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激励耐心资本掀起科技浪潮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2-23 08:29:12 | 浏览:2308次 ]
分享到:

2025-02-22 11:05:02中国经济网

0人参与0评论

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云深处、宇树科技、深度求索、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和强脑科技,凭借其在人工智能、仿生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目光。这股“东方科技浪潮”是如何掀起的?耐心资本是重要密码之一。

从杭州“六小龙”勇攀技术高峰可以看出,真正改变人类社会的原始创新,从来都不是短期资本催熟的果实。从技术萌芽到产业落地,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产品,科技创新的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如何跨越“死亡之谷”,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耐心资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为科技创新注入持久动力。当市场尚未看清技术前景时,耐心资本已提前布局;当研发遭遇瓶颈时,耐心资本选择坚定陪伴。这种“不计一时得失,但求长远价值”的理念,正是耐心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核心逻辑。耐心资本拒绝“赚快钱”的诱惑,让创新从“模仿追赶”走向“重新定义”。

与传统资本追求短期回报不同,耐心资本的特质是长期主义。它能够承受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投资周期,容忍技术研发的高失败率,并通过资源整合、战略协同为企业构建护城河。长期主义要求投资者与企业共同建立“时间复利”的信仰。技术突破需要积累,接受市场验证需要周期,需要投资者、政府和企业在波动中坚守价值创造初心。一项颠覆性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往往需要经历“研发—中试—量产”三重考验,资金投入比例可达1∶10∶100。若没有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许多创新可能止步于实验室阶段。

从“输血”到“造血”,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生态赋能。耐心资本的价值也不仅限于资金支持,在杭州“六小龙”的创新实践中,耐心资本的作用升维为“生态构建者”,通过链接高校科研资源、产业孵化平台、市场应用场景,形成“技术—资本—产业”的创新发展闭环。比如,深度求索公司开发DeepSeek-V3大模型,就是得益于这种生态赋能——资本不仅提供资金,还帮助导入算法优化经验、算力资源与商业合作网络,大幅降低创新试错成本。

政策与市场协同,构建耐心资本生长土壤。拿杭州来说,当地组建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目前两大千亿基金批复总规模已超18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350亿元。这既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又通过让利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长期投资。

深化耐心资本投入机制,首先需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退出渠道,解决“耐心从何而来”的可持续性问题。其次,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硬科技领域的资本给予更长周期的税收抵扣。再次,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在国资考核中区分战略投资与财务投资,破除“国资不敢投”的体制束缚。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今天,耐心资本已超越简单的金融工具范畴,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基础。它考验着我们对技术规律的敬畏、对市场周期的驾驭,更考验着整个社会对长期主义的践行。这是一个需要“慢变量”的时代。在芯片制程突破、量子计算竞速、生命科学攻坚等关键领域,唯有激励更多资本坚守“耐心”,才能在科技创新的大海扬帆远航。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何琨玟 中国经济网供稿)

学习新语|“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5-02-23 08:34:33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统筹/制作:郭洁宇 马发展 张紫赟 陈诺

AI时政画报|秦岭鹭舞

2025-02-23 08:35:10央视网

0人参与0评论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央视网《AI时政画报》围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鲜活实践,探寻绿色发展赋予美丽中国的诗情画意。

AI时政画报|秦岭鹭舞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张籍被优雅翩跹的朱鹭所吸引,曾赋诗咏颂朱鹭的灵动之美。诗人笔下的朱鹭,正是今日我们珍视为国宝的朱鹮。

当代作家陈忠实用“优雅”来描述朱鹮的仙姿丽影: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踯躅是优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一份优雅。

这份优雅的自然之美舞动千年光阴,翩然在悠悠秦岭的青山绿水间,低吟长歌,奏响一曲生命与绿色的生态传奇之歌。

历史的长镜头,定格下这样一幅惬意而温馨的画面。

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于2023年5月18日晚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举行。(视频截图)

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于2023年5月18日晚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举行。(视频截图)

2023年5月,古城西安。习近平主席陪同远道而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五国元首,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伴着《春天》婉转悠扬的旋律,“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大屏幕上次第展现,轻盈的舞者舞动着红绸绿扇,在绚丽的舞台上载欣载奔,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律动。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美丽优雅的朱鹮曾一度濒临灭绝。

朱鹮是鸟类的“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6000多万年,有着“东方宝石”“吉祥鸟”之美誉。然而,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古老的朱鹮种群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朱鹮数量急剧减少,多个国家的野生种群甚至一度销声匿迹。

自197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朱鹮野外考察队在3年多的时间里,走遍大江南北,寻找朱鹮的身影。1981年5月,在我国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陕西汉中洋县姚家沟,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重现”。这一喜讯震惊世界,我国由此开启了长达43年的朱鹮保护之路。

朱鹮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巍巍秦岭,因气候温润、植被丰茂,成为一道巨大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朱鹮“最后的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总书记指出,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秦岭作为朱鹮最后的“避难所”,逐步建立起朱鹮栖息地保护体系,不断扩展生态空间守护朱鹮“大本营”。如今,秦岭范围内已经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16处,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形成了规模庞大、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为朱鹮种群栖息地由洋县自然扩散至秦岭全域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条件。

朱鹮活动区内禁止开矿、狩猎、伐木,禁用化肥、农药;当地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保护好朱鹮的觅食地;西汉高速公路避开朱鹮保护区绕行;西成高铁专门在汉中地域架设蓬网,防止朱鹮栖落触电;林业部门还为每只朱鹮佩戴了脚环,可以更精准地跟踪监测,及时对受伤、生病和饥饿的朱鹮进行施救……

在保护朱鹮过程中,我国探索出了一套“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的野生动物救护新路子,创造了“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为全球朱鹮人工繁育保护和野化放归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4年5月2日,一只秦岭以北野放朱鹮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沮河上游洋槐林中飞翔。

2024年5月2日,一只秦岭以北野放朱鹮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沮河上游洋槐林中飞翔。

历时40多年的艰难守护,2023年,朱鹮的全球种群数突破“万只”大关。从“孤羽7只”到“万鹮竞翔”,从踪迹难觅到频频现身,朱鹮自秦岭一隅飞向了世界,正一步步摆脱濒危的困局。

与此同时,朱鹮还化为“友好使者”,以外交赠借形式落户日本、韩国,向世界传递和平友谊。今天,朱鹮栖息地已由我国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实现双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

人鹮相伴、人鹮相安的守护,同样积累起“绿色存量”和“经济增量”。如今在秦岭,“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的美景成为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鹮翔天下”的美好故事越来越精彩。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刘禛

技 术丨毛永丰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闫田田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提升住房品质,点亮美好生活——“好房子”建设赋能更高水平“住有所居”

2025-02-22 22:21:08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提升住房品质,点亮美好生活——“好房子”建设赋能更高水平“住有所居”

民以居为安。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

新的一年,建设“好房子”被多地政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从“引导企业提高住房建设标准、优化物业服务”,到“加快优质地块规划出让,建设更多高品质好小区、好房子”,各地鼓足干劲,聚焦更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加快“好房子”建设步伐。

“好房子”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各地推进“好房子”建设有哪些新的探索实践?近期,记者赴江苏、上海、北京、山东、云南等地采访调研,感受“好房子”促进更高水平“住有所居”的广阔潜力。

提升住房品质,点亮美好生活——“好房子”建设赋能更高水平“住有所居”

抓样板立标准,“好房子”建设激发市场新活力

在江苏无锡,张先生最近购买了市中心的一套新房。环形露台视野开阔,地暖、新风、中央空调一应俱全,全屋智能系统,独立入户,两个活动中心满足全家老少的娱乐健身需求……

“人到中年,我和爱人想着买一套让自己住得舒心的好房子。”张先生说,“去年看房时,发现市场上推出了不少品质高、配套好、设计新颖的房子,我们卖掉了老房子,换成了这套全家都满意的新房。”

江苏省无锡市住建局开发处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推动“好房子”的开发建设,无锡出台了新版高品质住区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覆盖土地出让、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等全流程。政策的完善可以促进市场增加“好房子”供给,满足购房人对住宅品质、智能家居、建筑设计、配套完善等全方位提升的需求。

“回顾2024年,很多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好房子’项目取得了亮眼的销售成绩。”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这表明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需求潜力比较大,需要通过加强“好房子”建设来发掘。

2024年11月24日拍摄的横琴澳门新街坊小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24年11月24日拍摄的横琴澳门新街坊小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记者调研发现,开年以来,多层次多样化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保持活跃,更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不仅在一二线城市受到热捧,在三四线城市同样也是“销量密码”。

在云南德宏州芒市,记者近日走访了大型暖冬城市品鉴会暨第八届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客厅中空挑高6米、L型阳台设计、一梯一户、室内空间灵活多变……其中一个展位的楼盘凭借新颖设计受到青睐。

该楼盘开发企业的董事长助理杨洋告诉记者,芒市最近出台政策,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创新户型设计,提升住宅品质。“我们把设计样板带到房交会,准备4月份开盘,没想到市场反应这么热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2025年1月15日,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城南社区文昌苑安置小区居民搬入新居。新华社发(周亮摄)

2025年1月15日,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城南社区文昌苑安置小区居民搬入新居。新华社发(周亮摄)

抓样板、立标准、建制度,推动“好房子”建设,需明确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加强政策引导。

着眼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期待,各地纷纷从标准、政策、示范、监管、产业等方面着手,构建支持住房品质提升的制度体系,开展“好房子”建设探索实践。

2024年10月10日拍摄的浙江省级未来社区江南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2024年10月10日拍摄的浙江省级未来社区江南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明确可增加封闭或开敞阳台,部分面积不计入容积率”“从提升设计服务、保证施工质量、规范质量检测、严格验收管理等方面发力,提升工程品质”“推动‘好房子’示范项目建设”……近期,各地陆续提出建设要求、制度保障、示范项目,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好房子”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升住房品质,点亮美好生活——“好房子”建设赋能更高水平“住有所居”

补短板强服务,老房子改造让生活更宜居

新房子要建设成“好房子”。存量巨大的老房子,如何变身“好房子”?

“我们在客厅‘对酒当歌’,不用再担心邻居嫌吵闹来敲门,下雨也不再用‘锅碗瓢盆交响曲’接漏水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山东省淄博市新东升福园小区居民扈梅和亲朋好友在客厅小酌聊天,笑声中道出安居生活的幸福感。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保障服务中心住宅产业科科长郝雨诺说,在老旧小区居民众多反馈意见中,“隔音好”“不漏水”“不反味”等居住细节是他们对“好房子”的基本要求。“关注居住短板和痛点,对老房子的改造才能改到居民的心坎上。”

开发商张永志团队将新东升福园小区居民提出的逐项诉求转化为技术标准。张永志说,在回迁房改造中,采用隔声楼板设计,在地面垫层下方设置5毫米柔性隔声垫,阻断噪声传输通道;三玻两腔节能玻璃隔声量达40分贝,搭配高性能断桥铝,隔声、保温效果更好。

2024年10月31日拍摄的正在加装电梯的银川市兴庆区燕和园小区。新华社发(袁宏彦摄)

2024年10月31日拍摄的正在加装电梯的银川市兴庆区燕和园小区。新华社发(袁宏彦摄)

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不仅要注重物理空间的改造升级,还要关注“一老一小”,强服务、优配套。

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着力改造水、电、气、热等老化管线,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并将满足“一老一小”需求作为一项重点,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让老人住进“暖心房”,增加婴幼儿托育服务设施。

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年逾八旬的黄大伯不久前完成了家中卫生间的适老化改造。“这个新的卫生间,地板加了防滑胶,马桶改成了带扶手的智能马桶,淋浴房里还安装了淋浴凳,可以坐着冲澡……”黄大伯满脸兴奋地看着崭新的卫生间。

2024年2月1日,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荷花池街道居民钱金秀老人在家中洗脚。卫生间的适老化改造方便了老人的居家生活。新华社发(陈暐摄)

2024年2月1日,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荷花池街道居民钱金秀老人在家中洗脚。卫生间的适老化改造方便了老人的居家生活。新华社发(陈暐摄)

浙江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功能,为居住在浙江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供补贴。黄大伯家在“浙里办”线上申请了适老化改造,改造共计花费3.2万余元,黄大伯年满80周岁,购买材料的费用可以报销60%,报销额度达1万余元。

有了“好房子”,还要建设“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当前,各地正在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把更多的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为人民群众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2024年7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社区一老旧小区居民在楼内体验“爬楼机”。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24年7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社区一老旧小区居民在楼内体验“爬楼机”。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重庆按照“封闭小区变开放城区、城墙遗址变山地公园”的思路,探索“政府+企业+居民”方式开展城市更新;江苏南京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保护性更新”中创新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正在各地有力推进。

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目前有410多个城市成立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310多个城市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16个省份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

提升住房品质,点亮美好生活——“好房子”建设赋能更高水平“住有所居”

以创新立品质,让“好房子”理念不断落地

上海市民牟女士在新春前夕购买了上海市普陀区一处品质新楼盘的一套三室住宅,一过完年,她就开始着手软装事宜。“今年就能住进带有科技感的新房,十分期待。”牟女士兴奋地说。

走进该楼盘小区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棵迎客松,潺潺的水流、郁郁葱葱的草木,景观颇具古典园林特点。牟女士告诉记者,她最看中的是住宅具有的恒温、恒净、恒湿、恒氧、恒静的“科技范儿”,空气源热泵和毛细管网取代电力、燃气等传统能源,置换式新风系统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可以带来低碳健康环保生活方式。

2024年3月15日拍摄的上海市静安区谈家桥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24年3月15日拍摄的上海市静安区谈家桥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蓝绿双城董事长曹舟南告诉记者,现在房地产进入品质竞争时代,开发商不拿出“两把刷子”,不在项目设计上做创新,不在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上精益求精,住房产品很难卖出去,企业也很难生存下来。

作为建设主体,房企承担着将“好房子”理念转化为现实的重任。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将有更多优质建材、先进技术融入到“好房子”建设中,企业必须做好“资源整合者”,为老百姓打造出更宜居的居住空间。

2024年3月15日,工人在上海市静安区谈家桥城市更新项目工地安装窗户框架。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24年3月15日,工人在上海市静安区谈家桥城市更新项目工地安装窗户框架。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近日,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将一片片碲化镉发电玻璃从传送带上抓取、装箱。

“碲化镉发电玻璃是低碳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型能源建材,具有发电功能。”成都中建材企业负责人孙庆华说,在对河南南阳卧龙区艺苑小区的改造中,碲化镉发电玻璃被应用在加装电梯外立面,通过所发电力,为电梯井供电,形成自发自用模式,解决了电梯用电问题,多余电力还可用于小区照明、景观用电等。

大量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让建筑更低碳更舒适;利用新材料和控制技术实现户型可变,满足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装配式建筑确保更高的制造精度和质量控制……“好房子”建设是系统工程,是应用场景,也是新产业。眼下,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建造技术正在被不断应用到住宅建设中去。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说,住宅小区从规划、设计、建造到运维的全过程,其发展理念、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等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科技在创造高品质居住空间中具有巨大作用,各方应抓住科技这一关键,全面提升我国住宅建造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需要。

文字记者:王优玲、魏弘毅、郑钧天、张钟仁、马剑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郁琼源、李安、方思贤、赵露露

【改革春风吹津门】锚定“十五五”:迈向新时代的宏伟蓝图

2025-02-22 20:43:58央广网

0人参与0评论

央广网天津2月22日消息(记者褚夫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指引着国家前行的方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规划的谋划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天津起笔“十五五”规划,向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奋勇迈进。

天津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天津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登高瞰远 筑起发展“高塔”

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规划纲要的制定不仅要立足实际,更要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大势,用高度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思考,以全局之谋绘就一域之盛。

在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课题研究、科学论证必不可少。24家研究机构、21个重点课题,天津选取国家级高端智库和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智库开展“十五五”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确定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课题,为天津“十五五”发展面临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贡献“锦囊妙计”。

“十五五”规划前期部分重大课题展示(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十五五”规划前期部分重大课题展示(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其中,关于“十五五”时期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由天津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开展。“我们重点突出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绿色低碳、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时,运用数量经济模型对宏观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人口就业、居民收入、财政收支、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各自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测算,进而科学设定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课题研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对指标进行深化,站在全国的高度、谋划天津“十五五”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水平、高质量谋划,天津以构筑战略“高塔”的远见,为城市未来铺就坚实的发展基石。

承前启后 打磨发展“精度”

“十五五”规划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果要实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航向准确,那就要保证航标的“精度”。

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京津冀协同,提质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注重民生实事等是天津编制“十五五”规划聚焦的重点任务。吃透上情,务实精准,“十五五”专项规划目录启动部署,天津与国家部委进行沟通衔接,并向全市30余个委办局征求意见,细化规划目录的重点领域。通过不断梳理,不同领域的重点规划方向明确,“十五五”专项规划目录制定愈加全面、系统。

天开高教科创园主雕塑(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天开高教科创园主雕塑(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期间,天津梳理谋划两级层面项目,聚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城市更新改造、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韧性安全宜居城市、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重大项目,为规划落实提供有力支撑。继往开来,天津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精心、精细、精确,对发展“精度”的雕琢,不仅彰显了天津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更展现出勇攀新高峰、实现新跨越的昂扬锐气。

彰显特色 点亮发展“明灯”

民生幸福的成色,事关城市发展的底色。以民生为本,将百姓福祉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是天津编制“十五五规划”宏伟蓝图的重中之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每一项规划、每一个项目都旨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效果图(央广网发 天津滨海机场供图)

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效果图(央广网发 天津滨海机场供图)

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二期工程、新建天津市南开中学中关村科技城学校等项目着力优化教育供给;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改扩建三期工程、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二期工程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滨海新区远年住房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宁河经济开发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项目如火如荼实施,夯实安居惠民基础;天津地铁4号线北段、7号线一期南段、Z4线一期北段建设和津滨轻轨提升改造将于年内完成,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推进地上地下交通网络高效便捷……天津以前瞻性思维布局谋划策划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创新工程、发展工程,井然有序地规划布局,逐步点亮百姓幸福之路上的璀璨明灯。

善建善营,见行见效,天津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编制“十五五”规划,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城市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美好。

开门问计 汇聚智慧“广角”

“十五五”规划的编纂,也是天津开门问策、广纳群言的生动写照。政府、企业、专家、民众,各方智慧在这里碰撞交融,共商发展大计。

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对天津“十五五”发展的意见建议(央广网发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对天津“十五五”发展的意见建议(央广网发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希望未来五年,能够加强城市治理能力,改变城市面貌和城市形象”“希望规划能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完善场景化应用”“消费方面要推出更多优惠政策,提升消费服务和环境”……

2025年1月9日起,天津市起草形成建言献策问卷,开展为期半年的“我为天津‘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广大群众通过问卷、来电、来信、留言等方式踊跃参与。截至目前,收到的意见建议主要围绕加强城市治理能力、改善城市面貌形象、打造一体化数据基础设施、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完善老年人消费场景等事项。

此外,天津市充分发挥“外脑”优势,邀请一批分量重、国内外影响力大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参与规划编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也深入社区、农村等基层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到规划纲要的编制中。

以开放之姿,架起沟通桥梁,天津让规划的每一寸都浸透着集体的智慧与汗水。这扇开启的“广角”,不仅捕捉到了多元的声音,更让规划编制更加聚民智、贴民心、顺民意。

天津景美人美,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央广网发 贾成龙 摄)

天津景美人美,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央广网发 贾成龙 摄)

“十五五”时期是天津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天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强调:“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确保‘十四五’收好关、‘十五五’谋好篇,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把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让‘十五五’规划成果更好惠及每一位人民群众。”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昂扬斗志澎湃不息。天津正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加力“十五五”规划编制。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每一个梦想都在被点燃,每一份努力都在汇聚成推动城市前行的磅礴力量。


上一篇:奋进的春天丨“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下一篇:学习时节|总书记掌舵,中国经济大船在春风中扬帆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