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27 08:24:23 | 浏览:1424次 ]
分享到:

2024-09-26 19:02:14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

75年砥砺奋进、团结奋斗;

75年不忘初心、矢志为民。

在共和国历史丰碑上,“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2013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传为佳话。

8年后,河北大贵口村,村民霍金激动地跟总书记唠家常:“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不少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约76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约36倍。

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防灾减灾救灾到抗击新冠疫情,75年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无一不是党和国家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写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坐落在高山深谷间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满山的脐橙树郁郁葱葱。2020年6月30日,阿布洛哈村实现“车路双通”,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彻底打通。

如今,村里的脐橙等农特产品不仅能够方便地“走出去”,外来的资源也能顺畅地“走进来”。一进一出,阿布洛哈村因路而“兴”。

这条短短3.8公里的通村路是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缩影,兑现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75年初心不变,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在神州大地回响。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20世纪50至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接续奋斗,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居住、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居住条件很差。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住房短缺的情况逐步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居住环境持续向好,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通电和通电话的社区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分别有99.9%和99.8%的户所在社区实现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公路,比2013年提高10.7个和1.5个百分点。

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多渠道扩大托位供给;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不断推进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社会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硕果累累。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时代在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定如磐。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京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

这一次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回望共和国75年岁月,巨大的发展进步,不仅是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干”出来的,更是人民群众靠拼搏奋斗精神“拼”出来的。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发、在奋斗中自强的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响应号召,投身社会生产建设,修建基础设施,支援边疆开发;改革开放后,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克时艰战胜世纪疫情,力量和信心始终来自人民。

“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感慨: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变革开启。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这是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一句古语,意在强调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聚激发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收集群众诉求、听取社区服务建议、沟通就业创业政策……在深圳市莲花街道福中社区,“党员摆摊,群众赶集”成为周末新场景。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家门口多样化服务,切实擦亮民生底色。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新时代,共产党人仍需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75载长歌奋进,一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如今,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打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75年来,我国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夯实民生之基,厚植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形势长期稳定:75年来,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7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入全面覆盖和深化阶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有力发挥了可持续的托底作用。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向好,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系列部署: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如今,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系列举措和部署持续回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日前,浙江一些地区在市集上融入了“共富”元素,通过为低收入群众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减免摊位费、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分红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百姓称之为“共富市集”。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选取浙江省先行先试,为全国促进共同富裕探路示范。

从试点先行,到推动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再到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奔向共同富裕,蹄疾而步稳。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方向路径,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新的征程依靠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定将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锚定总目标 数览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4-09-26 18:05:58新华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中央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如何推动这些部署落地见效?

怀进鹏介绍,将重点从让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彰显、让教育的人民属性更加鲜明、让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三个方面推进。

记者:王 莹

海报制作:冯文雅

内容摘自9月2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人民论坛网评|从党史中汲取奋进伟力

2024-09-26 14:46:03人民论坛网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溯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走上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逐梦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殷切嘱托,以奋发有为之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

在深学深悟中认识到“忠诚”是为政之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究其根本,就是对党要忠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革命前辈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政治坚定,从严从实加强自我约束,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同时,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紧扣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任务,结合岗位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在笃行笃信中感悟到“干净”是立身之本。干净清廉是为官从政的道德底线,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基本前提。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的处分、特别是作风问题方面的处理作了完善。这些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住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同时也要求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廉洁齐家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同志为身边亲友定下了“十条家规”,其中就包括“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车”等规定,以此约束亲属戒除特权思想,不谋求特殊待遇。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赓续红色家风基因,努力践行“当好人民服务员”的初心与使命,自觉接受组织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借助廉政教育活动修好家风课、筑好廉洁墙,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带动好政风。

在常修常炼中体会到“担当”是成事之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存亡之际,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前仆后继,以担当实干践行初心使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一生功勋藏箱底的张富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李保国,“愿做大山里的一盏灯”的张桂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尽管时代不同、使命各异,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在不同岗位上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从党史中汲取先辈们的优良作风,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勇闯“娄山关”“腊子口”,以更足底气、更强干劲投身重点工作推进、重大任务保障、重要难题化解中,以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事业履职尽责。(作者:丁媛)

青春华章 | 红旗飘飘,腾空的志愿越飞越高

2024-09-26 21:24:12长江云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9月23日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24年6月,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以后,当着全世界展开了一面鲜红、璀璨的五星红旗。这是我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五星红旗,中国探测器在月球上打上了“中国标识”!

这面国旗正是由武汉纺织大学的师生们研制而成。9月24日,武汉纺织大学月面国旗研制团队成员曹根阳教授和李环宇同学,带着“石头版”国旗,来到“总书记的话记心上”大思政课活动现场,向近千名高校学子讲述了登月国旗背后长达数年的科研之路。

Loaded: 23.11%
Current Time 0:25
Duration 4:13
自动播放

“石头版”国旗有何不同?

同学们现场触摸体验

“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这面国旗有何不同?”当李环宇同学把月面国旗的样品和面料带到同学们面前,大家兴奋地跃跃欲试,都凑上前来近距离观察,并亲手触摸制作国旗的玄武岩纤维面料:“没想到和普通的国旗一样鲜艳”“面料为啥是这个颜色呢”……

面对同学们的疑问,曹根阳教授一一揭开谜底,“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旗都是用布料做的,但是这面国旗是用石头做的”。现场,他把制作月面国旗的原料——玄武岩石粒,送给台下的同学们,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

这面国旗是由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发的月面国旗。月面国旗在±150℃的温差、高真空、强紫外环境下,不褪色、不撕裂,即使在重力失衡、温差极大的太空环境下,它也能顺利展开,闪耀着中国红的“本色”。曹根阳教授说:“这面国旗的制作工艺,和现在闪耀在月球背面的国旗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

曹根阳教授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它关乎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誉。”红旗登月,不仅是对纺织行业材料技术发展的引领,是未来载人登月宇航服材料,以及月球基地材料的一次探索,“我们立志围绕国家重大工程,进行更大的创新,从而引领某一种材料、某一个技术、某一个行业的进步。”

“我们成功了”

曹教授哽咽讲述科研历程

在接到任务后,团队很快锁定了一种在地球和月球都存在的材料,那就是玄武岩。玄武岩具有韧度高、耐腐蚀性、耐酸碱性、耐高温低温等优异性能,这些特性正是适合月背环境展开的材料。就这样,这些在地球存在了亿万年的石头,踏上了奔月之路。

然而,“石头版”国旗研发的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顺利。嫦娥六号国旗的重量只有11.3克,比嫦娥五号国旗还要轻0.5克。当时经过推算,这需要把玄武岩纤维做到每千米重8.8克的密度,也就是说要把一堆石料,拉成细丝,做成很细的石头纤维,才能像编织布料一样编织国旗。

石头怎么变成细丝?一开始,玄武岩纤维特性不足,拉丝怎么也拉不细。当时工艺控制、炉子温度、喷丝板状态等等都在不断地调试,但是无论怎么做都难以达到8.8克每千米的细度。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团队成功实现了超细玄武岩纤维的稳定量产,拉出的玄武岩丝比头发丝还要细!有了这么细的石头丝,织成红旗不再是天方夜谭。

拉丝纺纱的难题克服后,下一个挑战接踵而至——石头细丝和布料不同,怎么才能给这样的石头纤维着上颜色?石头细丝表面特别光滑,颜料不能牢固地附着在旗面上。团队巧妙地为织物设计了 “铆钉”,可以让石头丝与色浆结合得更加牢靠。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团队成功地让“石头版”五星红旗闪耀月球!

“我们成功了!”“成功了!”当讲到月面国旗成功展开、闪耀月球的那一刻,曹根阳教授哽咽了。从一根丝到一面旗,中间的工序少说也有四五十步,团队成员们“千锤百炼”,吃住都搬进了实验室,最终完成了月面国旗。看上去一面小小的登月国旗,凝聚着多少日夜兼程的汗水和泪水!听到这其中的艰辛,全场无不为之触动。

“让心中闪耀的五星红旗飘扬”

青年学子接力研发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从无到有、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武汉纺织大学月面国旗研发团队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接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李环宇,就是团队的一名新成员。今年6月,当看到电视屏幕上月面国旗在月球展开的一刻,她的耳畔响起一首歌“红旗飘啊飘,腾空的志愿越飞越高”!“我也希望自己借着探月工程的东风,环绕宇宙做飞天揽月的一分子。”李环宇眼含热泪,深情地说:“让心中闪耀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我们的上空,飘扬在每一个中国人足迹抵达的地方,伴随信念飘扬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激励我们去往更高更远的地方!”

武汉纺织大学月面国旗研制团队的一系列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正是这种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着我国探月工程不断稳步向前,同时也深深激励着现场学子:创新无止境!唯有奋斗无悔青春!

本次活动是中央网信办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湖北省委网信办、湖北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广播电视台主办,长江云新媒体集团、华中师范大学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主题演讲、视频专题、歌舞表演等生动鲜活的形式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青年学子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厚植爱国情怀、砥砺本领才干、担当时代使命、谱写青春华章。活动还将持续推出系列融媒报道,讲述荆楚大地各行各业的故事,牢记使命嘱托,汇聚奋进力量。

(长江云记者:孙俊 胡傲蕾 王晗煜 )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如何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利好措施来了!

2024-09-26 18:22:00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记者王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24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浙江长兴: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

浙江长兴: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

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和健康照护、养老护理等重点行业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李忠表示,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人社部将突出技能提升,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和健康照护、养老护理等重点行业,紧盯新动能、新职业技能人才缺口,引导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方面,鼓励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企业联合,技工院校提供培训资源,培育产教评一体的企业技能生态链。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依托企业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提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能力。

此外,还要突出工学一体,高质量发展特色技工教育。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提升育人质量。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李忠强调,还要突出机制创新,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同时,突出激励保障,增强技能就业吸引力。动态发布技能人才薪酬价位信息,研究建立技能型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引导企业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强技能岗位吸引力。强化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选树先进典型,营造技能就业良好氛围。

海口:技师学院学生在实操课上技能实训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海口:技师学院学生在实操课上技能实训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卢爱红称,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9月10日至15日,在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首位。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9月10日至15日,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举行,全世界70余个国家(地区)派选手参赛,中国代表团共派出68名选手,参加全部59个项目的比赛。这是我国第7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也是我国参赛项目、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

卢爱红介绍,经过激烈角逐,中国代表团夺得36金9银4铜和8个优胜奖,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的第一名。我国青年技能人才与各国选手交流互鉴、切磋技艺,展现出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广泛赞誉。

本次世赛上,中国代表团在6大类57个项目上获奖。一方面,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比如数控铣项目实现“五连冠”,砌筑、时装等2个项目实现“四连冠”,车身修理、电气装置、电子技术、移动机器人等4个项目实现“三连冠”。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项目取得突破,特别是工业4.0项目,中国代表团首次夺得金牌,并以全场所有项目的最高分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卢爱红表示,从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我国共有283名选手走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累计获得了93枚金牌、41枚银牌、28枚铜牌和71个优胜奖。参加大赛的这些选手,既为国争光,自身也有了更为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他们中的许多人致力于技能传承带动,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发挥了引领青年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积极作用。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2026年在我国上海举办。人社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上海市和有关方面扎实做好大赛的各项筹办工作,努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

中国—东盟开启“数智”产业合作新赛道

2024-09-26 21:26:02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宁9月26日电 (记者 冯抒敏 黄艳梅)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正在广西南宁举办。会期举办的东博会数字技术展,通过AI大模型、仿生人形数字人、虚拟现实、无人机、裸眼3D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展现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前沿成果。

从以农业、货物、服务为代表的贸易往来,到绿色低碳、数字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质生产力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展示,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正向新领域拓展。

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在第21届东博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东盟正处于推动数字化和可持续性这两个变革性大趋势的前沿,正在谈判数字经济框架协议,并实施“碳中和”战略,以加速地区向绿色经济的包容性转型。这些努力为将来与外部伙伴的潜在合作奠定基础。

通过数字化和新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和东盟的发展共识。拥有技术优势的中资企业日益活跃在东盟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建设中,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领域亦不乏中资企业身影。

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广西北港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首次亮相东博会,展示其与文莱摩拉港有限公司协同合作推动的北斗+AI前沿技术——“北斗防疲劳监管系统”。作为北斗技术在文莱安全运输领域的首次尝试,该系统对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事前预防、事中预警和事后取证,加强驾驶行为监管。

“中国—东盟产业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转型合作基础。”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胡超认为,一方面,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和高效率,让东盟国家看到数字化转型的魅力,主动数字化转型的意愿较大;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已经在一些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较为紧密的合作,只有双方企业保持同等程度的数字化水平,才能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

中国和东盟数字互联互通领域合作日趋紧密。作为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中国—东盟信息港在各方推动下成效显著,一批服务于中国—东盟跨境合作的数字化平台建成运营。

据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信)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中国—东盟数字化合作平台包括跨境贸易服务、跨境数据服务、跨境通信服务、跨境技术服务、跨境交流合作五方面,并在东盟国家推动落地了协同办公、数字政务、新型通信、智慧教育等近20个数字化产品。

本届东博会,中国东信围绕产业互联网、政企数字化和云通信服务三大业务领域进行展示,以期推动与海内外数字经济企业实现资源有效共享、技术成果落地。

“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资本的投入,也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匹配。”胡超指出,近年来,东盟来华留学生增多,他们学成回国后,将成为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他认为,只要双方保持目前合作态势,把握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机遇,中国和东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共赢发展。(完)

一次“意料之外”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经济观察网 宋笛 杜涛/文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经济观察网,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其中与经济相关的会议主要在4月、7月和12月,三次会议分别部署开年后、下半年和来年的经济工作。少数年份,比如2016年和2018年,10月的会议也可能不定期涉及经济主题。今年没有等到10月份,而是提前在9月会议中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

罗志恒说:“这突出反映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重视程度。”

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但也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要求“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

罗志恒说,主要是充分认识到进入今年二季度以来,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总需求不足、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不振、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低迷等问题。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供需失衡,继而导致经济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的背离、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背离,对预期和信心、消费和投资的有效提振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4年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为5%,二季度为4.7%。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说:“目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虽然还未披露,但从市场预测来看,可能要比二季度更弱一点。”

市场普遍预测三季度经济增速为4.6%至4.8%,李迅雷预测大约在4.7%。

李迅雷表示,如果三季度比二季度更弱,就需要采取措施应对,因为今年年初定的GDP增长目标为5%。如果在三季度末出台政策,四季度还有执行的时间,经济就有进一步向好的空间。此外,国庆前也是一个释放积极信号,扭转预期的好时机。

李迅雷预计,在政策落地后,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达到4.9%,这样就可以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一把手参与的新闻发布会释放了扩张性政策的信号,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金融监管者们从政策工具箱中拿出了市场期盼已久的工具。

发布会结束后,市场即刻回报了一次久违的反弹。

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等。

但更让市场关注的是财政政策。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在货币、金融政策数箭并发后,普遍认为该到财政政策登场之时。不止一位经济学者强调了目前阶段财政政策的重要性。一位经济学家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效用有限,还面临银行息差的限制,不能苛求太多。现在的关键还是财政政策,这个时候必须显著加大财政的扩张力度。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提及国债收益率水平下行时也表示:“国债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化形成的结果,人民银行尊重市场作用,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营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

财政政策如何发力?罗志恒提供了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研究追加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弥补土地出让收入及其他收入减少而出现的财政收入缺口,提高财政支出速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发的国债可以用于支持部分财政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缓解流动性风险,可以给近年来毕业但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城乡中低收入人群发放部分补贴,可以提前储备“十五五”规划的重大项目等。

二是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一方面放宽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考虑将部分专项债额度调整为一般债。

三是优化“化债”政策,推动地方政府从应急状态回归常态。比如对于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化债压力较大,可以考虑采取中央发行国债转贷地方、政策性金融机构给地方政府发放贷款、继续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三种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确保“三保”支出,以时间换空间。

几天前,李迅雷重新谈到他的“每年发行五万亿特别国债,连续发行十年”的建议,他对经济观察网预计,财政政策可能很难达到他建议的规模。在李迅雷的“五万亿特别国债建议”中提到,增发的国债里,两万亿用来置换地方隐性债务,三万亿用于民生,应该继续提升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

也有一些研究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更建议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认为发钱是一次性的,并不解决预期的问题,发钱后,很多人会把这笔钱存起来,变成存款,对当下的经济就没有什么效果。

但大部分经济学家在应该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上达成了一致,并且都认为应该由中央财政发力。一位经济学家建议,中央财政赤字率应该增加到5%以上。

财政部曾分别在1998年8月、1999年8月、2000年8月增发1000亿元、600亿元、500亿元的10年期国债,也叫长期建设国债,三次均通过调整赤字规模的方式实现增发,三次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建设性支出。

1998年,时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后来在《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亲历与回顾》一书中说:“当时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货币政策已经很难发挥作用,市场上都是大减价,没有人贷款……”

1998年,中国经济经历过一次重要的改革。在这一年,中国经济挺过重重困难,实现了7.8%的增速,几乎达到了年初制定的8%经济增速的目标。

2022年末,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经济开始步入疫情后的恢复时期。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并制定了5%的经济增长目标。

这一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实现了“开门红”。该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

这一情况在2023年二季度出现了变化,消费、投资数据承压的情况开始出现。这一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并指出“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三季度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四季度出现回暖迹象,最终达成了2023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

粤开证券在研报中复盘时分析,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是一波三折的恢复,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有下行压力、三季度逐步恢复,四季度略有回落……通胀和资产价格低迷是拖累2023年经济的重要因素。相应地,若2024年通胀和资产价格企稳回升,也将成为2024年经济的重要助力。

2024年初,政策对经济增长困难做了充分准备。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专门对5%的经济增长目标作出解释,“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并强调了“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在2024年7月和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也频频出现对经济形势的新判断。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并指出这些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

李迅雷说,中国正在经历房地产周期调整的影响,房地产周期的下行放大了此前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他说,一旦房地产步入长期的下行周期,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使得广义财政收入下降,进而影响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时,金融收缩和实体经济收缩也将同时发生,在乘数效应的共振下,其拖累经济的势头很难遏制住,除非采取超常规的举措。

9月24日,货币、金融政策数箭齐发后,上证指数当日上涨4.15%,收复2800点,创2020年7月以来单日最高涨幅;9月26日午间,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信息发布后,A股再次迎来大涨,上证指数全天上涨3.61%,继6月21日以来,首次回到3000点大关。

央行:自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精准性,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4年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









上一篇: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下一篇:清澈的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