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
万里河山,生机盎然。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铺展。
护绿增蓝,祖国生态画卷更加美好
远处青山叠翠、绿植茂盛,近处草地上铺着光伏板,几只蜻蜓在轻盈飞舞……很难想象,这个公园似的地方,曾是填埋了江西省南昌市生活垃圾多达24年的“渣山”。
坐落于此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之前是敞开式填埋作业,垃圾裸露、蚊蝇滋生、臭气逸散。当地居民阴佑聪住在离垃圾填埋场两公里外的小区。“以前温度越高,臭味越大。”他说。
2021年,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当地对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渣山”,正源源不断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河道保洁员在位于浙江湖州的太湖罗溇港沿岸清理非法捕鱼地笼网(2024年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在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下,一条条“臭水沟”变成“碧水河”,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擦亮蓝天。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管护人员在滇池打捞杂物(2024年1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守护碧水。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2024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共护家园。2023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是远近闻名的化工重镇,与沿江很多地方一样,也曾面临“化工围江”困局。
面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几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4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贯穿始终。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的灯塔广场(2024年5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近年来,猇亭区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大力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合成生物等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长江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游水域逐浪嬉戏(2024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如今,长江干流水质向好,江豚追逐嬉戏,母亲河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活力。
为了天蓝水碧山河美,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需要统筹部署、协同发力。
7月26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山东东营拍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2024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东营,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这里曾经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光板地,如今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近年来,保护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清理互花米草,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修复大片湿地,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保护区迎来了许多“新住民”,鸟类数量已达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6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正不断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深化改革,重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居民在陕西省富平县石川河国家生态公园内练习秦腔(2024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清晨,陕西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流淙淙,荷花摇曳,鱼群畅游……这悠闲惬意的美景,引得不少行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荒滩沟”。由于上游水库建设,灌区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骤减,河道垃圾也多。“只见石,不见川,下点儿雨就成臭水沟。”64岁的富平县居民陈文平回忆说。
从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系统治理,新建堤防并治理河道。为解决缺水问题,富平县建立石川河生态基流补偿机制,汩汩活水从周边水库和灌区涌入石川河。如今,河滨景观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幸福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换回蓝天常在,淘汰“散乱污”企业,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机动车油品排放标准……打出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转型的“组合拳”。
为守护碧水长流,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新华府小区内,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2024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为留住鸟语花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载入了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守护绿水青山,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
针对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党中央推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
祁连山生态破坏、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违法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和别墅、海南一些地方违规围填海进行开发……这些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转变发展思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
正值暑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意葱茏、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林场职工李成志这几天正忙着接待来来往往的游客。他在林场工作了20多年,曾经和工友们靠伐木为生。随着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当地开始发展旅游业。“今年夏天游客数量相比过往增加不少,职工们人均增收8000多元。”李成志说。
林区还发展黑木耳种植等林下产业,绿水青山真真切切地变为了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经济总量从2012年53.9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
加快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游客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团结鑫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体验苹果采摘(2023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几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的早熟苹果迎来丰收,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
“大家一定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吧?”云南妹子期丽作为直播平台上的“家乡推荐官”,行走在果园里,正向观众讲述家乡昔日矿山变“金山”的故事。
期丽家就在紧邻矿山的乐居村。曾经,经年累月的磷矿开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里成了寸草不生的“秃头山”,滑坡、山洪等灾害和塌陷事故时有发生。
当地动员社会资本探索“矿山复绿+现代苹果示范园”生态修复模式,在废旧矿山上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同时打造馨果书屋、咖啡餐吧等文旅项目,并开展星空露营、山地户外休闲拓展等活动,培育壮大“旅游+”新业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神州大地上,“风”“光”无限好。
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2024年6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一块块光伏板随山地走势连绵起伏,光伏板下青草日渐茂盛,羊群悠闲漫步其间……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是光伏基地也是牧场。这个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以“牧光互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项目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光伏板的铺设减少了风对植被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遏制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趋势。”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伊犁运检中心经理刘永说。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近年来新疆的新能源发展实现“加速跑”。今年上半年,新疆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1408万千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瞄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树立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鲜明导向。
行业领域,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发力:《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部署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实施非化石能源替代、推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聚焦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等。
游客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参观(2023年8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全国各地,美丽中国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在青海,以“生态为纲”的省级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8月1日起施行;在浙江,7月24日施行的《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市区全覆盖;北京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之后,今年还将再添15处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
游客从北京景山上拍摄远处的北海公园(2024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面向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将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文字记者:高敬、胡璐、邹多为、关俏俏、赵珮然、姜辰蓉、袁敏、赵泽辉
海报设计:谢悦
统筹:白纯、戚文娟、周咏缗、王文源、孟洁
科普大篷车 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守望·文化惠民③)
2024-08-15 08:22:56人民日报
图①:同学们在科学课堂上互动学习。
图②:师生们在观看试飞无人机。
图③:科普大篷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
图④:同学们在体验结绳训练项目。以上图片均为陈若天摄数据来源:中国科协
核心阅读
戴着VR眼镜体验仿真场景、操控无人机起飞降落、利用磁场让回形针翩然起舞……流动的科普大篷车,将妙趣横生的科普体验,送到乡村孩子身边,让大家感受科学的魅力。2001年初,随着第一辆科普大篷车从安徽省科技馆驶出,科普活动犹如跳动的音符,谱写出动人的旋律,在广袤田垄阡陌间,点亮乡村孩子们的科学梦。
清晨,不到8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南溪初级中学,校长张宏斌和几位老师已经站在门口等待……听说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团队要来,他们从一周前就开始期待了。
“科普大篷车是学生们最期待的项目之一。我们这里的孩子去科技馆的机会不多,科普大篷车能让孩子们尝试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非常有意义。”张宏斌说。
为了促进科学知识触达乡村,2000年,中国科协推出科普大篷车项目,让“移动科技馆”走到乡村孩子身边。2001年初,安徽省科技馆率先开出了科普大篷车,24年来,科普大篷车累计行驶近25万公里,遍及全省约90个区县、270个乡镇,开展活动约600场次,惠及公众180万人次。
让科技馆动起来,把科普知识送到乡村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区,群山环绕,沟壑相连。
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越过莽莽峻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科普大篷车终于抵达南溪初级中学。车一停稳,工作人员就下车忙碌起来。
校园主干道两侧,团队负责人徐健和同事们将“公共安全”与“人工智能”两个主题的40余件科普展品依次排开,很快,一座小型的“移动科技馆”搭建完成。操场上,两名工作人员开始调试无人机。
“同学们,科普大篷车来啦!”随着校长的一声吆喝,老师们迅速组织各班同学从教室里出来,聚集在刚搭好的“移动科技馆”前。
在“人工智能”主题展区,机械手通过传感器的信号传导,重复着孩子们的动作,引发阵阵惊呼;在无人机表演现场,孩子们纷纷排队,对体验无人机操控跃跃欲试……
“过去,学习科学知识都是以书本为主,这还是我第一次体验和使用科普仪器,感觉很新奇。”七年级学生张晓宇说,他一直对理科感兴趣,科普活动让他更加坚定了努力方向。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看到孩子们的热情不减,徐健和同事打算延长展出时间。“孩子们很兴奋,我们也高兴,‘拖堂’是常态。”徐健笑着说。
今年上半年,徐健带领团队在8个地市开展了31场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受益学生6万余人次。“我们是一支‘科普轻骑兵’,让科技馆动起来,把知识送进村,送到更多孩子面前。”徐健说。
播撒科学的种子,让其更多地生根发芽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呀?我想你了。”在赶往下一所学校的路上,潘薇接到了孩子打来的视频电话,催促她快点回家。
潘薇是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第一代科普工作者,“我们常在外边跑,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是看到乡村的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目前正在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胡峰,就是科普大篷车项目的受益者。
“2006年,我在安庆市大龙山镇永林小学读五年级。一天,科普大篷车来到了我们学校。”胡峰回忆,大篷车里装得满满当当,大大小小有40多个箱子。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件展品前,我往密闭容器内打气,原本静止悬浮在液体中的小球便开始往下沉;按下释放按钮,气体泄出,小球又渐渐浮上来。”胡峰说,一开始,他只觉得很好玩,后来在科普老师的讲解下,他才明白这个实验背后的科学规律。
“后来,爸爸妈妈带我去其他城市,我都会主动要求去科技馆转转。上大学后,我学的也是理工科,并申请了硕博连读。”胡峰说。
“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让其更多地生根发芽,是我们科普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徐健说,一些孩子在科普活动的影响下走上了科研之路,令人欣喜。
目前,胡峰正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模态参数自动化识别和智能损伤诊断方法研究,这是他的第一项个人课题,已发表了5篇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在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健康监测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胡峰说,“我也希望力所能及地加入科普工作中,把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科普大篷车不断升级,科普内容逐渐丰富
在安徽省科技馆新馆的西侧停车场,记者见到了安徽省科技馆设计的全国第一辆科普大篷车。
“它由厢式货车改装而成,车厢长10米,宽2.4米,高2.4米,两侧可以打开用作舞台,里面配有投影机、银幕、影碟机、音响设备等。”当时参与设计的安徽省科技馆工程技术部高级工程师罗斌介绍。
“2000年接到任务后,馆里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进来,夜以继日地奋战。最终,我们花了半年时间设计出第一代科普大篷车。”安徽省科技馆副馆长王睿说,“考虑到这款车体积较大,不方便在山里行驶,2001年下半年,江苏省科技馆以面包车为基础,设计出了体积和装载量较小的第二代科普大篷车。”
而安徽省科技馆现在用的是第三代科普大篷车。“厢体的大小和第一代差不多,但它展开后,展陈面积可达到之前的两倍。”罗斌说,以前,车里的科普展品类型很多,但互不相关。现在,他们开始尝试做主题式展览。“目前,我们馆已经开发了‘探秘电磁’‘公共安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四套主题式展览。”罗斌介绍。
24年间,变化的不只是科普大篷车的车型,配套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科普大篷车一推出就很受欢迎。当时,我们每到一处,就把展品摆出来,照着说明书给大家演示。”潘薇说,“现在,我们的工作内容更多了。”
大篷车走进南溪初级中学那天,孩子们不仅观看了展览,还聆听了“气象生活”科普讲座;在“火箭升空的秘密”“太阳系漫游记”等科学课堂上,他们通过参与制作火箭模型、模拟探索太阳系等活动,对宇宙知识有了更多了解。
“从最初的只有科普展品,到2010年后增设科学课、科学实验等,再到展陈主题展等,团队的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效果也不断提升。”安徽省科技馆馆长方波说,如今,在安徽各级科协和科技馆的共同努力下,一支由36辆大篷车、上百名科普工作者、近千名科普志愿者组成的流动科普队伍已经形成,“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走进更多地方,让更多乡村孩子拥有科学梦想。”
本期统筹:刘涓溪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令人震撼
2024-08-14 20:11:06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厦门8月14日电 题: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令人震撼
中新社记者 龙敏 商永
“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令人震撼。”从美国来到厦门30多年,厦门大学外籍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潘维廉对中国的绿色发展深有感触。
中新社记者近日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简称“厦航”)时,潘维廉作为厦航旅客代表受访,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国绿色发展故事。
8月12日,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在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他眼中的中国绿色发展故事。 中新社记者 龙敏 摄
潘维廉是福建第一位持“中国绿卡”的外国人,是改革开放后福建省的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从遇见厦门到爱上中国,成为中国蓬勃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回忆起1988年刚到厦门时,潘维廉说:“当时道路坑坑洼洼,尘土漫天,天天有断水断电的情况。”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厦门生态环境结出累累硕果。2002年,潘维廉代表厦门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参加“国际花园城市大赛”,倾情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最终,厦门赢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称号。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当时一位评委说,“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么美丽的城市”。
2004年,厦门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潘维廉说,厦门不断证明,经济发展不需要以牺牲绿色为代价。
“如今,美丽的不仅仅是厦门。”潘维廉曾两次自驾环游中国,见证了许多中国的生态“蝶变”。1994年,他用3个月时间绕着中国开了4万多公里,从东部到西部,从海岛到戈壁,从长江到黄河;在内蒙古,汽车几次陷入沙坑,在牧民帮助下才得以脱困。“车子和我都成了黄色,鼻子里、眉毛上也是沙子。当时有些担忧,这里的生态需要多久才能改善?”
2019年,潘维廉再次环游中国,发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他说,1994年的嘉峪关,极目而望尽是黄沙,不见一丝绿色;25年后,到处郁郁葱葱,树木繁茂。
“中国生态治理的决心让人敬佩,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令人震撼。”更令潘维廉高兴的是,绿色发展凝聚了各界共识,许多中国企业和民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走进了千家万户。
“厦航的绿色发展举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展现了一家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如今,潘维廉时常乘坐厦航航班往来于世界各地。他认为,厦航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在中国率先发起“轻装出行”倡议以及发布“绿色账户”,都是非常积极的尝试。
“对于我们旅客来说,选择一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航空公司,不仅践行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享受到环保的旅行体验,而且能获得厦航的一些绿色权益,这无疑会增加对旅客的吸引力。”潘维廉认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个人都参与。
在见证中国奇迹的同时,潘维廉通过写信、出书、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向世界分享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其中就包括厦航的故事,对于全世界实现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完)
改革为人民丨军营村的美丽星空能“卖钱”了!
2024-08-15 12:33:10人民网
“看到满天的星空,真的让我挺震撼的。然后观星体验特别好,小孩子也特别喜欢。”
“这里连星空都能卖钱。”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西北部的军营村,每逢周末假期,都会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此夜观星空。2023年,军营村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
但在过去,由于资源匮乏,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400多亩茶园,人均年收入仅280元左右。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86年。
这年4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辗转来到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
“你们这里最穷的有几户?”见到时任军营村村委会主任高泉国后,习近平直奔主题,并挨家挨户地去拜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后,习近平建议村里多种茶、多种果,发展第三产业,早日脱贫致富。
军营村俯瞰。人民网记者 陈博 摄
种茶,军营村不仅土壤和气候适宜,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但如何种果,村民们却没有经验。为此,习近平联系当地有关部门为军营村提供了一批广西无籽柿树苗,并指示县农办解决了3万元扶贫资金。
渐渐地,军营村的山坡成了柿子林;山间平地种植茶叶的面积也显著提高。军营村的好日子,正如那批柿树苗,在村民的辛勤劳作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对于军营村的发展变化,习近平一直挂念于心。
让高泉国想不到的是,十余年后,已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再次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
得知军营村的茶叶种植面积比1986年多了近5倍,当年那批柿树苗也长成了200亩的柿子林,习近平马上提议:“那咱们去看一下。”
图为云雾缭绕的军营村,群山尽翠,红瓦掩映。厦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山上种着茶,坡上有柿子,习近平很高兴。但看到其他山头光秃秃时,他的神情有了变化。站在柿子树下,习近平说:“多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
“山上戴帽”就是限制人为乱砍滥伐,“山下开发”则是利用当地高山地理条件,发展多种特色生态农业。
图为游客们到军营村七彩池欣赏美景。厦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坚持绿化造林,把绿色资源作为发展资源。在“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指引下,军营村大踏步迈开了种茶、种树的步伐。
经过多年的努力,军营村全村的公益林面积达4100余亩;山下生态化改造6500余亩茶园。绿色资源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资源,军营村的星空营地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
环境美了,人气来了,产业更活了。随着露营、“村晚”、高山自行车赛等特色活动的开展,军营村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13人参与7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