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学习新语·非遗|“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0-13 11:21:40 | 浏览:1496次 ]
分享到:

2024-10-13 08:42:00新华社

策划:唐颢宸 庞梦霞

设计:赵丹阳

37年的变与不变,北京12345如何“接住民心”

2024-10-13 08:45:0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每天,北京市民数以万计的诉求通过同一个号码涌来。房产证难办、老楼加装电梯……“有事打12345,管用”,成了老百姓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据统计,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12345热线累计受理群众企业反映1.41亿余件,平均每年受理2500多万件,解决率和满意率分别为96.5%和96.9% 。

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采访中,北京市政务和数据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上半年,12345热线累计受理1120余万件,预计今年也将达到2500多万件,“北京常住人口约2200万人,每年平均每人都有一个以上的热线反映。”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话务员正在和群众沟通诉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话务员正在和群众沟通诉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在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大楼里,展示了一台旋转式拨号盘的老式电话机,它曾接通了北京最早的“市长电话”。1987年,“市长电话”只有1条线路、3个接线员;如今的12345“市民热线”,拥有750席、1700余名话务员,实现电话、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渠道服务,可接听8种语言来电,满足不同群体表达诉求的需求。办得满意不满意?通过热线回访,市民说了算。

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企宣关爱班长杨俊垚介绍,2018年,北京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几十个热线电话,逐步向“12345”一号通整合。同年12月17日,报送了第一期《市民热线反映》日报,从那时起,12345的信息每天雷打不动出现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各区各部门领导的案头。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市民热线反映》系列刊物创刊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市民热线反映》系列刊物创刊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班长刘缓有10年的接诉经历,她明显感到,市民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多地由个体诉求向公益诉求转变。她说,以前市民反映的问题,大多是自家停电、漏水、经济纠纷等,而现在,公共区域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公共安全存在隐患等都进入他们的视野,市民对城市环境和治理水平的期待,和当前精细化城市治理思路是相向而行的。

一块实时更新的智慧屏幕,显示出哪些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类型。借助大数据分析,2021年起,北京围绕重点民生诉求,建立“每月一题”机制,积极推动接诉即办改革从“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深化。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企宣关爱班长杨俊垚介绍12345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企宣关爱班长杨俊垚介绍12345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北京市政务和数据局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展示了“每月一题”的清单。比如,今年1月的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2月的小区周边公共停车问题,3月的校园周边交通综合治理,4月的重点群众就业质量……从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到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每一项都明确了具体的牵头人员和部门。

一条热线联系起各方,除了政府和百姓端,12345还与企业方建立常态联系,及时对接诉求和办理情况。

“37年间,市民热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变的是,电话那头是温暖的人声。”北京市政务和数据局有关负责同志说。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热线值班台接听电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10月11日,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热线值班台接听电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文旅市场“热”力十足 释放消费新活力

2024-10-13 08:51:12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12日电 打卡红色地标、体验民族特色妆造、在博物馆沉浸式领略文化魅力……今年国庆期间,各地纷纷深挖特色文旅热点、打造多样文旅业态。中国消费市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

观看红色展览、聆听先烈故事,已成为群众庆祝新中国华诞的潮流。国庆假期,红色旅游掀起热潮。

北京香山公园推出《赶考·香山——行走的思政课堂》四季研学手册,打造具有红色底蕴的“研学游”文旅场景;四川举办“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主题展览,单日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在贵州省贵州遵义会议会址,游客们通过了解文物和英雄故事,追忆革命历史……

红色文旅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游客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且有力带动了各地旅游业的繁荣,助力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同时,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国潮持续火爆。在特色展演等活动中感受文化魅力,成为了年轻人的新选择。

辽宁葫芦岛古镇举办千年非遗水上落花秀等表演,以非遗赋能旅游;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地开展了“国潮秀快闪”,邀请游客体验福州特色“三条簪”妆造,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民俗风情;在湖南常德沅江江畔,游客乘船而行,两岸舞台上一幕幕传统戏剧、音乐剧让人目不暇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认为,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等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深度融合,让旅游产品更丰富多样、更有内涵,更好地满足了游客对品质化旅游的需求,也让越来越多游客深刻感悟到中华文化之美。

此外,各种新技术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力,让游客感受到满满的参与体验感,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在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通过超高清文物扫描、裸眼3D等数字技术,生动展示了马王堆汉墓的深刻文化内涵;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推出“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游客可以在VR共享虚拟场景中自由探索,进行文物互动、考古体验,深度领略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而各地旅游景区也借助技术手段的力量,以智慧化服务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云冈石窟对景区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新疆文旅打造“熟玩新疆”专题活动,游客可一键导航旅游目的地、生成最佳路线等。信息技术成为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的重要助力。

文旅市场人潮涌动,消费活力持续释放。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越来越丰富多样,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手段不断健全,景点供不应求、服务质量等问题逐步解决,这些都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旅游消费热情。(高清扬、实习生 边优然)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2024-10-13 19:48:53人民日报

Loaded: 35.87%
Current Time 0:24
Duration 2:16
自动播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政绩为谁而树?

“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更要为人民多做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折射出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

翻开《之江新语》,《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心无百姓莫为“官”》等诸多篇目,“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等炽热话语,无不彰显着鲜明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

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冒雪看真贫;深入祁连山北麓大草原,实地了解生态恢复保护情况;到河北保定受灾群众家中,看温度计、摸暖气片,感受百姓冷暖;在上海考察时,专门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看望新市民,询问租金贵不贵;在湖南常德沿着田边小道,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新时代以来,人民的所思所盼,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里。

树什么样的政绩?

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1年3月,在福建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时,总书记问正在陪母亲看病的市民张丽萍费用和报销情况。

“这次花费1.3万元,自费4000多元。”

总书记听后很欣慰,又在一张柱状图前驻足细看三明医改成效。

“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总书记强调,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医疗、就业、教育、养老……人民群众关心,总书记高度关注。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要有定盘星,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靠什么树政绩?

要正确处理“实”与“虚”——出实招、求实效,不能图虚名、务虚功。

20多年来,浙江通过持之以恒实施“八八战略”,成功破解了“成长的烦恼”。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之所以有成效,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20年。朝令夕改,那任何好的举措都是纸上谈兵,都将付诸东流。”

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像我们抓绿水青山,像我们的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像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像我们区域协调发展的几大战略……都是一件事、一件事在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一丝不苟做起来。”

如果没有“钉钉子”的执着,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没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党和国家事业怎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又怎能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还要辩证把握“近”与“远”——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多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生态文明建设,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总书记称为“我最看重的事情之一”。

从长江边搬走化工厂的“舍”,换来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得”;由粗放式发展老路的“退”,变为绿色发展新路的“进”……“临江锈带”成为“滨江绿带”, 长江岸线见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坚定决心。

“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策划:田俊荣 刘晓鹏 杨学博 姜赟

统筹:李翔 余荣华 徐丹 曹磊

文字:宋静思

视频:巩晗 黄鹏飞 刁潍

海报:王宇峰

立足实际 注重实效(今日谈)

2024-10-13 12:45:45人民日报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中央层面明确提出:“进一步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开展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旨在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带动整体工作深化和提升,是抓落实、促先进的有效工作方式。

凡事过犹不及,过多过频繁,引领作用就会被冲淡。尤其是脱离地方发展实际,搞“运动式”“作秀式”“一阵风”创建,既会分散基层有限的工作力量,又会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还可能催生“面子工程”,造成资源浪费。

工作实绩是干出来的。搞评比、创建、达标,关键在一个“实”字,要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抓落实必须多掌握几把“刷子”。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通报、舆论监督……既示范引领也督促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增质减量,才能更好推动工作。







上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下一篇:秋粮收获已过半 看各地良种良法保丰收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