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09:13:39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题:为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回到正确解决轨道作出积极贡献——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
新华社记者
11月26日,联合国举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电。多国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电彰显中方高度关注巴勒斯坦问题,始终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是巴以和平的坚定支持者,为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回到“两国方案”正确轨道、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作出积极贡献。
做巴勒斯坦人民的好朋友和好伙伴
多国人士注意到,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每年都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阐述中方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
“中国始终是巴勒斯坦的可靠朋友,巴勒斯坦也为与中国的长期友谊感到自豪。”巴勒斯坦圣城大学教授艾哈迈德·拉菲克·阿瓦德对记者说,从习近平主席连续多年致贺电可以看出,中国同巴勒斯坦及其人民站在一起,始终支持巴勒斯坦的正义事业,支持通过有关国际决议捍卫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
伊拉克大学新闻学教授穆罕默德·朱布里说,习近平主席连续12年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这体现了中方对巴勒斯坦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中国一向积极参与推动巴勒斯坦和平事业发展,中国人民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好朋友和好伙伴。”
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关乎国际公平正义。新加坡时政评论员翁德生说,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问题。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显得软弱无力,这暴露出当前全球治理机制的不足。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秉持公平正义,积极劝和促谈,为尽早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指出,当务之急是全面有效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尽快停火止战,缓和地区局势。叙利亚政治分析人士乌萨马·达努拉对此深有同感:“新一轮巴以冲突已延宕一年多,加沙地带4万多人死于战火,同时冲突向黎巴嫩、叙利亚等地外溢明显,地区民众难以承受冲突带来的痛苦。中方多次敦促停火止战,这符合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期待。”
坚持正义立场 推动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鼓励巴勒斯坦各派加强团结,落实《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实现内部和解。
达努拉说:“中国真正考虑到巴以冲突的长期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寻求政治解决、加大外交斡旋等主张,坚定支持落实‘两国方案’,为化解巴以冲突、实现地区持久和平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萨米尔·安比塔维说,中国一直努力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和解,无疑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最重要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上积极推动实现巴以停火、落实“两国方案”,切实体现了对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的支持。“中国的努力值得我们尊重和赞赏。”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问题学者莱米·穆拉库特别注意到,习近平主席贺电强调,中国坚定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他说,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不仅有助于推进和平进程、保护平民权利,还能使巴勒斯坦更有效地利用难民署、儿童基金会、教科文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联合国机构提供的支持,加速当地重建。
文莱时政观察家贝仁龙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电体现中国大国担当。在别有用心的个别国家拱火下,巴以问题几乎成为中东地区的一个“死循环”问题,仇恨不断叠加,外溢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斡旋,推动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坚定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支持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开展人道主义行动,在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后为加沙地区人民提供援助。中国为推动巴以和平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
就在25日,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在约旦河西岸两处难民营向当地儿童捐赠又一批过冬棉衣。中方已连续多年向巴难民营捐赠物资。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穆斯塔法·卜沙拉特说,中国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巴方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物质和政治支持,还向巴方提供人员培训支持。从中国推动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到习近平主席连续多年致贺电,都彰显中方是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积极行动者。
务实行动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近年来,从斡旋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到发布《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再到促成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实现历史性和解,中国一直为促进中东地区和平安宁积极奔走,赢得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中国支持和解,支持和平。无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还是沙伊和解,乃至其他中东国家关系改善,中国都大力支持。”安比塔维说,“中东需要经济复兴,需要各个层面的社会复兴,这正是中国所支持的。中国反对中东冲突,希望中东地区发展繁荣,不希望看到血腥战争。”
约旦中国问题专家萨米尔·艾哈迈德指出,中国致力于促进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中国始终在为推进中东和平进程、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努力。中国坚持在国际法和安理会决议基础上寻求政治解决之道,因此阿拉伯国家始终欢迎中国参与解决地区问题。
韩国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中国一直保持客观、中立,始终倡导和平解决争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推动各方对话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强调联合国在调解冲突中的关键作用。中方的贡献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马来西亚国际关系专家朱莉娅·罗克尼法德认为,近年来,中国用实际行动表明,中方为促进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互动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中国的真诚态度和务实行动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我相信中国将继续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上发挥积极作用。”
2024-11-28 09:15:34央视新闻
0:24/2:49自动播放
出征奔赴异国的疆场
只为守护身后的家乡
将思念揉进金达莱的花蕊
随风寄给鸭绿江对岸的月光
他说,只待山河无恙
我便要回到亲人的身旁
炮火割断了思念的凝望
他以身躯铸成祖国城墙
他说,我亲爱的战友
我已看不到和平来临的日子
请代我回到家乡
将我的勇敢告诉我的爹娘
七十四年时光流淌
岁月悠长 山河无恙
勇士们 第十一年 祖国带你回乡
“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此生许国,满腔热血凝为青山忠骨
来日还乡,盛世礼遇告汝赤胆英魂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马丽君
导演丨郭志德 杨璐瑶
视觉导演丨景世昌
统筹丨刘霄 毛卉
2024-11-28 09:31:44央视新闻
0:13/5:12自动播放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利器,也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进一步部署。当前,各地各部门正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不断夯实根基。
近日,位于贵州大山深处的中国天眼传来好消息,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包括许多新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极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射电天文领域的话语权。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 姜鹏:批量地发现脉冲星是给你提供一种机遇,就是我们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这种机遇。在2016年中国天眼建成时,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发来贺信,也要求我们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我们现在仅用几年时间就走到了最前沿,可以说为我们人类认识宇宙太空这些奥秘,作出了我们中国的贡献。
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则是支撑基础研究前沿突破的关键平台,标志着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高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基础研究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作用。从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南海之滨的载人潜器,到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大国重器,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考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指引科技强国建设的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政策、计划、资源等统筹,着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最近,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正式启动,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在天津验收并投入运行。在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也全部建成。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探测器主体建成之后,在这个约15层楼高的水池内部将会注满超纯水,然后自上而下在有机玻璃球体内部置换为液体闪烁体。从明年开始,整个装置将正式运行,开始捕获、探测中微子,设计寿命为30年。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牵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不断产出。
这几天,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上,“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进行新一轮实验,验证未来聚变实验堆高效运行的可能性。
位于东莞松山湖畔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运行开放以来,已完成1700多项用户实验课题,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上海张江科学城,再到北京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截至目前,我国已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和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超过60个,部分设施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局长 卢方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我们要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利用好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充分地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力量、资源要素和人才队伍开展联合攻关,为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强化科技底座。
2024-11-28 09:51:52人民网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车上放一辆,车后拖一辆,在中再生洛阳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3号门,拖载着报废汽车的卡车有序进入拆解车间。在这里,报废汽车将被以全新方式加以利用。
车间内,各种设备满负荷运转,“咔咔”声此起彼伏。车门、轮毂、蓄电池、发动机……零件被一一拆解下来,由工人分类存放,随后各自去往新的地方——车辆的钢材料,经由机器再次拆解破碎后,被送至钢厂再利用;旧轮胎回收后送至下游企业,用于生产橡胶颗粒;性能较好的发动机,将送至工厂,依据国家标准开展改造翻新……
“今年自实施利好政策以来,很多车主选择将旧车报废销户,购买新车,整理好相关票据便可领取到补贴。”中再生洛阳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应辉说。
郑应辉说的“利好政策”,是指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推动汽车报废更新和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对按照规定进行汽车以旧换新的消费者予以补贴。河南省同步实施汽车以旧换新工程,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
政策激发了消费者以旧换新热情,也让中再生这样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生产线更加忙碌。中再生报废汽车事业部副经理王功献介绍,截至11月上旬,中再生共收购报废机动车1万余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七成。
在报废车销户查验区,车主张耀珅将旧车开到地磅上。企业依据实际过磅重量,结算报废车辆残值款。根据旧车质量,一般会按照每吨2000元左右的价格支付给车主。
“老车开了十几年,耗油量越来越大,一直想换台新能源汽车。正好趁着现在有以旧换新政策,赶紧把老车报废,购买新车。补贴政策很给力,预计又能省下2万元。”约莫半小时,销户查验等手续办妥后,张耀珅的旧车和其他旧车一起,被拉进了拆解车间。
老旧燃油车用了很多年,性能跟不上,油耗越来越大;几年前买的新能源车,技术和续航与新车有差距……像张耀珅一样想趁着好政策换车的车主不在少数。
9月13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实施方案,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出到今年年底力争完成个人消费者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30万辆左右;明确个人消费者报废符合要求的燃油乘用车或新能源乘用车并新购乘用车的,提高报废更新补贴标准。
洛阳进一步细化措施: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逐步构建由社区(村)回收服务点、街道(镇)中转站、区县分拣中心全链条三级回收体系,鼓励企业建立社区直营回收网点,延伸回收链条;加大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典型企业,鼓励发展“互联网+上门回收”新型模式。
随着政策逐步落地,报废车数量增加,许多拆解企业扩大产能,部分企业出现资金、用工等方面难题。为帮助企业补上短板,邮储银行洛阳市分行推出“小微易贷”“极速贷”,帮企业快速获得贷款;洛阳市人社部门推出系列招聘活动,为企业招来熟练工人……政府和企业劲往一处使,按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快进键”。
“下一步,我们将提升回收拆解速度效率,做大循环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郑应辉说,“我们还开展老旧农业机械拆解等业务,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
据了解,河南省用于加力支持“两新”的资金总额预计超百亿元,政策实施以来,汽车报废更新数量达13万辆。洛阳市商务局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科科长李倩介绍,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让利、线上线下联动,洛阳市逐步完善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截至目前,共接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1.42万份。
本期统筹:张安宇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8日 03 版)
2024-11-28 09:55:32人民网
时间,令人敬畏,更值得反复品味。观过往,有了自豪感;观当下,有了紧迫感;观未来,有了使命感
肩负使命、把握时间,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为,打拼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啥是时间?是抬起手腕,手表上指针走过的轨迹;是一节课后,校园里响起的铃声;是光影交错的镜头里,一帧帧翻过的画面……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安静得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而眼前所见的景象,又把人一次次拉回到时间的坐标轴上。
此时,时间是什么?河南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里,有这样的答案:时间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到如今的生活,高兴地拍手说“没想到能过这样的好日子”;是修建好的村史馆,打开红色房门,迎面而来的长长族谱和陈列着的老物件,“村里都是一家人”;是望向田地,播种不久后的麦田,冒出绿油油的麦苗,静悄悄地扎根生长……
这是一个村子的时间感。时光无声静流,用一点一滴的变化,告诉人们人居环境更好了。它深沉悠长,用村民们挖掘出的过往历史、先人故事,告诉大家自己根在这里,一脉相承。它四季轮转,蓬勃葳蕤,见证一茬茬庄稼拔节生长、一辈辈庄稼人耕耘希望。时间,令人敬畏,更值得反复品味。
观过往,有了自豪感。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今昔之变翻天覆地。以向阳村为例,以前是贫困村,有64户贫困户,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硬化道路、安全饮水实现100%“户户通”,建成的“以孝治家大食堂”为7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有老乡说,“近1亿的农村人一起如期脱贫,这过去谁敢想,这哪个国家能办成,还得跟着共产党,还得艰苦奋斗,更好的日子在后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乡亲们,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时间不会辜负奋进者。我们在创造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的人间奇迹后,再铺展开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依旧能“人心齐、泰山移”。
观当下,有了紧迫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过程。哪个村子不想强?哪里村民不想富?一名村民说:“你看现在谁闲着?都不舍得闲,赶紧抓个钱!”“不舍得”,道出了想干、肯干、能干的心劲。眼下,已有成果尚需巩固,村容村貌还可提升,产业布局仍待优化……对当务之急的,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对长远规划的,也要保持必要的耐心。做好当下的事,慢不得、等不得,也急不得、乱不得,必须按照既定节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踏实努力、勇往直前。
观未来,有了使命感。人赋予时间意义,时间赋予人使命。有干部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察看村里卫生情况,村民志愿者也早早开始清扫工作,一坚持就是好多年。咋做到的?有位同志说,要有无私的心,一切为了全村好。如果说“最勤奋的人拥有最多的时间”,那么“多出来”的时间,恰可化作践行使命的行动。带着感情才能与群众交好,心怀责任才能把工作做好,铭记使命才能把初心守好。从一个村庄的发展,到实现共同富裕,无论是近期规划还是远期图景,都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把握时间,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为,打拼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乡村,庄稼不停生长,一季又一季,宛若时间的滴答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是奋斗应有的姿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8日 05 版)
2024-11-28 09:33:47人民日报
中国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致力于与各方携手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摆脱贫困
在柬埔寨,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在马达加斯加,经过中国农业专家手把手指导,农户蒂娜种植的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增加;在斐济,中国菌草技术不仅培育出高品质的食药用菌,还作为优质饲料带动畜牧业发展;在圭亚那,中企捐赠的太阳能路灯点亮莫莱科柏村的夜空,让人们出行有了更多安全感……一个个合作故事,彰显中国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和持续贡献者。
“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关于“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各国应该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并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充分表明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与各方携手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摆脱贫困。
中国积极推进减贫经验分享,支持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发起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举办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等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并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发展人才,提高了相关国家在扶贫减贫领域的能力建设水平。斐济总理兰布卡今年8月考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两个村的扶贫工作,参观福建省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并同宁德党校就脱贫经验进行座谈交流,记下了很多笔记。他表示:“亲眼见证了中国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在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伟大奇迹和巨大成就,深感敬佩。”
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年多来,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强大动能。
减贫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将有力促进减贫。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等,目的是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实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来,已经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了1100多个项目。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8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凝聚起以发展促进减贫的国际合力。
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始终强调攥紧发展的“金钥匙”。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非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减贫、就业等领域合作,提升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推动现代化惠及全体人民。中方宣布未来3年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许多举措都有助于非洲国家减贫。中国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宣布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将为上述国家带来减贫实效。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表示,中国不仅成功使数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而且为促进世界和平、特别是帮助亚非拉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提高福祉作出重大贡献,给世界带来希望,注入力量。
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贫困成为过去,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中国将继续同各国携手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努力通过共同发展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烈许子和:侠义柔肠勇护乡里2025-07-05 09:45:08新华社0人参与0评论新华社郑..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