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
本报记者 杨 昊
2025年10月11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各级民政部门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
兜底民生保障网更加密实
“十四五”期间,我国兜底民生保障全面加强。陆治原介绍,困难群众保障方面,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了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
“全国城乡低保的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达到了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促进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改善。”陆治原说。
困境儿童保障方面,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纳入国家保障和关爱服务范围,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已基本建成。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残疾人福利方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有效落实,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兜底民生保障网更加密实,现代化建设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困难群众。”陆治原说。
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从4个方面介绍我国积极推进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救助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服务管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全面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对困难群体的监测预警和及时救助。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成果取得新成效。优化细化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已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坚决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老年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发展迈出新步伐。陆治原介绍,养老服务方面,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成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顶层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每天有3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就餐点就餐。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陆治原说。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的15.6%。”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介绍,民政部认真履行老龄工作职责,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老年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加快形成。
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以“银龄行动”为抓手推进老年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开展。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经达到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持续深化“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坚决打击涉老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广大老年人合法权益。
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持续组织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慈善氛围更加浓厚
慈善事业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介绍,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有力有效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慈善制度更加完善。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制修订了《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4个部门规章,慈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慈善力量不断壮大。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94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1.6万多家。
慈善作用日益显现。“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主要用于“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教育医疗、就业增收等方面;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有力支持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慈善氛围更加浓厚。“十四五”期间,举办了两届“中华慈善奖”表彰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人人慈善、时时慈善、处处慈善”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信息。李常官介绍,“十四五”期间,民政部着力打造有力度的地名管理,有广度的地名使用,有深度的地名文化,有温度的地名服务。
修订施行《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创新实施地名备案公告制度,目前民政部网站已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实现了有地要有名,有名要规范。
持续建设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各类地名数据1480万条,调用总量近7亿次。
健全完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千年古地名的文化内涵。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做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已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采集上图乡村地名和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993万条,基本覆盖了全国200多万个自然村屯。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1日 0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二十年间,从“万里长江第一隧”到“万里长江高铁第一隧”
本报记者 李心萍
2025年10月11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05年,“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江南始发井正式开挖,拉开我国以隧道穿越长江的序幕。
2025年,“万里长江高铁第一隧”——渝厦高铁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盾构段近日顺利贯通。
从长江中下游到上游,从公路到地铁、高铁隧道,万里长江,多条隧道穿越,见证水下盾构技术跃迁。
以毫米级精度掘进
高铁隧道成功穿越长江
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中国高铁首次穿越长江,难度何在?
隧道全长约11.9公里,连接重庆渝中区与南岸区,需穿越“山、城、水、江”4种环境。其中,“山”“城”“水”分别是重庆长江南岸的铜锣山山脉、重庆市区和翠云水库等4处水体。
“江”,则是长江主航道。隧道穿江段长度仅1282米,但泥岩砂岩变化反复,节理裂隙带多,最小覆岩厚度仅10米。
建成这样一条超高难度隧道,对盾构装备与施工工艺要求很高。
装备上,使用我国自主选型设计的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江号”盾构机。
这台直径12.66米,总长142米,总重量约3500吨的巨无霸,配备开挖仓高精度气液压力平衡控制系统,能精准调节盾构机开挖面压力,顶住前方巨大的水土压力,保证隧道掘进安全。
“穿江,难就难在顶住高深度带来的强水压。”中铁十四局项目盾构负责人吴君才说,隧道最深处水压达0.93兆帕,一旦开挖仓压力没控制好,江水和泥沙随时可能涌进盾构机。平衡控制系统,就像给“长江号”装上智能调压阀,控制精度达0.01兆帕。
工艺上,创新应用隧道轴线精准控制、盾构智能管控等技术。
“智能管理系统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并与公司南京总部的盾构智慧管控中心进行云端多方协同管理,确保盾构机精准导航和掘进。”中铁十四局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王健介绍,“长江号”以毫米级精度穿越了高速公路、文物建筑、长江航道、轨道交通、高层楼群等16处风险源。
隧道施工5年,地下施工热火朝天,地上车流穿行如常,人们丝毫不觉,这是为何?
“盾构机的组装和始发是在重庆南山149米深的洞室内,穿越城区和长江后,在山体的洞室完成接收,全程‘隐匿行踪’。”王健解释,这是国内首个洞内完成盾构机组装、始发、接收、拆解全流程作业的高铁大直径盾构项目。
隧道全线贯通后,重庆站与重庆东站将实现快捷贯通,渝湘高铁、渝万高铁成功引入中心城区的重庆站。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盾构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水下隧道施工难,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长江江底是厚厚的淤泥、松软的沙层、坚硬的岩石、交错并存的破碎带,施工难度更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肖明清介绍,水下修建隧道有4种常见技术,沉管法、钻爆法、围堰明挖法、盾构掘进法。
盾构掘进法,是用盾构机进行隧道掘进,盾构机边掘进边拼装管片,实现隧道一次性完整成型。“在江底挖掘过江隧道,盾构法相对经济、安全,且施工时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肖明清说。
因此在当年,武汉长江隧道的开掘选择了盾构掘进法。
“当时国内只在上海黄浦江修建了几座水下隧道,其地质条件、水压力、掘进长度等均无法与武汉长江隧道比拟。”肖明清回忆,那时,我国不仅缺乏技术、经验,而且大型盾构机完全依赖进口。
艰苦求索,摸索前行。2008年,武汉长江隧道建成通车;2009年,同样采用盾构施工法的南京长江隧道实现双线贯通,中国水下盾构技术迅速发展、成熟。
“南京长江隧道是当时长江流域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超大型盾构隧道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和施工风险最大的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钱七虎说,南京长江隧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取得重大突破。
随后,凭借技术安全、穿越高效的优势,大盾构穿越长江的方案在过江通道建设中逐渐崭露头角。
“我们先后承建长江大盾构隧道16座,顺利完成一批超大直径、超长距离、超高水压的重大工程。”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专家陈健说。
如今,以隧道方式穿越长江,已是寻常。在长江上中下游,已有近30项建成、在建的10米级以上过江隧道工程。
长江中游,从首条穿越长江地铁隧道——武汉地铁2号线,到4号、7号、8号线,武汉地铁多次穿越长江。
长江下游,从南京长江隧道到苏通GIL综合管廊长江隧道,从公路到特高压,盾构隧道持续拓宽应用领域,开创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穿越江河湖海等大面积水域新模式。
长江入海口,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江海号”盾构机正以每天16米的速度稳步掘进。
不仅是长江隧道,越来越多沿海沿江城市,在修建公路、铁路、城市地铁、综合管廊等越海穿江穿河通道时,也选择“隧道下穿”形式。“我国已全面掌握大直径盾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在这一领域拥有领先优势。”钱七虎说。
以20年赶超200年发展
领跑之下竞争依旧激烈
20年前,盾构机主要靠进口,无论武汉长江隧道还是南京长江隧道,均使用昂贵的进口盾构机。
如今,从海太长江隧道到崇太长江隧道,都由国产盾构机开掘。我国盾构机产业以20年赶超西方200年发展,已能自主研发设计直径2米至16米盾构机,并赢得海外60%市场份额。
8月5日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自主研制的“中铁1459号”盾构机,在江苏太仓港完成装船,运往海外。“这是目前我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开挖直径15.7米,将应用于澳大利亚西部港湾项目建设。”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孙志洪说。
跟跑,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国产盾构机优势渐显。但行业企业也坦言,个别领域仍有不足。
比如超大直径盾构机领域。“业界通常把直径14米及以上盾构机称为超大直径盾构机。”孙志洪介绍,近年来在国家各类重大项目支持下,我国盾构机部件国产化率已超90%,但超大直径盾构机部分关键部件仍未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
以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为例,虽然多家企业已具备大直径轴承设计、加工制造、试验检测能力,并能生产出6到8米级的主轴承(适用于12到16米盾构机),但还有待工程搭载应用验证。
再如智能化领域。我国盾构机企业持续引入智能化技术,“实际应用中,我们的智能盾构整体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孙志洪介绍,“但参照汽车智能驾驶能力水平认定标准,离L4级(高度自动驾驶)仍有较大差距。”
行业专家表示,制约盾构机行业大模型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于数据孤岛。当前,盾构机行业数据散落在制造企业、施工单位、业主等多方主体,再加上行业数据往往涉及制造“秘诀”、施工“秘籍”、管理“诀窍”,难以跨部门调取、整合、挖掘。
“这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探索,让我国数据优势、场景优势更好发挥作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1日 0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本报记者 宋朝军
2025年10月11日05:4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吃鱼去!”
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北站,高铁列车刚刚停稳。不少旅客还没出站,就纷纷给一家渔庄打电话询问座位情况。几公里外,渔庄经营者张国庆在后厨忙得热火朝天。从高铁站到他的渔庄,只有几分钟车程。
去年6月,兰张高铁兰武段正式开通运营,兰州市永登县,这个地处西北、常住人口不到30万的小县城,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
高铁通了,生意火了。以前,张国庆渔庄里的22张桌子时常坐不满;如今,午市晚市都常常爆满。“这个国庆、中秋假期的营业额比去年翻了一番。”张国庆边招呼着客人边说着“战绩”。
呼啸而至的是速度,可感可触的是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条新的交通线路,都承载人民幸福梦想。”“十四五”以来,全国高铁营业里程新增约1万公里,人民群众的出行越来越便利。
过去,永登县只有普速列车停靠,车次也不多。得益于高铁站开通,今年上半年永登县共接待游客543.4万人次、同比增长1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165%。
“小县城有了高铁站,人流量大了,生意自然更好了。”张国庆介绍,他的渔庄位于永登“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是当地农文旅融合的亮点工程。高铁“带飞”的,不仅是渔庄的生意,还有营儿香醋、苦水玫瑰、高原夏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县域经济活力足,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出行的便利,感受同样真切。不久前,张国庆和家人到外地旅游,从永登北站出发,不到20分钟便抵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现在,从县里坐高铁去机场比从兰州市区出发还快,这在以前确实不敢想。”张国庆说。
北连河西走廊、南接兰州枢纽,融入全国高铁网后,永登的区位优势显著提升,空铁联运、无缝接驳的交通网络,成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生动缩影。
如今,高铁也成了不少通勤族和学生的“新班车”。“比大巴舒服,比开车实惠。”张国庆说,“现在无论是城里人来县城休闲,还是我们去市区购物就医,说走就走。交通方便了,大家的选择也更丰富了。”
夕阳洒进渔庄的水池,泛起粼粼金光。张国庆手腕一抖,捞起一尾肥美的虹鳟鱼,“高铁通了,就像给鱼池注入了活水。咱们更得加油干,把好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1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尹双红
2025年10月11日05:4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一老一小”,是家事也是国事,攸关百姓切身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念兹在兹、格外挂念。
一组数据折射沉甸甸的获得感: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每天有3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就餐点就餐;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标准均比“十三五”末增长超26%……“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服务网进一步织牢织密,绘就了“夕阳红”“朝阳艳”的幸福图景。
从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到持续增加改善妇幼保健、儿童医疗、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再到推动生育津贴育儿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呵护好“一老一小”,承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基因,照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不懈追求。
人民幸福安康,体现在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兜住兜牢民生底线里。真抓实干托起“稳稳的幸福”,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有劲头、有盼头、有奔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1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新疆从“林果大区”迈向“林果强区”——
本报记者 贺 勇 阿尔达克
2025年10月11日05: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依干其镇阔什托格拉克村,一辆辆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果农侯广大将一箱箱苹果码放装车,笑得合不拢嘴:“咱们的苹果品质好、销路广,坐着冷链车能直达全国各地。”
这样的景象,如今在天山南北处处可见。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悠久的栽培历史,以及持续创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新疆林果产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今在新疆,林果业已成为覆盖范围广、惠及人口多、发展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新疆正从“林果大区”迈向“林果强区”。
红枣产量排名全国第一、葡萄产量稳居榜首、杏产量全国夺冠、巴旦木产量独占鳌头……新疆向全国人民捧出的特色“大果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在产业布局方面,新疆已形成成熟的“一区三带”体系:包括环塔里木盆地优势林果产区,吐哈盆地特色产业带,伊犁河谷和额尔齐斯河区域特色产业带,以及天山北坡特色林果产业带。通过适度引进新梅、杏李、樱桃等名特优新品种,进一步拉长果品上市期、优化品种结构,新疆实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拥有了全年不间断供应果品的能力。
在库车市齐满镇甬库团结村,香梨种植户吉比热力·罗合曼说:“村里推广新品种,技术员定期指导修枝、施肥,香梨品质提高了,价格也涨了上去。”目前,该村已建成规模化种植基地,并通过技术培训推动香梨种植走向标准化、品牌化。
不只在库车,新疆各地正通过一系列标准化措施,推动大批老果园焕发新生。同时,全疆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万余场,培训农民和技术骨干超过380万人次,果园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科技正在为传统林果业注入新动力。在温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无人机精准喷洒生物农药,地下传感设备实时回传土壤墒情、温度等信息。“互联网+农业”系统实现了林果全生长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大幅提高了果品标准化程度。
走出果园,增值之旅才刚刚开始。
在阿克苏金物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苹果经清洗、削皮、切片、低温烘干,变成酥脆可口的苹果脆片。该公司已建成6条智能化生产线,年处理果蔬原料7万吨,开发出苹果冻干、浓缩果汁、果酒等100多种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目前,新疆已培育林果加工龙头企业70余家,专业合作社超2000家,开发出核桃油、沙棘精华等精深加工产品180余种。林果业已从单一鲜果销售走向多业态融合。
优质果品还需畅通的销售渠道。新疆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网络,已举办4届中国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并多次组织企业赴有关省份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
如何把只有7天保鲜期的英吉沙杏卖到更广阔的市场?2018年以来,山东援疆实施“大仓东移”工程,在山东多地建设喀什特色农副产品仓储保鲜配送中心,帮助喀什地区解决特色农副产品“出疆难”“出疆贵”等难题。2018年以来,累计促进31.1万吨喀什特色农副产品出疆销售。
在对口援疆机制的大力支持下,“大仓东移”“十城百店”“疆果东送”等产销对接项目扎实推进,东部市场持续拓展。
电商平台更让新疆林果销售范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新疆年均外销果品占年产果品总量的80%,新疆林果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林果业更成为惠及民生、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柱。截至2024年底,全疆林果产业惠及果农550万人,林果主产区果农林果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0%,部分区域甚至超过60%。
小小果子,真正“链”起了富民大产业。从传统果园到智能工厂,从线下展销到云端订单,从疆内集市到全球市场——新疆林果正书写着一份从大到强的时代答卷。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1日 0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本报记者 李增辉 沈靖然
2025年10月11日05: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钢铁热轧生产线上,一套由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研发的金睛视觉系统,可在第一时间识别出皮带跑偏、钢材表面微瑕等数十种异常,准确率超98%。
从低空飞行器到工业智能体,从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到政策赋能构建产业新生态……重庆正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高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制“智造强市”新图景。
产品上新,发力人工智能
近日,在重庆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长安汽车最新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成为明星单品——3扇旋翼分散在驾驶舱周围,白色舱体线条流畅。工程师轻轻点击控制面板,飞行器缓缓升空,在户外展区平稳穿行。
“本次智博会,长安汽车与重庆公交现场展示了低空经济领域的未来合作图景。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能够实现商业化,走进公共交通领域。”长安汽车前瞻技术研究院高级经理王颖说。
得益于深厚的技术积累,重庆车企在智博会上展示硬实力:长安汽车打造天枢大模型,应用于深蓝S09等多款车型;赛力斯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问界系列备受瞩目;千里科技推出自主辅助驾驶系统。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万辆,稳居全国前列。
除了传统制造业,一些融合了人工智能的科技产品也在智博会上登场。仿生人工智能机器狗、口袋赤道仪、商用割草机器人……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26家孵化投资企业的36款科技产品,集中亮相智博会科创新势力展区,涵盖智慧健康、智慧农业等领域。
在城市基础设施运维场景中,智能技术为传统工种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支撑。
在重庆市巴南区团碾槽村,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供电分公司运用带电绝缘涂覆机器人,对处在运行状态的10千伏湖忠线200余米的电力架空裸导线涂覆绝缘层,为裸导线穿上绝缘外衣。“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主机、感知系统,可以定时、远程操控巡检。”现场工作人员饶领江介绍,电网运维的智能化转型,正是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行业的生动实践。
产品推陈出新,场景不断升级,应用日益广泛。2024年,重庆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171亿元,同比增长13.6%;今年1至8月,重庆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15.4%。
产业升级,带动降本增效
永川区的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挥舞自如,数控机床精准运转。
“以前,我们班组七八个人做个零件,要忙上半天。现在,一台设备1分钟就能完成。”一线操作工王强说,自己已经成了智能设备操作员。
“围绕核心部件生产,开展智能化改造,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带来了全链条升级。”公司综合技术部常务副主任罗付强介绍,近年来,红江机械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了7个智能化、信息化改造项目。
深化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人工智能应用,推动智能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控制装备等制造装备更新。今年1至8月,全市新开工技改项目1093个,支撑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7%。
在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正忙着调试新一代智能感知装备。“我们希望机器不仅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远、看得清。”公司创始人郑道勤介绍,“通过高精度光学传感和人工智能算法,相机装备实现了微米级精度检测,能迅速识别肉眼看不出的微小瑕疵。”
近年来,重庆推动大型企业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建设一批企业级垂类大模型,建成华峰化工、华森制药等10个未来工厂。此外,重庆还聚焦“人工智能+制造”“制造+服务”,促进重点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累计建成1231个数字化车间、211个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7.6%,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7%。
政策扶持,构建良好生态
“合作伙伴、人才培养和前沿技术这些关键要素,与重庆的独特优势相结合,必将助力这座城市加速转型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可持续制造高地。”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九届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现场,奥特斯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马铭天表示。
自2011年落户两江新区以来,奥特斯不断加大先进技术与创新投入,重庆已成为该集团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智能化、可持续制造,并与重庆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市场融合方面实现深度本地化,提升重庆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马铭天说。
通过产业扶持政策、数字政务服务和数据资源开放,重庆持续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化支持和应用场景。伴随资金扶持、政务效率提升与数据要素流通,智能产业加速集聚,企业和投资者对于落地重庆也更具信心。同时,重庆正加快制定“人工智能+”若干政策措施、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专项政策,着力完善人工智能政策体系,提高政策适配度和精准性。
政策瞄准“基础硬件—核心技术—行业应用”全链条精准发力。重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生态赋能产业发展。本次智博会期间,重庆正式发布首批30个工业智能体产品。其中,研发设计智能体作为“研产供销服”全链智能化转型的源头引擎,正系统性地重构传统研发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成药性预测平台,为科研人员打造“一站式”成药性评估解决方案,为药企提供新药成药性预测和筛选服务,得到3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采用。嘉陵江实验室、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重庆不断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布局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52个,引育新型研发机构42家。
“当前,重庆正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依托‘数字重庆’建设的海量数据资源、制造业良好产业基础和超大城市治理丰富场景等优势,积极探索以场景为牵引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路径,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高地。”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志杰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1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2025-10-13 11:07:01新华社70人参与20评论新华社快讯: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