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经济之“新”
本报记者 谷业凯 王 珂
2025年08月15日05: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向新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城市更新……这些都是向新向好之“表”。细究其“里”,则是发展理念之新、发展格局之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中国,活力澎湃;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打造新引擎——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实验正进入关键环节——经透射电镜5000倍放大,固态电池内部短路的全过程被精准捕捉。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王春阳带领团队成功揭示固态电池短路机理,为新型固态电池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发现,在锂离子输运过程中,固态电解质中的缺陷会诱导锂枝晶生成,并贯通形成微米级导电通道,使‘软短路’最终演变为‘硬短路’,导致电池失效。”王春阳说。
近期,国内固态电池研究取得多项进展: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开发出新型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解决锂元素可视化检测难题……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的突破,使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加快走向应用。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近年来,我国高质量科技供给不断增加,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标注着中国科技向高攀登的脚步: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2.7%,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最多的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这些都为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山说。
在科技创新带动下,新动能新活力新优势积厚成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盘更稳。
成果转化加速提质,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3年前,由政府推动、产业主导的创新创业平台“科大硅谷”在安徽合肥创办。如今,这里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7000家,引育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
“我们加速培育‘基金丛林’,从看资产转向‘看未来’;建立‘专班+校园大使+技术经理人’团队,推动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科大硅谷董事长吴海龙说。
陕西发挥“秦创原”转化策源地优势,山东支持千家中小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辽宁梳理4400多项成果向企业推广……今年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让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改革持续深化,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北京人才评价改革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上海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湖北创新积分专营机构实现市州全覆盖……从支持原始创新到强化人才培养,从提倡有组织科研到健全评价体系,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郭春丽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超预期的背后隐含着长期因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获得了长期有力的支撑。包括花旗银行、瑞银集团、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等在内的多家外资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向好态势有望在下半年延续。
塑造新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三者同等重要,也要齐头并进。
“酸轧生产线有10多道工序,涉及100多个参数,过去很难计算具体生产成本。”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厂技术专家陶歆说,借助钉钉“数智钢卷AI助手”,他们精准发现,0.8毫米厚度的钢板在二酸轧产线生产成本比其他规格低13元,1.2毫米以下的带钢排产选二酸轧产线更划算,成材率还能提高。
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去年,柳钢研发投入强度达3.6%,开发了38个新产品,形成核心专利203件。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焕新出彩的传统产业,稳增长“压舱石”的角色更牢固。今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8月4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距离该发射场上一次成功发射,仅仅过去5天。这颗卫星由银河航天研制,这是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批量研制该类卫星,并承担国家重大发射任务。
今年以来,商业航天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新型号商业火箭试车、试验接连成功,千帆星座、GW星座等加快部署,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并建设二期工程……
“曾经‘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市场的力量走进千行百业、拓宽应用场景。”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说。
商业航天,新兴产业的“风口”,全球竞逐的“高地”。气象日新的中国,正在这一新兴产业领域显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能。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增至500多家,市场规模今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7.2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
前不久,中电信量子集团自主研发的“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入驻国家超算互联网,通过与超算深度融合,将加快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等领域突破。
未来产业孕育着新的商业前景和市场机遇。“我们建立长周期差异化考核机制,推动量子技术走向规模化、实用化。”中电信量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品说。
今天的中国经济,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业厚积薄发、新业态方兴未艾,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美国彭博社预测,中国高科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26年将增至19%。
“产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唯有以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方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劲动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
打开新空间——
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近日,宝马全球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落户江苏南京。同时,宝马还在与清华大学合作探索AI及固态电池技术等前沿技术。宝马集团有关负责人高翔表示:“中国用户群体的需求正在影响全球用户行为的趋势。”
内需是产业升级的“风向标”、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外商从建工厂转向“落研发”,IP、创意、标准从“来自世界”再到“走向世界”,中国市场“新意”满满。
中国经济之新,在于不断打开新空间、挖掘新潜力。
京东MALL北京双井店“赛博带货”、互动打卡等新潮体验吸引大量顾客。商区内还设有数字娱乐公园、装机体验区、家庭游戏区等功能区。“科技感很强,比以前逛商场更有趣。”消费者吴俊说。
过去4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智能+”广受消费者欢迎,知名IP衍生品成为“流量密码”,首发经济热度不减,城市漫步、中式茶饮等成为时尚潮流。
今年上半年,在扩内需政策支撑下,我国消费市场表现活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0%,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33.3%。
服务消费成为新亮点。今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旅游、演出等市场持续红火,在“哪吒”等超级IP带动下,全国电影票房超292亿元,同比增长超20%。
服务消费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扩大服务消费,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着眼下半年,要创造服务新业态、新场景,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说。
打开需求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业态新服务……中国经济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重构增长逻辑。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官河古道护岸砌块里嵌入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变化,结合微孔生态调节系统,使河水自净能力大幅提升。河岸边,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打造的元宇宙街区还原古代商贸场景,游客扫码就能与虚拟商贩互动……在浙江台州,城市更新激活消费新场景,官河古道节假日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
上海浦东,停车场信息查询功能减少寻找车位时间40%;山东潍坊,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靠“智慧大脑”管理;湖北黄石工矿旧城变身“生活秀场”……城市是创新的有机载体,城市功能完善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点。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梅耀林看来,城市不仅要实现要素高效聚合、制度精准适配、主体深度协同,还要超越传统的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创新孵化和动能转换。
*** ***
“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打造新引擎、塑造新优势、打开新空间,中国经济之“新”,既是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信心。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不断开拓新境界、开辟新前景。一个向新而行的中国,必定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这样的中国,也意味着更多确定性、未来性、机遇性。
(本报记者李俊杰、喻思南、刘洪超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数字服务普惠便捷,数据市场快速成长
本报记者 王云杉
2025年08月15日05: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数据来源:国家数据局 |
“‘十四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介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有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
“十四五”时期,数智技术加速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表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1.2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9.7%,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
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数字教育扩容升级,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逐步实现“一卡通”区域服务互联互通。数字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促进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数字生活更加美好智能。智慧文旅方面,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智慧社区方面,“一键式”老人求助等服务“指尖可达”,居家智能健康管理、远程问诊等应用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数字消费方面,即时零售、智能网联汽车、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产品涌现,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社会治理更加精准高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群众办事便利度不断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持续深化,自然灾害智能预警等应用取得实效,智慧治理和韧性安全能力全面增强;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效能提升,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不断深化,生活服务、企业服务等领域免申即享场景应用不断丰富。
陈荣辉介绍,国家数据局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数据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70个示范场景覆盖农业、医疗等领域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十四五’时期,无论是全社会对数据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开发利用的成效和水平,都达到全新高度。”陈荣辉表示。
数据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医保部门通过海量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欺诈骗保的线索,有力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一些城市开展政企数据合作,实现对道路信号灯的智能调控,助力破解拥堵难题;服装企业利用消费数据,开展个性化的设计生产,从设计下单到生产到发货,最快只需要3到7天……以场景为牵引,国家数据局打造“数据要素×”、公共数据“跑起来”等品牌,已发布70个示范场景,覆盖智慧农业、医疗健康、交通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应用成果。
数据资源供给更加开放。在公共数据方面,资源登记、授权运营、价格机制相关政策已发布实施,国家登记平台登记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覆盖超过78个国民经济大类,提供了便利、权威的找数、用数渠道。在企业数据方面,实施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为企业推进数据开发开放按下“加速键”。
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下一步,国家数据局还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刘烈宏说。
越来越多数据进入市场
上半年新上架数据产品同比增长7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越来越多数据进入市场,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成果,也是数据市场孕育兴起的一个缩影。”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介绍了数据市场的新变化。
今年上半年,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上架数据产品达到3328个,同比增长70%。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供给表现亮眼,上半年上架的高质量数据集产品同比增长2.8倍。今年二季度,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增供需主体达到2600多家。同时,一批从事数据标注、治理、交易服务等业务的企业也在快速成长,一些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从无到有,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硬建设”方面,《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创新试点积极开展。“软环境”方面,推动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经实现数据产品“一地上架、全国互认”。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表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去年启动。针对数据领域“找数用数难”“规模流通难”“跨域加工难”等难题,国家数据局组织了可信数据空间等6个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向‘十五五’,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持续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夏冰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本报评论部
2025年08月15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观察当下、瞻望未来,世界看好中国。
“展现惊人韧性”“实现超预期增长”,多家外媒这样评价我国今年上半年经济成就,一些机构上调预期。
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叠加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何以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
“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中国经济在风雨砥砺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密码。
始终坚持稳中求进,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中国经济正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潜力更加彰显。
(一)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促进新消费,中国经济活力十足。
上海,鲸鱼机器人成为消费增长新亮点。2024年销量达到100万套,出口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AI教育硬件出海的新标杆。
山东青岛,海尔最新“AI之眼”系列黑科技,通过赋予家电“看得懂”的能力,让海尔智慧家庭从“替人家务”迈向“无人家务”。
青海,以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契机,激活工业遗产价值,创新生态转化路径,深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工业旅游成为盐湖产业新磁极。
…………
市场“新宠”花样翻新。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今年前4个月,我国消费品品种新增超过809万种,同比增长了40.4%。
“游”在中国、“购”在中国、“食”在中国成为国际“新时尚”。有外媒评价:“外国游客在感受‘中国制造’高质量的同时,也在触摸中国发展脉搏。”
从当初人们出国买电饭煲、马桶盖,到“带空箱子去中国”在社交平台成为热词,今天的中国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得益于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高质量供给被不断创造出来,持续满足着人们的需求。
新供给,新在“无中生有”的原始创新,中国正加速从大规模生产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新在“有中出新”的迭代升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让传统产品引发新热潮;新在“破界出圈”的融合发展,赛场经济、首发经济、夜经济等不断塑造消费新场景。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高质量供给,释放新消费需求。这是我们“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的底气所在。
(二)
以高品质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中国经济潜力十足。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今天人民群众更加期待高品质生活,需求呈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顺应这一历史性变化,从“有啥用啥”转向“要啥有啥”,高品质需求成为产业升级的“指挥棒”,推动供给体系和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新需求倒逼生产方式革新。洗衣机能否同时洗不同衣物又互不干扰?一体三滚筒洗衣机由此问世而热销。夏天服装能否排汗又透气?速干衣由此风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催生私人订制、“小单快反”等柔性制造模式。
新需求开辟产业新赛道。“体重管理年”遇上“轻食浪潮”,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低空消费兴起,打开低空经济万亿级产业想象空间。
新需求催生商业新机遇。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走红,“工厂忙到停不下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IP经济”热度飙升,助力产业链踏上“风火轮”。
…………
从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到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从“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扩围,到真金白银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一系列政策举措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需求所向皆蓝海。中国经济正形成“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传导链条,超大规模市场的成长性进一步增强。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等深入推进,市场还将不断扩容。
今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满足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拓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
(三)
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中国经济动力十足。
“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我国经济动力的内生逻辑。
今天,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建立在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呈现“双向赋能”与“双向奔赴”的新特点。
新供给与新需求“双向赋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纵深,新的有效供给不断创造出来,市场则以潮涌般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供需“双向赋能”,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双向奔赴”。传统产业“老树新枝”、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从无到有,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率大幅提升。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新型消费极大拓展14亿多中国人的消费空间,14—35岁的青年群体约为4亿,形成最具规模效应和成长性的新型消费人口红利。新供给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新需求以新消费群体为主体,二者“双向奔赴”成就中国经济如大海般深广。
以“五统一、一开放”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将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相互激荡,高质量供给与高品质需求形成共振效应,不仅筑牢我国经济的稳实基础,更绘就一个结构更优、韧性更强、潜能更大、活力更足的现代化经济图景。
“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决胜“十四五”、阔步新征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干劲。
(执笔:李拯、周珊珊、李铁林)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2025年08月15日05: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刘诗瑶)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8月14日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
自北京时间2025年6月26日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先后送别天舟八号、迎来天舟九号,完成了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物资清点整理和出舱活动准备等工作,承担的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基础物理和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领域实(试)验任务稳步推进。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新华社记者 袁 敏 王鸿硕
2025年08月15日05: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李竹如像。 |
在山东东营利津县委党校红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内,有一座雕像,总能吸引参观者驻足凝视——他昂首挺胸,紧紧攥拳,目光凝望前方。这便是利津县走出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新华社山东分社首任社长、新闻战线抗日英烈李竹如。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李竹如把‘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这句话常挂在嘴边,他主办过多种报纸,以笔为刃、以墨为枪,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新闻抗战的铿锵旋律!”每当参观者来到这里,中心讲解员丁洁都会动情地讲述抗战烈士的故事。
夏日,利津县黄河大堤上,草木葱郁。大堤旁的庄科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文化村”,李竹如就出生在这里。
20世纪20年代,李竹如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白天读书、剪报,夜里组织学生到家里听他读报、宣讲时事和进步思想。1925年春节,李竹如在自家大门贴上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春联,这既是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
1927年,李竹如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进步青年一起创办《竞进》周报。
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领导南京中央大学和南京多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奔走办报,如在济南创办《新亚日报》、在上海参与创办《文化报》等,用文字把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在山川大地……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竹如奔赴延安。他几乎没带什么行装,却带了蜡纸、钢板和刻字铁笔。在晋东南地区,他留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做民运工作,创办《中国人报》,后任《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1939年5月,被选调去山东。回到故乡后,他仍然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在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期间,兼管《大众日报》、兼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等。
当时,《大众日报》创刊不久,报社工作人员多是年轻人,缺乏经验,李竹如便亲自抓编辑、记者队伍建设。同时,他一直保持在济南、上海办报纸的习惯,每周至少刊发一篇社论。
1940年1月,寒风裹挟着物资封锁的阴霾,一位报社同志找到李竹如,焦急地说:“印刷厂油墨纸张告急,咋办?”
李竹如把目光投向寻常的有光纸,从未有人用这种纸印报,因此敌人查禁较松。“前人没做过,我们就闯出一条路!”李竹如与工人们并肩攻关,吃住在机器旁,反复调整机器压力与墨量,终于解决了油墨渗透难题,让有光纸的反面也能清晰印字。
“在抗战进入更加困难的今天,记者担负着更加光荣的任务,他站在宣传战的最前线,不仅是一个宣传家、鼓动家与社会教育家,还应是一个组织者、督促者与指导者。”1940年9月,李竹如在文章《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中这样写道。
1941年6月28日,新华社山东分社在临沭县(今临沂市辖县)成立,这是新华社国内分社中的第一个省级分社,李竹如兼任分社社长。当天,分社播发了《八路军破袭 敌伪皆望风披靡》《清河区广大青年涌上抗日哨岗》《泰山区实行统一支差办法》等6篇消息。在战事频繁、通信设施简陋、人员紧张的条件下,新华社山东分社起到了宣传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
无论在何时何地,李竹如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持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战线,坚定人民的抗战决心。1942年秋冬之际,侵华日军在沂蒙山区发动大规模“扫荡”,李竹如和战友隐蔽在山沟里,一边守卫通信线路,一边印制内部通讯。11月2日,在对崮峪突围战斗中,李竹如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7岁。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爷爷对我父亲影响很深。”年过六旬的李竹如孙女李晓波告诉记者。她说,父亲李维民也追随爷爷的脚步,于1946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前锋报》《进军报》《人民前线报》《解放军报》等担任记者,在新闻战线冲锋陷阵。
“我还珍藏着爷爷的文集、当年办的报纸和参加革命活动的老照片,但最宝贵的财富是伟大抗战精神,这些都是我家的传家宝。”李晓波感慨道。
如今,在利津县李竹如烈士纪念广场、烈士陵园、红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等纪念教育场所,李竹如烈士雕像静静矗立,见证着祖国大地的日新月异。
今年40岁的讲解员丁洁,也是利津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已任教15年。自红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2023年开馆以来,党校学员来此参观是必选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是让火种永不熄灭的关键。李竹如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新闻战歌,我们要用心用情讲好抗战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丁洁说。
(据新华社济南8月8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人民网“行进中国”贵州调研采访团2025年08月16日08:06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小字号建设中的花江峡..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