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透过家书看家风传承·爱国情 |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17 12:15:58 | 浏览:1425次 ]
分享到:

家书,尺素传情、片纸千钧,在熟悉的话语中传递着人生经验,化育了家庭品格。

“天下之本在家”。中秋佳节,团圆时分,让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写过的、提过的一封封动人家书中,感受绵长的温情,汲取前行的力量。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父亲习仲勋88岁生日时,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公务繁忙,无法面祝寿辰,于是写了一封拜寿信。

习近平给父亲习仲勋88周岁生日的贺信。(图源:《习仲勋纪念文集》)

习近平给父亲习仲勋88周岁生日的贺信。(图源:《习仲勋纪念文集》)

习近平同志写道:“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1978年,习近平与习仲勋在海南

1978年,习近平与习仲勋在海南

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深受父母和红色家风的影响。他曾在多个场合忆起,小时候母亲讲“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早年间,习近平同志曾深情说道,愿意在任何地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有诺必践、言之必行:在梁家河,他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正定,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9个县;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他的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不避寒暑、不辞辛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爱国“公开课”,并身体力行地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化作为国为民的生动实践。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今天的团圆幸福,离不开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

“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这些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家书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幼子的绝笔信令人动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到了这封家书,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发出“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谈及这封家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年代,生死考验少了,但考验也无处不在,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在心。

“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分)子的责任,同心奋斗,挽救危亡”“闻灾情谁不忧心……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来自过去一百多年间海外游子寄回的特殊家书——“侨批”。

2020年10月13日,在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提起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动容:“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几千年来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将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凝聚起家国一心的磅礴力量。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总书记勉励大家,去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策 划:田俊荣、刘晓鹏、杨学博、姜赟

统 筹:李翔

文 字:王威、岳小乔

编 辑:林小溪、王萍萍

校 检:马原、吴玥

总书记甘陕行|记者手记:践青山之诺,成大河之治

2024-09-17 08:34:08新华社

入太行,进潼关,溯渭河,列车驰过八百里秦川,穿越连绵起伏的秦岭陇山。

车窗外,沟壑纵横的塬梁峁川,每一道褶皱俨然岁月的纹路,每一座山峁仿佛历史的沉积,在这浑厚壮阔的山水之间,有中华文明大气磅礴的开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甘肃考察,擘画大河之治。

11日下午,兰州,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总书记走上“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凭栏远眺,驻足凝思。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从世界屋脊滔滔而下的黄河水,急湍若奔、浪涌万叠。“黄河水多么磅礴、有气势。”总书记有感而发。

逝者如斯夫。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整整5年。

2019年9月,黄河中游,河南郑州,总书记望着黄河深沉地流过中原大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何等壮观,如今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保持黄河不断流。”

2021年10月,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总书记感叹:“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清、民族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多次深入沿黄省区考察,深刻思考治黄和治国的紧密关联,深远谋划黄河安澜的长久之策。九曲黄河,呼吸顺畅起来,长风浩荡起来。

栉风沐雨的百年中山桥,见证着新时代的母亲河之变。

白塔山绿意葱茏,岸边垂柳摇曳,水上飞鸟翔集,一条绵延百余里的“黄河风情线”,成为金城新名片和百姓的乐园。

中山桥畔的亲水平台,不少市民游客正在休闲娱乐,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河滨绿道走来,兴奋围拢上来。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是黄河的儿女。中国一方面要把经济搞上去,一方面要把生态保护好,这两件事情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总书记的一番话,说到了大家伙儿的心坎上。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的时候,我们异口同声都说‘就是金山银山’。”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市民陈旭方,有着真切的感触。

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总书记牵挂的,就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缺水。陇中自古苦瘠甲天下,水资源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束缚。“引洮河水,解陇中渴”,是几代人的夙愿。

11日上午,在天水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听取了甘肃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真切地回忆起2013年初来施工现场考察、指导解决施工难题的情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在陕北插队时,青年习近平就有过挖井窖、喝含氟水的经历。上世纪末,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踏上西海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什么叫水贵如油。在他的推动下,井窖成为福建对口帮扶的一项重要工程,一口口机井水窖被当地人称为“活命井”。

记者采访中,当陇中老一辈人谈起当年挨渴的日子,也不禁令人动容:“家里的水桶上了全家唯一的锁”“早晨孩子们站成一排,妈妈含口水一喷,就算洗了脸”“引洮人看到清澈的洮河水,一头扎下去,生平第一次酣畅淋漓地洗了个澡”……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11年前,在定西市渭源县的引洮供水工程建设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8个字,掷地有声。

如今,听闻这项世纪“解渴”工程进展顺利,甘甜的洮河水惠及近600万群众,总书记十分欣慰:

“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解了燃眉之急。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

水带来了绿意,带来了希望。

秋风生渭水,黄土地上的苹果红了。汽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放眼望去,一级级山台地上,行行果树整齐排列,色泽浓红、五棱突出的花牛苹果缀满枝头。

果林里,董桂红和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见到总书记格外激动,“总书记拿起一个我们摘下的大苹果,问起果园里的事、家里的事,能赚多少钱,孩子怎么样,大家心里暖暖的。我说的方言,总书记能听懂。”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五月疏果、六月套袋、七月除草、八月施肥、九月摘果……一年中有近10个月,董桂红都与花牛苹果在一起。她笑着说,现在只要踏实肯干,生活总能搞得好。

西北农民质朴腼腆的笑容,在火红苹果之间那么的甜。从这些平凡的“黄河儿女”身上,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和这条大河的力量。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此行西北,从关中到陇原,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所及,一路追溯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

天水伏羲庙,古柏森森,文明肇启的人文始祖凝结最深沉的认同。总书记殷殷叮嘱:“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麦积山中,千年雕塑的瑰宝历经风雨,栩栩如生。总书记感慨系之:“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南依巍巍秦岭,北望滔滔渭水,周秦气象,汉唐风韵,多少兴衰更替,多少文明传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伫立于何尊前,总书记久久凝思。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三千多年前,“中国”二字被铭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曾深埋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都以它为名。“中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溯古言今:“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张研

学习新语|中秋佳节,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

2024-09-17 08:32:45新华社

策划:王浩程

设计:潘红宇

记者:张宋红 马丽娟 唐紫宸

微博微信好友朋友圈QQ空间

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之五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指导我国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决定》中提出的“七个聚焦”改革目标,新华网思客推出“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深入探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改革要求。《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本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韩融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这是8月23日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拍摄的黄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新华网思客: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怎样的意义?

韩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有没有”“好不好”“全面不全面”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以改革攻坚之力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仍存在短板弱项,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仍有堵点难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党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8月14日,小朋友在青岛崂山区石老人海水浴场健身游乐区玩耍。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新华网思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需要从哪些方面推进

韩融:《决定》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涉及多区域、多主体、多部门,涉及到当代人和未来人,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从单一分散到综合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当前,环境治理仍存在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晰、运行机制不顺畅、监管效率和质量偏低的问题,多头、分散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未来一是要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提升环境系统性治理水平。《决定》提出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落实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建立部门与区域间相互协作、水域和陆域共同治理的机制,改变行政条块分割对生态治理与保护工作开展的不利影响。二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使不同领域改革举措和节奏保持协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涉及机构改革、职责调整和治理方式等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各地落实改革行动的统筹;研究出台指导性意见,以解决实践中政策交叉、编制管理、干部培养使用等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寻求制度成本和制度效率的动态平衡。生态环境是公共资源,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其治理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需要政府提供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需要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企业、民众之间形成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目标是完成从0到1的制度建设、填补制度空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制度供给、降低制度成本为目标,从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角度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有效政策着力点。从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绿电、绿证等机制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覆盖范围均不相同,四个市场在不同的市场监管主体下独立运行。2022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引。首先,要通过顶层设计和加强监管解决市场规则不统一问题。其次,要通过引入拍卖机制和发展绿色金融解决市场属性未充分激活的问题。下一步,可从理念转变、政策优化以及动力转换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地方发展摆脱“输血”依赖、激活“造血”功能,促使生态增收进一步放大。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位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的古城湾人工湿地内的野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任玮 摄

第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年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双碳”战略决策的过程,也是气候风险逐步降低、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系统的舒适性逐步提升的过程。可以说,“双碳”是实现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是促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视挑战为机遇、以重点带全局、变转型为转机,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双碳”政策落地、以差异化治理优化“双碳”管理体系、以系统思维提升“双碳”管理效能,把“双碳”作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性任务来推动和落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华网思客: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韩融:《决定》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以产业结构、能源、交通、城乡建设、消费模式等领域绿色转型为着力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比如,生态保护治理属于典型的公共事务,提供的是全国受益的纯公共性生态产品,地方政府和人民在湖泊等自然资源保护治理过程中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资源和环境保护收益与付出相比明显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要求在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因此,从思想上要破除发展和保护二元对立的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路径上要破除对原有高能耗高排放模式的路径依赖,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

新华网思客: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韩融:《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打通转化通道、创新转化机制、实现造血功能。

7月25日,科研人员在若尔盖日干乔湿地一处试验平台采取气体样本。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一是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各地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所划定的国土空间类型,明确发展目标、选择发展路径。位于生态功能区的地区要把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在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交旅、民族特色产业等,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针对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地区,建议调整考核指标,加大绿色考核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比如,对有些风景名胜区按照普通的县和乡镇的发展指标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经济指标、供电指标、工业指标等与其发展定位矛盾,势必带来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应对其侧重环境保护投入、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指标的考察。

二是协同发力,促使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要切实发挥政府作用。树立正向激励的立法理念、完善法律体系,为“绿水青山”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护盾。因地制宜在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培育发展生态优势产业,探索建立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配套的财税、产业、金融等多种政策工具和收益分配机制。将“三区三线”政策需要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整合起来,从空间上降低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可以从空间整合维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通过建立“生态银行”对碎片化资源集中整合优化,形成优质“资产包”,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实践中,要树立正向激励的立法理念、完善法律体系,为“绿水青山”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护盾态系统保护修复,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做好“土特产”文章;建立健全碳汇交易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 中国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

2024-09-17 10:09:58光明网

光明日报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邱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当地时间9月15日晚,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中国代表团在全部59个项目中,共获得了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和8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

中国选手获得金牌的项目是飞机维修、车身修理、汽车技术、物流与货运代理、砌筑、电气装置、精细木工、油漆与装饰、抹灰与隔墙系统、管道与制暖、制冷与空调、数控铣、建筑金属构造、电子技术、制造团队挑战赛、CAD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自主移动机器人、水处理技术、化学实验室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工业4.0、光电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信息网络布线、商务软件解决方案、云计算、移动应用开发、时装技术、珠宝加工、商品展示技术、3D数字游戏艺术、烘焙、糖艺/西点制作、烹饪(西餐)、美发。其中,数控铣项目实现金牌“五连冠”,砌筑、时装技术等两个项目实现金牌“四连冠”,电气装置、电子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等三个项目实现金牌“三连冠”。

闭幕式上,中国上海作为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地,与法国里昂进行了世界技能大赛会旗交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和上海市市长龚正接过了世界技能大赛会旗,标志着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式进入“中国时间”“上海时段”,上海市呈现了以“技能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精彩文艺表演。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17日 03版)

微博微信好友朋友圈QQ空

能源转型成效显现 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2024-09-18 08:38:32人民网

近年来,绿色低碳产业活力奔涌,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动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8月份,我国规上工业发电量623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月份,规上工业火电由降转增,水电增速回落,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

日前发布的《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能源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推动实施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输配电、风电、光伏、水电等领域实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聚焦大规模设备更新,多地拿出“真金白银”,激励更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广西支持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优质技术改造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青海重点支持使用15年以上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优先支持使用20年以上的住宅老旧电梯实施更新;江苏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开展贷款贴息,针对购置设备金额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贷款,由省级财政贴息1个百分点,设区市统筹再贴息1个百分点,推动降低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改造的贷款成本……

“设备更新行动实施以来,成效持续显现,有力拉动投资增长。”业内专家表示,针对部分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达不到项目申报门槛等问题,新的支持举措还在推出,有望激励更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

在一系列惠企政策的带动下,一大批工业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在重庆,西部科学城投用了一个超级充电站,可满足180台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40台换电重型卡车循环换电;在山东潍坊,一台台智能化、大马力农机具,装车转运发往全国各地;在黑龙江哈尔滨,某电机厂启动零碳工厂创建计划,地区各行各业争先转型,2025年有望实现“碳中和”目标……

“新设备替换旧设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还有助于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业内专家表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期,工业企业设备更新速度提升,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4月至7月,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5.3%,较3月份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5.8%,较3月份提高6.8个百分点。

“支持设备更新换代的政策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企业设备更新力度不断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进展积极,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进入更多居民的日常生活。”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就是要一手抓区域协调发展,一手抓区域协同转型,目的是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也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点,下一步将持续降低产品能耗和碳足迹水平,鼓励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标准规范。

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2024-09-18 08:40:13中国经济网

科技进步依靠人才。当前,如何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值得研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23年8月份,为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对党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的规定和安排。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在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大胆使用、加强培养、做好服务保障等方面深入推进,实施了一系列深刻而全面的改革。

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呈现出日益繁荣之势,队伍不断壮大,作用不断凸显,成为科技研发创新的生力军,在国家各项科研创新重大项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从“蛟龙”号深海调研,到嫦娥五号高空探月,越来越多青年人成为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的骨干。“中国天眼”FAST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不到45岁;许多重大战略科技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也要看到,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论资排辈、圈子文化等现象依然存在,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技人才资助不够,青年科技人才待遇偏低等。对此,应多措并举。

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科研业务费用,提升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加强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和多元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在各级评审库和学术组织中扩大中青年科技人才比例;组织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拓宽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还需多方协力。企业应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以事业激励人才,确保青年科技人才有着良好科研环境。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青年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要不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充分给予其施展抱负的舞台,营造良好科研氛围;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支持,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重要岗位当主角。地方政府要协助解决青年科技人才购房、就医、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问题,保障其安身、安心、安业。社会各界应对青年科技人才给予关注和尊重,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攀)






上一篇:透过家书看家风传承·赤子心|“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下一篇:人民大学成立新学院,命名有深意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