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推动全会精神更好贯彻落实。
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再动员、再部署,引领全党“关键少数”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矢志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
奋进新征程,打开新天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坚定改革信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
中央党校主楼北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全身塑像静静矗立,身后的松树苍劲挺拔。
2024年10月29日,这所党内最高学府迎来又一场思想的盛宴。
礼堂大厅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红底黄色大字熠熠生辉。主席台上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横幅高悬。
上午10时,研讨班开班。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首先要看看我们做得怎么样,这是我们下一步往前走的前提。”总书记开宗明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十余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前行、蹄疾步稳,一系列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这是实践上的非凡跨越——
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12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1%左右上升到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在改革中形成的,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在改革中破除的,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是在改革中逐步实现的。”
正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是制度上的日臻完善——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巩固,制度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加完善,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熟定型。
“这些都不仅是为当下计,更是为国家长治久安谋。”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长远,想得深邃。
这是理论上的丰富发展——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谋划并推进的,呈现出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关联性联动性强等突出特点。
时与势,危与机。学员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科学把握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及时总结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推进到新的高度。
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
学员们一致认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续写“两大奇迹”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为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大道如砥,壮阔无垠。
“当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个时代,更多孕育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习近平总书记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指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信心满怀、步履铿锵地迈向壮美前程。
明确改革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开班式上,谈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生动比喻回应“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保守和胆小”的错误论调。
“熟门熟路的改革,就像在游泳池,标着线,哪儿是浅水区、哪儿是深水区一目了然。到湍急的河里,不得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说改革开放搞了几十年了,现在什么问题都摸清楚了。如果都摸清楚了还要什么改革呢?”总书记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推进改革,必须“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
2024年5月23日,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方法,第一条是“坚持守正创新”。一个多月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条重大原则之一。
这次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剖析“坚持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
“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
学员们认为,守正,就是坚持改革有方向、有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根本的东西不能有丝毫动摇;创新,就是要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始终走正道、善于闯新路。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对关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科学的指导。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各项改革举措都要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深入开展风险评估,把握好时度效”,“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防止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现象,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改革,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耐心,有历史的耐心。”
一位来自西部地区的学员表示,改革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归根到底,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改革红利。
研讨班期间,学员们分成16个组深入开展讨论。教室内,大家谈体会、讲认识、谋良策,热烈、坦诚、务实,思想的火花在不断碰撞升华。
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认识论,包含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必将指引全党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引向深入。
汇聚改革合力——“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少数”必须担起关键责任、发挥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切实做到“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以身作则,示范带动;知重负重,唯实唯勤。
校园里,学员楼前的焦裕禄与谷文昌半身塑像遥相呼应,诠释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勇毅担当与无私奉献。
“领导干部要真正成为改革路上的领头雁、主心骨,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干好业务,精耕细作、稳扎稳打,努力做好基础性改革、前瞻性改革、协调性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带领大家向更深水区迈进。”一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学员说。
“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就营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切实做好改革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总书记要求,加强对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观点的研究和阐释,特别是加强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共识,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
一位来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学员深有感触地说,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深入基层,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用群众身边的小故事讲好改革的大道理,充分展现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上,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舆论支持。
凝聚共识,激发力量;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改革事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
“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月1日下午,研讨班结业。来自不同领域的10位学员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学习体会。
“继续深化改革攻坚,努力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调动基层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
历经思想洗礼、怀揣改革蓝图,从丰收的金秋再出发,广袤的神州大地正在展开新的改革华章。
文字记者:杨维汉、林晖、丁小溪
海报设计:姜子涵
统筹:谭谟晓、包昱涵、杨文荣、朱思明、孙鹏程、王洁、王文源
凝聚改革共识 勇于担当作为——四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
2024-11-03 13:18:27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凝聚改革共识 勇于担当作为——四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
新华社评论员
“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作出系统部署。这对于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具有重要意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作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有一大批敢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行动派、实干家,改革开放事业才得以破浪前行;正是因为有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事业才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凝聚改革共识、勇于担当作为,既是过去改革取得成功的制胜之道,又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越是形势复杂,越是挑战严峻,越需要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改革实干精神。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智者细思谋,艺者巧运筹。”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系统布局、谋定而动,以知重负重的责任担当和“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胆略气魄,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改革合力。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切实做好改革舆论引导工作,高举旗帜、凝心聚魂,加强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改革,加强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认同度,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凝聚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征程上,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勇担当、敢创新、善作为,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抓好改革任务落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奋力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非遗篇|以针做画 精细雅洁
2024-11-03 13:19:57新华社
这里,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评弹苏扇,更有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的苏绣。一针一线,一沉一浮,绣造出2000多年的悠长岁月。
苏绣,为苏州刺绣的简称,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精工细作的苏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江南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载体。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看着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听闻四代人传承的故事,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太湖与姑苏古城水陆交汇,让苏绣浸润源远流长的江南水韵,更借助水运流布全国、惊艳世界。
策划:孙志平、樊华
统筹:刘佩
编导:周梦蝶
作者:夏鹏、黄培锋、林凯、吴彤
海报:胡心懿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城市建设的故事
2024-11-03 13:19:06新华社
【学习进行时】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城市建设的故事。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城市的核心是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不能见物不见人。”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城市建设的初心。
总书记指出,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城市发展,以人为本
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沿滨江栈桥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这里原来是老工业区,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工作,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上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看到总书记来了,正在这里休闲健身的群众纷纷围拢过来,高兴地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
城市发展,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绿来点缀
福州,别称“榕城”,这里依山傍海,闽江穿城而过,造就了一方“江城福地”。
2021年3月24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福山郊野公园,登上观景平台,远眺福州新貌,听取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曾为一本关于榕树的专著作跋:“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千百年来与福州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它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荫泽后人,造福一方”。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绿来点缀。”跋的末尾简短有力。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调研时,对当地干部说:“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植草坪。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榕树遮风挡雨,成活率高。抓生态,榕树是很好的选择,福州要多种榕树!”
“体现榕城风貌和历史名城特点”,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带头植树,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让“榕城”更加绿意盎然。
如今的福州,路边、河岸桥头、墙头崖缝……随处都有榕树的影子:盘根错节,树冠如盖,遮日挡雨,顽强生存,造福一方。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其生存和发展问题一直引人关注。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沿河步行考察河道恢复、四合院复建情况。玉河旁的雨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是老北京的大杂院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到居民家里察看,嘘寒问暖。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同群众亲切交流,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
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了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他观看了“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等应用展示,对杭州市运用城市大脑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的创新成果表示肯定。
城市大脑是建设“数字杭州”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建设“数字浙江”。当年4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调研时明确指出,杭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不能简单地搞重工业。他为“天堂”杭州调整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在2020年3月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杭州在建设城市大脑方面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杭州未来科技城(2023年4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数字化城市治理,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才能让百姓生活得更安全、更美好。
总书记说,“信息化时代,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执行:万 方 王子晖 翁伟庆
主笔:张芮绮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上海城市治理有“新招”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2024-11-03 11:01:43央视新闻
2019年11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上海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五年来,上海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并探索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化支撑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数字化赋能城市治理
眼下,上海市杨浦区的新江湾城公园,成为公众感受秋日美景的最好去处。但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因为水上运动爱好者“野划”泛滥,让居民对生态环境和水上安全等感到担忧。而这些问题,都在两个月前的“人民城市·人人议事厅”民主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新江湾城街道加州水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胡凌浩:我们首先制定了下水公约,约束居民的一些水上运动行为,下一步可能还会增设运动设施,增加管理手段,可以让新江湾城公园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的水上运动有机结合。
上海市征集办自2020年成立以来,共收到群众建议34.9万件,占信访总量的37.3%,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曾群:有的建议就是群众身边点滴小事,我们推动相关部门立即来解决,有的是群众提出了一些政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进一步调研论证,把它吸收到新一轮的五年城市建设当中来。
除了广聚民智,数字化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关键路径。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临汾小区加装了30部电梯,不过由于分批次加装,社区工作者很难掌握每台电梯的维保情况,静安区城运中心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能做到对维保到期的电梯提前3个月进行提醒。
上海市静安区数据局局长 谢志彬:我们也专门做了测算,市民向政府求助类事项的平均处置期限和以往相比缩短了40%。
城市更新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目前,上海的城市更新正在不断加速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口袋公园、两旧一村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为市民创造了更加舒适、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最近,上海徐汇区新启用的新里137党群服务中心“火”出了圈。这里除了社区食堂,还为居民提供阅读、按摩、剪发等家门口的一系列便民服务,成为城市更新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个集合地。
在上海,旧区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工作之一。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工人新村228街坊,是1952年上海兴建的第一批“二万户”工人住宅之一,2016年被列为上海市城市更新项目,如今的228街坊改建项目不仅圆了老居民的新居梦,还保留了老住宅的特色,更为周边居民打造了“全龄友好15分钟生活圈”。
杨浦区228街坊老居民 居春英:原来5家一个厨房,5家一个卫生间,很拥挤,房子又破。等我们搬迁再回到这里,看到后心里激动,我们的家还在,给我们留下了我们想要的,还享受了现在的生活。
长白新村街道长白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李芳:街坊里面我们有公共服务、公共商业,有公共的健身设施,还有老年食堂,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便利的生活。
《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上海将以区域更新为重点,分层、分类、分区域、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更好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各街镇以及主城片区、新城、核心镇、中心镇的居住地区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
守护“一老一小”
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一老一小”,是一个家庭需要守护的两端,近年来,上海率先实现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全覆盖,同时在养老机构服务的升级和监管上持续发力。
“儿童友好”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配套,更是从儿童的“1米高度”视角去探索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目前,上海已建成了170余处儿童友好场所。在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少儿馆,小读者们每周都能参加读书活动,而馆内的贴心设施也让孩子们更加喜爱这里。
除了呵护儿童,人民城市的温度也在关怀老人上充分体现。以养老机构为例,今年,上海市有149家养老机构开展了养老试住服务,老人可以在这些机构花很少的钱,甚至是免费,住上3到7天,感受所选机构的服务,并最终确定是否选择短期或长期入住。
邬宜英:来了之后,没有顾虑了。蛮好的,我亲身体验过了。
此外,试住也让一些临时无人照顾,或是手术后需要康复治疗的老人有了去处,在这里他们能获得更加专业的照顾。
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 李苏晋:这些机构有的是100多块钱可以住3至7天,有的甚至是免费。最长到一个月的优惠,能够尽可能促进供需的精准匹配,让老人能够此心安处是吾乡。
(神州写真)中国年轻人“捡秋热”带动旅游新风潮
2024-11-03 08:08:21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合肥11月2日电 (储玮玮)十一月,中国各地限定版醉美秋色陆续“上线”,“捡秋”热潮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栾树车挂、银杏叶圣诞树、枫叶书签……大家走进自然,将捡来的秋叶制作成书签、画作或装饰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捡秋,就是在秋天捡拾落叶、果实等自然物品,以此作为纪念或创作素材,是年轻人表达创意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花艺师根据“捡秋”灵感制作的花束。(受访者供图)
在合肥植物园,“00后”大学生王如从午后一直逛到夜幕降临。“‘捡秋’是一场治愈之旅,打算把捡到的落叶和果子做成植物标本,让秋天具象化。”王如说。
“可以教会孩子寻找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在树叶上画画,锻炼了自由创作的能力。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户外博主严悦带着4岁的孩子将“捡秋”成果做成叶子书和树叶皇冠。
“90后”花艺师沈新亮同样喜欢在“捡秋”中寻找工作灵感。“秋色系花艺以大面积棕色搭配暖橙色为主,用棉花、火棘、松果等加以点缀,不仅美观寓意也很好。”沈新亮说,秋天花束订单持续增多,“美拉德”花束深受30岁左右年轻群体的喜爱,占日常花束销量的六成以上。“拍照效果极佳,具有很好的网感”。
11月1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景区,游客在打卡秋景。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随着“捡秋”的流行,许多旅游目的地开始推出以秋天为主题的游玩攻略,不少商家企业也将目光投向时令经济。在大众点评笔记频道,“赏秋”相关笔记攻略数近两周环比增幅接近170%,游稻田、赏红柿、找桂花、民俗晒秋、古建寻秋等各类赏秋新玩法引发用户热议。
网络平台上,江苏面向长三角等地发起“你来江南捡秋了吗”秋日美景征集令,邀大家分享身边的秋韵;江西上饶“晒秋”话题正式上线,网民共享秋日丰收盛宴;安徽黄山正重点打造秋赏、秋晒、秋摄、秋嬉、秋食、秋宿6类秋季产品。
各地文旅借秋出圈,山东推出“登高赏秋”“山野观星”“田园觅秋”等5个最具秋季“仪式感”的场景,让游客体验秋季之美;在甘肃省陇南市,千年银杏树成为游客的新宠,民宿产业在以银杏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带动下发展迅速;在杭州市满觉陇村,游客可以体验制作桂花茶、桂花糖等产品,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10月29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塔川村秋日风光,吸引游客拍照留念。 方龙 摄
眼下,位于黄山市黄山区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鹭南迁的秋景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随着今年赏秋游升温,民宿增收7万元(人民币,下同),土特产销售突破了10万元。”黄山区舒溪村“90后”创业者梅娉艳介绍,村里还推出了秋景徒步路线,让游客在徒步中欣赏湿地美景,感受丰收的喜悦。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良举认为,“出门捡个秋”已成为金秋季节户外休闲的新风尚和文旅消费的新趋势。各地通过打造赏秋旅游消费新场景,为“秋日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
114人参与1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