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0-12 11:07:15 | 浏览:1576次 ]
分享到:

2024-10-12 08:16:24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

(2024年10月11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各位朋友来华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表示诚挚欢迎!今天是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这是一个象征着尊老和团圆的节日。很高兴同大家共聚一堂,共话友谊。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友好是国际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在座各位长期致力于对华友好事业,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大家不远万里、跨越山海,都是为了友谊这件大事,都是为了人民友好的伟大事业,我对此高度赞赏。

当今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答案。百年变局之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世界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一位外国朋友曾对我说过:“友谊可是件大事,一个友谊的世界才可能是和平的世界。”正是人民友好的涓涓细流,汇聚起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十几天前,我们刚刚隆重举行了庆祝活动。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长期奋斗,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回首来时路,中国取得的各方面成就都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奋斗,为数众多的外国企业、机构、个人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实现了各方互利共赢,也为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将始终铭记他们为中国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同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愿同各国朋友加强友好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要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是一家人,应该团结应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中方始终坚信,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

二是要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汇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就是为了推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各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多年来的实践带来很多启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中方不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欢迎更多外国朋友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方愿本着合作共赢理念,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同各方一道,努力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三是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绘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画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民族是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善良友好的人民。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通过真诚沟通,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世界朝着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发展中外人民友谊、促进国际务实合作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搭建更多民间交往的桥梁,团结各国朋友,共同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搭建更多务实合作的桥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搭建更多人文交流的桥梁,鼓励各国民众,共同做中外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促进者;搭建更多青少年友好的桥梁,激励青年一代,共同做人民友好事业的传承者。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中方愿同各国朋友一道,以友为桥、以心相交,不断深化中外民间友好,共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一观察|习近平主席再谈“同球共济”

2024-10-12 08:16:56新华社

第一观察|习近平主席再谈“同球共济”

10月1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集体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的外方嘉宾时指出,要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

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同球共济”——

4月26日,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提及人类面临这么多共同挑战,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我看现在需要‘同球共济’”;

6月28日,在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时,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以同球共济精神珍爱和呵护地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的乐土”;

此次会见国际友人,习近平主席再谈“同球共济”,强调“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从会见来访客人,到出席国际大会,再到同各国友好人士亲切会面,习近平主席生动阐述的“同球共济”,基于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朴素事实——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

当今时代,世界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在诸多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单枪匹马解决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可以独善其身。唯有“同球共济”,才能合力应对。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如何“同球共济”?中国给出的答案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与国坦诚对话、共同行动,也需要人民与人民友好交流、形成合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集体会见中指出的:“人民友好是国际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首来时路,中国取得的各方面成就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中国也以自身发展成就为世界创造了广阔机遇,造福了各国人民。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中华民族是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善良友好的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在这场凸显人民友好重要意义的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多次赞颂人民,展现出一位大国领导人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这样的伟大事业。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各方真正秉持“同球共济”精神,人类才能共同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策划:张晓松

主笔:冯歆然

视觉:贾伊宁、张树志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亲切会见并发表重要讲话激励中外各界人士共同做人民友好事业的传承者

2024-10-12 08:18:13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题: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亲切会见并发表重要讲话激励中外各界人士共同做人民友好事业的传承者

新华社记者

外国前政要、王室成员来了,国际友好组织负责人来了,各国友好人士来了……秋日的北京,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话合作,场面盛大热烈。

10月1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的外方嘉宾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人民友好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阐释新形势下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深化中外民间友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在与会中外人士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对于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将激励各界人士在新征程上为促进中外民间交往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民友好是国际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

参加习近平主席集体会见的约200位外国嘉宾都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缘。这一次,他们不远万里、跨越山海,都是为了友谊这件大事、为了人民友好的伟大事业而来。习近平主席对他们长期致力于对华友好事业表示高度赞赏。

人民友好是国际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首来时路,中国取得的各方面成就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亲切会见中,习近平主席的话饱含深情:我们将始终铭记大家为中国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同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

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在会见现场认真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他说:“作为曾经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深知民间关系的重要性。它不只是官方外交的延伸,更是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世界上有很多与中国人民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朋友。纪念活动期间,许多嘉宾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投身对华友好事业的亲身感受和体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是习近平主席一直秉持的理念。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和平与合作的重要基石。”曾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厄瓜多尔前总统拉索说,“虽然我们两个国家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只要彼此互学互鉴,共同谋求民生福祉,双方就有巨大合作潜力。”

此次访华之旅是西班牙“知华讲堂”名誉主席马塞洛·穆尼奥斯的第132次中国行。“从我1978年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里日新月异的进步就让我惊讶不已,也促使我深入地研究中国,并为之奋笔疾书。”他激动地说,“迄今为止,我已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并在各大媒体发表文章,向西方介绍一个不断进步的真实中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百年变局之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提出三点主张: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汇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绘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画卷。

“习近平主席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系统阐述,告诉我们如何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爱尔兰前总理、国际行动理事会联席主席伯蒂·埃亨说,从经济腾飞到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贡献,中国的崛起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秉承合作共赢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责任担当。

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对习近平主席讲的“同球共济”深有感触。他说,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失衡等种种挑战。中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提出了各种方案来促进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加强对话、创新和联通,马中可以实现共同繁荣。

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讲话,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总代表清水哲太郎、团长森下洋子深受感动。他们表示,文化的交融是联通人心的桥梁,具有影响国家和人民间相互关系的深远力量。日中同处东亚,人文相近,民众对于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等理念都非常熟悉。希望共通的文化基础为两国合作提供更多推动力和润滑剂。

共同做人民友好事业的传承者

集体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对各国朋友提出殷切希望——共同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事业的传承者。

1985年,在河北正定工作的习近平率团考察素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书写下同当地人民交往的友谊佳话。美国艾奥瓦州友好委员会董事卢卡·贝隆说:“习近平主席多年以来一直推动中美人民友好,去年又宣布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到中国交流学习。过去8个月,艾奥瓦州有200多名孩子到中国交流,这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经历。”

1992年在福建任职时,习近平邀请已故美国教授加德纳的夫人访问鼓岭,完成了加德纳重回鼓岭的心愿。此次见到习近平主席,长期从事美中民间友好事业的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说:“鼓岭的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民可以建立友谊并代代相传。要在人们心中播下友谊的种子,然后开花结果。”

泰国前国会主席颇钦说,近年来,泰中两国学生赴彼此国家留学,拉紧了彼此友谊纽带。中国提出的倡议助力泰国同世界进一步联通,并且支持了泰国的经济发展。未来,将聚焦贸易、文化艺术、青年交流等领域,促进民心相通,增进相互理解。“我们要向世界证明,民间外交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可以让各国团结起来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万明说,全国对外友协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出人民友谊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间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与各国友好人士携手同行,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为了人民友好的伟大事业,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砥砺前行。”

学习进行时丨人间重晚晴——习近平总书记尊老爱老的难忘瞬间

2024-10-12 08:18:47新华网

【学习进行时】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尊重、关心老年人,多年来身体力行,为全社会作表率。重阳节到来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带你重温总书记尊老爱老的难忘瞬间。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深切牵挂。总书记对老年人的关心关怀,数十年始终如一,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瞬间。

198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4版发表一篇评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作者是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

198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4版发表一篇评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作者是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

发表“尊老”文章

1984年12月7日,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主题就是尊老。

这篇题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强调“学习老干部的坚强党性”“继承老干部的优秀品德”“大力发扬老干部的优良传统”“热情照顾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文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很有现实意义。

在论述“尊老”传统美德时,文章引经据典,包括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郑板桥的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等。

篇幅不长,却真实反映了习近平尊老敬老的深情厚意。

这是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右一)在浙江省庆元县屏都镇敬老院为老人们炒菜。 新华社发

这是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右一)在浙江省庆元县屏都镇敬老院为老人们炒菜。 新华社发

关心一蔬一饭

2022年8月17日,晚饭时间,辽宁省沈阳市牡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饭菜飘香,一些老人正在用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笑着同大家打招呼:“我来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

那晚的主食是米饭、花卷,配了三菜一汤。

“很丰盛啊!这要是市场价,可不便宜吧?”总书记问。

“60岁以上一顿10块,80岁以上8块。”“在家哪能吃这么多花样,方便实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幸福洋溢在脸上。

“确实是方便了,你们办得不错,这是一个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针对老年人多的小区,服务要到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把这些事情办好。

一蔬一饭事关老年人基本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

早在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庆元县调研时,走进了屏都中心敬老院。看到厨房里摆放着的一袋袋米面、一筐筐蔬菜、一块块猪肉,他十分高兴。走到正在下一锅包心菜的炊事员身边,他说:“能不能让我来给老人们炒这个菜?”

习近平接过锅铲,很认真地炒了起来:“我的动作是不是挺娴熟?当知青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炒菜。上年纪的人大多喜欢吃软的,要多留心照料。菜也要荤素搭配,注意营养!”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西宁“爱老幸福食堂”,听说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优惠,他称赞“分得很细,工作做到家就要这样”。

2023年5月,总书记走进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食堂。临近中午,社区食堂内,几名老人正在用餐,见到总书记来了,纷纷起身问好。红焖鲫鱼、豆腐炖肉、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茄子……总书记望向老人的餐盘:“这里菜的花样不少啊!”

对一蔬一饭的关心,传递的是浓浓真情。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习近平邀请黄旭华、黄大发代表坐在自己身边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习近平邀请黄旭华、黄大发代表坐在自己身边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人伦常情

2017年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

在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就握住他们的手,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会见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当大家发言结束,总书记准备发表讲话时,他望了望坐在右边不远处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对大家说,今天出席座谈会的不少老艺术家年事已高,大家如果累了,就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动走动。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他察看敬老院的房间、餐厅、健身房、医务室,看老人作画、从事手工制作、排练合唱。一位老人提出想同总书记合个影,习近平总书记欣然同意,并亲自招呼老人们过来,特意把坐轮椅的老人安排在自己前面。合影结束后,他叮嘱说,照片要给每位老人家都送一张。

……

身教重于言教,习近平总书记一个个自然而然的举动,身体力行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展现出亲民爱民的崇高风范。

鼓励老年人发光发热

组建志愿服务队,创建“时间银行”,鼓励大家“今天为别人服务、明天免费享受服务”,这是河北承德滨河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探索。社区志愿者主要由身体较好的退休职工、退役军人组成,每天和工作人员一起上门服务。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见到了部分志愿者。“你们在探索做好老有所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怎么老有所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赞叹道。

总书记指出,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

老年是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引领全社会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执行:万 方 王子晖 华明 朱永磊

主笔:潘子荻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财政部: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10月1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逆周期调节不仅包括已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记者申铖、陈炜伟)







上一篇:习近平向埃塞俄比亚新任总统塔耶致贺电
下一篇: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梁强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