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09:29:38新华网
清明假期(4.4—4.6)马上就要到了,不少人规划了外出游玩。热门目的地有哪些?出入境情况如何?有哪些假期出行新变化和新福利?这篇实用出行指南,提前了解。
01
热门城市里有你要去的地方吗?
3月26日,搭乘入藏旅游专列的乘客从西宁站上车。
铁路是大多数人的出行首选。据铁路12306科创中心消息,自3月20日发售清明假期车票以来,截至3月28日9时,铁路部门已累计发售清明假期车票2189.3万张。
从目前售票情况看:
热门出发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成都、南京、深圳、长沙、郑州;
热门到达城市主要有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成都、武汉、南京、西安、郑州。
客流相对集中的热门区间有广州往返南宁、西安往返成都、北京往返上海、武汉往返长沙、北京往返沈阳、北京至郑州、深圳至香港、北京至太原、北京至西安、北京至济南等。
02
春光正好,出境玩准备好了吗?
3月28日,中老铁路第5000万名旅客孙怡薇(前右三)与父母、乘务员及同车旅客在列车内合影留念。
清明小长假与年假拼起来,趁春光正好出境游玩也是不少人的选择。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1日预测,今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21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1.4%。
具体来看:
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杭州萧山、成都天府等大型国际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小幅增长,预计日均出入境人员分别为3.9万、8.1万、4.8万、1.2万、1.6万人次。
毗邻港澳陆路口岸旅客流量快速增长,返乡祭祖的港澳台居民、海外侨胞将明显增多。其中,珠海拱北、港珠澳大桥、青茂、横琴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预计将达到36.7万、12.3万、11.4万、9.5万人次,深圳罗湖、福田、深圳湾、莲塘、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预计将达到24.9万、22.8万、16万、11.2万、10.5万人次。
03
新航季航线加密、航班增多,诗与远方走起
3月30日,敦煌-哈密-库尔勒首航航班降落在甘肃敦煌莫高国际机场。
3月30日,全国民航开始执行2025年夏秋航季航班计划。新航季共有209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定期客货运航班12.3万班,比上一夏秋航季增长1%。
夏秋航季是旅游出行旺季,各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放,满足旅客多种出行需求,“新开航线”“加密航班”成为关键词。
以新航季南航为例:新开北京大兴至荆州、哈尔滨至南京、郑州至喀什等航线,加密广州往返喀什、义乌、徐州,北京大兴往返大连、义乌、合肥,乌鲁木齐往返上海虹桥、昆明等航线航班。
3月30日,东航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MU6339航班平稳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飞抵东北地区,开启“上海虹桥—沈阳”航线的商业运营。
随着国产客机机队不断壮大,C919、C909客机将在更多航线精彩亮相,丰富运力供给。
新航季,国航C919客机将在上海虹桥、成都双流、杭州、重庆、武汉、温州6个航点运营,东航C919客机将新开上海虹桥至沈阳、西安至广州航线,南航C909客机将在广州、揭阳、武汉、天津、厦门等航点执飞超50条航线,更多旅客将享受到国产客机带来的美好飞行体验。
支线航线也加密了。民航局数据显示,新航季38家航空公司计划新开640条国内独飞客运航线,主要为新疆、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等旅游目的地支线机场与重庆、贵阳、长沙、西安、天津等枢纽机场间的干支衔接航线和支线航线。
3月31日,北京-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首航班机降落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机场。
国际航班持续增加。新航季,国航新开北京首都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多伦多、开罗等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班量较上一夏秋航季增加13%;南航新开广州至名古屋、北京大兴至利雅得等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将超过200条;海航新开重庆至大阪、曼谷等航线,国际航线通达30余个国家及地区……
与此同时,美国联合航空、阿联酋航空、越南航空等外国航空公司也将新开或复航更多中国航线,便利人员往来。
截至目前,民航局已批复新航季193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每周22946班定期客货运航班计划,比上一夏秋航季增长33%,涉及78个境外国家,包括5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04
15倍积分 老年旅客将享更多优惠兑换火车票
3月26日,游客和穿着“老寿星”服饰的工作人员在银发旅游列车上合影。
4月1日起,国铁集团在现行“铁路畅行”常旅客会员服务基础上,对年满60周岁常旅客会员实施火车票票面金额15倍积分政策。
年满60周岁常旅客会员包括:年满60周岁持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老年常旅客会员。
这个优惠力度有多大?我们一起来算笔账:
目前,铁路常旅客会员购票乘车后可获得票面金额5倍的积分,积分可为本人或指定受让人兑换火车票,兑换火车票时100积分可抵1元人民币使用,兑换的车票可办理1次改签并核收积分作为改签费,不能办理退票、变更到站业务。4月1日起,年满60周岁的常旅客会员乘坐旅客列车(暂不含旅游专列、国际列车)时将获得票面金额15倍的积分,相当于普通常旅客会员的3倍,即花费1000元乘坐火车,可获赠1.5万积分,兑换火车票时可抵150元使用。
05
清明小长假交通安全重点防范五方面风险
公安部3月31日发出2025年清明节小长假交通安全提示。综合交通出行特征、道路交通流量、气象预测预报等情况,2025年清明节假期交通安全面临五个方面突出风险:
一是道路交通流量交织叠加。4月上旬正值气温转暖、春播春种、物流恢复的特殊时期,祭扫流、踏青流、务工务农流将交织叠加,尤其是祭扫高峰时段,高速公路、进出城主要通道、近郊主次干道的道路交通环境将更加复杂,交通安全风险大。
二是墓区周边道路事故多发易发。清明祭扫普遍集中在清晨、上午时段,墓区附近易引发拥堵。由于墓区多位于城郊、山区,道路条件差,部分群众为避开高峰选择晨曦时段出行,存在车辆落水、翻坠风险。
三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上升。当前物流货运繁忙,加之清明节假期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将明显上升,部分高速出口出现缓行的概率高,追尾、剐蹭事故风险加大。
四是农村集体务工务农出行突出。清明节前后,农村地区进入春播春种农忙时期,务农务工人员集体出行增多,小客车、面包车违法超员和轻型货车、三轮车、拖拉机违法载人肇事风险突出。同时,长途自驾返乡的祭祖人员容易连续驾车造成疲劳驾驶,易引发交通事故。
五是局地雨天出行安全风险加大。清明节期间气温普遍回暖,但局部地区有降雨、暴雨天气,天气晴雨交替,对交通安全影响大,易引发车辆追尾相撞、侧滑侧翻事故。
3月29日,游客在宁夏沙湖景区沙滩区域游玩。
公安部提示:
·假期自驾出行,要提前关注当地天气、路况信息,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路线,尽量错峰出行;驾车时要集中精力,不分心驾驶,不超速行驶,不疲劳驾驶;要牢记“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切勿酒驾醉驾。
·高速公路行车,要时刻保持安全车距,遇拥堵、缓行路段,不要随意穿插,切勿占用应急车道;发生交通事故或故障,要“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临近驶出高速公路出口要注意观察标志标牌,提前靠右侧行驶,切勿在出口处急刹、急停、突然变道、冒险倒车。
·驾车前往陵园墓区,行经农村、山区公路要注意观察道路两侧车辆和行人,遇急弯陡坡、长下坡、临水临崖道路,要时刻保持安全车距,减速慢行。墓区周边道路车多拥挤,要注意避让行人、规范停车,避免造成人为拥堵。
·假期乘车出行,不要乘坐站外拉客拼团“黑车”、超员客车及非载客车辆,乘车时系好安全带,发现违法行为主动举报。
3月28日,市民在重庆市黔江区武陵水岸樱花长廊散步赏花。
如果还没想好清明假期去哪里玩,还有一条建议送给你:3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重庆市巴南区多彩田园踏青赏花游、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古镇民宿休闲度假游、江西省寻乌县 “五福项山”春季生态游、贵州省盘州市 “归园田居,趣享乡韵”游等60条春季精品线路,以及江苏句容市伏热花海等189个精品景点。从里面选线路和景点,畅享美好假期吧!
记者:王 莹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消息
2025-04-02 09:47:39光明网
【专家点评】
作者:王艺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教授)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抓手。消费市场运行规律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把握消费时令节奏,因时施策、顺势而为,不仅能有效激发消费潜能,更能推动多产业协同发展。今年春季,全国多地依托花卉资源禀赋,将传统踏青赏花活动升级为融合文化体验、休闲消费的复合型经济活动,不仅直接带动文旅消费升温,更形成了农业增值、文化赋能、旅游增效的良性循环,为培育新型消费增长极提供了创新范式。“赏花经济”之所以能持续释放消费活力,变颜值为产值、变风景为“钱景”,主要在于升级了“花样”、补强了“花链”、拓展了“花边”。
消费场景有了创造性融合。当前,消费市场正经历从功能满足向追求体验的质变。踏青赏花活动也升级为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的立体模式。各地构建起“日赏繁花、夜观星火、食住行游一体”的复合场景,不仅破解了花期短暂的自然局限,更让游客从“瞬时打卡”转向“深度驻留”,形成“一地生多景、一景带多业”的协同效应。
产业链条有了拓展性延伸。“赏花经济”始于花,但不止于花。当前,各地正积极促进“赏花经济”产业链延伸。一方面,在纵向上做深价值,构建起“种苗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周期产业链,开发花卉精油、食用花宴、文创衍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推动融合,加快推动形成“赏花+文旅+康养+教育”的跨界矩阵,推出花田写生、芳香理疗等新兴业态。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双向发力,催生“一朵花撬动多产业”的生态,加快释放“赏花经济”的乘数效应,实现从“一枝独秀”到“花开满园”的良性循环。
服务体验有了精细化升级。当前,“赏花经济”正从单纯吸引客流向精细化服务运营转型,推动“流量池”向“口碑场”的质效转化。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到结合当地优势推出特色文化体验项目,无一不使消费者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形成“以服务留口碑、以口碑引流量”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可以说,这场始于春天的视觉盛宴,正演变为一场贯穿四季的产业革命。如何破解“花开时人潮汹涌,花谢后门可罗雀”的周期律,成为推动“赏花经济”从现象级热点向长效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养好“花骨朵”。“赏花经济”以花为本,夯实“赏花经济”可持续发展根基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生态层面,需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因盲目引进外来花种导致“一花开百花残”的生态灾难;同时,通过轮作休耕、生态修复等手段维护种植区域的生态平衡,将“花田”视为有机生命系统而非短期消费资源。在科技层面,应聚焦花卉品种改良与种植模式创新,构建“四季有花”的供给能力,并通过不同花卉的时空搭配形成连续景观。
做好“花文章”。“赏花经济”需摆脱视觉消费的浅层逻辑,向文化价值与产业协同要效益。在文化维度上,应挖掘花卉的精神象征、历史脉络与民俗内涵,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通过场景叙事、艺术创作等手段增强体验深度。在产业融合上,应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引擎,催化农业基因、文旅流量等多元要素的交互反应,形成“数据流牵引价值链”的跨界融合生态。
建好“百花园”。破解“千园一面”困境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强化地域特色识别度。各地需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将花卉景观与地理特征、历史文脉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基因解码形成独特IP,避免简单移植外来模式导致的审美疲劳。在区域协同方面,需建立跨域资源调配与特色互补机制,依托花期衔接、文化呼应形成全域赏花网络,变零和竞争为共生共赢。本质上,百花园建设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特色化、系统化的价值创造,实现从景观复制到文化再生产的跃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赵明昊、靳昊、孙金行、苏雁、徐鑫雨、宋喜群、李志臣 光明日报通讯员 俞显峰、张伟、齐敬刚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07版)
二〇二四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本报记者 刘诗瑶
2025年04月02日05: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图解。 |
![]() |
“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概念图。 |
<img src="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4/02/82beac8a-55ac-42b5-af54-33705e305df0.jpg" width:10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top; width: auto;"> |
![]()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进展是我国基础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缩影和代表,在科技界产生良好反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科学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特征至关重要。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体现了什么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 者
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月背28亿年前的火山活动揭示了哪些奥秘?黑洞如何影响星系的演化形成?激光器的特征尺度推进至原子级别有何意义?量子计算如何融合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极宏观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有多项成果在探索宇宙奥秘、揭秘微观世界中获得重大新发现,填补了科学空白,在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进一步。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研究月球背面火山活动提供了独有的素材,根据首批月球背面样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等共同揭示了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开启了月球研究新阶段。
长期以来,黑洞如何影响星系的形成演化一直缺乏明确的观测证据,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南京大学王涛等科研人员创新性地探索中心黑洞质量与星系冷气体含量之间的关系,首次揭示了中心黑洞的质量是调制星系中冷气体含量的最关键的物理量:中心黑洞质量越高的星系,其冷气体含量越低。而冷气体又是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原料,因此这一发现对中心黑洞影响星系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向着最终解开星系生死转变的谜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极微观
激光器的微型化开启了光子技术发展的新纪元,深刻变革了人类的科技与生活。北京大学马仁敏等提出了奇点色散方程,建立了介电体系突破衍射极限的理论框架,研制出迄今模式体积最小的激光器——奇点介电纳米激光器,将激光器的特征尺度推进至原子级别。此外,他们还基于纳米激光器构建了可重构光频相控阵,使得纳米激光器阵列可以“同步起舞”,生成可重构的任意相干激射图案。该研究为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光源。
极端条件
极端条件通常是指在实验室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达到或接近目前技术极限的单项或综合物理条件。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就有这方面的创新突破。
20年前,《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固体中是否可能存在超流现象?如何实现?”被列为其中之一。如今,我国科研人员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李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培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文涛等研究发现三角晶格阻挫量子磁体实现超固态的磁性对应,即自旋超固态,这是首次在固体材料中找到自旋超固态存在的可靠实验证据。该团队还实现了94毫开尔文(零下273.056摄氏度)的极低温,开辟了无氦—3极低温固体制冷新途径。随着量子材料固态制冷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为量子科技、空间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极综合交叉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的解读专家、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表示,这些科学进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材料学、临床神经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交叉融汇,量子计算融合物理学和信息科学……在遴选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少科学进展都是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成果,将有望产生更多颠覆性技术和引领性原创成果。
先进实验装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提供有力支撑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填补研究空白,科研人员为促进光子技术革新研制新型重要科研工具,借助冷冻电镜技术揭开多种关键神经递质转运体的神秘面纱……重大理论发现和科学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实验装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等科研条件的支撑。
重大科学工程、科学项目、科技基础设施
在嫦娥六号之前,人类开展的10次月球采样均位于正面,想要揭开更多的月球起源和演化奥秘,必须到月背去。2024年6月,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刷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的新高度。
能够提高对月球的认知水平,源自中国探月工程自主创新、勇闯“无人区”的拼搏奋斗。这也充分彰显了重大科学工程、科学项目、科技基础设施对于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中国空间站履职两年交出优异成绩单、去年“中国天眼”FAST发现6个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中国“人造太阳”创新“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先进的实验装备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条件,成为重大理论发现和科学新突破产生的有力支撑。
新型科研工具
马仁敏等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本质上也是为促进光子技术革新而研制的重要新型科研工具。
专家表示,20世纪的发明中,晶体管和激光器占据重要地位。晶体管依托电子,激光器依托光子。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激光技术便在两个极端方向上不断拓展,一方面,向超高功率发展,例如用于可控核聚变的激光装置,另一方面,激光器的微型化趋势日益加速。相较于常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具有小体积、低能耗等特点,在信息技术、传感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微观结构的探索日益深入,科学家持续改进观测技术,对显微镜提出了更高更极致的要求。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和冷冻电镜的出现,使科学家得以在几十纳米到零点几纳米尺度上观察亚细胞结构,极大拓展了对生命科学的认知视野。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姜道华等在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的攻关过程中,就借助冷冻电镜技术揭开了多种关键神经递质转运体的神秘面纱。
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既是前沿科学思想和先进技术的集成,也是开展基础研究、获取原创成果的利器,还具备显著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有望开辟新的物理学应用领域,为现代医学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国家重大需求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既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深空探索、量子技术等创新成果,也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科学探索,积极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迫切需求,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彰显了科研工作者充分迸发创造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光电领域基础研究取得突破,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针对人工智能推理与训练面临的算力、能效双重桎梏,清华大学方璐、戴琼海等提出广度光计算架构,建立了光子干涉—衍射联合传播模型,研制通用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系统级能效为每焦耳160万亿次运算;提出全前向智能光训练架构,创建了光子传播对称性模型,赋能高效精准光训练。“太极”智能光计算芯片实现了大规模光神经网络的推理与训练,有望以更低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边际成本,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复杂智能系统的高速高能效计算探索新路径。
物理科学研究取得了新发现,有望开辟新的应用领域。我国科研人员在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重要实验发现。南京大学杜灵杰等自主设计、组装了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观察到了引力子模。这种类引力子的实验发现从二维空间角度揭示了度规扰动的量子是自旋2的低能激发,为在凝聚态物质中研究量子引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助于理解引力子物理的量子规律。
微型核电池因持久稳定的电力供应特性,在极端环境和长期运作需求中具有独特优势。锕系核素是该类电池的理想“燃料”。然而,传统的微型核电池设计中严重的自吸收阻碍了锕系核素衰变能的高效转化。苏州大学王殳凹、王亚星和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湘潭大学欧阳晓平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开发出新型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达到了此类电池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该研究为高效微型核电池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放射性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人民生命健康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聚焦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等重大民生问题,以科技创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多个进展和生命健康有关,揭示了生命科学的新机制,为现代医学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姜道华等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该系列研究加深了对神经递质循环的理解,为设计副作用小、成瘾性低的精神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并将推动我国精神疾病药物研发的进程。
长期以来,彻底治愈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但传统自体CAR—T细胞疗法存在个性化生产周期长、费用高等局限性。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华东师范大学杜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华香和华东师范大学刘明耀等采用自主研发的异体CAR—T细胞开展临床研究,成功治疗了患者。通用型CAR—T的研发和临床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该技术的可及性,有望实现细胞治疗产业化,也为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手段。
X染色体的基因表达量对生殖发育至关重要。克氏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为XXY,是导致男性不育最常见的遗传病因之一,但其额外的X染色体损害男性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数十年未解。北京大学乔杰、袁鹏、闫丽盈、魏瑗等从多维度揭示了其中的机制,为克氏综合征患者不育的发病机制及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2日 12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2025年04月02日11:36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4月份部署开展以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知》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以“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意义重大。活动重点聚焦群众性纪念缅怀活动、“红领巾向英烈致敬”实践活动、走访慰问烈属活动,指导各地各部门充分利用与抗战有关的烈士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组织少先队员就近就便到烈士陵园祭扫献花,结合实际开展“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常态化开展为烈士寻亲,为烈属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深入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以中华英烈网为主阵地开通在线祭扫平台,以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策划推出主题直播、专题节目、系列融媒体报道等,宣传弘扬英雄烈士、抗战老兵英勇事迹,引导社会各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旋律。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纪念活动主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丰富宣传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要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安排,把统一组织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与“清明祭英烈”活动结合起来,细致周全做好祭扫纪念活动各项组织保障,确保取得良好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据了解,“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网上祭扫平台已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等平台正式开通上线。
(责编:徐婵、卫嘉)
2025年04月03日07:53 | 来源:新华社小字号 全国两会一结束,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
总访问量: n|总访客量: n|今日访问量: n|今日访客量: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