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4-01 09:23:09 | 浏览:3061次 ]
分享到:

2025-03-31 16:17:19新华社

869人参与18评论

原标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关于二十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关于二十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入手,严肃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推动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领导,继续发挥督察利剑作用,进一步压实各地区各部门抓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要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强化大局意识,保持严的基调,敢于动真碰硬,持续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提高对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执行力。要强化督察队伍建设,加强规范管理,严明作风纪律。

会议指出,中央巡视组对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开展巡视,发现一些问题,要严肃认真抓好整改。要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要强化政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坚决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解决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

会议强调,2025年是推进巡视全覆盖的关键一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政治巡视,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监督重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问题导向、严的基调,盯住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要坚持系统观念、发挥综合监督作用,加强巡视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准确把握政策,如实反映问题,强化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严格内部管理监督。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学习新语|“土特产”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5-03-31 20:07:52新华社

91人参与24评论

“小粒咖啡吗?”

“小粒咖啡,云南的小粒咖啡。”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考察,同商家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点赞“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

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出醇香回甘的小粒咖啡。小小一粒咖啡豆,正在变成当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豆豆”。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

“云南本地产的茶很多,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中药材历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还是橡胶主产区,有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坚果……这些特产都是你们的王牌,要继续把王牌打好。”

总书记这番话,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密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

心之所系,行之所至。无论是出席中央有关会议,还是赴地方考察,总书记都十分关注关心“土特产”的培育、生产和销售等问题,给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土特产”扎根于“土”——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有什么样的水土,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陕北黄土高原,昼夜温差与充足光照造就延安苹果的脆甜多汁。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基于一方水土,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培育、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土特产”鲜明在“特”——

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广西柳江之畔,酸笋与石螺的碰撞酝酿出螺蛳粉的独特风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小米粉搞出了大产业。总书记在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时指出,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

“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

深挖“土特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出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擦亮“金字招牌”。

“土特产”焕发在“产”——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总书记在各地考察中多次就此叮嘱。

在海南,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

在贵州,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在青海,明确“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

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部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总书记始终把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放在心上。这次在云贵考察,总书记进一步强调:

“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广东茂名的荔枝结出“甜蜜果”;

山西大同的“忘忧草”开出“致富花”;

重庆中益的黄精摇身一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

还有陕西柞水的木耳、山东枣庄的石榴、江苏镇江的草莓、河南光山的油茶、宁夏贺兰山的葡萄酒......越来越多的“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涌现。

一个个“土特产”正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策划:黄庆华

主笔:乔煜城

设计:郭洁宇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2025-03-31 20:08:50人民日报

99人参与23评论

原标题:“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Loaded17.44%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20/Duration 3:3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调研,和乡亲们围坐一起,聊家常、话振兴。

“改进调查研究”位列中央八项规定第一项,明确要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以上率下、身体力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会不会“一阵风”?能不能管得住?当时有人担心。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2013年1月22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总书记一席话,掷地有声。

铁规矩、硬杠杠!锲而不舍、说到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中国,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更加凝聚。

为何必须“说到做到”?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

2013年7月11日,河北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与平山县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听取反“四风”的意见建议。有同志直言困惑:“百姓生活在逐渐提高,为什么感觉和我们的距离反而有点远了?”

“60多年过去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面色凝重、意味深长地说。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赢得民心。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总书记一席话,清醒而坚定。

如何才能“说到做到”?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

一次调研,走深走实。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抵达重庆,再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一路奔波,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

一句叮嘱,诠释决心。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学习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动全党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

“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

端午抓公款购买粽子等节礼、中秋抓公款购买月饼等节礼、春节抓公款购买爆竹等年货节礼……3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5年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这是连续第138个月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如何始终“说到做到”?不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

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前往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等情况。

听到村干部介绍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少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从“办公桌”走向“指尖”,变味的“工作群”“政务APP”“PPT”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对此,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要求,着力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持续推动典型问题整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什么是真正为民办实事,一眼就能看出来。只有自觉抵制不良作风,牢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暖人心、聚民心。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总书记驻足、端详、凝思:延安时期,“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愈是闯关夺隘,愈要淬炼作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不断变成现实。

策划:田俊荣 刘晓鹏 杨学博 姜赟 余荣华

统筹:李翔 朱利

文字:金正波

视频:方梓祎 熊捷

旁白:左潇

校检:吴玥 林小溪

一顶帐篷带火一个村!浙江夏阳村村长:我们村是这样出圈的

2025-03-31 22:05:42中国新闻网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100.00%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1/Duration 0:40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3月30日,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挥多元主体力量 共创繁荣内容生态”发布启动会上,浙江夏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鲍鑫分享了推广露营基地“出圈”后村子的发展变化。

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挥多元主体力量 共创繁荣内容生态”发布启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腾讯、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小红书协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华溪村,如今事事有保障!

2025-03-31 15:35:47光明日报

0人参与0评论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说到“脱贫攻坚”,大家都会想到“两不愁三保障”这个词——“两不愁三保障”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何谓“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时,曾专门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行过调研。

6年过去了,华溪村现在情况怎么样?又是一年春草绿,伴着春风,沐着春雨,记者朝华溪村赶去。

一路与蜿蜒的长江相伴,道路紧贴着崖壁;隧道一个接着一个,似乎永远没个尽头。这里属武陵山区,山连山、山套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曾经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车又冲出一个隧道,眼前终于现出一块平地——说是平地,实际上是一条狭长的山坳。一座又一座土黄色的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依山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那片葱绿的海洋里。

整个村庄静悄悄的。人哪里去了?

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老人,一打听,原来都在村委会的那个院坝里开会呢。

半个篮球场大小的院坝里,人挤得满满当当。农村集会时那种特有的喧闹,透着浓浓的喜气。

“静一下,静一下!各家都来人了?今天开会,报一下我们那个基金的使用情况!”一位干部模样的瘦高汉子站在院坝中央,大声说着,“去年的开支,已经晒出来了,大家有啥子意见,都提嘛!”

刚被一场春雨洗过,薄雾在山坳飘来荡去,鸟儿啁啾着飞过头顶。

“去年夏天那场大雨,泥石冲到我屋头。我这个残疾,哪里搞得动嘛!还是村头拿基金帮我搞的!”一位四十多岁的汉子率先开了腔。

一位面色红润的中年妇女抢过话:“前段时间看肺病,花了好多钱!医保报了大头,基金又补助了1000块!”

“我说两句。我说两句……”一身花布罩衫,一顶紫色线帽,人群中,一位老婆婆用拐杖颤巍巍地捣着地,拦住了众人的话头。“马婆婆你说嘛,你最有发言权。”几个年轻人笑着请婆婆先讲。

老婆婆叫马培清,已年过九旬。她清清嗓子,说:“好安逸,现在的日子,好安逸噻!有老保、有分红,每个月还有补助……”

有个中年汉子逗她:“婆婆,照这个安逸法子,您老人家是不是朝着100岁、200岁活?”又有个年轻娃儿问道:“婆婆,以前你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老辈人啷个说我们华溪村嘞?‘两山夹一槽’‘巴掌田’‘鸡爪地’,只能种红苕,种苞谷,种洋芋,苦得很噻!山旮旮里,人老了就怕得病,出不去,又冇得钱,还不是在屋里头忍起……”

“马婆婆说的是啊!”一直站在院坝中央的那个高瘦汉子接过话茬,“以前莫说看病了,我们小时候上学,走好远的路,有时连鞋子都跑脱了。小娃儿最怕老师拖堂,拖了堂,天黑都不到屋!”

“不光上学冇得保障,住房、医疗哪个不恼火?”院坝里叽叽喳喳。

“所以嘛,那年总书记来我们村调研,说贫困群众脱贫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我们首先要把这个工作搞扎实!”

高瘦汉子话音刚落,一位大婶的高嗓门响了起来:“这个我有发言权!这几年,我和我家那口子连着长瘤子,要是冇得医疗保障,家早就散了。”大婶的眼神亮亮的:“我老伴7万多的手术费,个人才出了几千。这几年家里病人不断,可是日子冇受多大影响。有了保障,才有了健康;有了健康,才干得起劲。”

“是啊,你两口子一个种药材,一个卖药材,找钱找得好起劲哟!怕要成村里首富了吧?”几个年轻人和妇女打趣。

院坝笑成一片……

趁乡亲们聊得欢,记者挤到高瘦汉子身边。他就是我们要找的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

“看得出,‘两不愁三保障’让咱华溪人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书记,这钱从哪里来?”记者抛出了心中的疑问。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要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必须有财力支撑。财力哪里来?靠发展产业。”

王祥生介绍:这些年,村里除了开民宿、搞农家乐旅游外,还发展了脆桃、脆李、木瓜等产业。同时,配套这些蜜源植物养殖中蜂。“这里的海拔、气候、土质适合黄精生长。这个东西市价高。村里从育苗、种植到深加工,发展起了黄精产业链。靠这个产业链,村里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有多厚实?”记者想探探虚实。

不料,王祥生卖起了关子,狡黠地眨眨眼:“这可是商业秘密。”然后,转移了话头:“村头有了产业,集体有了‘活钱’,群众的事就好办了噻。”

不等记者追问,王祥生继续介绍起来:村里组成了华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几乎家家都参加了。为了让村民得实惠,联合社规定:将利润的60%给社员分红,10%用作发展,剩下的30%设个基金。

“这个基金是为了防止返贫专门搞的。我们的打算是,除了国家政策扶持,自己也要自力更生,想方设法替国家分忧。不光是‘两不愁三保障’有着落,村里还给70岁以上老人发生活补助、给考上大学和应征入伍的娃儿发奖金。”

王祥生带记者来到了村委会门口的公示牌前:“你看,都在这里了。这是今年看病村民的补贴;这是村里头7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这是应征入伍的娃儿们的补贴……村委会还考虑着,再设几项补贴呢!”

(本报记者 贾月洋 张国圣 李宏 黄汉鑫)

解放军四大军种联合军演,舰机多向抵近台岛!

东部战区

2025年04月01日 07:30:47 来自北京市

3067人参与502评论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4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位台岛周边组织舰机多向抵近台岛,重点演练海空战备警巡、夺取综合制权、对海对陆打击、要域要道封控等科目,检验战区部队联合作战实战能力。这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警告和有力遏制,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当必要行动。

美宣布“制裁”6名中国官员,中方回应

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

2025年04月01日 06:30:51

1497人参与126评论

针对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国务院宣布“制裁”6名中国中央政府驻港机构和香港特区政府官员,以及美国务院发布所谓“2025年香港政策法报告”,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表示强烈谴责,坚决反对!发言人表示,美方对中方有关官员实施无理“制裁”,并发布粗制滥造、充满谎言的所谓“报告”,抹黑“一国两制”,诋毁香港法治、民主、自由、人权状况,是对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再次暴露了美国霸权霸道的丑恶嘴脸。

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始终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香港国安法和香港国安条例的制定实施,以及香港选举制度的修改完善,堵住了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漏洞,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特区警方依法对海外反中乱港分子采取行动,特区司法机构依法独立公正审理国安案件,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通行惯例,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的正义之举、必要之举,不容任何外部势力说三道四。

发言人强调,如今的香港,已进入由治及兴的发展新阶段,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与自由更有保障,法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展现出光明前景。香港美国商会今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外国在港企业对香港营商环境和法治更有信心。

发言人指出,美方所谓“制裁”再次暴露了其破坏香港繁荣稳定、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对美方的卑劣行径,中方必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制!我们再次正告美方,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干涉注定失败!我们敦促美方恪守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停止以任何方式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25年04月01日05: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文章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文章指出,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文章指出,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文章指出,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0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25年03月31日15:08 | 来源:《求是》2025/07

小字号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向与会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右)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左)颁奖。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2024年9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近平等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上一篇: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下一篇:营商环境 “优”无止境(高质量发展故事汇·第5期)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