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党纪学习教育|学纪知纪 入脑入心——各地抓基层抓基础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向纵深拓展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7-10 13:50:58 | 浏览:1470次 ]
分享到:

2024-07-10 09:22:57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学纪知纪 入脑入心——各地抓基层抓基础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向纵深拓展

新华社记者

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把党纪课堂搬到基层一线,聚焦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进行教育,使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把党纪讲堂搬到基层一线

讲堂搬到草山上,宣传教育跟着牧民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积极发挥“强村讲堂”作用,派出16个导师团深入边远牧区、虫草产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宣讲。

村“两委”干部与老百姓联系紧密。在党纪学习教育中,玉树杂多县结多乡党委组织委员索南才措以藏汉双语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她还安排因违纪受处分的党员现身说法,加强村“两委”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

南昌市南昌县八月湖街道清风公园,十余名基层干部、居民党员代表围坐一桌,开展党纪学习。“学党纪就能知底线,今年我们街道发生了2起居民党员酒驾案件,大家千万要吸取教训。”居住主题公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邹艳芳讲解道。

江西各地采取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持续兴起党纪学习教育热潮,全省各基层党组织共开展专题学习15万余次。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同样把身边典型案例作为最好的教材,就近就便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实地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反躬自省,提升党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思想自觉。

汲取廉洁文化养分

“清白人生是每一个党员廉洁修身的目标。”江西铅山县纪委干部苏涛观摩连四纸制作过程,从中感受到“贵在质白,重在不腐”的廉洁文化内涵。

铅山县连四纸质地洁白绵密、耐虫防热,被形容为“千年不腐”。当地深入挖掘其中的廉洁文化内涵,开设廉洁文化精品党课,并将其纳入全县党员干部培训课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将造纸之技与为政之道相结合,勉励广大党员干部修身正己。

走进天津市博物馆,《永远把纪律挺在前面——天津市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展》全面系统展现党的百年纪律建设史,用图文、实物及场景复原等技术手段,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丰富内涵。

7月1日一早,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迎来了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海晏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财德介绍,当地将党纪学习教育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将原子城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址作为党纪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聚焦“重点对象”

各地在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向纵深拓展时,聚焦“重点对象”以严明纪律护航党的事业行稳致远。

从5月15日至6月底,天津市河西区采取干部学习大讲堂、区级示范培训、纪检部门兜底培训的方式,共计安排48场次分级分批辅导解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尤其是抓好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纪律培训。

广西崇左市则深挖本地正反面典型“活教材”,通过组织“关键少数”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常敲“警示钟”。

“调查发现,朝阳洲街道行政执法队协管员吴某收受他人好处,搞选择性执法……”在南昌市西湖区委常委会上,区纪委的通报令相关单位领导红脸出汗,其他领导干部也纷纷受到警醒。

西湖区纪委书记陈韬介绍,西湖区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作为党纪学习教育的重点,用活生生的执纪案例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在区委常委班子及各单位“一把手”等“关键少数”中更加生动鲜活、深刻有效,倒逼全区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记者赖星、柳泽兴、何伟、白佳丽)

开放的中国 可爱的中国

2024-07-10 10:38:22人民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

游览名山大川,徜徉城市街巷,体验传统文化,品尝特色美食……随着入境游掀起热潮,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开启中国之旅,感受中华大地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动。

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一个不一样的现代中国形象,在许多外国人的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飞驰的高铁、能把外卖直接送到房间的机器人、更“聪明”的新能源汽车、能送快递的无人机……各种先进的设施和科技产品刷新了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既有先进科技也充满人文气息,既国际化也本土化……真实的中国,鲜活多元,充满魅力,更充满说服力。中国超乎想象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感染力,使两名外国博主在视频标题里不约而同写下“中国根本不是我们预想的那样”,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近年来,从扩大“免签朋友圈”,不断拓展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到优化支付服务环境,在移动支付之外保障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更好满足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需求,再到提升外籍游客酒店入住便利度,协调网络运营平台开设酒店英语等课程……不断优化的开放政策,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爱上中国。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长190.1%。持续发展的中国,正不断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连接世界,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新机遇。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各项便利化举措落实落地,外籍游客纷至沓来,彰显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也反映了各国人民交流交往的热切期盼。今年4月15日起,上海一家企业推出“入境免费半日游”项目——入境游客落地浦东机场后,可在双语导游带领下,花半天时间免费游览上海豫园、外滩、黄浦江等景点。据悉,超过80%的国际旅客在享受落地免签政策的同时,选择参加这一活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回想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地方“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激活开放一池春水。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好发挥入境游的桥梁作用,推动经贸合作、促进民心相通,以包容友好展现中国的开放胸怀和形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今天的中国,景宜人,路畅通,城繁华,村和美,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友好亲切的中国百姓。通过旅游这扇窗,中国与世界相知相交。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包容的气度,为来到中国的友人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近距离观察、体验中国的机会,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将走进世界各国更多人的心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05 版)

联合考古延续中吉文明互鉴千年历史

2024-07-10 10:41:47人民网

Loaded: 100.00%
Current Time 2:07
Duration 2:37
自动播放

“我们的小土堆怎么样了?”

瓦列里·科尔琴科的微信照片一发出,田有前立即发来关切的询问。

田有前是陕西省考古科学院研究馆员,科尔琴科是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照片里,蓝天白云下,杂草和野花铺满山坡。被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土堆”的,是中、哈、吉联合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吉尔吉斯斯坦红河遗址的一部分。

《新唐书》中记载:“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考古学家们相信,1000多年前,红河遗址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繁华一时的新城。

科尔琴科介绍,在红河遗址,出土过中国唐代的“开元通宝”钱币、刻有粟特语的器物,还发现了火祆教徒的墓葬、佛教建筑和基督教徒的墓碑。

“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字路口,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在此交汇融合。”

“除了丝绸之路,还在哪里能做到呢?”科尔琴科这样感叹。

21世纪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吉考古学者们挖掘着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历史,自身也成为新的文化交融的重要参与者。

2018年、2019年、2023年,田有前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同事们3次来到红河遗址,与吉方开展联合考古工作。运用RTK技术,中吉联合考古第一次对整个红河遗址进行了精确测绘。3次发掘清理出房屋建筑基址、围墙遗迹倒塌的土坯砖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少量钱币、铜耳环、铜片等遗物。

“中国同行们远道而来,尊重我们的习俗和文化,探索着吉尔吉斯斯坦和他们自己的过去,正是这种美妙的、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交流,使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科尔琴科说。

在科尔琴科的办公室,他小心翼翼地向人民网记者展示了这些出土的陶片、铜耳环等文物。收纳文物的箱子标签上,标注着中文“红河遗址”,有的标签上写着“记录人:tian”。

红河遗址的尘土下,还埋藏着更多丝绸之路上有待发掘的过往,中吉考古学家间的交流合作也在继续。

今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部的史砚忻博士又和8名同事一同前来,继续围绕遗址内的3号佛教寺院进行考古发掘。这是史砚忻第三年到吉尔吉斯斯坦参加联合考古,随着对红河遗址研究和吉国风土人情了解的持续深入,这里慢慢变成了他“第二故乡”般的存在。

“中国与中亚国家日益紧密的人文交流合作为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机遇。中吉团队的文化背景、学科体系各具特色,通过多个年度的协作、磨合,双方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个人情谊方面,相互之间的认识都在不断加深。”史砚忻说。

(人民网记者 刘慧、徐祥丽、刘宁、褚梦琦、俄布拉依·对山、涂敏、许峥、邓洁、李明琪、阿尔达克)




上一篇:新华社播发四集政论片《解码区域协调发展》
下一篇: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述评之三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