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时政微视频丨文脉赓续 大道如砥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0-08 15:46:05 | 浏览:1450次 ]
分享到:
Loaded: 19.55%
Current Time 1:27
Duration 10:55
自动播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泱泱中华,文明何其博大,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儒学,被誉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始终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并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文化却始终没有一部完备的著述全集。本世纪初,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提出编纂《儒藏》的设想。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专门看望汤一介教授,悉心关怀《儒藏》编纂情况。总书记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业,传承中华文明,汤老做了一件非常大贡献的事情。”

二十年磨一剑。编纂团队已整理完成并出版《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510种、282册,总字数近2亿。全本《儒藏》编纂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定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总监制丨闫帅南 唐怡

制片人丨房轶婷

导演丨宋云霄 马雪丽 常亮 才奇

记者丨吴汶倩

摄像丨李晨 周相伟 赵英豪

剪辑丨扈海超

包装丨郭培 陈佳鑫 张立蒲 王晶 苗雄 刘宇霞

统筹丨刘莹 张霄鹤 任民 帅钟琴 戴广宇

海报丨刘敏敏

审校丨朱冬梅

素材支持丨杜通 汤嘉铭 温焌意

鸣谢丨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薪火相传丨沧海云帆 破浪远航

2024-10-08 12:47:52央视网

编者按: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一个个文化遗产从传统到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生动文化名片。央视网《联播+》栏目特推出“薪火相传”系列策划,从文化传承中感受中华文脉底蕴。

薪火相传丨沧海云帆 破浪远航

“尽快形成报告,报我审批。”

24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对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设陈列馆的批示结尾,特别叮嘱。

这份特殊的关心背后,是一段中国船文化薪火相传的故事。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凭借发达的造船业和商贸业,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全球近百个国家保持着海上贸易。

当时,泉州海船采用的水密隔舱技术,不仅是中国远洋船舶乘风破浪的关键,也是中国对世界航海技术的重大贡献。欧洲造船界直至18世纪后期才开始应用此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一直呼吁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船模馆,展示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与灿烂的海洋文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承担起了这份重任。上世纪90年代,海交馆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造船师傅,开启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古代木帆船科学复原工程。经过8年努力,海交馆完成156种船型复制,其中不仅包括历朝历代各水域著名舟船,还重现了郑和下西洋船队场景。

当时,这些珍贵的古船复制模型,急需一个大型陈列馆进行展示。这却让海交馆原馆长王连茂犯了难:“我们做完了船模,但没钱建陈列馆。”

陈列馆建设可能面临“夭折”。大家商讨后,决定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写一份报告。

习近平在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立即批示:“福建是中国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海交馆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是适合的,有特色,有意义,也有基础和基本条件。”批示结尾,习近平叮嘱尽快形成报告。

很快,展厅改造与陈列馆所需资金全部落实到位。2001年2月,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开始动工。两个月后,习近平来到海交馆考察陈列馆建设进展。他站在船模前久久凝视,感叹说:“像这种有特色、有意义的项目应该大力支持。”

同年夏天,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正式开放,成为中国首个全面展示海洋大国舟船历史和独特成就的陈列馆。

馆内陈列着各种舟船模型、造船航海技术示例、海外民俗器物和外销陶瓷器。透过展窗,千年前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融共生的场景仿佛再现眼前——海面上,一艘艘满载瓷器、丝绸、茶叶的福船扬帆远航,同时远道而来装满异域珍宝的番舶缓缓入港。码头边,船舶桅杆林立,货物堆积如山,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商贾、水手比肩接踵。

2024年5月18日,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展出各式船舶。

2024年5月18日,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展出各式船舶。

在这里,习近平看到的是泉州这座海丝古城悠久的文化底蕴。

2001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案,同意成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领导小组。次年,他再赴泉州调研,要求抓紧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念之行之,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

2008年6月,“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万里海疆,见证中国巨变,也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梯航万国的璀璨海洋文明。

2024年1月1日,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出发,开启商业首航。

2024年1月1日,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出发,开启商业首航。

2021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正式交付,2023年“梦想”号钻采船顺利完成首次试航,今年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从木船到邮轮,从以橹作动力到以能源为动能,变的是时代和技术,不变的是中国人锐意进取、乘风破浪的精神。

新征程上,不惧风雨,奋楫向前!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李珊珊

编 辑丨王卓捷

AI瞬息视觉丨颜妮 张紫曦

校 对丨蔡纯琳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文明中国说

2024-10-08 12:50:59大象新闻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明中国说》系列视频,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展现其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精神价值。今天推出《“字”在其中》。

Loaded: 10.61%
Current Time 0:21
Duration 8:32
自动播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习近平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

座谈会上的讲话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石

穿越历史,贯通古今

它充满智慧和哲思

历千年流逝,熠熠生辉

它饱含风骨与底气

经万世磨砺,字字珠玑

透过汉字,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当龟甲兽骨上的刻符

化为孩子笔下美丽的图画

当最古老的文字

和最稚嫩的心灵跨时空相交相融

这是一个文脉绵延、生生不息的中国

当朴素的汉字

在信笺上成为传承优良家风的寄望

当真情大义、家国情怀

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精神昂扬的中国

当“年轻的心”与“厚重的史”相遇碰撞

当古老的汉字穿上崭新漂亮的衣裳

当创新创造的力量得到最大的释放

固本开新,谱写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华章

这是一个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中国

当汉字转化为时空的纽带

让中华文明赓续千年而始终相承一脉

当汉字化身为情感的纽带

让天南地北的炎黄子孙同频共振、合声共唱

这是一个团结包容、和平开放的中国

这是汉字的力量

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前赴后继、不懈追求所谱写的时代篇章

字在其中

连接你我、远近和中外

字在其中

横贯过去、现在和未来……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

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新华鲜报|致敬!兵团70年

2024-10-08 13:07:12新华社

“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一首20世纪60年代的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儿女的壮举传遍全国。

10月7日,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奋斗,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上创造发展奇迹,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履行特殊使命,这是党中央治国安邦、强化边疆治理的一项战略安排,在新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中国屯垦戍边新篇章从这里开启!当时,新疆耕地面积有限,兵团人秉持“不与民争利”原则,在“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新疆石河子西公园里,一座以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女拖拉机手形象为蓝本的大型雕塑矗立着。在当地人眼中,这座雕像闪烁着“最美奋斗者”金茂芳的影子。

1952年,还是小姑娘的金茂芳毅然决然来到新疆,随后成为一名光荣的拖拉机手。她和战友们天亮即起,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渠水,白天黑夜连轴转,创下一天播种120亩地的劳动纪录。

2011年6月1日,金茂芳在她位于石河子市的家中,背后是她驾驶拖拉机的工作照。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2011年6月1日,金茂芳在她位于石河子市的家中,背后是她驾驶拖拉机的工作照。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那是刻在兵团人骨子里的旋律——

“劳动的歌声漫山遍野,劳动的热情高又高,生产运动猛烈地开展,困难把我们吓不倒……”金茂芳虽已年逾90岁,仍能高唱《戈壁滩上盖花园》。

喝苦咸水、住地窝子、挖渠引水、开荒造田……兵团人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边境线,安营扎寨,开垦戍边。如同一棵棵小白杨、一座座“活界碑”,巩固国家边防。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改变当地一穷二白落后的面貌,是兵团成立之初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

70年,将戈壁滩变为现代化城市,这不仅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更是几代兵团人激情燃烧的岁月,是融入血脉的职责使命。

数据印证来之不易的成就:2023年兵团生产总值接近37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眼下,天山南北的棉田陆续迎来采收期。曾几何时,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少得可怜,北纬42度以北的地区甚至被国外农业专家视为“植棉禁区”。如今,棉花已成为兵团农业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产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5%。

70年来,兵团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蹚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屯垦戍边的新路子,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疆实际的兵团建设发展新模式。

自成立以来,兵团就全面融入新疆社会,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用行动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一群沙海老兵屯垦戍边,将人生“种”在这片沙海。

“几十年来,老兵们像大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这里,默默地守护着脚下这片热土。兵团精神代代传,我们年轻人也要有更多使命担当。”来自河南的胡玉然毅然选择留下来建设边疆。

在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中,沙漠变绿洲,沙漠起新城,曾经的不毛之地上闪耀着精神的光芒。

今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扎根边疆、从事农机研发和推广工作的第57年。研制出膜下滴灌铺管铺膜精量播种机,填补国内同类农机具的空白,现年77岁的陈学庚从未停下脚步。陈学庚感慨不已:“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兵团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新时代兵团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借助改革东风,兵团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1.9%和17.2%。

2024年9月9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农民驾驶农机为棉花喷洒脱叶剂。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2024年9月9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农民驾驶农机为棉花喷洒脱叶剂。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70年,奋斗不止。

从原始简陋的地窝子到高耸挺立的高楼大厦,从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到12座屯城分布天山南北,从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处处是兵团儿女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身影。

国家关心,兵团同心,“疆”来可期!

策划:陈芳

记者:孙哲、何军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上一篇:清澈的爱|文明中国说·向新图强
下一篇: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麦积山石窟:一座山崖绝壁之上的“博物馆”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