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新时代的原创性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3-27 09:47:39 | 浏览:5202次 ]
分享到:

康晓强

2025年03月27日05: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等重大论断,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时代坐标,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新时代的原创性发展,对于全面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走向,对于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标识性概念的凝练实现“术语的革命”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术语作为理性思维的产物,是理论建构的基本要素、理论创造的必备要件,来源于人的生产与交往活动,也必然随着人的生产与交往活动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革命。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思想的原创性发展,通常依赖于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现为“术语的革命”。因而,以标识性概念为呈现形态的术语,为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新时代的原创性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向度、新切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标识性概念。“新时代”这个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不同语境使用过。譬如,从科技变革的维度阐明社会进步时,指出自动走锭纺纱机“开辟了自动体系的新时代”;从社会形态变迁的维度,指出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等等。1883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办理论杂志《新时代。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评论》,恩格斯在该杂志上发表过许多文章,经常提出忠告,帮助杂志编辑部端正办刊方向。但是,明确把“新时代”与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表明,新时代是具有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新时代,“新时代”前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可有可无的修饰语,而是对“新时代”的深刻定性、准确定位。

  原创性理论往往是在概念的结合和深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成体、复合体,是包含着时间尺度和空间规约性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实践发展的“母体”,规定了新时代的性质和取向;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成长时段,规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所承载的新的历史使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新时代,就会失去“根”和“魂”,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迷失前行的方向和动力;离开新时代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欠缺发展的时间向度,容易脱离现实。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概念,既坚守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对现实中国发展明晰历史方位、提供行动框架。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内在贯通、有机统一所构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正是在此基础上全面展开、系统建构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标识性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历史性跃迁,有丰富深厚的科学内涵和清晰明朗、渐次推进的战略安排,蕴含着抽象和具象的有机统一。概念既是高度抽象的,又是高度现实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精辟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术语的革命性作用,集中体现为它是对直接现实具有思想深度的反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作出进一步科学概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人类发展五个视角,基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有机结合的维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予以精准把握,从认识论高度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什么”的理解。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维度科学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什么样”的发展蓝图。

  从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到科学内涵的凝练,再到战略安排的谋划,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标识性概念既有抽象的本质规定性,又有具象的现实内容,我们对其的认识和把握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基于历史维度的考析标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方位

  “辨方位而正则”。历史方位,是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前行方向和所处位置。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原创性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标识性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的深化认识。拉长时间尺度和拓展历史纵深,从底蕴深厚的社会主义思想史和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维度,会对此把握得更为全面和深刻。

  创立17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活的行动理论”,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始终保持蓬勃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总是基于实践的推进和拓展,对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作出富有时代意蕴的创新性回应。其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描绘,是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较早探讨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比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为数学上的“数列”,把各个历史阶段视为构成级数的“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32个时期。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依靠“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去凭空“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从“最过硬的事实出发”。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3个既具有一定差别又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为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指引和方法论参照,但由于没有经历全面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阶段划分主要是预测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更多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现实实践是科学理论原创性发展的源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位作出客观明晰的判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基本问题给出时代回答。

  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视角,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刻论述,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演进趋向的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壮丽篇章,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只有明白社会主义“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才能对其位处何方、向何处去的演进有清晰的把握和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及其展开,标示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时空结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形态,标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在运动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党的十三大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发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进行深邃思考、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在运动规律的认识。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一方面明确提出“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社会发展阶段的“钥匙”。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新的概括,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历史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要充分认识初级阶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特点作出深刻阐述,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现实的运动和过程,在“不变”中也蕴含着“变”,不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其他阶段的社会主义有差别,而且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特征,揭示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通过量变积累,也会有阶段性的质变跃迁。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具体发展阶段的具象化认识。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至于“不发达”和“比较发达”有何结构性表征、两者之间的边界在哪等问题,囿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没有具体展开阐述。1987年,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逐步展开、日益成熟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现不同的发展景象。然而,如何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实践进程没有充分展开的条件下难以明晰界分。随着实践的推进和拓展,对其认识和把握也逐步深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意涵深刻、意蕴深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了更为明晰的历史定位和更为聚焦的战略方向。同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变化的特点把握更为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在运动规律的新认识,还体现在对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依据、精髓要义、重大意义、历史使命、时段时长、路线图等的分析和研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从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维度对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目标取向进行界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这厘清了新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关系,表明新发展阶段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之中,并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外的阶段。

  值得指出的是,新时代与新发展阶段都是冠以“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内在一致性,其社会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有共通之处,发展时段有交叉重叠,但两者并非完全等同。归纳起来,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早于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始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因此,在时间区间上,新时代囊括了新发展阶段。形象地说,如果说新时代是个大“阶梯”,那么新发展阶段则是其中的小“阶梯”。其二,从承载的历史使命来看,新时代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奋斗目标,而新发展阶段则聚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准确把握和精准研判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方位,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前提和现实基础。什么时候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研判契合客观实际,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趋向勃兴、富有活力;什么时候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超越或滞后客观实际,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多走弯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我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方面提出了诸多创新性论断。这些论断,既不落后于实际,也不超越阶段,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新时代的原创性发展,为我们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供了根本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7日 09 版)

(责编:牛镛、曲源)

王沪宁主持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

2025年03月27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主席会议26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主持并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王沪宁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计划,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进民生福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等问题深入调研议政,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真言、聚共识、添助力。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中共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政协落到实处。

  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重点提案选题和督办方式》和修订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视察考察工作条例》。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撤销唐勇、党彦宝、李民吉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资格的决定,提请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追认。

  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强、巴特尔、高云龙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沈跃跃、王勇、苏辉、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出席会议。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7日 0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丁薛祥分别会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部分国家政要

2025年03月27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海南博鳌3月26日电  (记者强薇、刘玲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6日在海南博鳌分别会见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老挝总理宋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副总统帕利克、蒙古国第一副总理兼经济发展部长冈图木尔、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斯克利亚尔、印尼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统筹部长阿古斯、葡萄牙国务部长兼外长兰热尔。

  在会见宋赛时,丁薛祥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和通伦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战略引领下,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走深走实。中方愿同老方一道,以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为遵循,相互支持彼此核心利益,推动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福祉。

  宋赛表示,老方坚定支持中方维护自身核心利益,愿积极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老中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

  在会见帕利克时,丁薛祥表示,去年习近平主席同西米纳总统会谈,达成重要共识,为中密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双方应深化政治互信,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积极拓展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中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帕利克表示,密方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将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坚定支持中方在涉台、涉港、涉疆、南海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同中方深化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在会见冈图木尔时,丁薛祥表示,中国和蒙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关系,完全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中方愿同蒙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以共建和平相处、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的中蒙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巩固政治互信,继续扩大合作,推动中蒙关系不断向前迈进。

  冈图木尔表示,蒙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愿同中方推进互联互通、能源矿产、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共同惠及两国人民。

  在会见斯克利亚尔时,丁薛祥表示,上周我们主持召开了中哈合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双方要共同努力,加快会议成果落地。

  斯克利亚尔表示,哈方愿同中方齐心协力,使哈中关系迈上新台阶。

  在会见阿古斯时,丁薛祥表示,去年习近平主席同普拉博沃总统两次会谈,引领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今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双方要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积极打造务实合作新亮点,推动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更大发展。

  阿古斯表示,印尼愿以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基础设施、能源转型、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在会见兰热尔时,丁薛祥表示,去年中葡建交45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同德索萨总统互致贺电,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遵循。今年是中葡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方愿同葡方一道,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坚持互尊互信,拓展互利合作,深化开放交流,推动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水平。

  兰热尔表示,葡方高度评价澳门回归中国后实现繁荣稳定发展,愿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为葡中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为密切欧中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7日 0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韩正会见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

2025年03月27日05: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3月26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北京会见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

  韩正表示,过去一年来,中新关系稳步深入发展,习近平主席同新加坡领导人的系列会晤为下阶段中新关系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将继续坚定致力于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方愿以两国建交35周年为契机,继续充分发挥双边合作机制作用,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实现更大发展,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王瑞杰高度赞赏中国发展成就,表示当前形势下,各方更应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多边机制。新方愿继续积极参与中国发展进程,对未来新中关系发展充满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7日 0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沿江机场建设扎实推进——

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两重”建设扎实推进)

本报记者 邱超奕 田先进

2025年03月27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长江上游,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刷新“进度条”,新建的第四跑道正式启用;长江中游,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施工正酣,T3航站楼A指廊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新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将有力支撑“四小时航空经济圈”;长江下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的T3航站区主体工程开工,未来能更好服务长三角区域互通互联……

  “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沿江相关省市扎实推进沿江枢纽、支线机场建设,着力构建与国家综合交通网布局相衔接、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区域客货快速运输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机场体系,更好支撑新发展格局。

  眼下,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合肥机场”)改扩建工程正紧张推进。从正施工的T2航站楼望去,航站区施工工地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国家和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合肥机场改扩建工程总投资约250亿元。“机场改扩建航站区施工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建设高峰期有超过6000名工人同时作业,从地下3层到地上7层,仅综合交通中心就有10层工作面。”工程建设指挥部航站区工程部副部长胡众介绍,目前,T2航站楼主体结构已通过工程质量验收,进入精装修阶段,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已完成地下主体结构封顶。

  合肥机场为何要改扩建?机场2013年投运后,2018年旅客吞吐量已超过1100万人次,提前达到设计目标值。为满足业务需求、提高保障能力,改扩建势在必行。此次改扩建完成后,将满足到2030年旅客吞吐量达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5万吨的需求。

  一项重大工程,为一系列新技术、新工法、新装备提供了用武之地。

  站在T2航站楼仰望,纵横交错的钢管织就一张灰白色巨网。T2航站楼屋顶采用大跨度双向曲线钢结构屋盖,投影面积约4.3万平方米、重达8660吨。如何制造、安装并提升这张巨网,成为工程一大难点。

  回忆建造时的场景,胡众印象深刻——2024年1月底,50个液压器同步作业,将巨大的钢结构屋盖缓缓升起,约6小时后成功提升到预定高度。“按传统方式,需用吊车将屋盖各部分分别运到高空,再人工组装,效率、精度都可能有欠缺。”胡众说,如今屋盖在地面整体组装完成后直接提升,更加安全高效。

  运用工程智慧管理平台,全方位动态监管施工进度、质量、造价等信息;采用三维扫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确保施工精准高效;创新超长超宽混凝土梁板跳仓施工工艺,显著降低成本……经测算,一系列创新创造成果应用,助力改扩建工程节约工期140余天。

  机场改扩建,还将为当地发展带来多重效益。“短期看,工程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为建筑业和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商机。”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杨永胜说。

  长期看,合肥机场的保障能力、辐射能力将明显提升。眼下,机场东区国际货站扩建项目正在施工。“新的国际货站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用,届时机场年国际货邮处理能力将扩充至13万吨。”安徽省航空物流有限公司规划经营部副经理张瑞说。

  综合看,合肥机场改扩建工程是安徽省首个集民航、城铁、地铁和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不但方便居民出行,还将支撑临空经济做大做强。杨永胜表示,合肥机场改扩建工程将促进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统筹考虑沿江机场群功能优化和系统集成需要,进一步加密长江经济带沿线机场布局,增强客货运服务能力,强化与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高效协同,更好服务沿江地区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7日 0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上一篇:耕好“两块良田”(人民时评)
下一篇:人民领袖|总书记谈到的“苹果故事”意味深长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