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汇聚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南方力量(和音)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5-03 09:25:37 | 浏览:4534次 ]
分享到:

2025年05月03日05: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心系全球南方的初心不变,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承诺不减,将同各方一道不断汇聚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南方力量,共同谱写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4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并会见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此次访问彰显中国支持全球南方国家走好现代化道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为世界发展繁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金砖合作机制诞生于这一历史大潮中,牵动着世界格局演变和国际力量对比。2025年伊始,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正式成员。今天的金砖大家庭,总人口超过世界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球近三成,已经成为全球南方的“第一方阵”,“大金砖合作”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砖国家同行的伙伴越来越多,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反映出全球南方希望加强团结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历史趋势。

  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是首个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立并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是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创举,顺应了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历史潮流,成长为国际金融体系中新兴力量和全球南方合作的金字招牌。从通过《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到加快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从达成《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到发布《新型工业化国际合作倡议》……金砖合作为全球南方发展按下“加速键”,助其驶入“快车道”,对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多边主义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面对个别国家逆时代潮流而动,大搞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金砖国家要坚守原则、勇立潮头,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主力军”和促进团结合作的“主心骨”。“支持以规则为基础、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开放、透明、公平、可预测、包容、平等、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严重关切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不公正的单边保护主义行径,包括滥施‘对等关税’”……日前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发表主席声明,各方就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达成重要共识,发出强有力信号。巴西外长维埃拉说,在当今全球经济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金砖国家致力于开展南南合作以及推动建立更加公正、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秩序。

  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重要成员,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南方团结振兴。中国提出全球南方开放包容合作倡议,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投入并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了1100多个项目,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注入动力。罗塞芙说,在当今世界动荡形势下,中国政府坚定维护全球南方利益,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心系全球南方的初心不变,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承诺不减,将同各方一道不断汇聚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南方力量,共同谱写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3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

1800名外商从上海车展赴安徽芜湖考察汽车生产基地——

“坐着高铁去看车企!”

本报记者 李心萍 王 政 刘温馨

2025年05月03日05: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坐着高铁去看车企!”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期间,记者登上G9251次列车,从上海虹桥到安徽芜湖,车上坐满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800名外商。

  本届上海车展4月23日至5月2日举办。这些外商在车展目睹了新车风采,就迫不及待搭乘“采购专列”,赶赴芜湖考察奇瑞汽车生产基地,顺便敲定订单。

  “在智利,1/3的汽车品牌是中国品牌,我们公司卖的汽车60%是中国车。”

  “我们是一家西班牙公司,四成销量来自中国汽车品牌,中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化体验方面遥遥领先。”

  …………

  你一言、我一语,来自五洲四海的经销商在车厢里交流起来。

  谈得最多的,还是上海车展的新变化。

  “中国汽车太不可思议了,平均每18个月就有新车型推出,技术牛、迭代快。”南非经销商沃伦·奥尔森回忆道,2015年第一次来上海车展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只有30多万辆,“去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000万辆。”

  奇瑞汽车推出鲲鹏超能电混CDM6.0系统,综合续航里程达2000公里;比亚迪新车仰望U8L,爆胎可稳行,还能“应急浮水”;华为带来乾崑智驾ADS4,端到端时延可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从整车到零部件,中国汽车业在上海车展亮出不少“新本事”。

  “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电控技术,中国新能源车在全产业链都具有优势。”智利阿斯塔拉公司奇瑞总经理罗德里戈在一旁搭话。

  一番话引起共鸣。车厢里,越来越多外商聊起他们选择“制造在中国”“研发在中国”的故事。

  这不,丰田汽车宣布,将在上海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宝马宣布与阿里巴巴等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大众汽车宣布增资25亿欧元升级合肥生产及创新中心……

  在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看来,“不断扩大和充实在中国的研发布局,既能更好满足中国客户需求,还能用中国创新反哺其他市场。”

  “采购专列”上,让外商们称道的,有中国制造硬实力、中国市场大潜力,还有中国物流高效率。

  “从事汽车生意22年,我遇到过因生产和船期等原因延迟交付长达12个月的情况,但中国品牌从未出现这类问题,交付是最准时的。”新西兰经销商查理·考伯思韦由衷点赞。

  布局162个现代化铁路货场、417条企业专用线,车企、铁路、港口三方打通系统对接数据,在长三角,发达的交通网络让新能源汽车得以顺利“赶船”出海。

  在中国,为世界。身为一名经销商,乌兹别克斯坦ADM公司总经理皮埃尔想得更为长远:“除了售卖中国车,我们还希望引进奇瑞汽车工厂项目,带动本国汽车工业发展。”

  今年上海车展参展中外企业近1000家,超百款新车首发,凸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影响力。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其中,奇瑞汽车出口25.5万辆,占出口总量的近18%。

  复兴号飞驰向前,跨国车企扎根中国市场,中国车企加速走向全球,这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2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


本钢集团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百年钢企逐“绿”行(深度观察·绿色转型新看点)

本报记者 董丝雨 胡婧怡

2025年05月03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钢集团北营公司的封闭式“智慧料场”。
  马 骥摄

  本钢集团板材公司北方恒达产业园光伏发电项目。
  张 韬摄

  本钢集团矿业公司南芬露天铁矿复垦绿化成效显著。
  于汪洋摄

  细河在本钢集团北营公司厂区蜿蜒流淌。
  杨 镇摄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国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本版今起开设“绿色转型新看点”栏目,探寻各地各行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实践。

  

  4月下旬的辽宁本溪,春意渐浓。在鞍钢集团所属的本钢集团北营公司炼铁总厂,细河在高大的厂房间蜿蜒流淌。几只水鸟在水面嬉戏,与岸边盛开的桃花,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

  “过去,工厂废水都是直排到河里。厂区粉尘漫天、煤烟呛鼻,工人们不敢穿浅色衣服。到了冬天,积雪都是黑色的。”本钢北营公司炼铁总厂大高炉作业区主任工程师王光亮已在这里工作了25年,谈起厂区的环境变化,他感受颇深。“如今,我的岗位从高炉旁移到了公司的集中控制中心里,工作环境变得清洁。细河水质的改善,也让大家有了休憩的好去处。”

  钢铁被誉为“工业的粮食”,我国钢铁产量常年稳居全球第一。作为能耗和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十分艰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20日,共有189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钢铁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同时,产品也在向高端化不断迈进。

  作为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代表之一,本钢集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记者近日走进本钢集团,实地探访这家百年钢企的绿色发展路径。

  全面推进“绿钢”生产,低碳汽车钢可实现综合降碳30%以上

  优质废钢被电炉熔化成钢水,兑入从高炉运输到电炉的50%铁水后,进入转炉冶炼,最后进行轧制,成为一卷卷冷轧热镀锌板低碳汽车钢。

  这是本钢板材公司第三冷轧厂生产车间的场景。“经过测算,通过‘电炉+转炉’路径生产出的汽车钢,可实现综合降碳30%以上,已成为首批通过宝马集团认证的‘绿钢’产品。”本钢板材特钢事业部宣传工作负责人岳长河说。

  在钢铁业的冶炼工艺中,以铁矿石为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占据主流,焦炭在其中扮演着最关键、最重要的还原剂角色,整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本钢如何节能减排、降碳增效?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是解锁的一把钥匙。

  电炉短流程炼钢以废钢为主要原料,工序上减少了焦化、烧结、炼铁等环节,能够支撑钢铁产品向低碳领域拓展。

  2023年底,本钢板材制定短流程低碳冶金工艺路径创新探索方案,并组建攻关团队,以全流程极致降碳为技术核心,进行多轮技术论证优化。

  去年3月31日完成鱼雷罐车试运行,4月10日完成特钢精炼跨兑钢平台建设,4月12日进行全流程热负荷试车并达到预期效果……随着首批340吨两炉连浇汽车用钢试验成功,本钢迈出了全面推进“绿钢”生产的第一步。

  本钢集团战略规划部双碳管理经理满桐介绍,目前,短流程低碳冶金工艺中的“电炉+转炉”路径已具备供货条件,生产的6类汽车钢产品获得低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核算证书。下一步,本钢还将探索低碳高炉路径和氢基竖炉路径,不断提升降碳效果。

  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需要充沛的电力。电从哪来?借助矿山土地及厂房屋顶空间,本钢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绿电”项目。

  本钢集团北方恒达产业园里,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北方恒达光伏发电项目是本钢首个“绿电”项目,于去年6月成功并网发电,并在3个月后提前达产达效。

  “这是目前辽宁省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可提供‘绿电’10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71吨。”本钢板材公司北方恒达产业园副总经理杨钧介绍,本钢具备再开发100兆瓦分布式光伏建设潜能。全部绿电项目实施后,自发“绿电”比例将提升至4.8%。

  实现碳数据精准量化,是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工作。跟随本钢板材低碳环保中心环保低碳室主任工程师李琦,记者来到本钢板材碳数据管理平台。系统里,电镀锌等产品的碳足迹数据清晰可查。

  “去年3月,本钢板材碳数据管理平台系统上线运行,能够直观呈现‘电炉+转炉’路径产品的减碳成效,成为车企在认证合格供应商过程中的有力证明,也能帮助我们制定更科学的减碳策略。未来,系统还将实现钢卷下线实时生成碳标签功能。”李琦说。

  此外,基于2023年起开展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本钢将开发更高性能的绿色钢铁产品,生产更高强度、更长寿命、更高效能的材料,减少用户端钢材使用量,推进全社会层面的降碳。

  “本钢集团出台绿色低碳冶金规划,从系统能效提升、能源结构变革、冶炼工艺突破等6个方面,谋划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30年实现前沿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突破,深度降碳工艺大规模推广应用;力争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30%,成为我国首批实现碳中和的大型钢铁企业。”满桐说。

  上百项超低排放项目按计划完成,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走进本钢集团北营公司封闭式“智慧料场”,只见刮板机、卸料机、堆取料机在无人操作的状态下自动完成卸料、堆料、取料,整个流程几乎看不到“飞尘”。

  “过去卸料是露天作业,工人们笼罩在漫天粉尘里,互相看不见人影。”北营公司炼铁总厂原料二作业区作业长孟钢说,“智慧料场”建成后,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作业,巡检人员只需定点到场内巡查,不仅符合环保标准,也保障了工人们的安全。

  原料厂是钢铁行业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封闭技术可以从源头切断粉尘四处飞扬的状况。“目前,我们的大宗原材料筒仓已实现棚封贮存管理,并重点完成了皮带通廊全封闭、落料点配套除尘及封闭等项目。”本钢集团安全生产监督部(环境保护部)环保单元高级经理刘春红介绍,原有的水雾抑尘、洒水喷淋等除尘设施,也被更环保、有效的干雾抑尘装置所替代。

  烧结机头配套脱硫脱硝设施、炼钢区域建设三次除尘系统……推进超低排放项目建设,本钢跑出“加速度”。本钢集团安全生产监督部(环境保护部)副总经理杜广强介绍,2021年至2025年,本钢在环保项目投入约127亿元,较前五年增长近5倍。上百项超低排放项目按计划完成,厂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逐年下降,2024年同比分别降低33%、23%、10.5%。

  清洁运输也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登录本钢板材清洁运输管控平台系统,本钢板材低碳环保中心环保低碳室主管工程师刘政东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实时关注着进出厂区的车辆情况。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大宗物料和产品运输基础台账,实现了厂内运输车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编码登记。国六以下排放标准的车辆,需要注明进厂的具体任务。”刘政东说。

  绿色低碳理念,也融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服务中。在辽宁本溪桥北一号换电站,机器人对一辆重型新能源卡车进行扫码识别后,用机械臂抓取车载锂电池进行更换,整个过程仅用时3.5分钟。

  “这是东北三省首座光储充结合重卡换电站,于去年1月投运,对本钢清洁运输和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钢板材低碳环保中心环保低碳室业务助理莫小川表示,本钢板材公司已成功完成清洁运输改造,主要进出厂大宗物料及产品采用火车等清洁运输方式的比例超过80%。

  “十四五”期间,本钢集团还规划了71项重点节能项目,投资超50亿元。“其中,本钢板材的CCPP(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机组项目,能充分回收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杜广强说。

  本钢推进节能减排的成效,体现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成绩单”上。曾经的本溪,是“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的本溪,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优良率达95.9%以上,位列全省第二。

  建设绿色生态矿山,成功打造3A级旅游景区

  沿着崎岖颠簸的山路,汽车爬上本钢矿业公司南芬露天铁矿排岩场。伴随皮带传输机的轰鸣,经过破碎的岩石从排岩机排料口倾泻而出,自动感应的喷淋系统同步喷出水雾,将灰尘包裹抑制住。

  “我们脚下这庞大的山体,由矿山开采过程中剥离的废石堆积而成,水浇上去很快就会渗光,过去是个不毛之地。”本钢矿业公司南芬露天铁矿党委书记张庆春说。如今,经过复垦的山坡被削整成阶梯状,种在平台上的刺槐已萌发出绿芽。

  2022年至2024年,南芬露天铁矿投资3400余万元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项目,共完成复垦面积132公顷。

  “乱石堆上种树,要先进行削坡,形成段高15米的阶梯,然后在碎石中挖出树坑,将从外地运来的土填充到树坑内,之后才能种树。”张庆春说,“每到春天,整个山坡都是植树的职工,每棵树都有责任人。”

  近年来,本钢集团把建设绿色生态矿山作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实施了本钢矿业南芬露天铁矿、歪头山矿等青山治理工程,范围覆盖本钢大部分矿山区域,复垦绿化面积累计达676公顷。

  汽车沿着山路继续行驶,两侧山桃花开得正艳。2022年起,伴随着厂区、矿区、复垦区整体改造,南芬露天铁矿花园式工厂建设也同步推进。

  从陈列着不同年代牙轮钻机的矿机公园,到展现矿山工人精神的浮雕文化广场,再到能俯瞰仍在开采中的亚洲最大露天铁矿全景的采场观景台……南芬露天铁矿打造出一条全长3.1公里的游览路线,2024年6月正式获批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站在高处远眺,厂区、生活区由近及远,顺着山势蜿蜒排列。“从爷爷那辈开始,我家就没离开过这里。以前家里关窗睡觉,早上起来窗台都落一层灰,现在不一样了。”看着远处的民房,南芬露天铁矿安全环保科主任李瑛回忆,“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退休职工和家属来参观,许多人站在这里拍照。经过有效的环境治理,他们终于看到了自己工作生活地的清晰全貌。”

  南芬露天铁矿的职工把这条游览线路命名为“纪元路”,它不仅记录着百年矿山的发展历程,也展现着本钢绿色低碳转型的硕果。

  “建设花园式工厂与提升企业的对外形象,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息息相关。”本钢集团花园式工厂建设工作推进组负责人戴兵说,本着绿化、美化、景观化、人性化的原则,全体职工参与花园式工厂的创建,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绿化植树,治理了裸露地面扬尘;美化喷涂,加强了设备维护;景观化建设,拆除了淘汰的废旧厂房;人性化设计,增加了职工休闲健身场地……“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成为本钢绿色发展的鲜明写照。

  据了解,通过花园式工厂建设,本钢集团共拆除废旧建筑3.1万余平方米;本钢板材厂区和北营厂区绿化覆盖率由不足8%分别提升至20%和19%。本钢板材公司、本钢北营公司、本钢矿业公司均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串联成本溪市工业旅游线路,2024年6月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观游客超2万人次。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

从“黑粗重”到“绿精美”,本钢靠什么(记者手记)

董丝雨

2025年05月03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行走在本钢集团的厂区,机器在高大厂房里轰鸣作业,门外的绿植悄然萌发新芽,不远处的细河两岸,几只水鸟正在嬉戏……略带“反差感”的场景,改变了过去人们对钢铁企业“黑粗重”的印象,递出了“绿精美”的新名片。

  本钢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钢铁企业之一。经历去产能阵痛和行业下行压力,本钢告别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踏上绿色低碳转型新径。本溪这座老工业城市,也随着本钢的绿色蝶变,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黑粗重”到“绿精美”,本钢靠什么?

  首先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本钢的实践证明,将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企业完全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其次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从攻关低碳冶金工艺到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本钢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激发出转型发展的强大潜能。

  从“黑粗重”到“绿精美”,也离不开一代代“本钢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付出。参与矿山复垦,共建花园式工厂……本钢员工在不断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生态获得感也在持续提升。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当前,我国已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亿吨,45%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展望未来,把短板补上,把结构调优,以本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将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

90后工程师参与研制首套船舶低速机PHM——

远洋船舶航行更安全,有他的贡献(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王  沛

2025年05月03日05: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祖象欢在试验台架现场。
  彭天怡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

  新时代的产业变革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成为创新创造的主角。从保障远洋船舶安全绿色航行,到为商业航天注入飞天动力,再到构建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系统……他们扎根一线、把握机遇,以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广阔天地中实现自身价值。

  本版今起推出“新产业里的年轻人”系列报道,走近新产业里的年轻奋斗者,看他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书写青春答卷。

  ——编  者  

  

  远洋船舶在大海中航行,一旦发动机出故障,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和损失。如今,中远海特交付的船舶多了一份保障——中船集团中船发动机研制的船舶低速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有了它,发动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在监测之中,可以提前预警、提前干预。

  这份保障的背后,有着中船发动机技术中心副主任工程师祖象欢与团队成员的艰辛付出。

  与祖象欢交谈,一搭话,便能感受到这名90后身上的沉稳与专注。他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期间主修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研究课题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船舶发动机。2019年,祖象欢入职中船发动机,几年时间,他已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专业对口,可刚入职时祖象欢仍有些不适应。

  “最大的落差就是科研和应用的不同。”祖象欢说,“读书时更偏重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为导向;实际工作中,得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经历短暂的迷茫,祖象欢逐渐找到了方向。“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在工程建设领域,这个感受更强烈。解决具体问题,让人感觉很踏实。”慢慢地,他开始在船舶发动机制造领域展露才华。

  PHM在汽车和航空领域应用较成熟,在船舶动力领域还不多。中船发动机项目团队2018年开始研制“船舶低速柴油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祖象欢参与其中时,正是研发攻坚期。

  项目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远洋船舶主机信息采集传输的问题;二是由于样本数据少,导致的仿真结果与试验不匹配、模型预测精度不佳问题。

  “项目团队设计了多种数据采集方案,反复测试,提出了基于4G网络和断点续传技术的数据智能远程传输方案。”祖象欢说,“这个过程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但是大家从未气馁、锲而不舍,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原因、寻方法。作为团队中的年轻人,我深受感染。”

  3年多的时间,项目团队相继攻克总体架构设计、信号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软硬件开发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首套船舶低速机PHM,并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了该系统的国内首次实船商业应用。

  PHM成功交付后,祖象欢又加入低碳零碳发动机的研制中。

  在山东青岛海西湾,系列21万吨级巨型散货船准备迎接“绿色心脏”——零碳排放氨燃料发动机,祖象欢和同事们正加紧研发生产。虽然氨燃料降碳效果明显,但对发动机设计、制造和装配精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机关键零部件上百个,每个都要达到0.01毫米的加工精度。

  以“绿色心脏”为代表,低碳零碳船舶动力发展势头正劲,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加入这份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事业。”祖象欢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2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

协同发力培育船海人才(链接)

于立伟

2025年05月03日05: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变革呈现三大趋势:开发向深远海和极地空间加速拓展,漂浮式海上风电、万米载人潜水器、深海采矿车、极地运输船舶等装备接连问世;绿色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潮汐能与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日趋成熟,全球航运业净零排放法规推动氢和氨等零碳燃料发动机、碳捕捉系统等关键技术发展;数字智能化进程不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海洋工程,推动船舶智能制造、海洋工程数字化运维、无人航行船舶等关键技术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对于复合型、创新型和实践型船海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然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周期普遍较长,难以快速响应产业端的迫切需求。因此,确立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地位,推动科教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是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矛盾的重要手段。

  面向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以创新驱动和人才筑基为发展路径,产学研用协同发力,在产业变革中实现历史性跨越。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本报记者王沛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2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局长胡武婕:推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加速汇聚共享  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充足“养分”

2025年05月02日10:42 | 来源:人民网小字号


Play Video


人民网福州5月2日电 (陈蓝燕、李唯一)“数据的价值,在于更大规模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希望通过试点带动示范,推动不同行业数据集之间的汇聚和共享,为人工智能通识和泛化的能力提供更好的训练‘养分’。”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局长胡武婕4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天,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据要素安全与流通基础设施分论坛”分论坛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胡武婕在接受采访时就央企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当下,央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胡武婕表示,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央企全面开展“AI+”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如在能源领域,实现智能开采、智能调度;在制造领域,实现智能产线、智能质检等,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在胡武婕看来,随着多模态、全双工、慢思考等大模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通用基础大模型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具身智能作为连接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在海量数据驱动下,正通过跨域自主学习与强化学习推理的结合,逐步走向商业化。这些技术进步和应用落地都为央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央企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算力和数据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把握技术突破,在相关领域协同各方,开展深度产业研发与应用实践,力求在人工智能发展征程上当好排头兵和主力军。

高质量、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集与计算能力、模型架构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支柱。在当前发展态势下,随着国产芯片供给的增加和基础模型的开源态势,各方在算力和模型算法层面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平,数据要素价值凸显,已成为人工智能竞争的核心领域。

“在开源实现基础模型能力免费共享后,关键在于以各行各业的高质量数据集作为‘养料’,持续进行垂类场景的训练优化,推动基础模型在千行百业落地应用,央企有责任、有能力在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上发挥作用。”胡武婕强调。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首批启动交通物流、绿色低碳、金融服务3个行业数据集建设试点。2025年,又接续布局智慧能源、工业制造、应急安全、医疗卫生、农业农村等7个领域数据集建设,推动央企发挥自身海量数据积淀优势,牵引带动产业各方深化数据要素协同共享、优化数据资源高效安全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数据资产有序合规交易流转商业模式。

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集中发布首批10个行业30项央企人工智能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树立央企典范。同时,首批成立交通物流、绿色低碳、智慧能源等三大行业中央企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后续将分批次成立其他重点行业央企数据产业共同体。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以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赋能大模型训练、助力高价值场景落地。

一年多来,央企在应用、数据、算力、模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场景赋能方面,通过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扩大应用场景采购规模等方式,构建起“央企搭台、生态共舞”的协同创新格局,目前已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布局超过500个标杆性应用场景。在数据建设方面,积极探索行业数据开发利用和共建共享机制,深度参与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等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已在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绿色低碳等重点行业领域构建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在智能算力方面,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智算底座,建成4个国产万卡智算中心,依托“息壤”等央企算力平台,面向全国提供算力调度服务。在基座模型方面,紧跟国际前沿,“九天”“星辰”“元景”基础大模型具备全模态、复杂推理及智能体应用能力,建设“魔乐”开源社区、累计服务超100家企事业单位。搭建人工智能焕新服务平台,可对外提供央企算力、数据、模型等多种能力和服务。

胡武婕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推动央企“AI+”专项行动走深走实,突出应用导向,坚持自主可控,夯实产业底座,协同产业各方,加速构建一批行业高质量数据、落地一批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责编:江苇杭、刘卿)


上一篇:邵家父子种田记
下一篇: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