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学习·故事丨顶着凛冽寒风,习主席和哨兵们一起执勤站岗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8-03 08:04:06 | 浏览:1582次 ]
分享到:

2024-08-02 20:11:49人民网

打开祖国版图,人们很难找到这个哨所:

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三角山哨所——因山而得名,海拔千余米,冬季最低零下50摄氏度,长年担负中蒙交界近百公里边境线的守防任务。

2014年1月26日,春节前夕,这里迎来了一位“老兵”。

 2014年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内蒙古边防某团三角山哨所,看望正在执勤的战士。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14年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内蒙古边防某团三角山哨所,看望正在执勤的战士。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他身着迷彩冬训作战服,顶着凛冽的寒风,沿着58级陡峭的台阶,登上哨所。在哨所楼里,他仔细察看执勤设施和内务设置,在观察登记本上签下名字,动情地对执勤哨兵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

这位“老兵”,正是习近平主席。

巡逻官兵们后来才知道,那天清晨,习主席是从北京乘飞机直飞1000多公里来到阿尔山的。他一下飞机,就迎风踏雪驱车赶往边防线。看望慰问巡逻官兵后,他乘车前往三角山哨所。雪野茫茫,山路弯弯,车队辗过冰雪蜿蜒前行。

 2014年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祖国边疆的内蒙古阿尔山,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迎风踏雪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14年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祖国边疆的内蒙古阿尔山,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迎风踏雪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习主席摘下手套,跟我们挨个儿握手。”天气虽冷,但官兵们的心却温暖火热。

这一天,冬日的北疆暖意融融,习近平与哨兵们一起执勤站岗,与士兵们一同打饭用餐,同战士们拉起了家常……

2014年1月26日中午,习近平来到连队食堂,同战士们一起用餐。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14年1月26日中午,习近平来到连队食堂,同战士们一起用餐。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离开三角山边防连的食堂时,习主席夸奖连队伙食很好,勉励炊事班战士:“希望你们不断提高厨艺,让执勤归来的战友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细微之处,体现真情。2014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他身后的书柜里,正摆放着那张在阿尔山慰问巡逻战士的照片。

第二年新春,大家惊喜地收到习主席给全连的回信——“希望同志们着力加强连队全面建设,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在边防落地生根,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连队官兵们牢记使命、坚守战位,连队建设大踏步前进,发生许多可喜变化——

连队不仅新修了巡逻路,还打了水井、建了训练场、配了监控设备……过去大家期盼的事,如今一件件都变成现实。

边关有我,祖国安宁。

习言道|收到习近平回信!“宁波帮”有什么故事?

2024-08-02 20:13:09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日电 8月1日,习近平主席近日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回信公布。

习近平在回信中称,“多年来,你们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

这封回信背后,有一个关于“宁波帮”的故事。

“宁波帮”是一个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概念。

在宁波三江口,矗立着一组“三江送别”的雕像。男人们背上行囊,向家人告别,准备外出闯荡,雕像重现历史上宁波生意郎外出经商“跑码头”的场景。

祖祖辈辈出去闯世界的宁波人从这里出发,几百年间,闯出了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帮”。

更具体地说,近代以来,一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重工兴商,逐渐形成了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他们中涌现出包玉刚、邵逸夫等爱国爱乡知名人士,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被称为“宁波帮”。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负盛名的商帮之一,“宁波帮”人士曾创造了近代史上诸多“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家华商证券交易所、第一家汽车出租公司、第一家房地产公司……

报效桑梓是“宁波帮”鲜明的精神标识。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太了解“宁波帮”,但一定熟悉遍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

过去数十年,以“世界船王”包玉刚、“娱乐业大亨”邵逸夫、“香港富商”李达三等为代表的“宁波帮”人士,积极出资出力,报效祖国,造福家乡,成就一段段佳话。以邵逸夫为例,其对内地公益捐款就超过100亿港元。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宁波帮”发挥着自身独特作用。

40年前的1984年,宁波被列入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当年8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情况汇报时,特别点到了“宁波帮”,他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这句话是在鼓励“宁波帮”帮宁波,更蕴含着把全世界一切爱国力量动员起来建设中国的深意。

20年前的2004年,同样是8月1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指示发表20周年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进一步动员‘宁波帮’和一切关心浙江发展、关心宁波建设的海内外人士,共同创造浙江和宁波的美好未来,为全国大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0年间,一代代“宁波帮”投身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创新创业、捐资助学,接力支持家乡建设、国家发展。

如今,新一代“宁波帮”在更广领域、从更深层次、以更高水平参与到祖国建设中。

以香港“宁波帮”人士为例,近年来,他们助力中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累计捐资近8000万元;他们设立“光明行”等慈善项目,帮助西部地区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们搭建平台,以各种商务和文化活动,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宁波帮”是一个与时偕行的群体,在不同时代中,他们始终将自身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海外“宁波帮”人士有67.7万,分布在159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

习近平今次在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信中勉励他们,“继续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眼下的中国,二十届三中全会刚闭幕不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解这句话,或许可以从习近平曾经提到的一段话切入: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敢为人先、实业报国、回馈社会的“宁波帮”就蕴藏着这种精神。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徐洋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天天学习|一封回信里的桑梓情

2024-08-03 12:14:40央视网

天天学习|一封回信里的桑梓情

近日,习近平主席收到一封包陪庆、曹其镛等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来信。在信中,这些企业家向习主席汇报了他们传承先辈优良传统、积极服务国家发展等情况。

在给这些企业家的回信中,习主席赞誉道:“你们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

尺素来往中,呈现的是一段“家乡,总归望伊好”的桑梓情怀。

“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十元十元带进来,上海末事加小菜;邻舍隔壁分点开,介好老公阿里来……”早在上个世纪,宁波商人就背上行囊,走出宁波、奔往上海、走向世界,重工兴商,逐渐形成了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被称为“宁波帮”。

改革开放后,这个群体持续在世界舞台发声。

1984年8月1日,党中央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一号召极大鼓舞了海内外宁波人。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掀起了帮宁波、兴中国的热潮。

一组数据镌刻着祖籍宁波的海外人士对宁波建设的非凡贡献——

1984年以来,祖籍宁波的海外人士向宁波市捐助2200多个社会公益项目,累计金额超20亿元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宁波投资的侨资企业有8000余家,总投资500多亿美元。

…………

最近这40年来,宁波相继实现了大港梦、大桥梦、高速梦、地铁梦、高铁梦、机场梦、小康梦……这些都离不开一代代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鼎力相助。

在这其中,最早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包玉刚,正是此次给习主席写信的香港企业家包陪庆的父亲。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一所大学成为祖籍宁波的海内外人士造福乡梓的重要见证。

1984年10月,66岁的包玉刚率全家和其他包氏家族成员,回到阔别30余年的家乡。当得知宁波没有大学时,他说:“宁波比香港大10倍,宁波要建宁波人自己的大学。”

回到宁波第三天,包玉刚就答应捐资筹建宁波大学。学校于1985年10月奠基,1986年迎来第一批学生,得到包玉刚、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等祖籍宁波的各界人士的大量捐助。

如今,在宁波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一幢幢由祖籍宁波的各界人士捐赠、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祖籍宁波的各界人士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港资兴建的大学、第一家信托公司等多个“第一”,更热心公益事业,回馈社会,留下一片爱国家、爱家乡的桑梓情。遍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更是邵逸夫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支持的重要见证。

对于祖籍宁波的海内外各界人士,习近平非常关心。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数次与他们畅谈开放发展大计。

2003年9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会见郭鹤年等著名侨领企业家。“各位都是香港的知名人士,有的是浙江的乡贤,一直热心故里,造福桑梓,为家乡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习近平对这些乡贤表示感谢,同时亦提出希望,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参与浙江建设,积极支持浙江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2004年8月1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宁波帮”指示发表2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表示要动员祖籍宁波的各界人士和一切关心浙江发展、关心宁波建设的海内外人士,共同创造浙江和宁波的美好未来。

2006年,在浙江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中,习近平以祖籍宁波的各界人士创下了50个全国第一的骄人业绩为例,赞誉浙江文化精神。

2018年,习近平主席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特别肯定邵逸夫先生对内地公益捐款超过100亿港元的事迹。

人们在宁波市宁波帮博物馆参观首批九位“宁波帮”代表人士的塑像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帮博物馆,市民正在馆内参观。

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宁波帮博物馆内,邵逸夫、谈家桢、卢绪章、董浩云、包玉刚等老一辈宁波籍人士的塑像静静矗立。如今,他们的后人已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在给包陪庆、曹其镛等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回信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殷切期望。

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坐标上,新一代海内外宁波人正传承老一代人的精神,续写新的桑梓故事。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蔡纯琳 鲁杨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文脉华章|盛世修文,习近平心系中华典籍

2024-08-03 12:17:06南方网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的重要课题,而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更是他心目中的“瑰宝”。他亲自批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寄望“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指出典籍收藏和研究的重要性。让我们通过一张长图,回顾总书记关于中华典籍的重要论述。

统筹:李琳 杨格

策划:朱文婷

设计:曹雅琴

校对:陈学德





上一篇:新华全媒+|育外贸新动能 加力吸引外资 持续扩大消费——聚焦商务改革发展成效与进展
下一篇:释放更多积极信号!国务院部署,有两个重要信息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