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2日电(张乃月)10月22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启幕,这是金砖国家历史性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在时代变局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加入金砖大家庭,金砖合作机制,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如今,拥有更多人口和资源、更大市场、更广阔合作空间的“大金砖”,将如何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对此,中新网特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王友明、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金砖国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磊进行深入解读。
“金字招牌”吸引力强大
此次峰会召开之际,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透露,当下已有30多国表达了对参与金砖合作机制的兴趣,希望加入其中或开展某种形式的合作。
“这么多国家排队‘奔赴’金砖合作机制,在全球多边机制发展史上很罕见。”王友明指出。
为什么金砖合作机制越来越受欢迎?专家分析,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金砖合作机制的本色,是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实现再平衡,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王友明表示。
王磊也指出,金砖合作坚持开放包容,使得参与到金砖合作进程中的成员国、受邀国,都能在平等的、多边主义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沟通与磋商,这是金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第二,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金砖合作不是“空谈馆”,而是务实的“行动队”。
“不论是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还是在疫苗、农业、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中,金砖国家都取得了非常多的共识,使得金砖合作能够惠及每一个成员国。这也是金砖合作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王磊指出。
王友明也表示,当下,金砖成员国正在发展新型经济,尤其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全球南方国家希望跟上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步伐,希望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之际不落伍,所以希望加入金砖平台,与中国、巴西等国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金砖成员国的发展模式,对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很有吸引力。
“这些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感兴趣,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王友明表示,众多全球南方国家好奇中国如何在西方的遏制下,取得诸多技术成果。它们希望加入金砖大家庭,借鉴金砖经验,与金砖国家接触对话,摆脱对西方的依赖并拓展自身的发展战略空间。
“大金砖”何以大有可为?
扩员后的“大金砖”总人口占全球近一半、贸易占全球1/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已从31.6%提高到35.6%,已然成为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金砖合作发展到当今的高规格、大规模,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金砖精神是实实在在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友明指出。
王友明表示,在金砖合作机制中,其成员总能求同存异,为整体利益考虑,这是在多边机制合作中不可多得的特色。此外,金砖合作具有“常为新”的精神,不论是在国际事务,还是在新工业革命等前沿领域,都主动把握机遇,及时出台新的合作举措。这些都为其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王磊指出,2024年是“大金砖合作”正式启动的第一年,面临很多机遇。
“最明显的机遇,在于‘大金砖合作’启动之后的规模效应。”王磊表示,金砖国家成员数量翻了一番,占全球人口和领土面积、GDP比重,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中的比重,都得到明显提升。这种规模效应,为“大金砖”未来进一步拓展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王磊指出,金砖扩员会推动其内部合作机制的调整与改革,“大金砖”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机制建设,提质升级,促进金砖合作更加务实、平稳运行。
此外,他表示,通过“大金砖合作”,金砖国家可以加强同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探讨共同发展的愿景,进一步巩固其在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的影响力,促进发展中国家整体团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可持续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发展。
王磊还指出,以扩员为新起点,面对机遇与挑战,进入“大金砖合作”时代的金砖合作机制应进一步凝聚共识,聚焦合作重点,提升合作效率和质量。
【光明论坛】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2024-10-24 16:39:56光明网
【光明论坛】
作者:张卫国(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
日前,伴随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第100场公演在国家大剧院举行,2024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演出季正式拉开帷幕。由中国科协等共同实施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项目支持青年学生创排科学家主题剧目,以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受科学大师的崇高精神。10余年来,一批精品舞台艺术作品接连涌现,在广大师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文化育人的生动实践。
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承载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应自觉担当、走在前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坚守文化立场,在价值引领中保持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今天仍有着蓬勃的文化生命力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要求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高校应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挖掘和阐发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给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充分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文化底蕴和真理价值,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鼓励他们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赓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在铸魂育人中激发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有坚守的定力、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造的活力。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史校情、校风学风、校园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师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引导学生树立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文化主体意识,需要创新文化育人模式,立足教育规律和当下学生特点,因时因势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丰富的文化内容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感染人,引导广大青年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理认识与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育人实效。比如,深挖农学中的农耕文化、工程学中的工匠文化、医学中的中医文化等,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浸润和滋养。再比如,依托学校校史馆、博物馆、特色文化场馆等文化资源,搭建学校与社会、小课堂与大课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育人“同心桥”,在学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节庆活动中注重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参与和创造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文化交融,在创新互鉴中凝聚合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美美与共。高校是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沿,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切实承担起融通中外文化的使命,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不断拓展文化创新的国际视野,主动利用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适应数字化传播趋势,丰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载体,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自觉做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者、推动者,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4日 08版)
0人参与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