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在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刻把握改革规律,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年多来,锚定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破浪前行,推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昔日“叹零丁”,到今日“跨伶仃”,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6月30日,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使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此前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上万名建设者在珠江口连续奋斗7年,这座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见证了“中国之治”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鲜明指向,两句话构成一个整体,深刻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
时隔不到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明确部署。法治与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制度建设更加蹄疾步稳。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再次写下新篇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13个方面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改革完善制度、以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以治理能力保障制度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携带着从月球背面采集的宝贵样品,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准确着陆。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心情激动:“嫦娥六号任务取得胜利,充分体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此前一天,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指出:“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00多个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以制度建设推动相关领域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4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标志着“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从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到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从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到组建国家数据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动能。
一路风雨兼程,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应对世纪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延续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彰显。
2024年已经过半。近段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多家国际机构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坚持以制度建设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的医保卡可以在上海的医院直接刷卡结算,太方便了!”前不久,家住浙江舟山嵊泗县的沈先生陪同爱人在上海五官科医院完成白内障手术。
得益于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中的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长三角三省一市群众可以享受异地就医“同城服务”。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建立,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放宽让人的活力充分迸发;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更多精神需求,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为了蓝天碧水的新期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固化为制度的保障,为民谋利、为民解忧,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坚持以制度建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塑造中国竞争新优势——
一段时间以来,在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持续面临压力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备受关注。
坚持“开前门”和“堵后门”并举,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在多地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推动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工作有序推进,风险总体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在风险挑战面前,“中国之制”的巨大优越性不断彰显,“中国之治”的强大生命力日益迸发:
面对国内外环境之变,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改革举措,为中国经济大循环提供制度支撑;
面对脱贫攻坚重任,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五级书记抓扶贫等,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
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主动作为……
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以贯之的总目标,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锚定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更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显著制度优势、强大制度效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锚定总目标,以推进制度建设为主线——
6月1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等多个改革文件。制度,是鲜明的主题词。
前进道路上,仍有很多改革任务亟待破题:
抓紧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更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新征程上,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突破一些难点。
锚定总目标,筑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作出部署,强调“要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是决定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把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
到2035年,中国将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向着新的目标接力奋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风正扬帆、征途如虹。(记者安蓓、高敬、申铖、王悦阳)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2024-07-10 09:14:33人民网
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身到心到,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这项江苏近日推出的改革,受到群众好评。
长期以来,挂一次号当天就诊,是医院的通行规则。错过了预约时间,检查结果当天未出,或者后期复诊,都得重新挂号,既费钱又费时。延长就医挂号“有效期”,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便利。这样的惠民改革启示我们: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才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养老保障更公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新时代以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记录全面深化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铿锵步伐,生动诠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牛羊育肥期几个月”“种什么庄稼”“水产养殖怎么发展”……2016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20分钟向一名村党委书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找准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为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出台《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需求出发,出台《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人民支持、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改革举措就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今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哪一项都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才能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身到心到,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实打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凝心聚力推动发展,我们必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05 版)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三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
2024-07-10 09:19:32经济日报
今日中国,改革的话题,总能激发广泛共鸣。自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云帆遍挂、大潮奔涌,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在总结宝贵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坚持守正创新”是必须贯彻的一个原则,这正是改革开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的重要原因。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设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强调把创新贯穿改革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以此为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特别是将实践中已经见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坚持、捍卫进而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一段勇毅向前、攻坚克难的历程。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只有回答好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才能把准改革脉搏、开好改革药方。
“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彰显始终如一的战略清醒和政治定力。
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最根本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明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全过程;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立场坚定,思路清晰,坚定不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见证开拓进取的改革魄力和发展胆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全面深化改革蹄疾而步稳。从以河湖长制的小切口谋划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棋局,到在科研领域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从以简政放权的减法、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引领变革性实践、形成标志性成果,让各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昭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
致力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中国坚持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定能在守正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人民观点)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③
本报评论部
小字号 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身到心到,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这项江苏近日推出的改革,受到群众好评。
长期以来,挂一次号当天就诊,是医院的通行规则。错过了预约时间,检查结果当天未出,或者后期复诊,都得重新挂号,既费钱又费时。延长就医挂号“有效期”,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便利。这样的惠民改革启示我们: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才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养老保障更公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新时代以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记录全面深化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铿锵步伐,生动诠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牛羊育肥期几个月”“种什么庄稼”“水产养殖怎么发展”……2016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20分钟向一名村党委书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找准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为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出台《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需求出发,出台《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人民支持、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改革举措就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今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哪一项都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才能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身到心到,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实打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凝心聚力推动发展,我们必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05 版)
相关新闻: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①
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②
(责编:卫嘉、白宇)
中国昂首阔步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让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2024-07-10 09:15:39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7月9日,《新闻联播》报道了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对外开放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消息,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万千气象,不断取得新成绩,人民获得感满满,美好的生活愿景正在不断变成实景。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建设阶段
Current Time 0:57
Duration 0:57
自动播放7月9日,随着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导流洞支洞掘进施工,标志着这项黄河干流关键控制性工程已进入建设阶段。
古贤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大峡谷河段,左岸为山西省吉县,右岸为陕西省宜川县,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工程和国家水网的重要节点工程。
建设古贤工程是破解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充分发挥水沙调控体系整体合力、完善水沙调控机制的关键一环。工程坝址可控制黄河流域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发布
生态环境部7月9日发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指导地方进一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科学确定各省区市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推动以高水平保护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南亚博览会7月23日至28日在昆明举行
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将于7月23日至2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目前,已有境外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境内27个省份确认参展参会。
第五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在广州举行
7月9日,第五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主题为“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地方力量”,下设产业合作、绿色创新、人才培养三个议题。
“电影的夏天”2024暑期档电影片单发布
“电影的夏天”2024年暑期档电影片单7月9日发布。发布分为“中国精神 光影赓续”“中国故事 光影抒写”“中国美学 光影绘就”“中国创新 光影探索”和“中国市场 全球共享”五大主题单元,一批类型丰富、题材多元的国内外优秀影片在暑期陆续登陆全国电影院线。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万千气象
大美青海,新潮涌动;创新甘肃,活力迸发。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甘肃,一起看看今日中国的发展画卷。
16人参与8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