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孩子们在参加芙蓉主题科普活动。成都市植物园供图图②:杭州满觉陇盛开的桂花。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图③:秦皇岛角山金秋菊展现场。周红摄制图:张丹峰
寒气生,露水凝。
自10月8日以来,我们进入寒露节气。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昼夜温差加大,是凉爽到寒冷的转折。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一场秋雨一场凉,仍有秋花次第开。登高游览、踏秋赏花,是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从杭州的桂花、成都的芙蓉花、长城下的菊花中,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品味中国人生活中独特的浪漫。
——编者
浙江杭州
桂雨飘新香
人民日报记者 顾春
在浙江杭州,寒露常携桂香而来。每年的桂花季颇具仪式感,看桂花、喝桂茶、吃桂餐,全城赏桂。
赏桂胜地当数满觉陇。满觉陇是杭州南高峰南麓的一条山谷,栽种着7000多株桂花树。风一吹,漫天桂花簌簌地落到肩头,营造出浪漫的“满陇桂雨”。1985年,“满陇桂雨”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桂花树遍布多地,桂花之于杭州,又有不一般的意义。杭州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陈晓玲介绍:“创建灵隐寺时,当地就种植了桂树,至今已有约1700年历史。杭州把桂花选为市花,全市有184棵百年以上的古桂花树,树龄最大的有1500多年;杭州植物园有70多个桂花品种,全市桂花树超过500万株。”
在杭州,桂花的文化悠久隽永。“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中的诗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一首《忆江南》,让杭州桂花的美名持续千年。宋代词人柳永咏叹杭州之美,脱口而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郁达夫写下了以杭州为背景的《迟桂花》;梁实秋笔下留恋不已的,是杭州一碗秋天的桂花煮栗子。在文人墨客的咏叹下,在杭州访桂,便多了文化的风雅和厚重,不仅有与花香撞个满怀的喜悦,更是一桩由古及今的秋日雅事。
“这几天游客太多,做糖桂花都忙不过来!”沈荣燕祖辈就住在满觉陇,她传承了家里的糖桂花制作技艺,2011年成为第五批杭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沈荣燕做的糖桂花,除了甜,还有点儿咸和酸。据说,这点咸酸才是独特之处。制作糖桂花,要经过打桂花、腌渍、漂洗、搓桂花等流程。秋日清晨,选花苞未全开的花树,在树下铺好纱帐,用长竹竿敲打树枝,金灿灿的花朵似雨点般掉落。沈荣燕将打下来的桂花细细择去花梗,倒进半年前做好的青梅卤里腌制半月。然后将腌桂花放进白砂糖里,用双手不停搓,最后晒干,制成的糖桂花无论冲茶、做菜,桂香四溢。
千年陪伴下,桂花已经成为杭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既有诗情画意,也含人间烟火。
四川成都
芙蓉点秋光
人民日报记者 李凯旋
前几日,四川成都迎来一场秋雨。成都市植物园,三五成群的游客,顶着风雨入园,多是为了一赏芙蓉花。近前观瞧,雨中芙蓉花分外惊艳。桃红色的花瓣展开,犹如风中舞动的罗裙。成都市植物园园林工程师石小庆说:“芙蓉花是秋之花,进入寒露节气,正是赏芙蓉花的好时机。”
苗圃里,除了传统的单瓣红芙蓉花,还有各色新品种:“锦绣紫”重瓣开成绣球状,白芙蓉花淡雅脱俗;有一种花瓣粉白色、基部紫红色的,像古代女子眉间的花钿,便唤作“粉钿”;还有色泽浓郁胜过红玫瑰的“红玉”,花瓣紧裹着花柱的“醉云”……形色缤纷,叫人目不暇接。
芙蓉花原名木芙蓉,是我国的乡土花卉,在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其花或白或粉或红,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因其生于陆地,为木本植物,故又名‘木芙蓉’。”石小庆介绍。
芙蓉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因而又名“拒霜花”。花所寄寓的清新脱俗、孤傲坚韧,可见一斑。
经过培育,如今芙蓉花在成都每年自6月起便陆续开放,直到12月。“10月芙蓉迎来盛花期,我们策划了鲜花市集、芙蓉自然课堂等活动。”石小庆说,近年来成都市植物园持续开展芙蓉主题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芙蓉科研中心体验,组织工作人员到乡村科普芙蓉知识。
1983年,芙蓉花被确定为成都市市花。在蓉城,一座城与一朵花的情缘绵长。唐代才女薛涛以芙蓉汁制笺,有了“薛涛笺”的典故。石小庆和同事们将典故融入科普中,把芙蓉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多年来,芙蓉已成为城市绿化中的亮色,居民阳台花圃里的“常客”。目前成都市范围内已种植芙蓉花35万余株。天府芙蓉园内,5万株各色芙蓉花齐绽放。去年天府芙蓉花节期间,全城设置40余个赏花点位,赏花总面积总计12万平方米,吸引了超过100万人次参与。
不只一场花节。近年来,成都持续发掘延伸芙蓉文化。芙蓉元素登上成都大运会、成都世园会,成为成都的文化名片;芙蓉种子“飞”上太空,科研结出累累硕果。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芙蓉正次第绽放,它所代表的“福”和“容”,也融入成都的城市品格,装点着秋日的风光。
河北秦皇岛
赏菊长城下
人民日报记者 邵玉姿
秋风起,菊花香。
走进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区角山景区,菊花海映入眼帘。
红的热烈、黄的灿烂、白的纯洁、紫的优雅……角山脚下,五彩斑斓的菊花一路延伸,与秋色渐浓的长城融为一体,吸引了不少游客。
古往今来,淡雅清瘦、凌寒而开的菊花受到人们喜爱,赏菊也成了秋日的重要文化活动。“寒露节气,菊花开得更艳了。”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园林绿化部负责人侯铁军介绍,正在举办的角山金秋菊展涵盖了独头菊、大菊、小菊、球菊等100多个品种,眼下正进入盛开期。
“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太美了!”漫步菊花丛中,来自浙江的游客王倩频频拍照留念,“在山脚下欣赏菊花,仿佛也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角山连绵起伏,长城巍峨雄浑,菊花绚丽多彩,好不壮观!”来自北戴河区的游客刘莉莉陶醉其中。重阳节时,不少人还带着家里的老人一起来登高赏菊。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菊花是秋天的一张名片,是坚韧、高洁、超然、逸致等品格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很多诗人喜欢以菊花作为题材来吟诗作赋,表达对秋天的感怀,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秦皇岛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王红利说,不仅菊花诗,菊花词、菊花画也不胜枚举。
漫步角山脚下,欣赏菊花的绚烂多姿;登顶角山之峰,领略长城的雄伟壮观。“依托金秋菊展,角山景区还举办了百菊赛、民乐表演、长城采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游客们在欣赏菊花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古城山海关的历史文化。”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薪阳介绍。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6日 第 12 版)
人民论坛网评|让文艺之花为人民绽放
2024-10-16 13:02:32人民论坛网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阐述了“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回答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路领航。
人民作品为人民,人民作品人民创。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新时代,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从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到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推进……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如电视剧《繁花》、电影《第二十条》、话剧《情系贺兰》、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批反映时代变迁、深刻描摹现实、书写普通人奋斗的精品力作竞相涌现。这些文艺作品立足中国时代变革、聚焦人民生活发展、为人民鼓与呼的同时,也赢得人民的叫好声。
“文者,贯道之器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对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进了文艺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但也出现了不少“唯市场”式的庸俗、低俗、媚俗“三俗”作品。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当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造出更多接地气、有生气、扬正气的文艺作品。要积极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开辟多样的文艺服务渠道以及更为有效的文艺载体,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从人民呼声、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提炼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我们的文艺作品在守正创新中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十年探索奋进。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园气象万千、硕果累累,展现出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舞剧、《觉醒年代》《问苍茫》等电视剧广受好评,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电影《长安三万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电视节目《唐宫夜宴》“圈粉”无数,“诗词热”“文博热”“国潮风”引领潮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舞剧《咏春》走出国门、昆剧《临川四梦》巡演欧洲、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海外热播、“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等中国文化品牌活动点亮“中国红”……如今,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艺为人民”的旗帜愈发鲜艳夺目,展现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党以文艺方式昭示光明、凝聚力量的初心没有变,用文艺作品观照百姓生活、表达群众心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使命任务没有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立足新时代实践,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当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文艺精品,让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唐代远)
健全人大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
2024-10-16 13:38:39学习时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植于人民,具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是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有力保障。
制度机制“落下去”,民意民智才能“汇上来”。近年来,我国各级人大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方面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形式和内容,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地方各级人大建成的代表联络站已基本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了“居民议事会”“民情观察点”等各种平台,既有“小院议事厅”,也有“板凳民主”;既有线下“圆桌会”,也有线上“议事群”。通过丰富多样的民主实践形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依法上升为国家意志、融入国家治理。但也要看到,目前民意表达的渠道还不够顺畅,群众参与率还不够高,民意民智的收集、分析、研判、吸纳的科学性精准性还有所欠缺,流程还不够规范,评估体系尚未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机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加以探索,不断完善此项工作的方法、步骤和路径。
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做到便捷化高效化。获取人大工作信息是人民群众参与人大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基础保障。信息公开不仅包括国家机关的主动公开,即实施机关自行决定公开内容,而且包括公众主动要求获取某些信息,实现自身知情权。在实践中,各级人大应从以下方面健全公开机制。一是及时发布需要向群众征集意见的工作内容,如在立法工作方面要向社会公开法律法规草案文本和立法背景,在监督工作方面要公布监督的对象、监督议题选择的理由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重大事项决定工作方面要公布相关的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完成时间等。二是细化发布的对象,主要包括各级人大代表、“一府一委两院”、社会各界群众和专家学者、群团组织等,努力做到发布对象全覆盖无盲区。三是丰富发布的载体,可以通过报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公开发布,也可以通过各地人大代表联络站、立法联系点让各界群众知晓。四是构建便捷的发布方式,注重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让群众看得懂、弄明白。如重要法规草案不仅应全文公布,还要把群众最关注的痛点难点条款内容单独列出清单征求意见。
健全民意民智的收集机制,实现全方位广覆盖。群众诉求如何收集起来,是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的重要环节,关键是具备丰富且通达的表达渠道。一是通过实地调研、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直接联系群众收集民意民智,与群众开展面对面交流,拉家常、察实情、谋良策。同时,通过充分运用各地探索形成的“民情直通车”“民主听证会”等载体,及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二是充分利用线上载体。线下工作存在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可能影响民意收集质量。当前,有的地方人大深化数字化改革,通过建立代表履职综合应用、“立法民意通”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常态化开展民意征集、立法调研、问卷调查等工作,做到联系群众全天候、收集民意全方位。在及时总结提炼这些有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要继续强化平台、载体的多元性,并持续、充分激活其民意传输的功能。
健全民意民智的采纳吸收机制,力求更精准更管用。群众的利益诉求海量、多元、复杂,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筛选吸纳机制,进行科学的分层分类,提高民意民智吸收采纳的质量和实效。对于海量的诉求内容加强科学研判分析,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别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一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有效的分类筛选,提高精准化有效化水平。二是完善人大听证论证评估评议等制度,充分发挥研究院、专家咨询库智囊作用,将有效的民意民智转化为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的坚强支撑。三是人大内部部门积极履行职能,把民意民智依法合理吸收到法规草案、调研报告、专项课题,审议意见的起草和议案建议办理等工作中。同时,对于不属于人大职权范围内的合理建议,可通过召开见面会、内部通报等形式,及时抄送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促进党委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吸纳民意,充分拓展群众参与的民主效能。
健全民意民智的反馈回应机制,提升获得感参与率。及时对民意民智的吸纳情况作出反馈,提高从意见建议“提交”到事项“办结”的速度,既体现了人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法治精神,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吸引更多代表群众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积极拓宽反馈回应的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及时答复,做到渠道畅通、快速便捷。对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是否采纳了,采纳了多少作出及时回应;对于没有采纳的,作出说明解释,以清晰的立场回应社会关切,体现对群众的尊重。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民意民智吸收反馈指标体系,通过智能化手段对群众的参与率和采纳率加以计算、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人大立法、监督工作中来。
健全评估机制,推动联系群众常态化持久化。只有建立客观真实权威的评估机制,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及时补短板强弱项,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才有生命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是否科学合理、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人大应及时对这套工作机制是否符合工作实际,是否贴近基层群众需求,是否操作简便易行,以及群众意见的采纳率、实际问题的解决率、群众的满意率等进行评估,不断检验工作机制的实际效能。同时,及时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短板、弱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完善的对策措施,促进这项工作不断优化。
26人参与18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