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推出《看中国》特别策划,让我们跟着人民领袖一起致敬可亲可敬的人民,礼赞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2024年6月,一张长城与“中国尊”的合影刷屏社交网络。
蓝天映衬之下,相隔百里之遥,古老的万里长城与现代的摩天大楼惊艳同框。古今交织的风采,跨越山峦与平原的“相逢”,令人为之惊叹。
从长城上远眺,北京中央商务区清晰可见。(摄影:鲁梦晗 王佰龙)
翔实的环境监测数据,为这一场景作了生动注脚:2023年,北京PM2.5的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已连续三年稳定达标。与2013年相比,北京PM2.5的年均浓度值下降了64.2%。
“环保党中央一直很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着飞速发展、巨大变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同委员们聊起他小时候的北京城:“经常刮沙尘暴。春天戴口罩,摘下来一层灰。出门一天,家里地上一层土。那会儿不是PM2.5,是PM250!”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的“元凶”之一。2012年,“PM2.5”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十多年前,大气污染防治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冬天雾霾最严重时,白天能见度不足几十米,中小学停课,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封闭……雾霾成为人民群众面临的“心肺之患”,同时也是我国环境治理的头号难题。
2013年春节前夕,在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的工梯下到20多米深的地下作业平台,看望慰问一线劳动者。在这里,总书记谈起北京的雾霾天气。他说:“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前一段出现的雾霾天气,对市民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治理雾霾天气要多管齐下,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治理大气污染倾注了大量心血。
有人说,空气质量有时候是靠天吃饭。总书记态度坚定:“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
在总书记看来,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他主张聚焦问题抓要害、找准病根开药方。他强调,环境问题,说到底,根子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上。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犹记得,十年前的那个秋天,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美丽的蓝天令人心旷神怡。当时曾有人断言,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回应:“这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短暂蓝天,未来北京将会有持久的蓝天。”
国外一些观察者认为,治理大气污染这件事“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变的事”。然而,在我国坚持不懈的治理中,雾霾逐渐散去,蓝天愈发常见,治污攻坚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考察。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构建起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方案》明确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以改革之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始施行。在百姓对蓝天白云的期待中,这部三易其稿的法律从修订前的七章66条,扩展到八章129条,条文数量增加了近一倍。
十多年来,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再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三个“大气十条”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走向深入。
告别偏煤的能源结构、偏重的产业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全国各地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时间是最大的变量,也是最为公正的记录者。
今日中国,“APEC蓝”已成为常态。
2024年7月1日,成都天气晴好,远处雪山清晰可见。
在北京,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滑雪运动员腾空翻转的背景是北京碧蓝的天空,“冬奥蓝”成为冬奥会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河北,石家庄市民王汝春持续10年拍摄“天空日记”,用3600余张天空照片记录写在蓝天上的“民生答卷”。
2013年至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引起人们的共鸣。他说:“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而且,不要光批评、指手画脚,而是真正行动、干起来。”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APEC蓝”“冬奥蓝”到“常态蓝”,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新图景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习近平总书记却着眼更长远、更可持续的未来,他指出,这件事做得“还远远不够。任重道远,现在还是要继续抓好”。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编 辑丨刘禛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李丹 孙晓媛 宋春燕 闫田田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这是中国人的日记,这是日记里的中国!
2024-10-05 17:18:06人民日报客户端
翻开一本日记
就像走进一段人生
这是中国人的日记
这是日记里的中国
1949年10月1日
一个叫喻世长的年轻人
正在北京大学担任助教
这一天,他拿着两个馒头、一个大梨匆匆赶路
喻世长兴奋地在日记里记录下
这万家欢腾的一天
1949年10月1日
我第一次参加全市性的大规模的行动,开会提灯游行。拿了两个馒头一个大梨,母亲问,不拿伞吗?我说人多没法拿,就走了。
看不见天安门伟人们的动作,只从广播里听见彼此问候与狂欢的声音。
万家欢腾的日子——新中国诞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53年
20岁的志愿军战士顾云霖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失去了他的战友
当天的日记里
他记录下了战友滕学臣
生命最后的时刻
1953年元月二十日
滕学臣同志下三营检查线路,不幸被敌机炸死。临终前要求加入共青团,并要求不要通知其家里,可寄信安慰说,在朝鲜很好。
1964年
时任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的李旭阁
在日记里记录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
自己紧张又激动的心情
1964年10月16日
核科学家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等一批人在零时前几分钟,走进了观察所的掩体里……
倒计时秒表在嚓嚓作响,我的心已禁不住一阵紧张跳动……只听一声起爆口令,死寂的戈壁滩上遽然掠过一片耀眼的白光……
1977年,山东考生李爱华参加了
那场冬日里的高考
作文的题目是《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也成为无数考生
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1977年12月9日
清晨,天上还闪烁着点点星光,我飞快地蹬着车子,向着东方的考点进发,去参加今年的高考。
入考场了,坐在编好号码的座位上,我的心“突突”地跳得很厉害。上午考了语文,作文的题目是《难忘的一天》。
李爱华,1977年为高考考生,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1984年,中国女排夺冠
郎平一夜未眠
在日记里记录下一场
“无所畏惧”的战斗
1984年8月8日
胜利了!胜利了!是梦?是梦?这是梦吗?!不知多少回,我自己问自己,整整一宿,未能入眠……
站在球场上的中国队告诉人们,她们无所畏惧!
1998年
抗洪救灾一线摄影记者于文国
写下“抗洪日记”
1998年8月10日
武警战士和红军团战士一次次地跳入水中挽起手臂组成人墙,用血肉之躯挡住沙袋的流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张雅棉
在日记中记录下那场盛大的开幕式
那一天,她难以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汇
形容自己的心情
2008年8月8日
高兴、激动、幸福、自豪、骄傲……这些词语已经不足以表达人们的心情。
整个空间里只剩下绚丽的北京和盛大的开幕式。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论坛、QQ空间、博客
微博、朋友圈、短视频……
中国人的日记也走向了数字化
2003年,李桢成为了
第一批开网店的人
她的开店思路写在互联网论坛上
2018年10月23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华杰
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心情
2024年,在巴黎奥运赛场上
夺得金牌后
潘展乐在微博上写道:
“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迁
令人眼花缭乱
但总有些朴素、真诚、坚定的人生
给我们带来感动
“时代楷模”黄文秀
曾写下一本驻村日记
日记里有一张
手绘的百坭村贫困户分布图
“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烈士陈祥榕曾在日记里写道:
“作为一名边防部队的军人
但是长期守在二线,一直憧憬着一线
这次行动不但是一次机会
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
陈祥榕侄女朗读陈祥榕日记
不同字体的年月日
编织出了时间的脉络
记录着我们如何一路走来
也启示着我们走向何处
见证历史、参与历史、创造历史
这是中国人写下的日记
这是日记里的中国
人民论坛网评|以奋斗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2024-10-05 12:00:08人民论坛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我们当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学习和传承好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缅怀英烈、致敬英雄,争做不懈奋斗者。
75年筚路蓝缕,75年砥砺前行。在新中国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中,闪耀着无数个响亮的名字,雷锋、王杰、焦裕禄、杜富国……在这些英雄模范身上,展现的是“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勇毅,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唤,是“你若生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的承诺,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正是因为有永续奋斗精神的强大支撑,所以才有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有了“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深情告白,有了“平视世界”的从容自信,有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的战略定力。新征程上,我们就是要向英雄模范学习,争做不懈奋斗者。
向英雄模范学习,当胸怀强国之志。投身强国建设,我们要像英雄模范那样,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传承前辈英雄模范忠心爱国、矢志报国的精神品格,坚定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激情,立足本职岗位,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向英雄模范学习,当锤炼强国之技。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科技、人才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断提升“七种能力”“八种本领”。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
向英雄模范学习,当勇建强国之功。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每个人都要发挥螺丝钉作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笃定不论身在何方、处在什么岗位,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坚实信念,主动作为、苦干实干,努力把在岗位上奋斗的涓滴之力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大潮。要将奋斗精神融入岗位、融入日常,做到俯下身子务实干、甩开膀子全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靠真抓实干成就美好未来,用实际行动奏响“盛世华诞 强国有我”的最强音。(方建中)
时光相册丨从千篇一律到我型我秀——跟着新华社镜头看服饰变迁
2024-10-05 17:22:45新华社
编者按: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京开展。展览精选近500张珍贵照片,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时光相册”栏目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新中国成立75年来
中国人的服饰变迁
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的变迁
拼版照片:上图为1957年,天津市缝纫供销社职工在用旧大褂改制当时女性流行的服装——“布拉吉”;下图为2019年6月20日,天津工业大学针织与针织服装系教师在学校教室利用服装企业废弃的旧面料进行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们主要穿着
以蓝、灰、黑、白为主色调的朴素装束
195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衣着朴素的机关女干部们。
1956年7月14日,在吉林长春“一汽”首批解放牌卡车下线的仪式上,身穿花衣裙的姑娘与身着白衬衫的男青年们站在车上。
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女工在试穿“布拉吉”。
1959年11月5日,在北京参加全国群英大会轻工业系统先进经验交流会的“巧裁缝”在交流剪裁中山装的经验。
1964年3月8日,北京举行庆祝“三八”杯女子长跑接力比赛,场边身穿军大衣的女青年们观看比赛。
1974年,北京东四人民市场内的确良展销专柜一角。
改革开放后
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
单调的款式
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
1979年3月19日,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服装表演。
这一时期
“的确良”、喇叭裤、牛仔裤
蝙蝠衫、西装等
开始流行
1987年,北京顺义一家服装店内,顾客在试穿新西装。
这是1987年拍摄的天津市服装七厂的职工们在试穿出口的牛仔裤。在20世纪80年代,紧身牛仔裤已成为时尚青年的潮流单品。
1991年9月,一名身着超短裙的女孩走在大连街头。
1994年2月16日,一名女士在北京街头整理喇叭裤。
进入21世纪
中国人的衣着消费
和审美追求更加多元化
个性化、时尚化成为趋势
2000年10月11日,陕西韩城党家村,几名女士展示用自家织的土布制作的时装。
2005年4月5日,两名身着吊带裙的女青年走在山东济南泉城广场上。
2008年12月,在湖北宜昌街头,三名时尚女孩在逛街。
2018年2月13日,一名身穿花裙的游客在海南三亚海边嬉浪。
近年来
唐装、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
也逐渐从特殊场合走向日常生活
2020年3月26日,在四川雅安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一名身着汉服的小女孩走在鲜花盛开的桃树下。
2023年5月30日,顾客在上海市“龙凤旗袍”门店挑选旗袍。
2024年2月13日,两个身穿新中式上衣和马面裙的女孩在福建武夷山宋街集市游玩。
这些服饰
不仅满足了群众的多元需求
彰显了人们的个性风采
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从单调简洁到多彩纷呈
衣着变化背后
是与日俱增的国家进步和人民自信
摄影:梁一丁 杨溥涛 袁苓 胡伟
姜智 黄景达 郑书福 杜捷 丁补天
张小龙 刘卫兵 任勇 陈文武
岳月伟 王曦 王翔 陈颖
制作:邵泽东 张铖
中经评论:深耕“希望的田野”,端稳“中国饭碗”
2024-10-05 12:00:47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深耕“希望的田野”,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国饭碗”也将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金秋时节,田畴沃野,稻菽飘香……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亿万农民的脸上。
谈起丰收,离不开“粮食安全”这四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年产量仅2000多亿斤。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5亿人吃不饱”到“进入新时代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看人均,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看品质,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好好珍惜。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从战略上看。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毋庸置疑,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增产难度大并存,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为此,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就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一步落实到位。几年前,笔者曾走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田间地头,探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梨树县与科研院所合作,经过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黑土层,形成了“梨树模式”。近年来,当地实现农业高产、农民致富,证明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正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还要看到,连年丰收得益于广大农民的努力和奋斗。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耕耘,才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下一步,要继续从农民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比如,在聚焦产业就业、发力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各地不妨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相信,深耕“希望的田野”,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国饭碗”也将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海外看中国|“每次到中国都有新惊喜、新收获”——访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席黄振威
2024-10-05 17:29:22新华网
新华社吉隆坡10月5日电 题:“每次到中国都有新惊喜、新收获”——访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席黄振威
新华社记者毛鹏飞 程一恒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以下简称“马新社”)主席黄振威日前在吉隆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他每次到中国都有新惊喜、新收获,祝愿中国在未来取得更多成功,更加繁荣。
9月13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席黄振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黄振威是马新社历史上首位华裔主席。1994年夏,他曾随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访问中国。近年来,黄振威又多次访华,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马中两国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对马来西亚和中国来说,今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两国迎来建交50周年。今年我访问中国的次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几乎一两个月就去一次,既有公务出行,也有私人旅行。”黄振威说,中国为马来西亚提供免签入境便利,去中国更便捷了,这是他今年访问中国次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下飞机通关时,我不会说中文,也不需要说中文,只要把护照放在机器上,机器就能辨识我来自马来西亚,然后会用马来语发出语音提示:欢迎来到中国……”在中国机场通关入境的这些细节,让黄振威“感到自己非常受欢迎”。
“这会让你不禁感叹,哇,如果我们马来西亚也能有这样的系统就好了。”黄振威说。
黄振威说,他走访过80多个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的铁路网。“中国是高铁覆盖最广泛的国家。”他说,他在中国多次乘坐高铁,体验非常出色。
“谈到飞行汽车,很多人可能认为它不会成为现实。但在中国,我看到了它的原型。”黄振威说,中国在交通科技创新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人惊叹,希望马来西亚与中国在相关领域展开更多合作。“在技术上,我们有很多可以向中方学习的地方。”
黄振威认为,中国取得了许多成就,这是值得中国骄傲的事情。在马中建交50周年之际,期待两国在科技、经贸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增进双方传统友谊。他说,马来西亚地理位置优越,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较好,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前来投资。
住建部:多地看房量、到访量大幅上升,商品房销量增长
记者今天(10月5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了解到,九月底以来,各地陆续出台房地产优化调整措施,市场积极反应。国庆期间,反映购房意愿的看房量、到访量大幅上升,多地商品房销量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市场信心有所恢复。
多地组织各类促销活动
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截至10月4日,已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余个城市,组织开展了金秋促销季、住(房)博会、云展厅、直播看房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商品房促销及同步宣传、政策解读等活动。如湖北、广西等省区组织的全省范围金秋购房促销季活动,哈尔滨、昆明、大同、绍兴、汕头等城市组织了房企荟萃嘉年华、房展会、推介会等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在各地的积极号召组织下,1000余家房企的近2000个项目(楼盘)参加了各地促销,多地售楼处“十一”黄金周不放假、不打烊,开展折扣、优惠券、赠购房权益、限时优惠等多种营销活动。江西上饶、吉安、湖南衡阳等部分三、四线城市开发商启动了返乡置业促销活动,为购房人提供交通费补贴、返乡置业优惠等。
多地看房量、到访量大幅上升
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据开展促销活动的城市普遍反馈,国庆节假期以来,参加促销的大部分项目到访量同比增长50%以上。如10月1日至3日中午,北京市新房带看量较去年同期增加92.5%、认购量提高2倍,二手房带看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04.1%。广州部分楼盘日到访量超过150批,较平时增加200%;据湖南省初步统计,新房带看量环比增长106%、二手房带看量环比增长80%。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四川)初步统计,四川省抽样调查项目到访量较节前平均增加70%,成交转化率较节前平均增加140%。
多地销量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初步统计,9月30日至10月4日,贵州省共销售商品住房13.75万平方米(1187套)、同比增长44.3%,成交金额7.54亿元、同比增长54.2%;黑龙江大庆市销售156套,同比增长254%。国庆首日,山东全省新建商品房网签面积9.38万平方米,同比上涨46.8%。
50多个城市出台本地房地产市场优化政策
据介绍,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于10月1日前调整了住房限购等政策措施的同时,近期重庆、四川、广东、湖北、云南等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省级层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武汉、南昌、合肥、广元等50余个城市也出台了本市房地产市场优化政策。
(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 徐静)
29人参与1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