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文化中国行|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探访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0-17 08:48:05 | 浏览:1440次 ]
分享到:

2024-10-16 21:02:49新华社

Loaded: 46.51%
Current Time 0:59
Duration 3:18
自动播放

10月14日至16日,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在这里,文化和科技实现了双向奔赴。记者亲身体验展馆内新颖且有趣的展品,近距离感受新媒体到底“新”在哪里。

记者:丁春雨 程济安 胡函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揭开那一声巨响背后的数字密码

2024-10-16 21:14:12新华网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和事,在研究原子弹并将其成功引爆这个长长的链条上,有不少专属数字和蕴含特殊意义的数字。如596、221、28、28256、28257等。今天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些数字背后的故事,重温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激情与梦想,致敬所有为“两弹一星”事业无私奉献的英雄!

文案:王 莹

海报设计:冯文雅

新华网新闻中心出品

第一观察·瞬间丨这两位县委书记,总书记思之念之

2024-10-17 10:40:19新华社

第一观察·瞬间丨这两位县委书记,总书记思之念之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下这样一个瞬间——

参观谷文昌带领全县百折不挠植树治沙事迹的展览时,总书记驻足凝视,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数十年时空的对话。

人们不由想起,10年前,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重温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故事,总书记的目光也是这样深情炽热。

拼版照片:左图由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拍摄;右图由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拍摄。

拼版照片:左图由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拍摄;右图由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拍摄。

视焦裕禄为人生榜样,“对照自己,见贤思齐”;多次谈及谷文昌,表示“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两个苦县穷县的县委书记,为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别具分量?

古人曾以“官之至难者,令也”讲述“县官难做”。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承上启下,县委书记“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担任县委书记。他和当地百姓“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摘掉正定“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县委书记的“苦与乐”,总书记有深切的体会。

因为懂得,所以深有共鸣、倍加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这问题,焦裕禄和谷文昌,用一生的无悔奉献作了回答。

带着党的嘱托,焦裕禄在兰考,谷文昌在东山,带领全县抗击风沙、植树造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拼版照片:左图为焦裕禄资料照片;右图为谷文昌资料照片。

拼版照片:左图为焦裕禄资料照片;右图为谷文昌资料照片。

曾经黄沙漫漫、盐碱茫茫的兰考如今沃野千里;曾经“月月都有灾”的东山岛蝶变为“海上明珠”。而焦裕禄和谷文昌永远长眠在他们为之倾情奉献的土地上。

拼版照片:左图为兰考群众在拉淤土压沙(新华社记者 邓历耕 摄);右图为2024年4月25日拍摄的兰考县张庄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兰考群众在拉淤土压沙(新华社记者 邓历耕 摄);右图为2024年4月25日拍摄的兰考县张庄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东山县群众在荒山上种植树苗(资料照片);右图为2020年6月18日拍摄的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附近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东山县群众在荒山上种植树苗(资料照片);右图为2020年6月18日拍摄的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附近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如今,两位县委书记已故去几十载。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所写的那样,“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也正如这一次在谷文昌纪念馆,总书记所强调的,“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

谷文昌纪念馆不远处的空地上,木麻黄高大挺拔,树旁“富美全靠木麻黄,幸福不忘谷文昌”的大字熠熠生辉;千余公里外,兰考泡桐成林,汇聚“千顷澄碧”。

人们叫木麻黄为“谷树”,唤泡桐为“焦桐”。它们是两位县委书记用生命浇灌的护民树,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树。

拼版照片:左图为位于东山县金銮湾沿岸的木麻黄防护林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右图为2021年4月20日在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附近拍摄的泡桐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位于东山县金銮湾沿岸的木麻黄防护林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右图为2021年4月20日在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附近拍摄的泡桐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伟大;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回报,比赢得民意更珍贵。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并饱含深情地指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这8个字,正出自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所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在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焦裕禄和谷文昌的半身雕塑相互呼应,寄托着党的期许,指引着学习的方向。

拼版照片:左图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内的焦裕禄雕塑;右图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内的谷文昌雕塑。

拼版照片:左图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内的焦裕禄雕塑;右图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内的谷文昌雕塑。

习近平总书记曾为以焦裕禄、谷文昌为代表的好干部“画像”——“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号角嘹亮,对于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以他们为镜,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多干造福百姓的实绩、泽被后人的潜绩。

策划:江时强、张晓松、鞠鹏

主笔:高蕾、吴剑锋

视觉:张惠慧、孙鹏程

新华社国内部、福建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奔腾,长江!

2024-10-17 09:36:37潮新闻

是谁,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与浩渺东海紧紧相连?

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

万里长江,自唐古拉山脉涓涓而出,一路蜿蜒东行浩荡入海。每一滴水,都是奔腾的姿态。

从雪山清溪,到惊涛骇浪,从两岸猿声,到旭日千帆,这条母亲河,造就着自然的奇迹,见证着历史的更迭,孕育着文化的交融,滋养着华夏的繁盛。

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江,对长江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寄予厚望。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再探长江。

图为三江源的水。潮新闻记者 史春波 摄

图为三江源的水。潮新闻记者 史春波 摄

从今天起,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正式推出。

缓缓展开万里长江的历史长卷。我们感慨,长江之伟大,不止于长度之长,不止于流域之大,更在于其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明。

在这条江边,我们将穿梭时光隧道,看先民们如何驯化水稻,烧制陶器,孕育最早的国家形态,农耕文明由此诞生。五千年来,这里有悠然的烟火,惨烈的征伐,动人的诗歌,智慧的创造,城镇的兴衰,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千年之前,唐代诗人王湾,在登临长江边的北固山时,曾写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读来气象万千。

如今,在这秋高气爽之时,我们用更具时代性的眼光,再一次与品读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需要被重新认识——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浙江良渚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不断被发掘,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了实证。璀璨中华历史的长江篇章,需要我们来更多注释。

长江文化需要被重新梳理——随着长江经济带持续发力,成为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繁荣背后的文化推手如何发力,需要细细品读。

长江文化需要被现代表达,与世界对话——新时代的中国,以一种更昂扬的姿态,正跨步前行。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长江文化,其脉动,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需要我们也用时代的方式来勾勒,来描摹,代表优美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与世界文明对话。

由此,我们再走长江,再读长江文化。

图为长江流经的宜宾城。潮新闻记者 张迪 摄

图为长江流经的宜宾城。潮新闻记者 张迪 摄

此次长江之行专题报道活动,由七大分类报道和长江文化考察报道组成,将深度挖掘长江沿岸大力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宣传长江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阐释长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体现长江文化对于中华文明孕育传承发展的重要贡献,凝聚奋进伟力。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一首《长江之歌》,时唱时新。让我们哼唱着它的旋律,融入至与新时代长江的新篇章——

万古长江奔腾,千载文脉焕新!

聚焦闪闪发光的平凡人

2024-10-17 09:46:08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清晨,钢琴曲《我和我的祖国》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学村地铁站内回响。一位白衣少年双手飞舞在黑白琴键之间,用音乐感染着过往行人,传递着对祖国的美好祝福。他是厦门市民潘永霖,陶醉于音乐之中的他,也是一位“来自星星”的少年。

从小患有自闭症的潘永霖,在家人帮助下,学会了用音乐与这个世界交流。随着自信心的增长,他还用手机录下自己的一曲曲弹奏,传到网上与大家分享。

潘永霖的成长故事被拍成短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而潘永霖一家则被厦门这座城市给予的温暖与包容所感动。潘永霖的父亲回忆,在网上发起潘永霖人生第一场音乐会的众筹时,厦门人很快用爱心“买单”。演出当天,鼓浪屿音乐厅里坐满了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用音乐回馈社会的帮助,现在,潘永霖会在父母的陪伴下,天南海北地参与公益演出,给更多“星星孩子”的家庭带来坚持的力量。

去年以来,厦门市委文明办联合知名自媒体平台,发起“全城寻找最美身影”活动。从被感动到感动他人,潘永霖成为厦门全城寻找的最美身影之一。

最美身影还有在近千条人物线索中脱颖而出的郭勋。

郭勋被称为厦门同安银城明珠小区的“好当家”,因为群众信任而当选业委会主任。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郭勋想到用升国旗的办法来团结群众,维护共同家园。他当起了社区升旗手,用一面流动的火焰,凝聚起大家的心。在郭勋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共建家园的行动中,加入银城明珠志愿者协会,让文明、有爱成为小区的特色。

“寻找最美身影”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重点聚焦闪闪发光的平凡人,鼓励市民发现身边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从市民提供的人物线索中选择拍摄对象,制作系列短视频,让一个个美丽身影、一股股温暖力量,传遍鹭岛的每一个角落。

街道保洁员胡学书,诠释了讲究细节的工作态度;年近八旬的小区居民黄亚丽,默默维护着小区居民小聚的休闲场所;高速交警赵鸿容,一位铁面柔情的执法者,手机壳里常年塞着200元现金,为有需要的人解一时之困……

以群众视角呈现厦门文明形象,以微纪录片深入挖掘背后的生动故事,制作完成的《寻找10个最美身影》系列短视频,实现了话题更广泛传播。截至目前,视频全网曝光量8000万次,总点击量1200万次。

不久前召开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首次发布《2024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厦门“寻找最美身影”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入选全国50个优秀案例。

文明是厦门的城市精神底色。作为“寻找最美身影”的进一步延伸,今年厦门市委文明办又推出了“寻找最美故事”微短剧系列,依然好评如潮。第一期微短剧《花生汤之约》,讲述的是养老院里一对“姐妹花”悉心照顾老人的故事,视频上线至今,总观看量突破百万。最近“出炉”的《小鱼的“元气满满”早餐》,故事主人公余伟钦是厦门一个早餐摊摊主,人们亲切地唤他“小鱼”。作为一位后天性脑性瘫痪患者,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用“元气满满的早餐”帮助暂时有困难的人,传递着自己的善意,也传递着厦门这座城市的温暖。

寻找还在继续,故事还将延续,更多让这座城市幸福“满格”的人还在不断涌现。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7日 04版)






上一篇: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赴福建考察,看闽山闽水物华新
下一篇: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扭住目标不放松 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