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总书记关心的“土特产” 连着乡村振兴的大事业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2-27 06:48:36 | 浏览:163次 ]
分享到:

2024-12-26 20:27:22人民网

43人参与11评论

Loaded94.7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47/Duration 1:20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赴各地考察时,曾多次走进山野田间,关心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为特色产业发展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为乡村振兴拓新路。从甘肃的苹果到广西的甘蔗,从山东的石榴到广东的荔枝……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不仅蕴含着浓浓乡情,也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

制作:温璐、陈羽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习近平就阿塞拜疆飞机失事向相关国家领导人致慰问电

2024-12-26 20:26:11新华社

31人参与5评论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1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阿塞拜疆飞机失事造成人员伤亡向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俄罗斯总统普京、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致慰问电。

习近平表示,惊悉阿塞拜疆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人员伤亡。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致以诚挚慰问,并祝愿伤者早日康复。

镜观·足迹|乡村振兴,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4-12-26 20:24:53新华社

30人参与9评论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支持强农惠农富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期间,持续关注乡村振兴,多次提出重要指示,落子关键处、科学谋布局,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记者:鞠鹏 谢环驰

编辑:毕晓洋 李琰 张曼怡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预计超40亿吨

2024-12-26 20:56:46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12月26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预计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40.2亿吨,同比增长3.9%。

这是长江干线年度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40亿吨大关,再次稳居世界内河第一位。长江航运发展呈现出韧性更强、量质齐增的良好局面。

记者:李思远、潘志伟

设计:肖艺九、尹雨晴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湖北分社联合出品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资政建言,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2024-12-26 21:01:45人民政协网

0人参与0评论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大势、谋篇布局,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阐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个最大共识,科学总结必须统筹好的五对重要关系等规律性认识,全面部署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会议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明确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正确的科学指引,更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政协党组部署安排,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一、 深刻认识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以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取得巨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战略部署不断强化。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二是制度设计日益完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排污许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建立并实施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30余部,形成“1﹢N﹢4”生态环保法律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法治保障。

三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93%,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四是生态保护持续加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建成首批5个国家公园,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五是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把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世界第一。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六是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推动《巴黎协定》签署并生效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上述巨大成就的取得、伟大变革的实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也是包括广大政协委员在内的各族各界人士认真履职尽责、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结果,我们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 深刻认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深远意义

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和主席会议领导下,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先后组织承办全国政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远程协商会、“强化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双周协商座谈会,就“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调研议政,开展民主监督,积极建言献策。深刻体会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时空压缩、任务重合、压力叠加等多重挑战,特别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美丽中国建设还任重道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列为明年工作重点,可谓正当其时,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具有重大深远现实意义。

一是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有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一脉相承。文字表述上从“加快”到“加紧”,一字变更,进一步凸显了党中央坚决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和信心,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实现现代化要面对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压力。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如果要走欧美国家现代化的老路,再有几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我们消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等具体部署,通过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洁净的宜居生活环境,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增强。

四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美西方妄图遏制我正常发展,大打“环境牌”“气候牌”,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单边措施,推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加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等具体部署,既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努力争取战略主动和于我有利发展环境的需要,也能推动我们自身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能向世界充分展示我们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和诚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三、 进一步发挥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为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要坚决贯彻全国政协党组部署要求,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聚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要问题积极履职尽责,努力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增强专题协商的前瞻性系统性。紧扣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部署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重点任务,找准履职切口,系统谋划明年协商议政、调研视察、专题研究等重点工作,全力以赴组织筹备好全国政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双周协商座谈会等重要协商议政活动,围绕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扎实调查研究,务实建言献策,为党中央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是增强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协商式监督定位,锚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等目标任务,找准相关领域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聚焦问题持续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努力做到方向对、发力准、效果好,通过强化监督助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见效。认真总结五年来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情况,按照党中央部署研究提出围绕“十五五”规划实施开展民主监督的选题建议。

三是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灵活性主动性。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学习交流、谈心交流、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等载体,深入宣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工作。组织带动人资环委和民盟、妇联、环境资源界委员深入基层和群众,加强思想引领,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广大委员和界别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成就、正确看待经济形势、增强改革发展信心。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优势专长,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科普宣传,为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把民之所望作为改革所向

2024-12-26 18:07:41光明网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7.54%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5/Duration 9:29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在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暨党校公开课第十二季”专题视频。专题视频坚持问题导向,10位党校主讲嘉宾通过与青年教师和学生对谈的形式答疑释惑、增进共识,用通俗语言、翔实数据、鲜活事例,着力把好的改革举措宣传好,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胡颖廉解读“把民之所望作为改革所向”。

【文字实录】

宫宇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2022级博士研究生]:胡老师好,我关注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反复提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不禁让我想到前一阵火爆出圈的杭州“麦田CBD”。那里既有高楼大厦、飞机高铁,又有麦浪滚滚、物阜民丰,这是不是我们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

胡颖廉: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小的时候,老师们经常讲“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是物质层面的。所以你刚才说的“麦田CBD”实际上是戳中了很多人对于现代化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工业、农业、高科技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当中,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现代生活,照进了我们的现实,所以会引起共鸣。

但是现代化它不仅仅是这些,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本质上说,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所以说现代化不仅有高楼大厦,不仅有高铁和麦田,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有和谐有序的社会,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我们称之为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它必须要有民生的温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宏观的数据跟微观的感受之间没有“温差”,才能让人和物质之间没有隔阂。

胡颖廉:我们刚刚在外面一起讨论了现代化和民生,我倒想问问大家,你们最关注哪些民生的话题?

宫宇彤:我最关注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据我了解,2023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了1158万人,估计今年可能还要再创新高。我们身边的同学都很努力,都很卷,所以我最关注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我们博士生的就业问题。

张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2023级博士研究生]:老师,我看餐饮安全问题老上热搜,我自己也点外卖,所以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食品安全问题。

陈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2023级博士研究生]:我会更加关注住房和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都是大家将来要面对的。

胡颖廉:所以大家看,三个人关注的点就完全不一样,咱们国家有14多亿人口,那具体的差别就更大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找到这些问题背后的共性的因素,打通底层逻辑,把好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把办成一件事转化为办好一类事。这就是改革,这就是制度建设。民之所望,人民之所以有所望,说明这个领域它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民生领域的改革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张霖:老师,民生话题千头万绪,大家的关注点又千差万别,那我们应该优先改什么呢?

胡颖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通俗地来说就是要让社会中那些最弱势的群体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存的尊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说哪些问题最紧迫,我们需要优先解决。比如说刚才你说到的青年的就业和创业,比如说老龄社会的到来,长期护理保险就不可或缺。再比如说,我们一直以来在致力于解决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优先关注的。总之,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只要是民之众望,把这些作为改革的重点,那就不会错。

陈晔:您刚才说到了问题导向,那么在您看来,咱们国家的民生领域改革主要有哪些问题?改革又到底该改些什么?

胡颖廉:看问题一定要一分为二。咱们国家民生领域的改革在新时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说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口接近11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了13亿,这两个数字在全世界都是规模最大的,成就了不起。但同时民生领域确实还有一些短板,比如说农村养老服务的问题,比如说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和均衡的问题。所以说如果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改革的主线,那么民生领域的改革一定要完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这包括三方面:筹资体系、服务供应体系以及监管体系。通俗地说,它解决的是钱从哪来、事谁来做、怎么管理这三个问题。比如说在筹资方面,要提高基本社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的层次,助力于区域的协调发展。在服务的供应方面,要让医疗等资源能够更多地下沉到基层,更多地扩容,使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能够得到提高。在监管的方面,比如说用“四个最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样大家可以更加放心地点外卖,更加放心地“下馆子”。

陈晔:那您觉得民生领域改革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胡颖廉:改革它就是想办法。现在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都是办法。所以民生领域的改革一定要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群众路线,更好地汲取改革的智慧和改革的力量。与此同时,在民生领域改革当中,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今年的4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进行考察。他跟居民唠家常。他说,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党的领导,民生的改革才有方向、才有底气。第三点是要注重系统观念。比如说,把医疗的改革跟养老的改革结合起来,推动智慧康养产业的发展。换句话说,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以及发展和安全这些关系,从而让改革更有系统性和协调性。

张霖:那老师,我们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

胡颖廉: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民生领域的改革多建言献策,提出真招、实招、管用的招。我想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一起奋斗,共同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最高检:抓好巡视整改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更是政治责任

检察日报正义网

2024年12月26日 22:07:00 来自北京

0人参与0评论

12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党组会,听取第三轮系统内巡视综合情况报告。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主持会议并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巡视定位,贯彻巡视工作方针,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压实整改责任,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以巡视整改实效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2024年10月至12月,最高检党组第三轮巡视分别对福建省检察院、辽宁省检察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以及最高检机关服务中心、国家检察官学院、检察日报社、中国检察出版社、检察理论研究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党组织开展巡视。

各巡视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牢牢把握政治巡视定位,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把发现问题作为巡视工作的生命线,顺利完成各项巡视任务。巡视发现被巡视单位党组织在政治建设、履职尽责、队伍建设、从严治检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抓好整改落实。

“政治巡视是巡视工作的根本定位,本质是政治监督。”会议强调,系统内巡视是对被巡视单位党组织的一次“政治体检”。巡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抓好巡视整改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更是政治责任。要扎实做好巡视反馈,实事求是、原汁原味、见人见事,发现什么问题就反映什么问题,把问题找得更准一些、把原因分析得更深一些、把建议提得更实一些,真正让被巡视单位党组织有触动、受警醒。

被巡视单位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扛起巡视整改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把巡视整改与全面从严管党治检结合起来,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结合起来,融入日常工作、融入职能职责,层层压实责任,狠抓整改落实,自觉接受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以整改实效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最高检要坚持“以下看上”,敏于发现影响和制约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办案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深层次问题,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深挖问题根源,加强条线整改指导,促进源头治理。系统内巡视政治性、业务性、纪律性都很强。要深入总结三轮巡视工作经验,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能力水平,以高标准、高质量巡视推动检察机关全面从严管党治检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镜观·足迹|绿水青山,总书记始终牵挂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