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人民大学成立新学院,命名有深意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16 14:43:19 | 浏览:1447次 ]
分享到:

人民大学成立新学院,命名有深意

据中国人民大学网站消息,9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吴玉章学院揭牌仪式,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吴玉章学院以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奋斗者、新型文教事业的坚定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命名,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底色,以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动力,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使命,致力于建立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家战略人才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与重大需求储备战略人才力量,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

吴玉章学院始终践行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劳模精神、英模精神、时代楷模等凝铸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领导力为中心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统筹配置优质资源、重塑课程体系,面向在校学生开设非学位项目,面向长期扎根各行各业一线的杰出人才开展研究生学历教育,积极打造国家战略人才的领导力训练基地与学习成长根据地,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引领性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4-09-16 19:36:44新华社

Loaded: 44.67%
Current Time 0:44
Duration 3:05
自动播放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母亲河的未来深远谋划。

9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同正在黄河岸边休闲旅游的市民、游客亲切交流。

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时,同在场的干部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时,同在场的干部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总书记站在桥上,凝望着滚滚黄河水,神色凝重。

忧心黄河之病,着眼黄河之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母亲河的“健康”问题。

5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甘肃考察时明确提出:“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那次考察后不到一个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在那里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肩负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重任。36岁的牧民更尕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更尕的家被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更尕也成为园区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我们用相机、笔记本记录家乡野生动物、草地情况的变化。平时遇到伤害野生动物等案件,生态管护员会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执法部门。”更尕说。

今年6月,在青海考察期间,听闻当地致力于“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是你们最大的贡献。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经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河的含沙量陡增。

因地制宜、对症开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从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已经“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村民种植的山地苹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说:“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得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临时下车,察看粮食作物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临时下车,察看粮食作物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一路千折百转,黄河在此处汇入茫茫渤海。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

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守护母亲河,一系列制度规划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保护母亲河擘画长远蓝图;黄河保护法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明确具体发力方向……

守护母亲河,一系列切实举措落地见效——开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等系列行动;实施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补上城市环境治理设施短板,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金秋时节,天气渐凉。甘肃兰州的摄影爱好者刘延治等待着与大天鹅一年一度的“约定”——近年来,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都有二三十只大天鹅飞来在三河口天鹅滩越冬。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三河口是黄河及其支流的汇流之处。近年来,当地综合施策使黄河水质稳定提升,也让大天鹅有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鸟儿的选择,正是黄河流域生态逐渐向好的见证。

近年来,黄河水质更好了,2023年黄河干流全线已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黄河两岸更绿了,流域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野生动物更多了,雪豹、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73种。

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上下,正在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

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素来“多淤、多决、多徙”。千百年来,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祈盼。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深知黄河治理之难,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保障黄河安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谋划着黄河长治久安的宏伟蓝图。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河南,正好位于黄河的“豆腐腰”部位,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乡的黄河岸边,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事前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座谈会前一天,总书记走进黄河博物馆,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

在临河广场观景平台,眺望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的巨大成就,也为黄河的治理敲响警钟,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

2021年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20日下午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1年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20日下午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1年10月,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

察看河道水情,详细询问径流量、输沙量……当听到黄河秋汛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点头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随后,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滩区安全建设。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调水调沙,是破解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和洪水风险相伴难题的一个关键举措。

今年是实施黄河调水调沙第23年。据监测,通过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河床有明显下降,行洪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

进入数字时代,黄河流域各地加快了数字水利发展,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等现代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支撑了水旱灾害防御等科学决策,守护着黄河安澜。

“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黄河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面对黄河沿线发展之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

发展水平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长久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矛盾纠葛。诸多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究竟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行遍沿黄九省区,一路调研思索。

“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要“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革除弊病,良好生态为高质量发展筑基——

盐,贯穿了山西运城发展的主线。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撑起了黄河边上一座人文商业重镇。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加速,运城开始生产化工产品。污染加重、过度开采等弊病随之而来。

“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说。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盐运之城”拥抱新的发展契机。2020年9月,运城市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老旧工业厂房被改造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盐湖生态修复如火如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

运城的转型发展,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希冀:“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南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85家、绿色工业园区13个;甘肃围绕黄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愈加鲜明的底色。

苦练内功,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从古至今,河套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保障着当地农业繁荣不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仔细端详7级灌排体系。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多泥沙状态下自流测水的难题,他们已经研发解决了,“下一步还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看到灌渠建设,我很感慨,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今天,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灌区完全依赖人工传递记录水情信息的时代一去不返,实现了水情联合、实时、精确监测调度。

又何止是河套!青海塔拉滩,绵延的光伏板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山东渤海之滨,多项自动化技术助力码头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上中下游,内陆沿海,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案例数不胜数。

“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沿黄省区不断向新笃行。

优化机制,政策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黄河,水量不及长江的十分之一。千百年来,她滋润千里沃野,却也面临缺水难题。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在得知自治区与同处黄河流域的四川阿坝签订跨省区水权交易时,他饶有兴致,鼓励积极探索、规范推进。

2023年11月,宁夏以1800万元的价格,购得四川省3年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支援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产。

如今,首批500万立方米黄河水已经输送到宁夏。这一举措对全国省际层面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机制到位,“远水”也能解“近渴”;政策优化,沿黄发展有依托。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摸清黄河文化遗产底数、加强文化阐释研究、实施一批保护性项目,沿黄地区着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内涵,以厚重的黄河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类重点功能区,构建起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空间骨架。

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

焦裕禄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红旗渠精神……滔滔黄河,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Loaded: 4.52%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10:04
自动播放

在刚刚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在沿黄各省区人民中激发磅礴的奋进力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沿黄各省区人民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黄河两岸必将铺展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文字记者:齐中熙、高敬、胡璐、魏弘毅

视频记者:尚昆仑、杨琳、李小波、卢书剑、杜笑微

统筹:张爱芳、金小茜、郭昱、方思贤、冯筱晴

绿色服贸,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走进服贸会)

2024-09-16 08:56:59人民网

废弃塑料餐盒变废为宝、高价值再生制品琳琅满目、“以竹代塑”助力零碳绿色生活……置身2024年服贸会展馆,绿色低碳气息扑面而来。从展览展示到会议论坛,绿色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层出不穷,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为美好生活添彩,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低碳出行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在美团展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骑行路线吸引不少观众驻足,骑美团单车,在模拟的前门大街沉浸式观赏中轴线美景、品特色美食,成为独特的展台互动方式。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美团数据显示,7月以来,“中轴线”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大幅增长,“骑行中轴线”成为不少市民与游客的新时尚。在展台现场,众多的餐饮老字号、星级餐厅,成为观展人群“骑行打卡”的热点。

适度、节约的理念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美团展台公益展区,美团联合东华大学展示废旧餐盒再生制成的速干T恤、首款碳中和文具套装等,吸引不少人关注。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回收的废旧塑料餐盒运往再生处理工厂,经过深度清洗、熔融造粒等环节后被加工成诸多“绿色”产品。截至今年8月底,美团“青山计划”已在20个省份22个城市落地规模化垃圾分类及餐盒回收项目,累计回收约2.2万吨塑料餐盒,助力减碳约3.4万吨。

在服贸会现场,不只是绿色消费蔚然成风,绿色生产也成为主流。

在首钢园四高炉一号展馆,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环境服务专题展区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应对气候贸易碳管理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超低能耗建筑与绿色家装一体化技术、高效智能控制节能环保燃烧技术……走进绿色新质生产力科技集群展厅,一系列绿色科技产品与服务吸引许多人驻足观看。

本届服贸会主题论坛更加突出绿色经济,推动产业创新。其中,第三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探讨生态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相关话题;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以“气候贸易碳关税与绿色竞争力”为主题,签署了“北京零碳园区”试点规划与实施伙伴计划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6日 02 版)

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之四丨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024-09-15 14:36:03新华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指导我国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决定》中提出的“七个聚焦”改革目标,新华网思客推出“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深入探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改革要求。《决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本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在广州市荔湾区的南源街道长者饭堂内,老年人在用餐(2024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广州市荔湾区的南源街道长者饭堂内,老年人在用餐(2024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网思客:三中全会《决定》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如何理解其重要意义?

李志明: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全篇,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对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这一战略定位和战略部署,具有如下重大意义:

一是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政党属性决定了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同样,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系统部署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了党的初心宗旨,诠释和回答了“为了谁”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命题。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的南江路农贸市场。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的南江路农贸市场。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属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质属性和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导向,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

三是为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工作提供了原则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提过高的目标,不搞过头的保障,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工作的基本方略。

新华网思客:“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何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李志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内含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实践要求。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8月22日拍摄的苏州强胜路接312国道工程沥青路面摊铺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8月22日拍摄的苏州强胜路接312国道工程沥青路面摊铺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尽力而为是负责态度,量力而行是科学精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力而为,就是强调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把更多的政府工作精力投入到民生领域,努力建设服务型、民生型政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民生投入是纯消费”、民生“光投入不产出”的错误看法。事实上,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主要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收获的将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就业质量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后顾之忧的缓解、健康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巨大需求和持久动力。

量力而行,就是强调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有多大能力解决多大问题”的原则,从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合理确定民生工作目标。这既是资源和能力约束的客观要求,也是民生刚性增长规律下我们应当做出的理性选择。如果我们在推进民生建设时不管不顾,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将造成工作的被动,还可能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在确定民生建设目标和标准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向发达国家看齐,向福利国家看齐,而应该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循序渐进,不作过度承诺,不做超越发展阶段和财力水平的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新华网思客:为何要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志明:《决定》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着力点。“普惠性”强调保障对象的普遍性。“基础性”强调以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为保障内容。“兜底性”强调政府主要承担兜底保障责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是在结合我国国情、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点的创新,指引我们既要着眼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扩大民生保障对象、丰富民生保障内容、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又要结合实际,把着力点放在兜底线、保基本、促公平上,确保相关改革举措可持续,避免“大包大揽”和过度福利化。

9月4日,医务人员(左)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了解老年人的健康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4日,医务人员(左)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了解老年人的健康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努力分好“蛋糕”,坚持全覆盖、强调保基本、突出兜底线,集中精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推进民生保障事业持续发展。

新华网思客:如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李志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深入把握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根本在于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二是着力化解好结构性就业矛盾。这就要求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在“职引未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天津师范大学专场双选会上,学生现场求职(2024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职引未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天津师范大学专场双选会上,学生现场求职(2024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三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群等重点就业群体,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稳住重点就业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以点带面稳定就业大局。

四是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五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





上一篇:透过家书看家风传承·爱国情 |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下一篇:一见·这项工作,总书记要求持之以恒抓下去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