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时政微观察丨从三个历史坐标读懂习主席俄罗斯之行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5-11 08:24:10 | 浏览:6146次 ]
分享到:

2025年05月11日04:57 | 来源:央视新闻

小字号

5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书写下大国外交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共同会见记者、茶叙,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向无名烈士墓献花,会见多国领导人……四天时间,习主席行程满满。

习近平主席的俄罗斯之行,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也彰显了中俄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国担当,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时政微观察》从三个历史坐标为你解读。

10年——“中俄关系大发展大跨越”

当地时间5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会谈前,普京总统在乔治大厅为习主席举行隆重欢迎仪式。

在庄严的迎宾曲中,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分别从乔治大厅两侧沿红地毯健步走到大厅中央,亲切握手合影。

相向而行、携手合作,是中俄关系的生动写照。

在同普京总统共见记者时,习近平主席谈到此访指出:“我将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这也将是我时隔10年再次出席这一盛大纪念活动。过去10年,是国际形势大动荡大变革的10年,也是中俄关系大发展大跨越的10年。”

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保持稳定、健康、高水平发展态势,长期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赢成为两国关系的鲜明特征。

△当地时间5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这是两国元首步入会场。

△当地时间5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这是两国元首步入会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俄要“坚持世代友好,做百炼成钢的真朋友”“坚持互利共赢,做彼此成就的好伙伴”“坚持公平正义,做国际秩序的捍卫者”“坚持和衷共济,做全球治理的引领者”。这四个“坚持”为推动中俄关系迈向更加成熟和坚韧的明天指明方向。

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两国元首今年首次面对面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之一,也是中俄关系深化发展的有力见证。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持续发展和深化中俄关系,是传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应有之义,是双方彼此成就、促进各自发展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时代呼唤。

80年——“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铁甲洪流呼啸,胜利呐喊震天。

当地时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主席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应邀出席庆典。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方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过红场。习近平主席起身向他们致意。

△当地时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主席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应邀出席庆典。

△当地时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主席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应邀出席庆典。

80年前,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

“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名言,表达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铭记,对中俄人民患难与共结下深厚情谊的珍视,对中俄携手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殷切期望。

80年后的今天,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

在《俄罗斯报》发表的题为《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以史为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时,习近平主席坚定指出,中方将同俄方一道,肩负起作为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特殊责任,挺膺担当,共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唯有以正确的二战史观为锚,人类才能在逆全球化与潜在的冲突风险中守住和平的底线。

百年变局——“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百年变局再次考验人类的智慧与抉择。

“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在《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我们坚信,世界各国人民都会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合作共赢的共同心声。

△当地时间5月9日,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结束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从红场来到亚历山大花园,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并肃立默哀。

△当地时间5月9日,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结束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从红场来到亚历山大花园,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并肃立默哀。

在此次俄罗斯之行中,习近平主席会见多位外国领导人,深刻阐释中国的全球秩序观,强调要加强对话、共同发展,呼吁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方愿同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团结合作应对挑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公平正义,维护经济全球化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方坚定支持古巴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干涉和封锁,支持古巴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球南方重要成员,双方要在金砖、中拉论坛等框架内加强协调和配合,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霸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方愿同斯洛伐克等各国一道,团结合作应对挑战,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希望斯方为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向好、向前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作为二战的胜利者、战后秩序的创建者和维护者,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以实际行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坐落在莫斯科河畔的克里姆林宫

△坐落在莫斯科河畔的克里姆林宫

风雨同渡、关山共越。独立自主、成熟坚韧的中俄关系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作出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和俄罗斯将同世界上爱好和平、坚守正义的国家和人民一道,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道阔步前行,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马丽君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编辑丨江雨航 张亚楠 杨彩云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壹视界|“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

2025年05月10日12:06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在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莫斯科红场上,长明火跃动燃烧,“胜利”字样的旗帜随风飘扬。

当地时间5月7日下午,莫斯科红场外,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旗帜飘扬。

当地时间5月7日下午,莫斯科红场外,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旗帜飘扬。

作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入伍的老战士,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特伦科夫受邀出席此次阅兵。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这位百岁老人外套上挂满勋章,回忆起当年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历,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胜利的那一天。”

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特伦科夫

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特伦科夫

随着时间流逝,像特伦科夫这样依然能参与相关纪念活动的老战士越来越少。俄罗斯人发起“不朽军团”游行,大家高举参加过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亲人照片,代替先辈们行走在队伍中。人们对先烈的敬仰和追思,并没有因岁月冲刷而消减。

铭记,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俄两国军民并肩作战、相互支援,有着太多不能忘却的故事——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最危急关头,许多中华儿女英勇投身于抗击法西斯的历史洪流。中共地下工作者阎宝航向苏方提供了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一手情报;飞行员唐铎在同法西斯军队作战中屡建战功;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苏联向中国支援了大批物资、装备。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战场。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英烈碑之上。

当年,两国同仇敌忾、英勇战斗,用鲜血凝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

今天,为什么要共同纪念这段历史?

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

现在的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纪念元素:巨幅的海报、胜利日的标识、鲜艳的康乃馨……大街小巷贴满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老照片,照片里战士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但年轻的面庞上都刻着坚毅的神情。

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莫斯科胜利广场上的长明火两旁放满鲜花。

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莫斯科胜利广场上的长明火两旁放满鲜花。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日前发表的署名文章《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中所说:“从将军到列兵,所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建立卓越功勋的老战士,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

(责编:袁勃、牛镛)



重庆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本报记者  李增辉  姜  峰  王欣悦

2025年05月11日0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刺刺”轻响,火花闪动。焊装车间里,机械手臂群腾挪如飞、运转不休。

  这里是坐落于重庆两江新区的赛力斯超级工厂,超3000台机器人分工有序,关键工序已实现100%自动化。科技创新,令产品附加值不断溢出:2024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182.8%。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重庆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积极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转型。2024年,重庆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6%,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向“高”攀升,激活高端制造引擎。

  一片厚度仅0.55毫米、摸上去薄如蝉翼的透明玻璃,每平方毫米面积却能承压743公斤——这是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开发的高强度耐摔产品。

  “通过自主攻关,我们实现了高端特种玻璃量产化,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企业首席科学家姜宏说,“公司已申请专利400余项,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屏幕、航空风挡等领域。”

  数据显示,重庆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1家。

  ——产业体系向“智”而行,丰富数字生产场景。

  走进重庆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生产车间,操作工只需扫描平台标识,系统即可将复杂的加工参数自动匹配到设备。

  “忽米网与宗申合作搭建的动力系统协同共生未来工厂,已链接300多家上下游关联企业,让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近20%,供应链能耗降低14%。”宗申动力首席信息官江文说。

  不仅改造“智能单元”,还要搭建“生态系统”,引导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像这样的“未来工厂”,重庆计划到2027年建成超40个。

  ——评价机制向“质”转变,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如同“蓝海”,年发电量达3000万千瓦时。“我们投资超10亿元建设废水废气治理系统等,每年节水超千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6万吨。”京东方重庆区域副总经理周旻果说。

  改变过去以规模体量论英雄的模式,重庆市出台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等政策举措,从能源、用地、金融等7个方面提出17条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与亩均效益深度挂钩,倒逼企业“腾笼换鸟”、提质增效。

  重庆各级政府的服务能力也在提质升级。整合市、区县、镇街园区三级1119家单位,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上线“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点对点”服务企业近6万次,从解决个性问题到优化共性事项,让企业轻装快跑、加速前进。

  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重庆明确新目标:到202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本报记者 陈圆圆 管璇悦

2025年05月11日0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数字时代,手机一点,尽览海量图书;借助AI,能迅速梳理集纳信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图书馆?今天,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人民网网友137****9


  文化的繁盛,离不开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

  当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习惯了对着大屏小屏阅读,当坐在家里就能网购图书……走进图书馆还有必要吗?图书馆“过时”了吗?

  我们先在数据里找答案。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全年总流通人次超13亿。

  打开社交平台,常能看到图书馆门口排起的长队,书架间移动的人影,还有文化地标图书馆里打卡的身影。

  守护、传承,研究、共享。今天,一方方馆舍承古开新,不断生长,吸引着越来越多现代人的脚步。

  数字时代,信息驳杂,图书馆坚持“知识严选”。

  人工智能、搜索引擎提供了海量信息,但图书馆的权威资源、专业馆员,以及知识加工的经验标准无可替代。每本图书的诞生都凝聚了作者、编辑等的诸多心血,能收入图书馆的仍是万里挑一。好书利于人类成长进步,从启智增慧的角度看,图书馆无疑是重要接口,在读者与好书之间搭建津梁。

  也许有人会问,图书馆只是集纳知识的“仓库”吗?我们再到时间里找答案。

  浙江宁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卓然而立,历经400多年风雨依然书香不绝、文脉不断。我国藏书事业历史悠久,历经书院藏书、私人藏书等,到近代形成公共图书馆的雏形,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构成公共图书馆网络。

  时光荏苒,载体更迭,不变的是守护文化根脉、赓续中华文明的使命。

  在北京、西安、杭州、广州,“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落成使用。“一总三分”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版本资源。国家图书馆里,甲骨、简牍帛书、金石拓片,近现代印本和报刊资源、口述史影音资料,多模态资源得到悉心保存和修复研究。正因如此,人们得以在数字洪流中触摸文明演进的真切脉动,在岁月长河中品读随时可启的文明档案。

  过去,天一阁曾定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如今,这里“阁闻天下”,大门敞开。

  古今之变定格图书馆演进的缩影。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从以藏为重、藏用并重,到AI赋能、功能刷新,背后不仅是空间的变迁,更是观念的跃迁。

  百岁国图里,过去由馆员完成的文献整理、资料提取和知识服务,如今由AI进行前期处理;近日开放试运行的“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让读者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新技术让图书馆乘云生长,加速更新。

  阅读和社交、艺术、科技等多元需求相嵌合,图书馆不再只是学习阅读的场所,还是城市文化客厅、年轻人追捧的“免费度假村”“充电桩”。

  从15分钟阅读圈到24小时城市书房,从研发文创新产品到成为文化新地标,现代图书馆在数字浪潮中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显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与价值。

  “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直面现实又充满期待、指明方向:“书香是一种氛围。”“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阅读与书写。走进图书馆,捧卷酣读、墨香萦绕,纸页间的“心流”格外珍贵。数字+传统,相辅相成,获益无穷。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滋养民族心灵、涵养文化自信,历久弥新。

  有时间我们不妨推开图书馆的门进去——你会发现,那里收存展示的不止书页墨香,还有一个民族拥抱知识、拥抱文明的孜孜身影,对待历史、对待未来的坦坦心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4月CPI环比由降转涨

部分领域价格呈现积极变化

2025年05月11日0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刘志强)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同比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核心CPI环比由平转涨,上涨0.2%,同比上涨0.5%,涨幅保持稳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CPI由降转涨,涨幅高于季节性水平0.2个百分点,主要是食品、出行服务回升带动。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高于季节性水平1.4个百分点。受需求回暖及假日因素共同影响,出行服务价格回升明显。

  从同比看,CPI略有下降,主要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1.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保持稳定。

  PPI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影响本月PPI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行,二是国内部分能源价格季节性下降。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虽然国际输入性因素对部分行业价格产生一定下拉影响,但我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部分领域价格呈现积极变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价格降幅收窄;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同比上涨;我国持续推进贸易多元化,市场扩大带动部分出口行业价格同比上涨或降幅收窄。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 0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2025年05月11日0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葛孟超)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817亿美元,较3月末上升410亿美元,升幅为1.27%,已连续17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4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经济增长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我国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经济发展韧性强、活力足,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山东援疆建起设施农业链条,年产蔬菜超60万吨——

沙漠旁的疏勒蔬果香(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本报记者 蒋云龙

2025年05月11日0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山东援疆技术人员(左一)正在传授当地工人种植技术。
  史亚婷摄(人民视觉)

  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疏勒基地的作物长势喜人。
  高开强摄(人民视觉)

  疏勒还是那个疏勒。一抬眼,就是起伏的沙丘,那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疏勒不再是那个疏勒。沙漠边缘的防护林旁,一排排蔬菜拱棚、高大明亮的玻璃温室和现代化农业厂房,替代了原先的撂荒盐碱地。这里是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的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

  走进一间拱棚,拉开门帘,温润湿气扑面而来。“采摘的、批发的、预约的……一天到晚接不完的电话,源源不断地来人。”拱棚主人、巴合齐乡巴合齐村村民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放下电话,嘴上“抱怨”着,却始终笑盈盈。她租下3个蔬菜大棚,一年能卖几十吨菜。

  曾经难见绿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结出甜美的蔬果,给当地群众带来甜蜜的生活。

  沙漠旁的蔬果怎么来的?富民设施农业如何建成?近日,记者走进疏勒。

  蔬菜“棚主”的成长路

  新疆高强度的阳光透过薄膜照射进拱棚,地面上一垄垄的番茄苗迅速生长,一天一个模样。

  “每天都有活儿,早上过来把棚顶被子收起来、晚上再铺开,要保证棚里的温度、湿度达到标准。”照料菜棚近5年,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已是行家里手,说起种菜滔滔不绝。

  2020年,参加完县里免费的农业技术培训,她被安排到示范园当技术员。

  “拿着工资,还能跟着山东的老师学技术。”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说,在示范园干了1年,发现门道真不少:温度湿度要控制好,离不得人;施肥施药的时机把握更不能马虎。

  第二年,园区向学过技术的农户开放出租拱棚。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租下其中3个。

  “以为自己学到位了,真干起来问题不断,急得天天哭。”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说,幸运的是,从翻地到起垄,从栽苗到打杈,从授粉到疏果,园区都派人来指导。苗子和肥料,园区也统一赊账提供。

  “第一年种的是普罗旺斯西红柿,3月15日第一批成熟,5月底最后一批西红柿被收走。6月初园区结账,我银行卡上多了10多万元。”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确定没数错位数,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给妈妈打电话,两人都流下激动的泪水。

  从农民到员工,再到蔬菜“棚主”,疏勒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体系逐渐形成。示范园内879个温室蔬菜拱棚,600多个已被农户租下。

  在疏勒县的一个小院里,有栋三层小楼,共20多个房间。这是县里专门成立的水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透过窗户往里瞧,老师正在讲小白菜种植技术,台下坐满了皮肤黝黑的庄稼人,听得聚精会神。

  “创建学校,就是想通过援疆项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校长涂荣清说,除了在校内举办培训班,学校也组织教师到乡镇开展培训,已培训超3.8万人次。

  60多家合作社带动1.3万余人就业

  除了这879个温室蔬菜拱棚,示范园还有一座7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65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

  智能玻璃温室是一座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室内遍布管道、传感器、摄像头,蔬菜采用立体种植。“刚引进的新苗还很脆弱,目前是全封闭式管理。”技术员孙思祥说。

  温湿度、水肥比、光照度……在智能玻璃温室内,植物生长所需的外部条件都可智能控制。而在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的拱棚里,大部分工作还是需要人工操作。

  “这两者结合,构成一套现代农业体系。”示范园副总经理刘方舟说,“在智能玻璃温室内,技术员进行前期试种试验,利用智能控制设备,选出适合当地的蔬菜品种,同时归纳出蔬菜种植适宜的温湿度、日照强度等数据。试种成功的品种,在育苗中心进行大规模育苗。菜苗和种植数据,会提供给租用大棚的农户,进行订单式大规模生产。”

  “对‘棚主’,园区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品牌和销售。他们租用一个拱棚,年产值15万元左右,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刘方舟说。

  沙漠旁的农业县要建成现代农业体系,不是件容易的事。

  沙漠边缘大规模建防护林,助力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也为疏勒县打造了一道防风阻沙的绿色屏障。疏勒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国介绍,曾经的疏勒县,3、4月份沙尘天,能见度只有5米到10米,现在,在沙尘最重的时候,能见度也有100米到500米。

  “沙漠和风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现代设施农业能够发展起来的前提条件。”疏勒县委副书记、山东东营援疆指挥部指挥赵峰说,山东援疆干部一届接着一届干,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越来越多,形成了规模。这些企业研发出适合新疆的蔬菜科学种植技术,通过示范和教学带动周边农户,形成优势产业。疏勒成立了60多家“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带动1.3万余人就业。

  山东专家选育400多个蔬菜品种

  在疏勒,像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这样的蔬菜产业园有不少。智能蔬菜大棚进行试种试验、产品展示、研学接待,园区自营一批温室起示范带动作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形成规模效应。

  行走在疏勒的不同园区,能看到:不用一粒土的水培蔬菜,像黄瓜一样爬藤的空中西瓜,幽暗潮湿的大棚里种满的食用菌,还有现代设施特色畜牧业……

  在沙漠边发展设施农业,有几道必须跨过的难关。

  “种西瓜,必须攻克土质改良的难题。”新疆蔬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部主管侯永芳介绍,“疏勒地处沙漠边缘,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重。种植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专家小组,检测土壤成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土质改良后,也不是所有品种都能种得活、种得好,还得开展一轮试种植。”侯永芳说,他们挑选了50多个品种的西瓜进行精心种植,希望挑选出能较好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在山东东营援疆指挥部推动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派出专家团队,在疏勒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新模式。疏勒县巴合齐乡党委书记黄乃源介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选育了400多个品种的蔬菜来疏勒试水,挑选出约40个品种。

  走进基地的科技小屋,展示架上陈列着专家筛选出来的蔬菜品种,还有针对当地编写的种植技术教材。翻开教材,平实易懂的文字详细介绍着各种蔬菜的种植秘诀。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农业技术员还为种植户提供进棚指导,开展了20多期培训,共有3000多名农民参加。”黄乃源说。

  通过援疆项目,疏勒县设施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展,从科研、生产到销售、加工,疏勒发展出30多个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在15万吨左右。当地还形成了10个蔬菜产销合作社、12个净菜分拣车间。

  在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西区是生产基地,东区则配套建设了一条深加工生产线、2万平方米的冷库、1.3万平方米的交易市场。

  “通过深加工、冷链储藏、冷链运输,可以延长农产品上市时间、拓展运送半径,也提高了附加值。”刘方舟说。

  如今,疏勒已建成2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5600亩种植蔬果的日光温室、4万多个拱棚,年产蔬菜超过60万吨,产值15.6亿元左右。优质蔬菜销往400多公里外的阿克苏地区、1400多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还卖到了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

  曾经风沙漫天的疏勒,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成了生机勃勃的“菜篮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 0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上一篇: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是信心所在(走市场 看韧性 强信心)
下一篇:习近平圆满结束对俄罗斯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