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 11:51:53新华社
0:52/9:07自动播放
记者手记: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直被视为“艰苦”“偏远”的新疆且末,县城边缘的沙漠正被梭梭与草方格慢慢覆盖。黄沙与绿意之间,有一块干涸的滩地,大片盐碱裂纹,是大雨曾经来过,却终究被沙漠吞没的痕迹。
采访尾声,侯朝茹老师带我来到这里时说:“沙漠留不住水,但能留住愿意扎根的种子。这片土地的命运,从来不是靠一场雨,而是一代代人改出来的。”
这也回应了我反复追问的那个问题:这片土地,究竟为什么值得托付青春?
2000年,22岁的侯朝茹与14名保定学院的同学,坐了五天四夜的绿皮火车,从华北平原抵达这里,从“到西部教书去”的合影起笔,走进没有大门的“校门”、生炉取暖的教室。
一代青年在风沙中种下了选择的种子,也在一间间教室中,走过了“愿意来”与“决定留下”之间的漫长距离。
采访中,我曾以为他们是一群披挂上阵的理想主义者。但侯老师说,那时的他们其实也会想家、会犹豫、会报喜不报忧,也会因时而出现的鼻血、起皮干裂的嘴唇和远离家人的孤独想退缩。直到一位教师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学生们在车站送别时一边挥手一边哭泣,那些曾经无言的坚持,被铭记在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她说:“那一刻我明白,不能走了。”那句“我不走”,成了对学生的承诺,也回应了自己内心的叩问。
这份回应也不只属于一座小城、一群老师和一群孩子。一封回信,把他们的坚守写进了国家叙事,也让“扎根西部,青春无限”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一代人的人生坐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信中写道:“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
这封回信,是对坚守的激励,是对奉献的肯定,更是对后来者的召唤。在且末,我见到了2017年报名支教的孙彤彤,她说:“我们是一百多人一起来的。”还见到了2020年毕业返乡任教的魏晓雅,她说:“我们本地人,更不能后退。”还有朱可心、马壮……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西部深处践行那份“不走”的承诺。
这群“后来者”不再只是被鼓励来吃苦的青年,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动选择扎根、实现价值的追梦人。他们不再需要为“是否留下”反复犹豫,因为现实已经给出答案。
十余年间,且末地区GDP从23.6亿元增长至42.6亿元,人均收入翻近一倍;而1124名建设者、130余名支教人员的“留下”,正让西部从边远之地,变为值得托付青春的热土。
采访中,有一幕常常浮现在我脑海。照片里,年轻的侯朝茹和学生站在沙丘边笑着,背景是一望无际的风沙黄土。现实中,她带我站在沙漠边,风吹过,梭梭林已从点状延展成片。她说,这是20多年种下来的。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无数人。我看到的,是理想与时代的双向奔赴,是青春在风沙中的默默耕耘与昂扬生长。
镜头之内,是这群人的人生;而镜头之外,是这个时代为“选择”赋予的价值。而作为记录者,最深的感受莫过于:在大漠深处的风沙之中,在无数讲台的黑板之上,理想主义没有被消磨,反而一次次选择照亮。
策划:李自良、樊华、幸培瑜
统筹:刘佩、曹志恒、王冰笛
编导:杲均丰
记者:杲均丰、宿传义、顾煜
摄像:苏鑫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5月3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发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宋佳的文章《与她们在光影中相遇》,全文如下:
图为宋佳在华坪拍摄《山花烂漫时》期间与张桂梅合影。宋佳供图
4月4日,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播出结束190天之后,我回到华坪女高,再次见到了张桂梅老师。她还是那么风趣、坦诚、可爱,聊天时妙语频出。张老师对我说:“在愁绪当中有高兴,在高兴之中有奋斗,在奋斗之中有眼泪,人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看着她,她的眼睛亮亮的。
张老师的眼睛一直有光。在《山花烂漫时》开拍前,我去华坪体验生活时就观察到了。她也愁,也烦,也急躁,甚至会急得转圈儿,但这些都是为了工作。她的内心是充盈的、积极的、快乐的,她本人是刚强的、仁慈的。所以,她的眼睛总是明亮的。
作为演员,我是幸运的。在光影中,我与无数女性相遇。她们是故事里的人,更是无数真实女性的缩影。她们为理想奋力拼搏,在生活琐碎中倔强生长。而我,在与她们同行的路上,一次次被点亮。
图片来源:@宋佳
《回响》中的冉咚咚是个刑警。我提前15天进组,在当地刑侦大队体验生活,跟随刑警们参与案件研讨会,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我记录了许多细节,比如他们长时间盯监控时揉眼睛的小动作。刑侦大队的同志们像旋转的陀螺一样忙碌,我们的对话总被不断响起的电话打断。面临巨大身心压力与家庭责任缺失的挑战,他们始终在工作中展现出忠诚、笃法、睿智和勇毅。
《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吕潇然是个飞行员。穿上飞行员制服那天,我在镜子前敬了个军礼。作为阅兵仪式的备飞员,吕潇然练习了成百上千次,却在关键时刻甘愿成为“替补”。拍摄时,我站在停机坪上仰望战机划破长空,突然理解了这份遗憾背后的壮阔——有些光芒,未必在聚光灯下绽放。作为演员,我们何尝不是在一次次“备飞”中等待属于自己的起飞时刻?工作的价值从不局限于被看见,而是在无人知晓处依然全力以赴。
《祝你幸福!》中的白慧和《中国医生》中的黄佳慧是医生。她们穿上白大褂,在高压环境下展现出坚韧、责任和勇气,以专业的精神和人性的温度照亮黑暗。在救治患者之余,她们更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展现出一种温柔而强大的气质。
在《祝你幸福!》路演时,我观察到许多女性观众因白慧的故事落泪。或许她们有着不可说的小伤痛,借着这部电影在电影院里哭一哭。如果观众能把眼泪留在影院,然后走出影院带着洒脱继续前行,那便是文艺创作带来的力量与祝福。
《好东西》中的王铁梅和《盛装》中的陈开怡是媒体工作者。演陈开怡时,我常想起那些在传统行业中坚守的女性——她们或许固执得“不合时宜”,却为时代留下了珍贵的注脚。而王铁梅巨大的职业转折,展现了这个人物的韧性与适应力。
每次塑造完一个闪闪发光的女性角色,我总会收获观众的认可。观众将我看作是独立、积极、乐观的女性代表,这大约是对我的谬赞。我只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我的职责就是把我的角色诚实地传递给观众。至于展现出某种力量、散发出某种光环,那都是属于角色的,它们不属于我。每当我回望这些角色,我笃信,我在塑造她们的同时,她们也在塑造崭新的我。
这些不同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们,用“怀着大爱做小事”的英勇姿态对抗虚无。带着一颗利他的心,“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
如果说演员是一个容器,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女性角色,就是注入其中的星河。我愿意永远做一名虔诚的传递者——将她们的光,洒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人民日报、长安街知事
编辑:沐沐
2025年05月04日05: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小字号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