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14:48:10央视网
0:38/3:18自动播放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福建省厦门市近年来聚焦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推动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2017年,厦门市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逐步构建起从源头到终端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处理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外卖、快递业的蓬勃发展,一次性餐盒、塑料杯、牛奶盒、快递包装膜这些废塑料、废玻璃等日益激增,由于回收利润率低、再生工序复杂等原因,它们一直面临回收难题,也被称为“低值可回收物”。
2022年底,厦门市在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的基础上,创新建设了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让这些居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废物有了新的去处,有的还被制作成塑料衣架、牛皮纸袋、环保袋等。同时,据测算,每分出一吨低值可回收物还可减少1.6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日前,厦门市集美区2023年回收低值可回收物累积的2450吨碳减排量,通过厦门市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了交易,这也是我国首宗居民小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交易项目。
截至今年10月31日,厦门市已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31263.3吨,助力减排二氧化碳5.19万吨。目前,厦门市正在筹划建设二期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交通运输是厦门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另一重要领域,其中港口作为支撑厦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前也是“高耗能”“高排放”的大户。近年来厦门不断加大港口绿色智慧转型力度,在厦门港海润码头,目之所及的港口桥吊、流动机械已基本实现全部电动化。码头每年因此可减少柴油消耗约27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00吨。
为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厦门市今年还在原有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碳排放智能化管理云平台,及时掌握能源流动和城市碳排放实况,并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制定相应的任务和项目清单。
2024-11-26 14:43:56人民日报
“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习近平主席日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围绕“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发表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和世界意义,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中国经验举世关注,因为中国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经验值得借鉴,因为中国让世界各国看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在全球仍有约7.33亿人面临饥饿、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人口数量连续5年增长的背景下,许多国家渴望借鉴中国减贫经验,实现发展振兴。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主席时常引用的这句中国古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庄严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在陕西梁家河,本着“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在河北正定,扛着自行车一步一步蹚过滹沱河,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探索农村改革脱贫路;在福建宁德,几乎走遍所有乡镇,不断探索“弱鸟先飞”的路子……从村、县、市、省、中央一路走来,习近平主席深知人民的期盼,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把扶贫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在梁家河参观后感叹:“习近平主席扎根于人民,始终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服务。这深深地感染了我。”
只有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党,才能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坚持精准扶贫,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坚持在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中扶贫,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主席教会我们如何摆脱极端贫困、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表示,“我们从中国身上学习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为各国探寻减贫发展之路提供重要借鉴。正是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中国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表明,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造福人民。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摆脱贫困》乌兹别克文版序言中写道:“我们在书中看到习近平主席的深谋远虑和爱国情怀,了解到习近平主席亲自参与到这项伟大事业中,时刻同人民站在一起,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扶贫事业。”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到“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国不仅致力于通过发展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致力于通过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更希望百花齐放,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并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指明方向,体现出立己达人的天下胸怀。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支持减贫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中国立足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被国际人士称为“推动全球发展的积极力量”。
着眼全人类共同福祉,中国将继续做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同各国一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推动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贫困成为过去,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2024-11-26 19:31:13新华网客户端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5000多年后的今天,良渚文化依旧焕发着生机。在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的互促之下,良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走出了新的道路。
科技赋能,让文化可感可及
走进良渚博物院,戴上AR导览眼镜,手掌一抓一握,眼前的文物便随即“活”了起来。镇馆之宝刻符陶罐立于眼前,陶罐上纵横交错的印记清晰可见;面前的虚拟地图可随时放大缩小;各种文物的语音讲解内容详实……作为全球首家启用智能AR导览眼镜的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致力于科技赋能,让沉睡千年的良渚文物可感可及。
“数字化技术使我们能更好地记录和保存这些文物,通过二次创作,可以让这些富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焕新活力。”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认为,数字化技术是一种手段,核心是要加强对文物的重视和保护,更好地向社会进行教育和传播。
良渚博物院内的数智装置。新华网发 华婧雯 摄
“零距离”体验不只在博物院内。走在不远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打开AR小程序,沿近300米的朝圣之路前行,一路可以看到良渚先人的生活、劳作场景,还能“登上”莫角山巅,俯瞰巍峨辉煌的良渚宫殿。
如今,用现代科技手段焕新良渚文化的实例越来越多。2024年7月,良渚5000+艺创园正式开园,2.4万平方米的园内汇集了名家展览、艺术家共创、文娱、多媒体演出等多元艺术形式和潮流生活方式,开园仅一个月,就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观。
在园内的艺术展演中,以良渚文化元素为灵感创作《东方图腾之良渚面孔》引人注意,作品借助现代艺术形式和数字艺术,展现良渚文明的原始风貌,诠释这一古老文明在现代艺术领域的独特韵味。古老图腾跃然眼前,平面画作细腻捕捉时光痕迹,雕塑装置屹立,释放着良渚文化穿透时间的力量。
此外,《一梦华胥》中国皮影艺术沉浸式光影展等也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融合,让其活泛起来。
文化创新,打造特色IP
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里,或许会碰上这样一辆特殊的公交车,上面载的并不是乘客,而是一排排精致的良渚古城遗址重要文物复制品以及特色文创产品。玉琮、玉璧、玉钺、陶鼎、双鼻壶、刻纹宽把杯……丰富的展品和文创,吸引了不少孩子围观。
良渚文化移动博物馆。新华网发 华婧雯 摄
实际上,这是“良渚文化移动博物馆”,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办公室(党群办)主任陶豫介绍:“移动博物馆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局限,无围墙、无边界,把文化遗产送到大家身边,让更多人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
“良渚元素”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如何让文化进一步与经济产生互动,发挥出文化的价值?近年来,良渚文化IP越来越亮眼。
良渚周历、馥郁良渚系列香薰、良渚鳄鱼纹冰箱软木贴……目前,依托于底蕴深厚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创已经开发出11大类、600余款产品。良渚遗址管委会成立的“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也已推出自主研发及联名产品700余款,销售额破2亿元。
与其他品牌跨界联名也成为良渚文创不断突破自身的方式。此前,良渚文创与知味观达成合作,陆续推出了良渚定胜、良月、知味良月等多款联名产品。今年,良渚文创与手工酿造黄酒等品牌达成合作,将继续推出相关联名文创。
文旅融合,打造共富“引力场”
在距离良渚遗址公园不足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瓶窑的小镇,它位于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文化交汇中心。镇子上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从先辈手里接过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耐住寂寞,不断创新非遗技艺,焕新非遗呈现形式,让传统文化展现新活力。
“90后”的刘伟学便是其中一员,他时常思索如何能够将非遗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经过不断摸索后,他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还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融合模式,开设了名为“纸伞之家”的网店,成功吸引了8万多粉丝的关注。
瓶窑镇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遗迹也极为丰富。近年来,随着良渚文化活态利用有效路径的逐渐丰富,像刘伟学一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良渚文化相关文创产品。新华网发 郭妍廷 摄
瓶窑镇也敏锐地把握发展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增长,引进自然造物团队,创办了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并打造“花伞市集”,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除了瓶窑镇,良渚文化大走廊内还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项目。
径山镇将径山茶的历史溯源至唐代,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令游客在品茶中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百丈镇打造了传梭博物馆、农历博物馆和竹艺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乡村主题博物馆集群;黄湖镇青山村打造产学研销一体的手工艺共富产业链条和研学游、亲子游项目……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继续深入探索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区域联动发展新路径,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乡村共富发展‘添砖加瓦’。”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郭妍廷 夏越峤 董贵安)
2024-11-26 21:10:49新华社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周强(右二)在巴西接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兰州11月25日电(记者多蕾)秋去冬来,在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医师文新在工作间隙,还会时常和同事聊起万里之外那个美丽、热情的国度,回忆起那些与巴西同行一起工作的日子。
甘肃是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中药材主产区。2019年9月,由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巴西达明公司联合成立的中国—巴西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现为中国—巴西中医药中心)在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成立,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4名医护人员远渡重洋到巴西执业,一场跨越山海的友谊自此开启。
文新和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中国—巴西中医药中心主任周强,都是首批前往巴西执业的医护人员。
据了解,中国—巴西中医药中心提供针灸、推拿等20余种中医诊疗服务,并为当地医务人员和中医爱好者推出培训项目。几位中医师白天接诊患者,晚上面向巴西当地医师开展中医药诊疗培训。
2020年底,4位医护人员服务期满回国。文新说,现在他还会不时通过网络和当时培训过的巴西医生交流有关中医的一些问题。
今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再次派遣3名中医专家前往巴西,进行为期一年的中医诊疗、培训,以及中医药文化推广工作。这是周强第三次来到这里,身在异国他乡的周强接受记者微信采访,问及他此次到巴西的感受时说道:“很亲切,就像回家了一样!”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派遣赴巴西的中医专家薛有平(左)、周强(中)、徐亚莉在巴西留影(10月24日摄)。新华社发
巴西人民的热情,也令初到那里的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薛有平印象深刻,“这里的人们很友好,不认识的人也会和你打招呼。作为一名医生,最高兴的是能得到巴西患者的认可,为他们解除病痛。”
薛有平介绍,其实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等中医疗法治疗。一次义诊中,他接诊了一位肩背不适已经2个多月的巴西患者。通过穴位和腹部触诊,薛有平确诊病人为慢性胰腺炎,指导病人控制饮食后痊愈。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徐亚莉曾参加第22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她非常希望传播中医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针灸、接受针灸。此次,她也成为了赴巴西医疗团队的一员。
“我们刚一抵达,在10月1日上午就展开了为期7天的义诊,接待了巴西中资机构员工、当地华人华侨、巴西中医爱好者等70多人次。”徐亚莉介绍。
近段时间,3名远道而来的中医师异常忙碌。他们为慕名而来的患者进行常见疾病诊疗,为患有鼻炎、咳嗽的患者进行穴位贴敷,为当地中医师教授国内的三伏贴等治疗方法,并开展多次义诊和中医体验活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周强说:“中医诊疗简单、方便、有效而且成本低,事实证明这些优势也适用于巴西,当地人已经在我们的诊疗中逐渐体会到了中医的这些优势。”
一根银针连接世界。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在吉尔吉斯斯坦、巴西、泰国成立了海外中医药中心,与澳大利亚、韩国、瑞典、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
医院党委书记吴冰介绍,该院多年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通过开展临床诊疗、举办学术会议、进行中医药培训和技术研究等,积极与国际同行共同分享中医药的智慧和成果。
2024-11-26 21:12:43人民网
美国大选投票已经落下帷幕。美新一届政府对华政策还在酝酿,中国的对美政策一以贯之,我们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50年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经验,是历史上大国冲突带来的启示,也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1972年,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说:“我们在这里见面,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中美从兵戎相见、长期隔绝走向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相互尊重是前提,共同利益是基础。历史昭示我们,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建交45年来,中美两国贸易增长了200多倍,双边贸易额约占世界1/5。超过7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9成企业盈利。波音飞机占据了中国航空市场近半壁江山,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将在2025年达到9000家,苹果手机、肯德基快餐、可口可乐饮料早已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2023年美中贸委会报告显示,美对华出口为美国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样,中国对美贸易也从传统的服装、玩具转向家电和电子产品。海尔、美的家电在美国长期热销,安克创新的充电宝在美国几乎人手一个。黑神话悟空、和平精英、原神等中国游戏也广受美国玩家好评。事实证明,中美合作共赢不仅可能,也是必须,这是中美关系半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叙事,也是双方应当继续争取的共同目标。
中美合作有力促进了世界繁荣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在经济复苏、应对气变、公共卫生等全球和地区热点议题上承担着重大责任。中美合作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从东帝汶粮食安全到西非埃博拉疫情,从“9.11”后全球反恐到2008年金融危机,从巴黎气变合作到共同打击毒品犯罪,中美在一系列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办成了一件件造福世界的大事好事,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好评。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双方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格局,发挥大国作用,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近年来,一些美国政客重拾冷战思维,渲染对华意识形态对立,企图让“麦卡锡主义”还魂,开历史的倒车。从“最主要竞争对手”,到“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再到“步步紧逼的威胁”,美国内错误对华认知正在将中美关系推向危险境地。美国肆无忌惮侵犯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紧武装台湾,拉帮结派围堵中国,持续拉长制裁清单,炮制“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小院高墙”向“大院铁幕”演进。越来越多的无辜民众成为所谓“中国渗透”“中国间谍”谎言的受害者,中国学生遭到美执法部门无端滋扰盘查甚至遣返,华裔科学家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被剥夺科研权利、关闭实验室甚至抑郁自杀。
美国的倒行逆施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200多名美国学者及政商界人士联署《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公开信,反对美国政府和国会采取与中国的对抗政策。美国反战组织“粉色代码”在国会听证会上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停止仇恨亚裔”的标语,抗议渲染“中国威胁”。177名斯坦福大学教职工联名反对“中国行动计划”。全美零售商协会呼吁降低或取消对华关税,认为美国进口商已被迫多缴纳1365亿美元的关税,这部分成本最终都转移到了消费端,转嫁给了消费者。
美国搞阵营对抗在国际上也不得人心。全球化时代,各国利害相关。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绝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大象打架、小草遭殃”,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不愿被绑上对抗中国的战车。2020年7月,中国、美国、英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等48个国家的学者自发举行“任何针对中国的新冷战都违背人类利益”全球视频会议,批驳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激进言行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都将长久地在地球上共存。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太平洋足够宽广,地球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中美是要做伙伴和朋友,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正道,还是成为敌人和对手,走对立对抗的回头路?我们期待美国新一届政府作出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民负责的正确抉择。
(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2024-11-26 14:48:10央视网0人参与0评论Loaded: 42.2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