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一见·从一本书,读懂一张蓝图绘到底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0-19 06:19:58 | 浏览:1545次 ]
分享到:

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

厦门,改革开放之初便被设立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40多年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这里已经发生了当年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鹭岛蝶变,中国改革开放浩荡进程的一个缩影。

何以厦门?何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上,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书——《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于历史纵深处给出答案。

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赴厦门履新,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当此之时,厦门经济特区经过5年建设,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

发展战略,在当时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研究发展战略,则是一项费心费力却难见成效的事。但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这也是他一贯的遵循与坚守。

谋长远,需要一张好的蓝图。

1986年,习近平同志牵头成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教授、实际工作者组成课题组,摸清厦门市情家底,写出几十万字的调查材料;论证,分21个专题研究,历时一年半,不断论证,形成20余万字的战略报告。

这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当时一位参与战略编制的同志说:“别的地方都是做五年计划,习近平同志要做十五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还请来不少国内著名专家参与,这种高瞻远瞩,让厦门的同志印象深刻。”

翻开《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明确提出在厦门建立象屿保税区的具体方案;首次提出“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率先提出“生态位”概念,明确在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穿越时间长河,思想的光芒熠熠生辉。

“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

牢牢把握《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精髓要义,厦门先后制定实施《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促进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2020—2035)》等。截至2023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全市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49.6倍、460.9倍;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增长391.1倍;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11倍。

谋长远之势,也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朴实的话语,蕴含治国之道、强国之策。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抓落实”,从“要不折不扣抓落实”“要雷厉风行抓落实”“要求真务实抓落实”“要敢作善为抓落实”四个方面给出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专门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求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次来到厦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正化为目标、化为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

策划:杜尚泽

撰文:李建广、王洲

编辑:安博文

校检:吴玥

看图学习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总书记对新福建目标提出明确要求

2024-10-18 20:14:18央广网客户端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漳州、厦门等地考察调研,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总书记对福建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勉励福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一起来学习!

总监制:骆红秉

总策划:张军 于锋

监 制:伍刚 王薇

编 辑:田甜

设 计:吕子娴

新央企正式挂牌成立,“一把手”亮相

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

据了解,这家新组建的中央企业将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

从股权结构看,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各占20%,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各占10%。

中国资环集团董事长刘宇介绍,公司成立后,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化重组整合国资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同时发挥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将企业打造成为覆盖多个重点再生资源回收品类,集仓储、加工、配送、以旧换新、标准制定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据了解,中国资环集团将同步设立多家专业化子公司,业务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废钢回收、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废有色金属回收以及废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扶持行业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运营,引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时政新闻眼丨第三次赴安徽考察,习近平为何强调发挥这一优势?

2024-10-19 07:56:06央视新闻

时政新闻眼丨第三次赴安徽考察,习近平为何强调发挥这一优势?

在福建考察后,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北上,来到安徽继续考察行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三次赴安徽考察。

10月17日至18日,总书记先后来到安庆、合肥,深入历史文化街区、科技创新园区等考察调研。这次赴安徽,总书记重点关注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Loaded: 100.00%
Current Time 10:45
Duration 10:45
亲,播放结束了
重播
自动播放

Δ视频:习近平在安徽考察

01

观古巷:“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安徽之行,以文化开篇。

坐落在安庆桐城市城中的六尺巷,宽不过两米,长不过百米,却因为一段“礼让”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和为贵”理念而闻名于世。

△六尺巷。(总台央视记者赵化、彭汉明拍摄)

△六尺巷。(总台央视记者赵化、彭汉明拍摄)

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为官,桐城老宅旁有一块空地,邻居吴氏扩建宅院,欲挤占两家间的空地。家人修书一封送到京城请张英定夺。

张英复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信后,主动将院墙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亦让三尺,让出了这条六尺巷。

一条窄巷,因一个“让”字而天地宽,成为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

△六尺巷口刻有张英“让墙诗”的太湖石。(总台央视记者范学禹拍摄)

△六尺巷口刻有张英“让墙诗”的太湖石。(总台央视记者范学禹拍摄)

△刻有六尺巷介绍的乌石照壁。(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刻有六尺巷介绍的乌石照壁。(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近年来,桐城市弘扬六尺巷“和为贵”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基层治理理念,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

2023年11月,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其中就有“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相关单位代表。

10月17日,总书记在六尺巷考察时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的“懿德流芳”和“礼让”石牌坊。(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总台央广记者马喆拍摄)

△六尺巷的“懿德流芳”和“礼让”石牌坊。(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总台央广记者马喆拍摄)

桐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孕育出清代文坛著名的古文流派“桐城派”,享有“文都”之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从古至今,桐城名家辈出。

在六尺巷,总书记除了重温张吴礼让典故,还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其中包括“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他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

文化与治理,息息相关。总书记在这次考察时强调,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桐城历史文化展陈。(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范一鸣拍摄)

△桐城历史文化展陈。(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范一鸣拍摄)

02

看新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站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

2018年揭牌成立的合肥滨湖科学城,承担着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等重要使命。总书记在这里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并同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展出的新能源汽车。(总台央视记者金雨秋拍摄)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展出的新能源汽车。(总台央视记者金雨秋拍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安徽考察,每次都重点关注科技创新。

安徽是科技大省,汇集了诸多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创新企业,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时政新闻眼》注意到,总书记三赴安徽看创新,每次都有深远的战略考量,每次都作出重要的战略部署。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陆泓宇拍摄)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陆泓宇拍摄)

2016年4月,总书记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赴安徽调研考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在那次考察中,总书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他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2020年8月,总书记第二次赴安徽考察。他在合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对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积极进展表示肯定。

那次考察期间,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金雨秋拍摄)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金雨秋拍摄)

总书记曾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这次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总书记对现场的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总书记鼓励大家,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周倜拍摄)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周倜拍摄)

03

谋未来:“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

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勉励当地“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8年间,伴随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安徽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这次考察期间,总书记强调,安徽要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位于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总台记者陈志猛拍摄)

△位于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总台记者陈志猛拍摄)

打开中国版图,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优越的区位条件让安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安徽是唯一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时覆盖的省份。

2019年,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曾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很多省区市都有叠加效应。“各省要立足省情、抢抓机遇,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左右逢源’。”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蜀山区融媒体中心葛庆钊供图)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蜀山区融媒体中心葛庆钊供图)

拥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的安徽,应当如何“左右逢源”?

10月18日,总书记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明方向:安徽要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俯瞰桐城市。(总台记者葛启文拍摄)

△俯瞰桐城市。(总台记者葛启文拍摄)

立足这一优势,总书记要求安徽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总书记从5个方面对安徽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金雨秋拍摄)

△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展品。(总台央视记者金雨秋拍摄)

此次赴福建、安徽考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总书记首次赴东部、中部省份考察。

安徽是改革开放的热土。8年前赴安徽考察期间,总书记在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在安徽,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他要求安徽“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蜀山区融媒体中心葛庆钊供图)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蜀山区融媒体中心葛庆钊供图)

潮涌江淮千帆竞,奋楫争先正当时。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全面建设美好安徽,江淮大地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新的篇章。

时政新闻眼丨第三次赴安徽考察,习近平为何强调发挥这一优势?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时冉

记者丨马超 彭汉明 杨立峰 郭鸿 钟锐 范一鸣 范学禹 赵化 马喆 覃思 金雨秋 陆泓宇 周倜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理响中国】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2024-10-19 09:33:10求是网

“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漳州市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总书记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在东山县工作14年间,带领群众与风灾、旱灾抗争,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发展生产,把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东山十万民心。谷文昌去世已经43年,仍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尊称为“谷公”。他用生前事身后名,回答了共产党人“入党为了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人生课题,展现了政声人去后、丰碑在民心的崇高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谷文昌的事迹,对谷文昌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精神推崇备至。2014年11月,在福建考察时表示,谷文昌同志的事迹同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一样,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2015年6月,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指出,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2020年1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样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从“走山路访贫农”的苏区干部,到“剪下半条被子留给百姓”的红军战士;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杨善洲;从“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孔繁森,到“投身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黄文秀……每一代共产党人有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印记,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正是有无数和谷文昌一样的优秀干部接力,党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得以赓续,才能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推动国家一步步走向富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用为民造福的实绩,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上一篇:开创金砖合作新时代 谱写全球南方团结发展新篇章——习近平主席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前瞻
下一篇: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