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常国水 康梦琦
2025年11月21日08:18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乡愁是什么味道?
对浙江而言,乡愁是那一块金黄酥脆、油而不腻的缙云烧饼,是配料独特、皮薄馅鲜的嵊州小笼包,是糯米油润、肉馅化渣的嘉兴粽子,是咸鲜交融、海风拂面的舟山海鲜面,是酒香醇厚、时光沉淀的杭州东坡肉……
当“舌尖上的乡愁”遇上江南水乡,“家乡的味道”被重新唤醒,香溢四海。文火慢炖的醇厚、山海馈赠的鲜甜、市井巷陌的烟火,让浙江游子们念念不忘,也为不少县域“吃”出了超百亿的大产业。

缙云烧饼是很多缙云游子的乡愁。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午后3点,“缙云烧饼一均店”里,56岁的赵一均师傅正在忙碌。揉面、包馅、涂糖油,再将饼胚利落地贴入烧饼桶内壁……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他重复了37年。
“刚入行那会儿,挑着烤桶走天下。”赵一均回忆起当年——那时候,烧饼师傅是缙云最普通的谋生者之一,星辰未落他便出摊,四季风霜都刻进了他长年揉面粗糙有力的指节里,“我们见证了缙云烧饼行业最初的艰辛”。
流动“夫妻摊”,在缙云越来越多;外地归来先吃上一口烧饼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了2014年,缙云烧饼已小有名气,但大伙儿都是零散经营,不成气候。
看到烧饼里装着不少缙云人的乡愁,缙云县委县政府开始思索——这一口乡愁里,是否蕴藏着富民增收的生产力?如何抓住这“大机遇”,打破产业“小、散、弱”的发展瓶颈?
为提升富民产业含金量,带动百姓就业增收,2014年,县里做了一件挺特别的事——成立“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了办公室——百姓称它为“烧饼办”。县里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决心把“缙云烧饼”从一门手艺,做成一个响亮的区域品牌。
“烧饼办”一成立,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针对口碑好但缺资金的摊贩,量身定制“烧饼贷”,提供开店补助;建立免费的烧饼师傅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上万人次;组织专家和老师傅共同研制《缙云烧饼制作规程》,让这份“家乡味”可复制、可传承。
在“烧饼办”的帮助下,赵一均拿到了3万元补助,于2014年7月开出了缙云首家烧饼示范店。第一年,其营业额就突破了200万元。
小小的烧饼成了连接乡情的纽带。赵一均微信里有8000多位好友,大半是在外缙云人。一句“赵师傅,想家的味道了”,订单就从天南海北飞来。“一年光快递费都要四五万元,最远的饼寄到了美国。”赵一均说。
如今,缙云烧饼已不仅是缙云人的烧饼,它还征服了天南地北食客的味蕾。
在缙云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浙江长红丽嫂嫂食品有限公司研发打造了缙云烧饼首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天有超5万个标准化生产的烧饼从这里出发,“坐”上冷链物流车走向全国。

长红丽嫂嫂机械化生产的缙云烧饼。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从街头巷尾,到高速服务区,再到大型商超、星级酒店……缙云烧饼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全国乃至海外的缙云烧饼店已有8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9.2万人,年产值从2013年的2.1亿元增至2024年的38.9亿元。”缙云烧饼品牌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赵佳敏说。

缙云首条烧饼全自动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烧饼火了,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小麦、土猪肉、烧饼桶……都跟着兴旺起来。尤其是被称为“烧饼灵魂”的梅干菜,变化最为明显。
传统的梅干菜生产加工依赖农户和家庭作坊,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为打破瓶颈,缙云烧饼协会等联合制定了菜干加工地方标准,建设了标准化栽培种植示范基地,引育了浙江菜味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23年公司开始种芥菜,因没经验,第一批200多亩芥菜都烂在了田里。”菜味居董事长范涛介绍,好在有政府兜底、保险保障,再加上农科院和高校的技术支持,如今,亩产已翻倍。
“2024年,全县菜干产值已超1.22亿元。”缙云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促进科科长赵晨光说,“土疙瘩”变成了致富“黄金叶”。
越“愁”越有销路,越“土”越能富民。缙云因地制宜,发展“五彩农业”,打造出以烧饼、黄茶为代表的“两黄”,以茭白、爽面为代表的“两白”,以及杨梅、麻鸭、梅干菜等组成的“乡愁产业”集群,让老百姓守着好山水、过上好日子。
去年,缙云“五彩农业”创下92.99亿元的总产值,今年前三季度已突破76.3亿元,全年有望历史性地跨越百亿大关。

菜味居研发的菜干冰激凌。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在浙江,像缙云烧饼这样靠乡愁做大的产业,不止一个。
“一笼包子一座城”。遍布全国街头巷尾的小笼包铺,不少经营者来自浙江绍兴的一座小城——嵊州。
《嵊县志》记载,“陈东升馒头店精制的小笼肉馒头,配料独特,皮薄馅鲜而含汁,驰名县内外。”1933年,嵊州人陈东升在当地开了第一家小笼馒头店,深受食客喜爱。之后,嵊州小笼包被走南闯北的嵊州人带向了全国各地。在嵊州剡湖街道禹溪村,60%以上的劳动力在全国做小笼包生意,该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以上。
从“夫妻店”“兄弟店”到速冻小笼包生产企业,以小笼包为主的嵊州小吃从业者超过了8万人,小吃产业规模达到了140亿元。“嵊州小笼包代表着家乡的味道,我们工厂一天可生产60多万只,已进入全国多个头部商超。”剡花食品负责人陈宏基表示,希望这口“家乡的味道”能被更多人喜欢。

嵊州小笼包是不少嵊州游子的乡愁。嵊州市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供图
游子们的“心心念念”,在之江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清晰的“乡愁产业”版图。仙居杨梅、涌泉蜜橘、金华火腿、绍兴黄酒、衢州“三头一掌”……数不清的农特产品承载着乡愁与匠心,将浙江的“共富故事”演绎得津津有味。浙江正以强大的驱动力和“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产业共富、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和新希望。
(责编:孙鹏、康梦琦)
2025年11月21日21:16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千年运河,联通古今,润泽两岸,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2014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开邗沟、筑邗城。此后,从邗沟起步的运河网络,不断拓展、疏浚。隋炀帝实现南北贯通,元代郭守敬截弯取直成就京杭动脉,最终孕育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水道。

2006年12月,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迎来一位特殊的乘客——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行船中,习近平边看边问,肯定了杭州保护大运河的努力,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他深情嘱托,要让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到江苏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再到浙江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多次来到大运河沿线。在总书记心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将沿线文化遗产点串珠成链,形成大运河文化带,融汇淮扬文化、吴越文化、京津文化等六大区域文化,搭建起中国人丰盈的精神家园。

在人与水的持续互动中,大运河积淀出特有的文化与智慧,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从历史走来,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墨,中国大运河,在一代代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脉动千年,奔涌向前。

策划:黄豁、樊华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王心彤
记者:樊华、王志斌、王心彤、林凯、王怿文、王君璐、张骁
摄像:黄培锋、李涛、宋立峰、马晓冬、夏子麟
摄制:宋水杰
包装:夏勇、史凯丽、杨震男、郭雪南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编:卫嘉、白宇)
2025年11月21日21:14 | 来源:粤学习
小字号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发展有不平衡的地方,这也是我的牵挂。”
“你们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乡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要持续抓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注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考察,充分肯定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并叮嘱广东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补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个短板。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关键抓手。今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成效究竟如何?一组海报带你了解。





统筹:李琳 于艳彬
策划:叶莉子
设计:林若韫
校对:陈学德
(责编:卫嘉、白宇)
2025年11月21日16:4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新华社重庆11月21日电 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21日在重庆开幕,论坛主题是“加强中国-东盟法治合作,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与会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习近平主席和东盟各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东盟法治论坛是深化中国和东盟法治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发挥论坛作用,通过专题研讨、人员培训、多边会议等多种途径,加强法治经验和法律学术交流,深化交通运输、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法律、规则、标准对接,健全打击跨国犯罪、化解跨境争议等执法司法合作机制,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高水平法治合作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新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后,陈文清会见了泰国副总理波汶萨,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处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万通,印度尼西亚最高法院副首席大法官苏哈托。
(责编:卫嘉、白宇)
2025年11月21日18:08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21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主论坛并致辞。
中外嘉宾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愿景。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强调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未来的中国必将为包括全球南方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全球南方国家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谱写全球南方现代化的新篇章。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深入研究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真正构建源于南方、服务南方的现代化建设知识体系。
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主办,主题为“携手迈向现代化:共同愿景与发展之路”。论坛还发布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报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颁发“全球发展研究与实践奖”,发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研究学术网络。
(责编:白宇、卫嘉)
2025年11月21日17:08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新华社厦门11月21日电 11月18日至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福建厦门举办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班。来自16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和部分市、县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等共150人参加学习。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同志在开班式上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和显著优势,系统把握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原则和根本遵循,找准人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任务,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班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实施代表法,高质量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更好发挥人大在审查批准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中的作用”等内容举行了专题报告,组织了分组讨论、总结交流,并在厦门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学习实践中心等地开展现场教学。
(责编:卫嘉、白宇)
2025-11-21 21:16:44央视网
0:12/5:50自动播放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并出席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时指出,通过举办这场盛会,可以激发爱国热情,拉紧精神纽带,促进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大湾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从11月9日至21日,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这届全运会,燃动大湾区,生动诠释体育的激情与魅力;三地同心协力、交流融合,让大湾区焕发新的光彩。11月21日晚,本届全运会闭幕。这届盛会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也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千气象。

花开大湾区,潮涌珠江畔。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华灯璀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盛大开幕。
这是全国运动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既是全运会办赛史上的创举,更是大湾区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开幕前,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全国群众体育和体育系统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奋力拼搏、再创佳绩,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在全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以团结、奋斗、拼搏践行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取得超8项世界纪录、5项世界青年纪录的竞技成绩;与此同时,全运奖牌各地分布更加均衡,充分体现出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的根基。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比赛项目,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已拓展到23个大项、166个小项,从2月20日首场预赛开始,持续至11月20日,跨度近一年,直接报名参赛以及参与“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人数约110万人。全民参与、全龄友好和区域融合,点燃了全运会全民参与的热情。

本届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会,更是一场促进粤港澳区域融合、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盛会。在港珠澳大桥上,公路自行车赛在风驰电掣中实现“一赛跨三地”,跨境“无感通关”;粤港澳三地通过联合组队,在龙舟竞渡、舞狮欢腾中深化交流;跨城观赛无缝衔接,让内地民众与港澳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粤港澳三地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不搞重复建设,不新建大型场馆,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并在改造之初,就兼顾赛后公共使用、持续服务于市民健身的需求;同时,绿电、循环材料的广泛使用,还打造出首届“碳中和”全运会。

从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文脉到深圳的开放活力,从香港香江之畔的都市繁华到澳门大三巴牌坊下的中西交融,三地协同制定赛时食宿、交通、医疗等综合保障方案,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提供系列暖心服务。近5万名志愿者,让每一位来客宾至如归。

同心同行、共进共赢、筑梦圆梦。把赛道变为发展通途、以竞技汇聚融合动能,十五运会镌刻下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恢宏气象,见证着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更激荡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交响。
2025-11-21 20:58:36澎湃新闻
作为全国首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肩负着为全国能源革命探路先行的战略使命。
长期以来,这片被誉为“煤海”的土地,以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支撑着国家工业化进程,却也面临着资源依赖、产业单一、生态约束等结构性难题。
转型之路,考验定力,更需智慧。近年来,山西以久久为功的奋进姿态,在传统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突破,走出了一条多元协同、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一个显著有别于“一煤独大”刻板印象的“新山西”,已然呼之欲出。

太原北中环桥。 视觉中国 图
11月中旬,由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向新而行 动力澎湃”第二十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代表团走访的太原,晋中,吕梁等地,就是这场全域转型实践的生动缩影。
经由它们,我们得以更具体地探寻: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宏大命题,山西的解题密码是什么?三晋大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蝶变?
01. 找到转型路径
放眼全球,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核心命题,都不外乎是精准处理好“守”与“破”的辩证关系。
于山西而言,煤炭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地位不可动摇,转型绝不是“去煤化”,而是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的攀升。
这一思路,在传统“煤城”晋中市寿阳县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煤炭关联产业质效提升中,得到生动诠释。如位于该县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内的山西交控集团钢材数字化加工基地,通过引入30余套国产智能数控设备,将机械自动化率提升至95%。
其带来的转型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人员投入减少60%,生产效率提升3倍,年加工钢材达10万吨、产值2亿元,并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这种“数字化+制造”的模式,就让煤炭下游产品实现了从“初级加工”到“精准制造”的跨越。
在循环利用中挖掘新价值,大力构建“吃干榨尽”的新产业生态,是山西传统产业转型的另一发力点。
仅以介休开发区为例,瑞鑫公司的焦炉煤气“碳减排制LNG联产氢能”项目,将工业尾气转化为绿色能源;茂胜、宏安等企业利用干熄焦余热发电,年发电量高达12亿千瓦时;鲁信的废盐处置项目更是将焦化危废转化为工业级氯化钠,形成资源闭环……这些技术化实践,让煤炭产业在循环利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含金量和附加值。

2025年3月,由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制的南极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在中国秦岭科考站投运。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供图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山西同时也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上持续发力,推动风电光伏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并稳步推进氢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开发,绿电外送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如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在晋北、晋西等地区规模化布局,氢能产业与煤炭产业耦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能源格局。
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55%,由此也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显著优化,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十四五”前四年,山西全省万元GDP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6.1%,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降幅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攻关力度,进一步提升在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如位于太原的潞安化机集团,近年来一举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对煤气化领域的市场垄断,成功实现了本土气化装备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目前,公司核心产品“晋华炉”已牢牢占据全国煤气化装置市场占有率前三位,并成功出口海外市场。

11月10日,潞安化机智能仓储中心有序运行。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除了能源领域,山西的其他特色传统产业也在转型中焕发新机。
杏花村汾酒、定襄法兰、太谷玛钢、万荣外加剂、怀仁陶瓷、平遥牛肉和推光器、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上党中药材、代州黄酒……这些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传统名镇名品,在“一镇一策”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塑造和融合发展,也迸发出新活力。
以白酒为例。在汾阳市,杏花村汾酒专业镇正推动白酒产业从单一酿造向“酒+文化+旅游”全链条演进,勾勒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蓝图。作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汾阳拥有6000多年酿造史,白酒产业贡献了当地50%的GDP、60%的税收和40%的就业岗位,2024年白酒总产值突破270亿元,总营收达37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6.6%,成为地方经济的绝对支柱。
但这并不只是因为“一杯酒”。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汾阳构建了“上游种植—中游酿造—下游文旅”的完整生态。
上游通过8年持续出台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种植高粱每亩补贴305元,2024年发展高粱种植12万亩,产量4.4万吨,带动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汾酒用粮”与“农民增收”双赢;中游全力支持龙头企业汾酒集团扩大产能储能,支持引导汾阳王、新晋商酒庄、汾河酒厂、汾蕴酒厂等一批白酒生产企业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下游则打造总占地面积5000亩的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以“一点两轴三片区”为规划,建设汾酒大道、诗酒文化园等载体,将千年酿酒文脉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资源。
总结起来,山西传统产业的转型,主要是抓住了立足比较优势、延伸价值链条的核心逻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一主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于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等方面寻求突破口。
这种深挖优势资源价值、做精主业、从老传统中讲出“新故事”的转型路径,既确保了经济转型的稳定性和发展韧性,也为其他领域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一场全面转型
如果说传统产业升级是山西转型的压舱石,那么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便是驱动未来的发动机。
近年来,山西跳出“一煤独大”的思维定式,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文旅产业、特色农业等领域多点发力,逐步构建起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山西的产业名片也因此更加丰富立体。

全国具有信创全部资格的八家整机企业之一的太原百信公司生产线。 百信公司 供图
在山西中部城市群,智能制造正成为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
2024年,太重轨道公司获评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标志着山西制造业细分领域达到全球智能制造最高水平。该公司将40多个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沿技术融入生产制造,通过人工智能和柔性自动化技术,使缺陷率降低33%,单位成本降低29%,产量提高33%,生产效率全球领先。同期,高速飞车全尺寸试验线实现国内首次低真空超导悬浮航行,展现了山西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显著突破力。
很多可能人不知道,如今的山西不仅是能源大省,也正悄然变身为“算力大省”。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拥有33个,居中部六省首位。而“十四五”以来,山西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2EFlops,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8,远超GDP排名。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算力资源,近年来山西的数字产业化也呈现出可观的发展势头。如通过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建成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创新载体59个,2家企业垂类大模型完成国家备案。此外,还着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智能终端、微短剧、数据标注等新兴产业。今年1—10月,山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6个百亿级规模重点行业营收实现20%以上增长。
这股算力浪潮,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如通过“数乘智改”行动,山西已累计建成300座智能化煤矿,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6%。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释放出巨大的倍增效应。
市场主体的结构之变,是观察一个地方产业转型最直观的风向标。近年来,山西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效应持续显现。2024年山西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6家,120个“山西精品”享誉海内外。而在产品端,手撕钢、车轮钢等特种钢材料,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衬底等半导体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领域。

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生产出手撕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新华网 图
一个标志性数据是,今年前三季度,山西非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74.9%;增长2.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34.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28.9%,医药制造业增长26.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0%。这表明,在煤炭工业的基本盘之外,山西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壮大。
文旅产业,是山西的另一个极具潜力,且风头正盛的“新产业”。一直以来,在全国的文旅版图上,山西的存在感并不算强。但论发展文旅产业的资源,山西绝对算得上是“富矿”。
“四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这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其实就直接道出了山西在中华文明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初,山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其中古建筑420处,占比79%,排名全国第一;对外开放221处,开放数排名全国第一。这里面,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大同古城,算是声名远扬。但是,这方面的山西实力,依然被低估。比如,在文旅版图上并不算突出的运城市,就拥有102处国保单位,是全国国保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但过去,山西文旅产业长期陷入“资源富矿、产业贫矿”的困境。一方面,由于“煤炭大省”的标签过于鲜明,让外界对山西的印象长期停留在“黑、粗、重”的层面,忽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诚如有识之士指出,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又导致“软环境太硬、硬环境太软”。包括景区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服务质量不高、业态单一等,都限制了文旅吸引力。
近年来,山西正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文旅产业真正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跨越。
如硬环境建设方面,在仅占全国1.6%的版图上,山西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里程最长、“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并建成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持续升级;软环境优化上,则建立了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行“一部手机游山西”智慧服务,开展文旅消费券发放、门票减免等惠民活动,全力打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

1500多年孝义老城成为新晋打卡地,展现孝和义文化的根与魂。 孝义市委宣传部 供图
此外,借助技术赋能和业态创新也让更多千年文物“活起来”。如介休后土庙作为“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通过AR技术、古戏装旅拍、非遗展演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琉璃文化魅力;“跟着悟空游山西”等创意营销活动,则让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小众景区流量出圈……
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正在得到回报:2023年以来,山西全省重点景区接待游客、门票收入、经营收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除了工业和文旅,山西在特色农业、现代消费品等领域也有新突破。如大闸蟹、三文鱼、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在山西落地生根,摆脱了“山西只有小米、红枣”的传统认知;“中国厨师之乡”汾阳通过标准化建设与人才培育,让“汾阳宴”成为晋菜代表宴席,万名厨师队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汾州筵席厨师”入选全国劳务品牌……另一个有助于打破外界对山西刻板印象的数据是,2024年,山西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的出口增长了两倍多。

山西路桥建起现代化交通产业集群,使用机器狗从事生产巡检等工作。 山西路桥 供图
目前的山西,已确立了包括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碳基新材料等在内的16条重点产业链,并通过梯度培育机制,打造了以41户链主企业引领、102户链核企业支撑、289户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发展的“雁阵”格局。
这种多元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主业的依赖度,更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多可持续的新动力,同时也在有效重塑着山西的对外形象。
03. 软实力也要转型
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还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创新”永远是不二主题。然而,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地区而言,转型发展最大的挑战也恰恰就在于面临创新要素不足、体制机制滞后、民营经济活力不强等结构性矛盾。为此,近年来山西开启了精准补短板,竭力为转型之路扫清障碍、注入活力。
如针对创新平台短板,山西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牵引。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级研发投入约50亿元,建成80余家省级以上能源科创平台。国家超算太原中心、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等“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或重组,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的引进更是引人瞩目。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一个层级多样、品类齐全的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太原理工大学等山西高校为经济转型提供科创支撑。 视觉中国 图
有了平台,更需畅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为抓手,山西正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目前,“晋创谷·太原”“晋创谷·大同”已先后实体化运营,“晋创谷·晋中”已具备挂牌条件。
其中,“晋创谷·太原”已正式入驻科技型企业154家,签署产品销售、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27亿元,通过“免申即享”模式发放企业创新启动资金累计2800万元;“晋创谷·大同”已正式入驻企业19家,实现工业投资1300万元。此外,配套的技术转移体系和中试基地也在加速完善。得益于这种系统性提升,“十四五”以来,山西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较2020年翻了一番。
技术攻关方面,山西也斩获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自主研发的“煤海蛟龙”掘进装备、大型露天矿智能电铲等“大国重器”实现行业领跑,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广泛示范;煤制油气、低碳烯烃合成等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国际领先,潞安化工煤制油产量突破100万吨,系列煤基合成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晋华炉”成功解决“三高”煤气化难题,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同时,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走向产业化,氢能技术加速迭代……
为强化创新需要的配套人才资源保障,山西则启动实施了“三晋英才”计划,推广“人才绿卡”制度,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全方位保障;同时,在4所高校开展“三项改革”试点,山西中医药大学、运城学院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强化了本土人才培养能力。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限制了转型的内生动力,这是资源型地区的普遍尴尬。长期以来,山西经济也呈现出“国企独大、一煤独霸”的格局。如过去山西百强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主要营收也是由国企贡献,民营经济在产业链中多处于配套地位,活力明显不足。

11月10日,企业代表在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办事大厅咨询。该局通过“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让企业注册只需3.6小时。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针对这一现实,近年来山西以制度改革激活晋商精神,推动民营经济从“配角”向“主角”的转变。如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负面清单制度,推出30条优化市场准入、激活民间投资的务实举措,努力打通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此外,还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如2024年分四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达3037亿元,计划引入民间资本共计1519亿元;今年分三批推介260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693亿元,计划吸引民间资本1844亿元。
经过持续发力,目前一系列积极信号已经涌现。如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民营经营主体达到396.3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43.6%。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从2020年的7家增加至2025年的9家;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税收较“十三五”末增长25.0%,占全省税收收入的51.5%,撑起了“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活力的增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牵引力明显加大。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全省属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民营企业44.3万户,占全部民营企业的38.2%;数字经济民营企业13.1万户,占全部民营企业的11.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全省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
其实,作为晋商故里,山西本有着不错的民营经济基因。通过持续改革充分激活这种基因,相信能为全省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活水。
04.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山西方案
置于全球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框架下来审视,山西的转型路径具有鲜明的特点。

晋中寿阳县旱作农业示范园区使用无人机保护庄稼生长。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首先,与德国鲁尔区、美国休斯顿等单一城市或区域转型不同,山西是全省域、全方位的系统性转型,涉及产业、生态、民生、制度等多个维度,这注定了更复杂;与一些资源枯竭地区过度依赖外部产业转移的转型模式不同,山西则坚持的是内生增长和外部协同的共进,也即既强化本土产业升级,又通过“飞地经济”、区域合作等吸纳外部资源。同时,与完全“去资源化”的激进转型不同,山西又是在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转型,体现了“责任与发展”的统一。
其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放大各地的比较优势。
要知道,全球资源型地区转型路径虽有共性,但从来无统一模板。美国休斯顿从石油开采转向油气服务、生物医药、航天,德国鲁尔区则聚焦风电与氢能, 加拿大卡尔加里通过成立技术联合组织,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这些案例都表明,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要充分立足自身禀赋。而山西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显著,由此也就形成 了“一县一策”式的多元转型路径。

位于吕梁孝义市的鹏飞集团加速推进氢能布局,重卡、大巴、共享单车等都用上了氢能。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煤炭主产区如寿阳、介休,依托工业基础发展智能制造与循环经济,实现“煤城”转型;文化资源富集地如大同、孝义,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让文物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汾阳,通过“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餐饮文化”的链条延伸,带动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城市群核心区域如太原、晋中,通过“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研发+制造+物流”的协同发展……这种差异化布局,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最大化发挥了各地比较优势,最终形成了全省转型的强大合力。
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因地制宜、基于省情的转型模式,也为全球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山西方案”。
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注定是一场考验战略定力与执行耐力的长跑。从这个角度看,山西,依然在路上。但可以预见,未来的山西,必将不再只有“煤炭”这一张名片,更将以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活力文旅和特色产业等多元标签,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也为全国的资源型经济转型贡献愈加丰富的山西智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夺目的篇章。

澎湃新闻记者 郑达咖 图
实际使用外资约占全国1/6,现有外资企业4.3万家——江苏塑造更高水平开放新优势(活力中国调研行)本报..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