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是“华北水塔”,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在这里,黄河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晋陕大峡谷间奔腾舞动,孕育出老牛湾、奇湾、乾坤湾等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但曾经,这些地方因交通闭塞而成为“贫中之贫”。
近年来,山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三湾”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老牛湾人的“牛劲”
黄河流过内蒙古高原,折而向南,画出“几字弯”的最后一笔,自偏关县老牛湾村始,进入山西。在这里,因万家寨水利工程形成的高峡平湖,与苍山、古堡一起,共同诠释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不同于黄土高原贫瘠粗粝的刻板印象,如今的老牛湾,黄的底色正在褪去,绿的霓裳不断绵延。漫山青翠的乔灌混交林,日益清澈的入黄支流,四处清新的空气,都成为当地新的发展底气。
然而在三四十年前,“荒边无树鸟无窝”“眼前无地不吹沙”还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从“黄”到“绿”的蜕变何以发生?记者从三位造林人的“牛劲”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黄河边,植树难。全县没有成林地,风吹黄土山。飞沙走石能蔽日,白天把灯点。”在偏关县从事造林事业的王志敏诉说着当地曾经的造林之难。
当地林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不断在这脚下的黄土地上作出各种尝试。“干不成也要干,但不是蛮干,只要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总能成功。”王志敏说,他从毕业起就认准了,一辈子只干造林一件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十年来,“灌木用柠条好”“杨树只能栽沟底”“不同树种混交种植防病害”“乔灌结合,一个挡风、一个固沙”等一大批适用于当地的实用绿化经验,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

这是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拍摄的老牛湾景色(无人机照片,2023年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老牛湾村的魏永富从当地林业系统退休不久,用他自己的话说,“植了四十年树,牛劲没少使,牛罪也没少受。”他指着村外黄河岸边一片油松林说,“看,这就是我当年栽下的。”
现在,魏永富在老牛湾村开起了民宿,他家有70张床位,可同时接待100人以上用餐。仅这一项,一年增收超过10万元。
“现在老牛湾成了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村内民宿达到29家,村民从脱贫走向致富,不仅是老天爷赏饭吃,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改善生态的结果。我这大半生,自己种树,自己也乘上了‘凉’。”他说。
根据偏关县林业局提供的数据,偏关县绿化率从2012年的17.25%提升到2023年的40%,还在持续增长中。
如今,绿已经成为偏关的生态色、幸福色。根据规划,当地将通过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密切协同,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奇湾多“奇事”
从老牛湾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向南,至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村,只见黄河陡然回旋,环抱一个面积2800亩的“黄土峁丘”,流出了近360度的圆形大湾,被誉为“黄河奇湾”。
“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黄河岸边传来了悠扬婉转的民歌旋律,61岁的高虎应用他独特的方式给游客们介绍着美丽的奇湾。

在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拍摄的黄河奇湾(无人机照片,2023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自小在黄河边长大,后来在外面打工,现在又回到奇湾,高虎应爱带着游客领略黄河之美,也愿意给人们讲讲这些年当地的变化。“奇湾多了不少‘奇事’,老百姓的光景可和以前不一样了……”
奇湾所在的石楼县历史悠久,山西博物院镇院之宝“龙形觥”“鸮卣”等国宝级文物都出自这里。然而,千百年来,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们生活贫困。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在特优农业上做“精细”文章,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山峦间,层层梯田铺展开来。
这是位于马儿山的2500亩鞑谷小米种植基地。“这鞑谷米可是‘老种子’,生命力旺盛,种出来的小米颗粒饱满,镁含量比普通的小米高21%。”石楼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副主任霍光伟兴奋地说。
石楼县从2023年开始试种鞑谷米,1亩地尽管只产了300多斤,但品质高,价格是普通小米的2倍。今年扩大种植范围,目前有70多户农民与县里签了订单合同,1亩地能够增收1500元左右。
种植基地的土地已经通过了有机认证,小米有机认证也正在申请中。“我们还进一步深加工,开发了小米饮料、小米酒……下一步还要试种小玉米的老种子。”霍光伟说,“从无到有,奇湾就是要出‘奇’招,才能找准乡村振兴的产业。”
除了鞑谷米,石楼的沟沟坳坳里,还种着有机小米、高品质红枣和高粱等,这里逐渐成为一个以绿色农产品为特色的生产基地。
在石楼县域版图上,和合乡、辛关镇、曹家垣乡、小蒜镇4个沿黄河乡镇因地制宜,培育起一个个万亩连翘基地。
“以前老品种的红枣树因为气候原因,到秋天会裂果,外加枣树会出现病虫害,造成枣树地收入不高。”石楼县和合乡党委书记陈彦林说,当地利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条件,把地域变成特色,在特色上寻求突破。
村民王侯平早早看中了种植连翘的经济价值,成了和合乡葛家畔村最先“吃螃蟹”的人。“一开始种了7亩连翘。经过4年生长期,连翘开始结果,第一年就挣下钱了。”王侯平说,村里人看见挣钱,便都开始种了。“现在种的亩数比我都多!”
收获了真金白银,王侯平种植连翘更精心。农历二月,连翘一开花,他就忙着在地里除草、打药,之后又是施肥、打顶、疏枝,让连翘的坐果率更高。
“去年7亩地的连翘收成就卖了2.8万元,于是今年我又多种了8亩地。”王侯平说,去年以来,连翘市场行情比较好,最贵卖到35元一斤。
王侯平还笑着说,每次科技特派员到村里,他会向对方请教连翘种植技术,平常还会在手机上学习,“人不糊弄地,地才不会糊弄人”。
3年可挂果、5年进入盛产期……和合乡发展连翘产业,是石楼县打造综合性中药材产业链条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连翘栽种面积近8.4万亩,苦连翘成为富民增收“甜产业”。
乾坤湾里藏“乾坤”
清晨的乾坤湾,温柔沉静。黄河蜿蜒流淌,形成了68公里的曲折河道,7个“S”形大湾犹如巨龙在大地上游动。
在不远处的永和县东征村,伴随着一声声鸟鸣鸡啼,张兰平起床了。走过太空舱酒店、星空酒店,张兰平来到了村民冯成俊家。“老冯啊,今天有两个客人要入住,床铺卫生一定要做好……”
东征村因红军东征路经此地而得名。近年来,村子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与培训产业,村集体办起了综合服务公司,农民将闲置窑洞作为资产集体入股,实现“资产”变“股权”。
今年50岁的张兰平是这个小山村的民宿主理人,2021年接管了全村经过统一改造的100多孔窑洞,打造成民宿。
“山是土瓢瓢,路是窄条条,光景过得摇脑脑。”69岁的冯成俊回想起过去的生活还直摇脑袋。如今,他家的两孔窑洞由张兰平所在的公司统一管理,每年仅两孔窑洞收入就有近7000元。有的村民在公司打工,再加上出租民宿,一年能增收3万多元。
“90后”刘晓辉返乡当起了村支部副书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0.83万元,首次突破1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61%。”
依托乾坤湾区域黄河、黄土高原、乡村、古迹等资源,永和县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推动乾坤湾集黄河观光、度假康养、休闲旅游、水陆户外探险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观光体验旅游目的地建设。
除了大自然馈赠的乾坤湾、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这里还有当地老百姓亲手打造的万亩梯田,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2024年6月19日,游客在山西省永和县拍摄乾坤湾美景。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站在高标准梯田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同金色的波浪。“我们用了10多年时间,改造了10万亩梯田,蓄养了水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将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说,借助梯田,当地发展“农事体验+旅游”“农业研学+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
当地居民武艳艳带着孩子来看梯田。她说,自从梯田修好以后,风景可美了,周末休息的时候,周边的人都会来这里转一转。
大河之畔,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青绿水墨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字记者:柴海亮、柴婷、许雄
视频记者:王菲菲、邓浩然、柴婷、许雄
海报设计:姜子涵
统筹:刘心惠、王化娟、曹江涛、邱世杰
“精品≠奢侈品” 中国国际精品消费月活动亮点在这里
2024-11-02 21:39:06央视新闻
在今天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商务部会同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在11月举办“中国国际精品消费月”,活动11月3日在上海启动。首个“中国国际精品消费月”活动,将采用“1+4+N”形式,即聚焦1个精品首发季、4大消费领域,举办N场消费促进活动。

本次活动将组织重点步行街、商圈、商场等,设立国际精品和国货“潮品”专区、专柜,推出优惠促销活动,助力消费者惠购全球好物;
举办环球美食节、精品美食周、中华特色美食节等活动;
组织五个城市发布城市漫步、入境游、康养游、邮轮旅游等精品路线,组织“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系列活动;
集中举办一批传统文化、潮流艺术、家居博览等精品展览展出,推出系列优秀文艺演出、体育赛事活动,丰富百姓文体娱乐生活。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精品不等于奢侈品、高端消费品,而是面向大众的、范围更广的,契合绿色、智能、健康、时尚发展趋势,能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总台央视记者 刘颖 陈茜)
【央广时评】以人为本 让全体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2024-11-03 10:57:42央广网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2022年10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指导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逐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城镇常住人口已达9.3亿人。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北京:孩子们在胡同里的“口袋公园”内玩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在城市,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移步进园,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扮靓城市“角落”;健康检查、理发、磨刀、配钥匙、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如此种种,都会让人们感受到城市越来越宜居。
舒适,看得见;踏实,感受得到。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致力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雨污分流、透水铺装等生态化改造,让城市会“呼吸”。从适老化改造越来越深入,到健身休闲区越来越常见,再到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我们正努力让每个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变化,体会到变化带来的便利。

甘肃兰州:社区智慧食堂方便老人用餐
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就在不久前,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生活在城市里,无论“老市民”还是新市民,都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他们对城市变化最有感触,对城市的点点滴滴最有感情,对城市发展最有发言权,与城市同心同向同行。因此,厘清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关键在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聆听和落实群众心声成为各个城市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的制度性安排和行动自觉。

河北邯郸:工作人员宣传异地就医便民政策
让更多新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体现在方方面面。譬如,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等。很多地方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为本,新市民将更有归属感,城市发展将更有动力。我们要因地制宜找准出发点,把准着力点,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具体落实到不断瞄准群众“刚需”,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生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更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秦川)
雁石坪镇:从帐篷到小镇的传奇变迁
2024-11-03 13:06:38中国西藏新闻网

图为雁石坪镇一隅。记者 德吉央宗 摄
在结束“天下第一道班”的采访工作后,报道组继续向前,朝青藏线入藏第一重镇、被誉为“西藏北大门”的雁石坪镇进发。
雁石坪镇位于唐古拉山北麓,东依多玛、玛荣,南连岗尼,西隔玛曲,北邻青海沱沱河。在2002年之前,雁石坪镇称为多玛区(多玛,意为“红色岩石”),2002年正式改为雁石坪镇。
从当初通信闭塞的“多玛黑帐篷”到如今如火如荼建设的“特色小镇”,青藏公路呵护、哺育着雁石坪这个“西藏北大门”重镇,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变化:从简陋帐篷到温暖安居
其实早在2007年,记者就曾来过雁石坪镇,当时的雁石坪镇还只是109国道旁有几处土房的小镇。
镇上最多的是汽车维修店和家庭旅馆,虽有小卖铺但商品种类单一。夜幕降临时,商铺门口便摆上一台台柴油发电机。发电机的轰鸣声是记者对于17年前雁石坪镇夜晚的唯一印象。
而如今的雁石坪镇已经是一座建立在河谷平原的狭长小镇,109国道贯穿全镇,青藏铁路与小镇隔着布曲河相望。
这里海拔高、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摄氏度。镇上不少群众调侃道:“雁石坪镇全年只有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春秋,夏天早就被唐古拉山的风吹跑了。”
今年61岁的雁石坪镇一村党支部书记曲培告诉记者,以前多玛区只有查木山下的几处传统游牧黑帐篷。帐篷内甚至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有土垒起的床基。由于降水少,牧民用水极不方便,冬季甚至要跑到山里找干净的冻泉。
那时青藏公路还只是一条沙土路,每隔几天才能看到一两辆汽车。到了1985年后,沙土路升级为沥青路,路况得到改善。随着交通的便利,多玛区的外地人也逐渐增多。
“不知道是哪户人家先开的头,在1990年,区上出现了第一户由砖土木材建成的土屋。”曲培说。
有了开先河的人,加上公路畅通木材运输方便,不到两年,多玛区就完全没有了帐篷的踪迹。
繁华:从信息闭塞到物交畅通
有了土屋,镇上的各类旅店、商铺也多了起来,1991年雁石坪镇上有了第一家餐馆。此后,日用品店、餐馆、百货铺,以及汽车维修店、果蔬店……各类商铺如雨后春笋涌现。
到了1996年在多玛区经营商铺的已经达到十几户,选择在这里休憩的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1998年多玛区通上了广播电视,农牧民群众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
2002年4月16日,多玛区正式改为雁石坪镇。那天,雁石坪镇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典礼,曲培有幸作为舞蹈演员上台表演。“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内心的喜悦。”曲培说。
辞别曲培后,记者漫步在雁石坪镇上,街区繁华热闹,商铺齐全,走进任意一家商店,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
在雁石坪镇政府门口,有一家名为百姓综合超市的商铺,据雁石坪镇党委书记达瓦介绍,这家超市已经开了21年。
那是一处占地大约130平方米的小型超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日用百货到果蔬零食一应俱全。2005年,超市老板赵国宏辞别老家甘肃天水的家人,从格尔木坐上一辆开往拉萨的货车来到了雁石坪镇。
那时的雁石坪镇刚成立不久,但镇上已经有30多家商户。看着这座车流如水的小镇,赵国宏决定留下来。于是,同年便在雁石坪镇政府门口开了百货店,生意越做越好。
希望:从闭塞之地到特色小镇
“当时镇上还没通电,照明设施通常就是煤油灯和太阳能光板,取暖就只能烧牛粪。”提起取暖设施,赵国宏脸上闪过一丝欣慰。
刚来那年的冬天,赵国宏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做好充足的牛粪储备,无法取暖,还是经常光顾超市的当地群众发现他家的牛粪已经烧完,主动送给他两大袋牛粪烧火取暖。
此后,陆陆续续有不少群众会在光顾店面的同时,带来一些牛粪、煤炭和刚煮过的牛羊肉送给赵国宏,让他感动不已。所以即便条件再恶劣、即便亲朋好友都劝他到更宜居的安多县谋生,他也不曾动摇。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
正如赵国宏所说,2015年5月8日,西藏自治区特色小镇政策颁布,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赫然在列。2016年6月1日,西藏自治区政府规划投资7.39亿元,打造集自然、人文、观光、度假、商业、产业为一体的雁石坪特色小城镇。
现在,雁石坪镇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好,交通日益便捷,生意也随之兴旺。赵国宏以前一年只需进两次货,而现在一个月就需要进几次货。更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初,大电网进入雁石坪镇,彻底结束了雁石坪镇不通电的历史。
“现在即使没有牛粪和煤炭,也能实现取暖自由。雁石坪的‘夏天’,再也不会轻易被寒风吹跑了!”赵国宏笑着说道。
如今,雁石坪镇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洁的马路边屹立着一排排两层的水泥楼房,餐馆、小卖铺、超市、合作社、宾馆、维修铺……样样俱全。
高大整齐的电线杆沉默地代替喧闹的柴油发电机,守护着静谧的夜色,于是人们终于听见了布曲河水在夜色中流动的声响。
雁石坪镇的变化之大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有那就是变化。
(西藏日报青海日报青藏线联合报道组 记者 德吉央宗 彭婧 张多钧 张晓明 黄志武 薛莹 吴占云 索朗多拉)
64人参与2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