特产都成了独特的原材料。

坐于廊桥之上,看溪水映照枫杨林,这里仿佛是现实版的“绿野仙踪”。“古建与枫杨林是村庄最亮的底色,我们要把这份古朴与自然的美守护好。”西溪南村党委书记吴志明说,西溪南把禁伐护砂写进了村规民约,还实行了草地轮休制度保护枫杨林。

游客在西溪南村的小桥上走过。(受访者供图)

游客在西溪南村的小桥上走过。(受访者供图)

生态为底、文化为韵、创意加持、业态共生。数据显示,西溪南村近年来吸纳当地创业、就业1000多人,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近100万元;今年前八个月,旅游总产值已突破1亿元。西溪南镇正探索一村带六村的全域发展路径,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实现业态互补、资源共享和错位发展,努力带动镇域内村民共富。

千村引领、万村升级。2023年以来,安徽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文化传承、发展阶段,差异化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前安徽已建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省级中心村9083个。

【新闻延伸】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近年来,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多部门联合创建了29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2968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情系“三农”满目新

新农人有新农活

【总书记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1年9月,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实践故事】中秋节下午,轰鸣声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升昌镇一处玉米地传来,收割机将一穗穗浆水充盈的玉米收入“囊中”。

“除了春耕以外,现在是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擦了擦脑门上的汗说,种了那么多年粮食,才发现收获只是秋收时节农活的第一步。

合作社开办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中,收获的玉米经过脱皮、挑选运送到车间,再经过清洗、蒸煮、包装等环节,做成鲜食玉米销往全国各地。

玉米秸秆则被粉碎回收,刘明坤说,合作社养殖了5000余头猪和1000余头西门塔尔牛,玉米秸秆正好转化为发酵饲料,而动物粪便腐熟处理后再用于肥田,发展循环农业。

9月19日,永胜农机合作社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鲜食玉米。新华社发 (雷霖摄)

9月19日,永胜农机合作社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鲜食玉米。新华社发 (雷霖摄)

刘明坤所在的合作社中,现代农业产业拔节生长。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今年还入驻了6家电商平台,打造品牌旗舰店、进行带货直播,鲜食玉米月均销售突破10万单。

“围绕一个‘农’字,赚钱的门道多了,咱们种粮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刘明坤告诉记者,合作社目前已吸引全村400多户村民入伙,户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黑龙江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提品质、增产量、扩规模,做好“土特产”文章,发挥绿色粮仓优势,引导农户发展特色养殖业、鲜食玉米种植加工等产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扩大农民就业岗位、提升增收空间,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速6.3%,高于GDP增速3.7个百分点。

【新闻延伸】我国持续发展粮食产业,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2023年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各地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情系“三农”满目新

领衔记者:刘菁

执笔记者:陈诺、水金辰

合作采写:刘金辉、孙晓宇

策划:张晓松

统筹:初杭、白纯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多领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我国经济保持较好增势

2024-09-22 09:42:05央视网

Loaded: 27.97%
Current Time 0:16
Duration 3:25
自动播放

央视网消息:9月21日,《新闻联播》报道了社会用电量、机械工业进出口、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多领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保持较好增势。

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6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0%,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23.7%。

前8个月机械工业进出口总额超7600亿美元

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解到,今年1—8月份,我国机械工业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7620亿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对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表现良好,同比分别增长14.0%和9.5%。从产品结构看,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主机与整机类产品出口保持较好增势。

今年1—8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2万个

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今年1—8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2万个。其中,江苏、吉林、青海等6个省市开工率超过90%。按计划,今年全国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

我国成立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记者9月21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在杭州成立。基地以造就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为目的,订单式培养“高精尖缺”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建设全球工程技术人才共享交流平台。

六部门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整治行动

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部门近日启动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签发虚假维修合格证等行为,切断虚假维修和作弊检验的利益链。

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

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9月20日在安徽合肥开幕。大会聚焦人形机器人、高端装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核心展示板块,促成合作项目718个,投资额3692亿元。

第二十七届京港洽谈会闭幕

第二十七届京港洽谈会9月21日在北京闭幕。大会围绕空间资源、企业融资、科技合作、企业出海四大类,发布双向投资招商引资项目169个,招商总额416.5亿元人民币。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自律公约》签署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组织81家电商平台集中签署《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自律公约》,要求对标注“旗舰店”“官方”“授权”等相关字样的店铺,平台应当审核其权利证明等,加大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

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9月21日在甘肃敦煌开幕。本届文博会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共有来自5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800多名嘉宾参加,其间将举办敦煌论坛、文化展览等18项活动。

32年了,载人航天这些精彩瞬间令人难忘→

2024-09-22 09:45:47央视新闻

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今天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2周年,一起来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吧!

01

还记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吗?

·

1999.11.20

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考核了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02

还记得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举国欢腾的瞬间吗?

·

2003.10.15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回,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03

还记得

中国人首次高举国旗

太空行走的画面吗?

·

2008.9.27

中国航天员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04

还记得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吗?

·

2011.11.3

我国首次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于11月3日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05

还记得

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

万人空巷的场景吗?

·

2013.6.20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

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之外的天宫一号,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为全国青少年上了一堂精彩的“太空一课”。王亚平担任主讲老师,聂海胜配合,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为大家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奇特现象,点燃了无数中国青少年的航天梦想。

06

还记得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首次腾飞的瞬间吗?

·

2016.6.25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的行列。

07

还记得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吗?

·

2016.9.15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

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在轨期间开展了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大应用效益的成果,为空间站研制建设和运营管理积累了重要经验。

08

还记得

我国首艘货运飞船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的瞬间吗?

·

2017.4.20

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巩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间交会技术。

09

还记得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首飞成功的心潮澎湃吗?

·

2020.5.5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10

还记得

天和核心舱直上云霄的激动心情吗?

·

2021.4.29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中国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还记得

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

成功“问天”的绝美瞬间吗?

·

2022.7.24

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发射成功

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2022年7月25日,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12

还记得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

完成组装时的热血沸腾吗?

·

2022.11.3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神舟十四号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开启了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13

还记得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的振奋人心吗?

·

2022.11.30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

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14

还记得

我国航天员首次开展

舱外维修任务的精彩画面吗?

·

2024.3.2

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舱外维修任务

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

永远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网上网下大思政课激励青年书写青春华章

2024-09-22 09:47:58新华网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新华社天津9月22日电(记者白佳丽、尹思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天津市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9月21日晚在南开大学举行。

这是9月21日在活动现场拍摄的节目《我是爱南开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这是9月21日在活动现场拍摄的节目《我是爱南开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本次活动紧扣青春和爱国主题,邀请青年榜样、名师大家与广大青少年网民同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网上网下大思政课。活动开篇,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和老校长张伯苓的数字形象开展跨时空对话,带领全场重问重答“爱国三问”,张伯苓嫡孙张元龙动情讲述张伯苓一家的爱国故事,生动诠释以爱国为魂的南开精神。

这是9月21日在活动现场拍摄的节目《功勋》。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这是9月21日在活动现场拍摄的节目《功勋》。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活动中,“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报国的故事,激励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为广大学生现场讲授思政课。

9月21日,奥运冠军潘展乐在台上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9月21日,奥运冠军潘展乐在台上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9月21日,奥运冠军陈梦(左一)在台上和学生互动。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9月21日,奥运冠军陈梦(左一)在台上和学生互动。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此外,巴黎奥运会冠军潘展乐、陈梦、刘焕华、李雯雯、丁欣怡、吴愉和巴黎残奥会冠军谭玉娇、蒋裕燕现场讲述比赛和成长经历,生动诠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

9月21日,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在现场欢呼。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9月21日,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在现场欢呼。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如潮,全场师生和嘉宾与南开大学合唱团一道唱响《歌唱祖国》,广大师生表示,要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广袤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精彩华章。

活动现场启动了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表示,南开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南开大学将积极探索网络思政育人新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祖国大地上奋力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华章。

这是9月21日在活动现场拍摄的节目《志在万里》。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这是9月21日在活动现场拍摄的节目《志在万里》。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大家谈·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下))

2024-09-20 10:19:14人民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离不开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从学生角度围绕思政课建设分享经验、探讨举措,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 者

感悟文化 坚定自信

赵邵宁

从岳麓山到橘子洲,从湖南一师到新民学会,湖南长沙有许多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方。它们不仅是市民游客触摸历史、感悟文化的好去处,也为我们学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思想文化给养。

今年开学季,湖南开学第一课以“时代少年当自强”为主题,用场景化对话演绎长沙在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与伟大成就。沉浸式思政课《恰同学少年》还原革命先辈奋斗历程,《00后的非遗寻梦之路》展示青年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坚守与创新,一线工程师讲述《科技改变生活》……这堂思政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坚定了大家的奋斗决心,激励大家拥抱未来、勇攀高峰。

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振奋爱国精神的价值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立报国强国大志向”。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就要当好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成长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

(作者为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

以学促讲 以讲带学

严润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吉林大学思政课上,老师们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鼓励我们走上讲台做分享、说感受、讲案例、谈体会。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聆听教诲、分享感受,既做好思政课的学习者,也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获益匪浅。比如,在吉林大学“理论轻骑兵”宣讲活动中,我分享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的青春故事;在话剧《先生向北》的演出舞台,我与在场观众重温吉林大学一批优秀教师“向北、择北、守北、兴北”的感人故事。以学促讲、以讲带学,思政课在我心中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从单向的“我讲你听”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真理的“双向奔赴”,有助于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我愿用心用情用力学好、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和同学们一起树立远大志向,努力为办好思政课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为吉林大学学生)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吴 越

检验思政课的学习成效,实践是一个重要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观察社会万象上,帮助学生解答好关于国际环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问题,有助于明哲理、辨是非、增自信。

受思政课中关于文化自信内容的启发,我和同学们筹拍了一部微电影,选取山西博物院中的鸮卣(酒器)为切入口,追溯不同时期鸮卣承载的功能与价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述新时代文博事业迈出的铿锵步伐。在思政课老师鼓励下,我们将这部微电影《看!新时代》送去参加第七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获得了全国本科组二等奖。

思政课中有历史,记录着我们从何处走来;也有当下,指导我们如何看待、认识世界;更有未来,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必能助力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打牢理论功底。

(作者为山西传媒学院学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0日 05 版)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原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任建新同志,因病于2024年9月21日13时3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第一观察|从七年节日问候感悟总书记对“三农”的深情厚望

2024-09-22 15:20:36新华社

第一观察|从七年节日问候感悟总书记对“三农”的深情厚望

9月21日,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也正因此,自2018年设立以来,每逢这个节日,总书记都会表达祝贺提出期望。从连续七年的节日问候里,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深情厚望。

(一)“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

农业生产,关联千家万户的民生,也关系国家发展的底气。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2024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田间,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2024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田间,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在关键农时,总书记一次次来到田间地头,察看粮食生产。2018年金秋时节,在黑龙江省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2020年盛夏时节,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察看玉米长势;2023年11月,在河北省涿州市察看冬小麦长势;今年3月,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对农业生产的牵挂贯穿春夏秋冬。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问候中,总书记强调“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要求“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同样是对农业生产一以贯之的重视。

(二)“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感。

他曾说,“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时,同农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时,同农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问候里,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农民的这份深情:“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挑战,丰收来之不易。

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格外温暖有力:“全国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七年问候的字里行间,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三)“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走进果林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走进果林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此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问候里,提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指明方向。

一周多前,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指出“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仔细品读中国农民丰收节里的祝贺问候,从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要求“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再到希望“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正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乡亲们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策划:张晓松

主笔:胡璐、于文静

视觉:张惠慧、杨文荣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时习之 改革·印记丨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024-09-22 15:23:58人民网

8月,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碧绿稻田,一望无际。

临近中午,种粮大户程夕兵刚刚忙完上午的农活,满头大汗地走上田埂。回到家中,厨房已飘来阵阵米饭的香气。

“香不香?都从这里种出来的。”他指着窗外不远处的高标准农田,颇为自豪地说。

2016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察看小麦长势。左一为种粮大户程夕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16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察看小麦长势。左一为种粮大户程夕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同一片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来过这里。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小岗村考察,并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目的是“看一看小岗村发展变化,听一听大家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下车,便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18户农民发起大包干签字的“当年农家”院落,看当年的茅草屋,了解当年农户们商量搞大包干在这里签字的场景。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在小岗村会议室,习近平总书记同当地市、县领导和小岗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包干带头人、村民代表座谈。

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习近平总书记说,“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实现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保证,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凤阳县小岗村举行,10多户村民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凤阳县小岗村举行,10多户村民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程夕兵也参加了座谈会,就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左侧斜对面。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习近平总书记现场掷地有声的话语,让程夕兵至今记忆犹新。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程夕兵在农田里检查水稻种植情况。人民网记者 周坤 摄

程夕兵在农田里检查水稻种植情况。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整场座谈会气氛热烈,原定40分钟的议程,结果开了一个多小时。

8个月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向全国推开——

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小岗人再次走到了前列。

小岗村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蹚路者”迈出发展新步伐。

今年2月1日,小岗村迎来第七次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大会,全体村民每人分红700元,实现分红六连增。

连年分红的背后,是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的“双增”。2023年,小岗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同比分别增长9.2%和5.8%。

俯瞰小岗村高标准农田。凤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俯瞰小岗村高标准农田。凤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分田到户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分红利”,这不仅是小岗村的改革轨迹,更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停步的“缩影”。

同心筑梦,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2024-09-22 15:22:42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同心筑梦,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本质特征和实践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勇前进。

适合中国国情,展现显著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人民政协的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人民政协的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心潮澎湃。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回顾了人民政协的辉煌历程,更对人民政协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作出了深刻阐释。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在这些年的履职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人民政协制度好用管用,是适合中国国情、充分凝聚人心的政治制度。”娜木拉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势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

“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教授王江燕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10个坚持’,我深受启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表示,人民政协搭建了一个包容并蓄、交汇融合的平台,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要深入推进协商议政、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不断推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按照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近年来,我们持续完善基层协商民主体系,通过开展‘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园区协商’等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协商形式,助力解决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政协主席税安红说,“总书记强调要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发挥‘院坝协商’平台优势推进基层治理,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金秋时节,丰收在望。民进黑龙江省委员会组织会内专家,围绕科学开展盐碱地、风沙地等后备耕地资源综合利用主题展开调研,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重要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黑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张忠凯表示:“总书记强调,要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尽责,这让我们履职的动力更足了。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多深入社区、农村、企业、高校等一线调研,加强与不同界别委员的联系,以调研成果为基础积极建言献策,为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贡献力量。”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此,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吴德军感到重任在肩。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健全完善‘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机制,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有机结合,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强化对各族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新征程上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协调,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吴德军说。

强化责任担当,开拓政协事业新局面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人民政协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对今后如何更好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有了更多思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调研,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建真言、献实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政协委员队伍,是人民政协高质量履职的重要保障。

现场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深感振奋:“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人民政协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广东省江门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韩志勇干劲儿十足。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约530万名,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充分利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等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密切同爱国爱港爱澳政团社团、各界代表人士的联系,持续优化经贸合作环境,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韩志勇说。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上海市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邢邦志对今后工作的重点更加明晰。

“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我们要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好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邢邦志说。

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2024-09-22 13:30:01人民网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从一次生动的课堂教学,能感知教育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渐提升,触摸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的发展脉搏。

一堂思政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

“中共一大在哪里召开?”“哪些代表参会?”同学们纷纷挥舞手中的红旗,跃跃欲试地抢答。

9月2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走进了上海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思政课。一节微宣讲、一场党史问答、一次主题版画拓印,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

10天后,一场思政课“集体大备课”在纪念馆展开。“关键课程”,何以锻造?“大思政课”,如何善用?《日出东方》壁画前,上海大中小学教师代表共同探讨、相互启发。

2022年,教育部在上海设立“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线上“智慧课堂”、线下“行走课堂”,服务实践教学和师生研修的服务平台陆续亮相……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如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上海,红色场馆与大中小学“双向奔赴”,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相统一”的鲜明导向。课堂“半径”不断延展,育人主体和渠道日益丰富,形成思政教育“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培养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高校全覆盖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和使用统编教材;健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育人体系;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动,学校教学主渠道、社会实践课堂、各类育人资源平台等相支撑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拓展……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展现出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的精神风貌。

一堂远程“双师”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遵义东北部,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家门口“上好学”,曾是大山里深切的期盼。

日前,一次和声基本功练习成为务川二中音乐班的开学第一课。除了本校教师,这堂课还有远在广东的珠海一中星空合唱团教师在线上参与教学。

“请务川的同学唱主旋律,‘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我们哼唱‘无论在何时何地我都想念着你’”……熟悉几遍后,同一首歌在“云端”合唱。

9月,在珠海市援建下,历经两次借址办学的务川二中正式启用新校区。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完善的宿舍、绿意葱茏的校园……这里是学生的新家。

“珠海一中和遵义几所名校教师组团式帮扶,让我们接触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这学期还有老师准备去珠海交流。学生也更加自信,数学、物理成绩提升明显。”务川二中教师曾仙说,学校是照亮梦想的地方。

一次远程教学,连接两地课堂,见证了山区学校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师能力水平的积极变化,折射出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的显著成效。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展乡村教育是一个具有深刻时代价值意蕴的课题。写好乡村教育的“民生答卷”有利于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攀升,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得以完善,乡村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明显改善。

教育经费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各地区间有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重点高校招收农村等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近110万人;累计资助学生约16.2亿人次、2.6万亿元……进入新时代,一系列举措务实有效,学生获得更多更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区域、校际等差距逐步缩小。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这份初心,始终如一。

一堂创新讨论课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人才要素充分汇聚

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怎么上课?面对“卡脖子”难题,匹配国家战略需求的课程能否讲好?

“交叉创新挑战性问题”,是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钱学森力学班的专属讨论课。

“计算成像”“AI对科技的影响”“智慧型力学超材料”,翻开大二学生黄哲铖的听课本,几个专题记得很详细。“这些课让我养成了主动提问、交流的学习习惯,打开了视野。”他说,还有一系列实践课,参观卫星装备研究机构、飞机制造公司,“近距离感受大国重器、中国力量”。

学生“下单”,预约感兴趣的专家;讲台上有两院院士、青年学者,也有展示小组讨论的同学;课后,总有“问不停”的年轻人,围着“答不完”的老师……

开课5年,从注重“教”,转向以“学”“创”为中心,一堂堂讨论课启智润心,许多毕业生深造后投身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机器人与先进设备等领域技术研发。

重视课堂,就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新中国成立之初,80%以上人口是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0.26%。此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今日之中国,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专任教师1891.8万。其中,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2023年毛入学率6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强基计划”“拔尖计划”,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建设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教体系……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教育成为连通科技、人才、创新的纽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站在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史节点,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迈出教育强国建设坚实步伐。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2日 01 版)












上一篇:绘就文明交流与文化发展画卷——2024北京文化论坛闭幕
下一篇: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