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29 12:46:54 | 浏览:1493次 ]
分享到:

2024-09-28 12:32:49人民网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美好前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让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深刻认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自身的文化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强调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强调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致力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分领域目标任务,凸显了文化强国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文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建设相辅相成、紧密相关,比如,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说,文化发挥重要支点作用;对于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来说,文化是重要因素;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来说,文化提供重要力量支撑;等等。从文化的这些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唯有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充分发挥文化在价值塑造、凝心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不断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深入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决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谱写文化建设新篇章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通过巩固文化主体性来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需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发扬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正确方法论。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建立健全有助于深化“两个结合”的体制机制,破除一切制约“两个结合”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结合”营造的广阔文化空间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奋力谱写文化建设新篇章。

涵养改革创新精神、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化作为一种凝聚人类智慧、经验和创造的社会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客观社会现实的发展趋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精心规划、科学设计和扎实落实,而且要积极发挥文化作用,不断涵养人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大力营造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和崇尚改革的社会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昭示:唯改革者进,唯奋进者先。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应对文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文化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与市场的关联日益紧密,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与市场接轨,才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但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而且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和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空间。

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到实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平稳有序推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到实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要统筹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依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根据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加强前瞻性布局和规划,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当前,推动文化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物质财富越是富足,人民就越期待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和生产更多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作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部署落实落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及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设,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09 版)

人工智能或能开拓出新的诗歌风格

2024-09-28 12:33:32光明日报

【面面观·人工智能诗歌创作】

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AI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就当下的AI而言,其存在形式是整体而非群体——根据冯诺依曼结构,存储器将参数分配给芯片进行运算,然后接收返还的结果。不同的AI之间算法机制不同,如果它们都能写诗,其间的差别将远远大于人类世界中不同语言的诗歌。

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断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

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提高AI诗歌的质量?2018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

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开发者应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AI学习的素材。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诚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的甄别。以目前市面上一个旧体诗AI为例,开发者用晚清盛行的“同光体”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如以诗人陈三立《夜舟泊吴城》中首句“夜气冥冥白”生成的三首五律诗:

夜气冥冥白,灯光的的红。旅愁缘酒破,归梦为诗穷。路断人行少,川寒鹭语空。苦吟兼怨泣,剖血答天公。

夜气冥冥白,寒云冉冉轻。老怀犹薄醉,暗月已深更。违俗书常卷,怀人梦不成。萧条吟瘦影,起帐觉秋生。

夜气冥冥白,斜阳黯黯红。城衔山落照,树出水生风。芳草王孙外,孤舟客思中。行吟不能寐,烧烛旋书空。

在这些诗中,除少数地方生造词语(“剖血答天公”)、违背日常经验(“夜”后接以“斜阳”),三首诗总体上看来意境丰富,“旅愁缘酒破,归梦为诗穷”“老怀犹薄醉,暗月已深更”等还颇为惊艳。对比陈三立的原作——“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这些诗与其已非常接近,充分显示了风格训练的成效。

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

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上述提到的AI大模型,已验证“明七子学唐”“同光体学宋”等结论。这意味着以往被认为抽象的文学风格,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来说,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AI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早在AI出现前,就有打破人类意图限制创作诗歌的尝试。20世纪初,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者设计过一个名为“精致的尸体”的游戏。参与者在互不知晓的情况下,依据词性随意写下词语,最后组合成句。他们通过这个方法得到的第一个句子是“精致的尸体会喝下新的葡萄酒”(Le cadavre exquis boira le vin nouveau),“Le cadavre”在法语中有“喝空的酒瓶”之意,一语双关,颇为巧妙。

事实上,诗歌本身就蕴含着超越人类经验的倾向。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认为,所谓“诗性”,意味着词语指向自身而非现实。德国诗评家胡戈·弗里德里希认为,诗歌“逃脱人类的中庸状态,背离惯常的物象与俗常的情感,放弃受限定的可理解性,代之以多义性的暗示,以期让诗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构成物,这种构成物的内容只有赖于其语言、其无所拘束的幻想力或者其非现实的梦幻游戏,而不依赖于对世界的某种摹写、对感情的某种表达。”凡此种种,反而契合AI写作的特性。从这个维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

(作者:程羽黑,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拓宽红色文旅价值链

2024-09-28 12:34:41经济日报

开通红色旅游专线、沉浸式体验文旅演出、研学游打卡革命圣地……一段时间以来,湖南、辽宁等省份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提高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把文旅产业打造成赓续红色血脉的城市新名片。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社会力量、落实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径,推动红色文旅多元化发展,有助于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些年,红色文旅市场蓬勃向好,覆盖我国众多省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与此同时,红色旅游景区及场馆等建设提速。近年来,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历史类纪念馆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随着文旅模式升级翻新,不少红色旅游景点火爆“出圈”,“红色研学团”“红色体验馆”“红色剧本杀”等新潮沉浸式创新体验,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向好发展。

不过,这一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痛点、堵点需要解决。比如,一些地方红色文旅产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同质化严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专业人员及管理队伍缺乏,等等。对此,应采取多种举措,拓宽红色文旅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持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

一方面,加强科技应用,推动智能化建设。加快形成“文旅+”赋形、数智技术赋能的新模式,以创意设计与特色挖掘相结合为导向,丰富智慧旅游技术开发与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红色文物的智能化保护、红色景区的智慧化运维。通过智能导览系统、虚拟现实体验、个性化推荐等方式,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为游客提供更加系统、丰富、深度的旅游体验。加强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营销,通过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等渠道宣传推广,发布精彩的项目视频和游客体验分享,吸引更多潜在游客。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持续加强从业人员的新型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拥有数字化能力并且懂管理、善经营、会讲解的专业人才,为红色文旅的全域化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另一方面,引导消费升级,提升旅游意识。推动红色文旅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加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的有机融通,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红色文旅产品,如红色演艺、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等,并与电影、演艺、音乐等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延长产业链条,保持红色文旅活力和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和红色文旅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消费者对红色文旅产品的认知度和兴趣度,推出特色文旅活动、新型消费场景和消费惠民措施,打造全链条红色文旅服务新生态。

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4-09-28 12:32:08经济日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万个,工业互联网上市企业数连续7年保持增长。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不仅为新型工业化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生产制造和配套服务体系,也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超过12万亿元。目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2.2%和79.6%。许多城市已经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推动新型工业化,比如有的城市通过“智改数转”推动了传统产业“弯道超车”,建成10余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的城市聚焦高端数字安防制造领域,以“数智”技术为依托,在2023年实现营收超过3000亿元。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围绕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和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包括“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意见,为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为推进新型工业数字化全面走深走实制定了任务清单和重点事项。

不过,在数字技术助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仍存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工业互联网体系大而不强、中小企业转型犹豫不决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助力新型工业化,应从产业、企业和服务消费者等层面作出努力。

提升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市场”合力,增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降低企业转型压力。健全社会数字经济生态,打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孤岛化”,强化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新型工业化领域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将数字技术引入生产全过程之中,实现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数字技术为基底,实现新型工业化企业上下游融合,建立健全数字化产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网络体系。把数字要素纳入新型工业化企业的生命周期,利用数据要素的特性和优势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构建服务消费者支撑体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通供销端信息共享渠道,提升供应链协同响应水平,提高对消费者的需求反馈速度和产品服务交付能力。借助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感知消费者信息和购买偏好,推动产品服务交易模式的转变,开拓新的盈利增长方向。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手段,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产品智能维护服务、精准定制个性化服务、环境感知差异化服务等有“温度”的售后服务市场体系,提升消费者黏性和用户满意度。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2024-09-28 12:31:22学习时报

为了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并在第三板块专门强调“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落实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在新征程上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深刻认识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战略意义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是我们党对执政经验的深刻把握、对执政考验的高度清醒、对执政使命的强烈担当,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全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只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领导改革开放、迎来伟大飞跃的关键所在。改革是充满艰辛的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卓越的领导水平,推进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只有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始终有正确的方向目标,始终有坚强的政治定力,始终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始终有强大的制度保障。

永葆清醒坚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大”和“难”的辩证逻辑,需要既看到“独特优势”,又看到“独有难题”。“独有”,是因为纵观世界社会主义500余年的发展史,都没有任何成功先例可循;“难题”,难在随着体量增大如何始终确保队伍先进性纯洁性,难在风浪考验下不能犯任何颠覆性错误,难在始终适应时代要求推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守正创新,难在承平日久容易滋生松懈麻痹思想。建党100多年来,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主动精神已深深融入党的血脉之中。新征程上,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必须时刻保持“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态度,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谱写伟大奇迹的新篇章。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开创伟大事业、引领伟大变革,党的全面领导是“定海神针”,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根本保证。新的起点上,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开创性事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党不断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新时代之所以能够发生如此伟大的变革,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正是这一思想开启和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卓越的举旗定向能力。我们党之所以饱经风雨沧桑而朝气蓬勃,备受千磨万击还坚忍不拔,就在于能够穿过历史风云的迷雾,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趋势,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战略安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正因如此,才使改革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才使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迈出铿锵的步伐。

无畏的自我革命能力。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是关系党千秋伟业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余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就是自我革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正是我们党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才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高超的守正创新能力。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领导水平的鲜明气象、执政能力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之“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正”,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成就之“新”,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体现“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这正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中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人间奇迹的制胜密码。

杰出的群众组织能力。我们党具有强大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逻辑起点,是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抗击新冠疫情“大考”,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控制速度之快、感染比率之低、救治力度之大无可比拟;解决民生难题“大事”,千方百计、念兹在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反映了饱受屈辱、久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认同和情感依归。

非凡的改造社会能力。建党10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推进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宏伟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国民经济量增质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9万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嫦娥系列飞天揽月、中国空间站迎来“常住民”,“东数西算”网络神州等超级工程、大数据、云计算应运而生,中国制造、中国质造、中国智造令世界瞩目。正是这样的成就,才使14亿多中国人民有了今天的志气、骨气、底气。

科学的把握未来能力。回顾百余年党史,每当面临重大风浪考验,我们党总是能作出正确抉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把握主动、把握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明方向,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和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部署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七大任务,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广大党员干部从实践中深切感到,按照党擘画的施政纲领,就一定能够交出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

深入落实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部署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必须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准确把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方向原则,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意志行动。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体系,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读书班、“第一议题”、专题党课、专题研讨等具体制度,健全年轻干部、青年党员理论武装制度,完善理论学习考核评价机制,防止走过场、学用脱节,推动党员干部全面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立足岗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

着力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牵引,完善“两个维护”制度机制,完善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执纪等制度,推动全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

大力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聚焦干部工作五大体系细化制度措施。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推动干部保持以政治能力为前提、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战略思维和专业思维为媒介、以领导能力和专业精神为支撑的特质。加强党的执政意识教育,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完善“原理学理哲理加案例”的培训交流机制,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持续抓好后继有人这个百年大计,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年轻干部常态化推进机制,发挥好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

持续用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完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机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加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完善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为基层减负赋能长效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着力构建融党员发展、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作用发挥于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着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战略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人才自主培养和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改革的主动性赢得改革

2024-09-28 12:30:44学习时报

改革不仅是一个方案、一个举措,更是一项需要落到实处的行动。增强改革的主动性,才能赢得改革的主动。这要求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着力提高推进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抓改革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增强积极拥护改革、坚定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的主动性。

“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赢得改革的最有利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从这个最大的政治出发,必须坚持从政治上认识、理解和把握主动推进改革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是不是以强烈的主动精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是检验各级党组织政治建设和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政治素质的“试金石”。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紧要的一条。党员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持“讲政治是具体的”,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贯穿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体现到推动改革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推动改革的行动更加积极、效果更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鲜明价值取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之一,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提高抓改革、促发展的思想自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为民情怀融会转化为推进改革的生动实践,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样要有高度的行动自觉,在实干笃行中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明确5年要完成提出的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改革举措,领会好改革意图,把握准改革指向,坚定不移予以推进”,鼓角催征,时不我待,唯有实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难题会更多、触及的矛盾会更深,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船到中流、不进则退。“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绝不能安于做毫无建树的“太平官”、滥竽充数的“南郭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撞钟官”,绝不能有放一放的消极态度、等一等的观望情绪。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主动担当、敢于斗争、实干苦干,才能涉险滩、闯关隘,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开创改革新局面。以敢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在改革的难点问题、关键环节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谋新策、蹚新路、见实效。以改革之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新征程上,掌握历史主动最鲜明的体现就是积极主动地谋划和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守正创新中敢闯敢试,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结合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创造性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

2024-09-28 12:29:59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对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深刻阐明了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的科学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法规制度轨道上向纵深发展。

把握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健全制度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要深刻领会健全制度体系的极端重要性,把制度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突出位置,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支撑。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与党的奋斗历程相伴相随、与党的事业同向同行,党的制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制定修订的党内法规占现行有效党内法规的比例超过70%,开辟了新时代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新境界。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拥有这么严密、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是百年大党历经千锤百炼而风华正茂的独特密码。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迫切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关键要把党建设好建设强。这迫切需要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更好地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引领保障“中国之治”。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我们党是一个拥有9918.5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要始终保持大的样子、破解大的难题、彰显大的风范、形成大的优势,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关键靠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只有把制度问题解决好,让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落实重点任务,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不断健全制度体系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重要抓手。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健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全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组织制度,完善党在各类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全面覆盖、一贯到底。

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持续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用好主题教室,精心开发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串点成线建设一批精品教学路线,形成特色鲜明又极具穿透力感染力的教学矩阵,着力把福建打造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实践高地。紧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结合省委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完善理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健全理论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实际成果。

健全锻造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持续在优化干部选育管用上下功夫,不断完善选贤任能制度。着眼解决“选什么人”的问题,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始终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眼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深化市县党政正职离任交接清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让敢闯敢干、善谋会干成为福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着眼解决“如何有效管理”的问题,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具体措施,保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职稳定,把从严管理干部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

健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着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落实“四下基层”制度,优化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选派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深化跨村联建措施,健全以组织联建带动产业联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深化近邻党建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着力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积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加快构建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党建工作格局。着力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和管理党员网络言行,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

健全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伟大奋斗中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破除制约人才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完善人才平台建设协同推进机制,支持福州、厦门对标一流建设高水平引才聚才平台,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人才平台建设探索实践,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布局一体落实。完善高水平人才引育机制,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培养引进一批引领性、支撑力强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加大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力度,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持续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福建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的热土。

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效能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新征程上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律性认识,以科学方法提升制度体系建设整体效能。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是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创新就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动力源泉。全面从严治党政治性、原则性强,推进制度体系建设,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加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更加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根据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用新的思路、举措、办法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

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要求更高,必须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管党治党的新要求,自觉把制度建设放在党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精准定位,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改革没有现成方案,特别是一些“深水区”的改革更是没有样板可循,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获得真知。必须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使各项制度更加符合基层期盼、实际需要。

坚持系统集成与改革攻坚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加之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元,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坚持整体推进,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使制度建设与管党治党需要相适应、与党的各项建设相配套。健全制度体系千头万绪,必须抓住“牛鼻子”进行改革攻坚,强化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坚持完善制度与强化执行相结合。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质量是关键。对改革任务要明确目标要求、建立推进机制,力争使每一项改革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推进改革,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成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推进落实机制,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制度执行,切实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作者系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自立自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人民观点)

2024-09-28 12:29:11人民网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成功推进和拓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自立自强,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具有顽强生命力、深厚凝聚力、坚韧忍耐力、巨大创造力,永远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体育是一个国家人民体质与精神面貌的写照。旧中国国力孱弱,中国人一度被屈辱地称为“东亚病夫”。从1959年容国团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新中国夺得首个世界冠军,到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再到2022年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一代代中华儿女奋斗自强,昂首站上世界舞台。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历史性成就,生动诠释了“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回首新中国75年来走过的壮阔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成功推进和拓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自立自强,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旧中国工业设备落后、产能低下,仅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产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的巨变。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建造,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一起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历史有力证明,14亿多人口的大国走向现代化,只能靠我们自己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立自力更生的志气,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面对外部封锁,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奇迹,深刻诠释了什么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贫困堡垒,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斗洪峰、抗地震,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越是有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闯关夺隘之艰,越能激发夙兴夜寐之勤、力挽狂澜之智、一往无前之勇,愈加彰显中国人骨子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实践充分印证,硬自强不息的骨气,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道路决定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坚持人民至上,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注重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应对逆风逆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成功,走出了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充分证明,长独立自主的底气,才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何其艰巨又何其伟大。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志气越强、骨气越硬、底气越足,越有利于形成攻难关、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强大合力,战胜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跨越复兴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新的伟大征程上,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铺展中国发展的画卷,太空遨游、智能迭代、长桥飞渡、巨轮启航,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定格中国精神的风采,有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必胜信念,有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宝贵品质,有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阳光气质。从国家功勋人物到时代楷模群体,从工人农民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每一个人都是追梦人,让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中国人民具有顽强生命力、深厚凝聚力、坚韧忍耐力、巨大创造力,永远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激发敢于超越前人、敢于引领时代、敢于创造世界奇迹的豪情壮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我们必将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05 版)

新电商为吉林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4-09-29 13:04:52新华社

金秋时节,丰收在望,白山黑水,商旅正忙。9月26日至27日,第四届中国新电商大会在吉林长春举办,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用电商赋能全面振兴的“脉动”,引发与会人士高度关注。

引领传统产业奔向更广阔市场、助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持续拓宽对外开放通道……吉林省持续发展以电商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用“小屏幕”撬动“大市场”,2023年网络零售额突破千亿元,今年1至8月达711.08亿元,黑土地上的众多“吉品”走向全国,奔向世界。

新电商焕发吉林“老字号”新活力

行业专家介绍,新电商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用户为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贸活动的融合创新下衍生的电商新业态。

作为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低,制约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吉林省正在用不断完善的电商产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四平市,新电商正在重构传统食品加工产业链。玉米糊、玉米粉、玉米面条……四平玉米电商直播产业园里,终端消费需求数据快速反馈到生产环节,70多家食品工厂开足马力,将玉米加工成受欢迎的“网货”。高品质玉米以前“论吨卖”,如今“论根卖”“论袋卖”,四平玉米主食化产品去年卖出34亿元。

小小屏幕背后,电商拉动着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吉林省出台系列举措培育建成国家和省级电商示范基地、企业182个,推进区域、产业互联互补,带动就业180余万人,辐射上游食品、保健品等多个优势产业。京东等知名企业纷纷入局,仅一个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基地,每年就能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0亿元。

传统产业乘电商“东风”,奔向广阔市场。一汽红旗线上销量占比提升;四平顺邦农机借助直播电商引流,线下销售成倍增长;延边州“延百快到”等传统商业企业的自营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新电商助力吉林品牌闯市场

长白山人参、吉林大米、延吉泡菜……价优质美的众多“吉品”驶入新电商赛道,走向千家万户。

在吉林省长白山人参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市总部,与日俱增的订单让董事长王淑范异常忙碌:“前几天的一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白山市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网络主播“薇姐”穿梭不停:“品牌响了,每天能卖500多单,回头客多!”市场里像“薇姐”一样的主播超过3000人。

新电商擦亮了吉林品牌。这几年,吉林省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发力打造“吉致吉品”区域品牌认证,建设“吉字号”品牌,建立全省电商品牌产品供应链资源库纳入1000多个品牌,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搭乘新电商快车,更多“吉品”打开市场。记者从吉林省商务厅获悉,人参、鹿产品、黑木耳、吉林大米等产品的全国网络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4.6%、42.3%、32.7%、23.4%,长白山矿泉水、皓月牛肉、辽源袜业等成为地标性网销品牌。

新电商拓展吉林开放新通道

“买全球、卖全球”——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中心的吉林省凭借区位和通道优势,抓住跨境电商新风向,推动长春、吉林、珲春、延吉4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发展。

清晨的珲春口岸一派繁忙,一辆辆货车排队通行,许多货物是国外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中国商品。不远处的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中国消费者也在挑选各国商品。

“跨境直购价格低、物流快,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局负责人孙居峰说,“建立完善陆、铁、空三位一体的跨境电商运输体系,大幅提升物流时效。”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吉林省推出系列改革举措,从主体培育、人才培养、海外仓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大支持,开展人才培育和创业孵化,吸引更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和高端人才安家落户。

去年,吉林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53.2亿元,同比增长88.9%。聚焦“跨境电商+产业带”“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发展,全省上线第三方平台、建设独立站等应用跨境电商服务的外贸企业数量5年来接近翻番。

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新电商大会,吉林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更加开放繁荣的数字经济新格局,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记者褚晓亮 段续 邵美琦)

新华社长春9月27日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一篇:新华社快讯: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下一篇: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五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