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利马11月11日电 心相近|“人生乐在相知心”——习近平主席讲述的中秘友好故事动人心弦
新华社记者赵晖 张远 郑开君
中国和秘鲁之间,浩瀚的太平洋潮起潮落。十八世纪时,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在诗作中以“从中国到秘鲁”感叹天涯海角之远。然而,在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中,有着这样一群友好使者,跨越大洋、穿越历史,将真挚情谊世代相传。
“人生乐在相知心。”习近平主席曾以这句古语形容中秘两国人民感情相连、心灵相通,亲切地称呼秘鲁为“太平洋对岸的‘邻居’”,并在元首外交现场多次深情讲述秘鲁友好人士和中秘人文交流的动人故事。
这份对友谊的珍重,正鼓舞新一代中秘友好使者在日益丰富活跃的交流合作中,接力传承两国传统友好这份共有的宝贵财富。
“我们需要更多像吉叶墨这样的汉学家”
秘鲁天主教大学东方研究中心的图书馆陈列着近600本有关中国的书籍。在显眼位置,已故秘鲁汉学家和翻译家吉叶墨的20多本著作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翻开一本多年前出版的《来自中国的报道》,书页已有些泛黄,承载着吉叶墨在华期间社会活动的历史。
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两位秘鲁朋友,其中一位就是吉叶墨。“现在,吉叶墨先生已经87岁了,听说他仍然坚持每年访华,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习近平主席说。
正是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述,吉叶墨多年来参与中秘人文交流的事迹,以及他所著《来自中国的报道》《李白诗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更多人所熟悉。
吉叶墨当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非常荣幸得到习近平主席的认同”,“对此深感惊喜和兴奋”。
“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吉叶墨希望自己从小学习中文、研究中华文明,“将所知所学传播给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人”。言谈之中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满怀的深情,令人动容。
东方研究中心现任教授帕特里西亚·卡斯特罗告诉记者,吉叶墨堪称目前秘鲁汉学界的“老师”。“30多年前,秘鲁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吉叶墨开了先河,用自编的教材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爱好中国文化的‘种子’。”她向记者回忆。
卡斯特罗至今对自己参加的第一课记忆犹新。“那是1991年的一个下午,吉叶墨在黑板上写下‘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告诉我们,这句话里所蕴含的中国智慧要用一生去体悟。”
吉叶墨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在华工作生活20多年,在高校教授西班牙语之外,还从零开始学习中文,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精心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年逾八旬的他还编撰出版《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广大西班牙语世界读者架起了解中国的又一座桥梁。
“吉叶墨对中国汉字和古诗词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古诗词中对名山大川、日月星辰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窗口。”卡斯特罗说。
卡斯特罗2003年首次到访中国,此后也像吉叶墨一样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来年,亲眼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她陆续出版了《中国古代38位女诗人作品选》《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等著作。
“30多年前,吉叶墨就笃信,中国必将实现经济腾飞和文化复兴。”卡斯特罗说,“我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对此越有共鸣。”
2020年,卡斯特罗接过吉叶墨的“教棒”,传承他的事业——培养新一代汉学家。“我们需要更多像吉叶墨这样的汉学家,继续为促进秘中相互认知搭建桥梁。”卡斯特罗说。
对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卡斯特罗高度认同。“在充满冲突的当今世界,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接受多元,提倡对话,加强交流。”
“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
“在彻底摆脱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后,中国社会仅用了半个世纪,就以惊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震惊了世界。”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阿尔塞在《中国:惊世之国》一书中这样写道。
安东尼奥是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秘鲁国会演讲中提到的另一位秘鲁朋友。青年时代,安东尼奥接触到有关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的报道,对中国充满向往。1960年,他作为拉美新闻代表团的一员首次访华,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1970年,已在中国工作的安东尼奥准备返回秘鲁探望父亲。周总理向他表达了中国同秘鲁扩大交往的意愿和推动中秘建交的主要考虑。安东尼奥不辱使命,积极奔走,成为推动秘中建交的一名重要使者。
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中国:惊世之国》一书。在旅居中国30多年间,他出版了《中国:时代的面貌》《到永恒的纪念碑——长城和马丘比丘》等一系列著作和画册,为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像”,持续为秘中两国增进理解、巩固友好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主席2016年11月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对安东尼奥在中国的采访报道给予积极评价:“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
忆及此事,安东尼奥的女儿洛德斯·费尔南德斯·埃斯基韦尔告诉记者,“这让我们全家都非常激动”。
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下,洛德斯继承父业,从事新闻工作,并从2004年起在中国媒体担任西班牙语新闻主播,一干就是18年。
“我从小就喜欢跟着爸爸去上班,喜欢听他敲击打字机的声音。我也成为一名记者,和爸爸一样来到中国,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洛德斯说。
洛德斯对2015年在西藏采访报道的经历印象尤为深刻。她将所见所闻转化成一篇篇报道,向外国受众客观展示了一个安定繁荣、日新月异的西藏。
作为记者,她亲眼见证了中国发展和秘中交流的诸多重要时刻。2018年,她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洛德斯认为,中国民主制度不同于西方,然而行之有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主席就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一心为民,深受民众爱戴,这也是他带领中国实现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她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
1849年10月,75名华工乘船抵达秘鲁卡亚俄港。这被视为秘鲁华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今,秘鲁是华裔人口最多的拉美国家。
2016年访问秘鲁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商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他们同秘鲁人民一起辛勤劳作,为秘鲁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也成为最早在秘鲁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今年3月辞世的秘鲁爱国侨领何莲香老人正是这样一位友好使者。作为第二代秘鲁华人,她把增进秘中友谊作为毕生的事业。抗日战争期间,她和秘鲁华侨学校的老师同学一道义演募捐,支援中国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她接手秘鲁华文报社《公言报》主编一职,顶住重重压力,声援新中国。她为推动秘中两国1971年建交作出重要贡献。多年来,她无数次跨洋奔走,积极推动两国人文交流。
基于这份血浓于水的纽带,何莲香在儿子萧孝斌11岁时将他送回中国学习,并鼓励他扎根中国。萧孝斌向记者动情回忆:“她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几乎每年都要回中国,直到90多岁高龄。这一切也在激励着我们接力前行。”
受到激励的还有邓如朋。2009年,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成为秘鲁首家孔子学院。身为第三代秘鲁华人,邓如朋出任首任外方院长长达11年,为秘鲁中文教育普及和中秘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我小时候,这边还没有像样的中文学校。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秘中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中文热和赴华留学热在秘鲁逐步升温。”邓如朋告诉记者。
令邓如朋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习中文后都选择赴华留学,涉足的专业和领域也日益多元,秘中人文和学术交流的基本盘在持续扩大。
1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秘读者会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邓如朋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说,习近平主席的著作是了解中国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倡议将推动秘中关系更加紧密、更有可持续性。作为中国移民后代,我们有责任将秘中友好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今天,是个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人民空军,生日快乐!
2024-11-11 19:33:50新华网
今天
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024年11月11日是
人民空军
成立75周年纪念日!

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领队机梯队。新华社发(郭幸福 摄)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领队机梯队。 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75年前
人民空军因战而生
成立不久后就奔赴战场
在历次作战行动中
共取得击落击伤敌机
3818架的辉煌战绩
建立了不朽功勋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机群。新华社发
75年来
除了守卫祖国的领空安全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险情时
空军部队官兵
也奋翅云霄
为人民群众
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
“钢铁堤坝”








海报设计:王晨曦、杨欢欢
75载艰苦奋斗
75年拼搏进取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从无到有、由弱至强
如今
战鹰列列,护佑千里山河
砺剑长空,捍卫万世太平
人民空军让人民更安心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祝愿我们的人民空军:
行高致远,勇往直前
人民空军,生日快乐!
来源:新华网微信综合(综编:严海)
述评|开启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
2024-11-12 12:20:40新华社
新华社利马11月11日电(记者赵凯、席玥)应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巴西总统卢拉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3日至21日赴秘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赴巴西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元首外交再启新程,“中拉时间”再谱新篇。携手前行,共赴未来,中拉命运共同体这艘大船正承载共同梦想与追求,驶向下一个更加光明的十年。

2023年4月19日,表演者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中文日活动上展示汉服。当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上,观众欣赏汉服、武术和茶艺等表演,体验了解中国书法、中国美食、中文课程和中医文化。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元首外交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掌舵领航。此次拉美之行是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第六次到访这片丰饶美丽的大陆,今年也正值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十周年。2014年7月,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拉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得到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广泛积极响应。从就“引领中拉友好关系驶入新航程”提出建议,到提出新时代中拉关系内涵,习近平主席始终着眼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命运与共的未来,推动中拉关系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十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
在元首外交战略引领下,中拉政治互信持续增强。近年来,巴拿马、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相继同中国建交或复交。202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拉美和加勒比多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举行会晤、致函、致电、通话,凝聚共识,共促发展。中国同委内瑞拉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同乌拉圭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哥伦比亚、尼加拉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作为真正多边主义的践行者,中拉在全球性议题上保持良好沟通协作。今年5月,中国和巴西共同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得到100多个国家积极支持和响应,发出维护和平、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强音。在今年第79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期间,尼加拉瓜、古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肯定、支持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发声和贡献。

这是2024年6月21日在秘鲁钱凯港拍摄的码头操作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务实合作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筑牢根基。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提议,努力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十年间,理念化为行动,愿景变成现实。当前,中拉年贸易额近5000亿美元,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巴西、智利、秘鲁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尼加拉瓜5个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智利的雪山车厘子、秘鲁的羊驼玩偶等众多拉美明星产品漂洋过海赴“进博之约”。中拉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电商领域合作日益深入。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与中国多个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厦门—圣保罗”跨境电商空运专线开通,便利更多拉美优质产品走入中国百姓家。
经贸合作满结硕果的同时,中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拉美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会谈时强调,双方要共同努力,确保钱凯港如期建成,成为中拉之间的陆海新通道,使“钱凯到上海”真正成为一条促进中秘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钱凯港项目即将迎来正式运营,参与项目建设的秘鲁经理吉娜·潘多感叹,自己目睹了港口建设为当地带来发展机遇,期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民众生活质量,让秘鲁及其他拉美国家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向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近年来,中拉航天合作结出丰硕果实。双方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深空站网等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航天探索到清洁能源,再到数字经济,中拉正携手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深耕,为推动科技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2024年11月5日在上海拍摄的第七届进博会秘鲁“温暖驼”展台。今年,秘鲁品牌“温暖驼”连续第七年亮相进博会,受到更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新华社记者金马梦妮摄
文明互鉴让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墨西哥时对中拉人文交流作出重要论述:“中拉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中拉都孕育了古老文明,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中彼此相近相亲。2023年以来,“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走进秘鲁,“印加天路”安第斯文化展等展览来到中国,为中秘民众增进相互了解搭建桥梁。“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日前在秘鲁库斯科开幕,中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和青铜雕像等与印加文明的珍贵文物跨时空“对话”。在洪都拉斯科潘遗址,中洪联合考古队员合作发掘近10年,在相熟相知中成为文明互鉴交流的实践先行者。“中拉文化交流年”“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培训交流营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稳步发展,中拉文明交流互鉴的热烈气氛感染各国民众,中拉理念愈发相融相通。今年以来,深圳—墨西哥城“中国民航最长直飞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愈发便捷的交通进一步促进了中拉人员往来,提升了中拉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中拉经贸、旅游等多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大家庭成员,独立自主、发展振兴的共同愿望让“中国梦”与“拉美梦”紧紧相连,双方在互信互助、互利互惠、互学互鉴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共享繁荣。展望未来,中拉命运共同体之船必将风劲帆扬、乘风破浪,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拉力量”。
61人参与18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