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11-22 10:31:48 | 浏览:15075次 ]

强化疏解保障 推进科技创新 完善公共服务

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

本报记者 万秀斌 张腾扬

2025年11月22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燕赵大地,白洋淀畔,八年砥砺,河北雄安新区,拔节生长。

  看筋骨,新城崛起。累计完成投资超万亿元,5300余座楼宇拔地而起;

  看产业,动能澎湃。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六大产业集聚,2000多家科技企业千帆竞渡;

  看民生,宜业宜居。新建片区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105所,各类高品质酒店、品牌门店数量不断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雄安新区着力强化疏解保障、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如今,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雄安现代化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来雄安,就是抓住新机遇”

  10月9日,首批疏解央企中国华能、中国中化正式入驻雄安,2000多名员工来到雄安工作生活。

  “看,这是我在雄安的新家!”晚上,杨高敏站在新家的阳台上,兴奋地同家人视频通话。

  “雄安已经是一个大城市的样子!”作为中国中化的员工,杨高敏家住单位不远处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拎包即可入住,“新区还为两家央企职工开通了定制公交。”

  雄安新区功能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这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心和使命。

  牢牢牵住疏解“牛鼻子”,雄安将服务落到一项项制度安排上:从办公场地规划建设,到企业登记、税务、资质迁移,再到员工生活配套,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推动278项京雄政务服务“同城化”,209项资质资格互认。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副局长冯琦峰介绍:“我们全力保障疏解人员医疗、公积金等待遇不低于北京,让他们安心工作。”

  推动人员安下心、企业发展好,雄安向改革要动力。

  “这里是员工的新家,也是企业的新家!”中铁城建集团雄安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郭远飞难掩喜悦,凭借在雄安获批的水利水电总承包资质,公司成功拿下省外项目,“在山西中的标,是雄安创造的条件。”

  过去申办此类资质,需辗转多个省级部门,耗时约半年。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带来转机:2024年底,新区原有12个内设机构改设为21个工作部门,大部门、扁平化,推动“雄安事雄安办”。

  改革后,内设“组”变专业“局”,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让雄安得以按照规划充分运用省级管理权限。今年,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再争取到水利、通信、交通等16项省级审批权限,全面落实“一网通办”“一企一策”。“6月1日递申请,6月26日便捧回证书。”郭远飞切实感受到变化,“来雄安,就是抓住新机遇。”

  目前,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中化等3家央企入驻雄安,第二批疏解项目加快建设,第三批疏解项目即将落地;央企设立各类机构逾400家,在雄安本级注册企业逾4000家。

  “来雄安,就是拥抱科技与未来”

  “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

  乘一辆公交车,丈量这座新城,真切感受到亮丽名片背后,写满了创新故事。

  310路新能源公交车,像一条流动丝带,将雄安新区启动区、容东片区等核心区域有关点位串珠成链。司机王占花在这条线上跑了近3年。她的公交导航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更新一版,增加不少新的点位。

  车内,人气越来越旺;车外,各类科技企业加速聚集。

  去年,中国星网落子雄安,点亮空天信息产业“主星”。随即,卫星制造、运营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10月,首颗“雄安造”卫星成功下线。“我们追随中国星网而来,在这片热土追逐梦想。”站在雄安科创中心的卫星生产线旁,卫星研发公司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耀中打开话匣,“公司今年初来到雄安,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这就是‘雄安速度’!”

  创新速度从何而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雄安系统建设10多个创新平台、31个主题楼宇与众多孵化载体,激发创新活力,促进高端产业集聚。“迁至雄安,科创中心全程帮办,对接技术合作、提供中试基地,还有雄安科技创新基金注资8000万元入股,为研发按下‘加速键’。”史耀中表示。

  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四楼,洞见科技(雄安)有限公司工程师冯新宇正演示新研发的可信数据空间一体机。“上下楼即上下游。”冯新宇介绍,“园区组织技术沙龙,促成我们与二楼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多模态大模型训练,预计年底将有更多新成果落地。”

  “来雄安,就是拥抱科技与未来。”冯新宇感慨。

  2024年,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60家,同比增长11%;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9家,同比增长31%。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六大产业正在成形。“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我们将锚定科技创新,打造全新未来产业体系。”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扬飚表示。

  创新,深深植入城市基因,也在惠及每一位市民。新区道路两侧,集成信号灯、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多功能信息杆柱将数据源源不断输送至“数字大脑”。后者通过智能分析调节交通信号灯,织就一条看不见的“绿波带”。“在雄安开车,常能享受一路绿灯的畅快。”王占花笑着说。

  数字城市与实体城市“孪生共长”。城市计算中心作为“数字大脑”,总吞吐数据量超过330亿条。走进中心,三维城市模型在数字运营平台渐次展开,虚实交融。

  “在雄安,每栋建筑、每条道路、每段管廊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城市运行更精准、更智慧。”中国雄安集团城市计算中心工程师赵松说。

  这个采暖季,“智慧供热”是一大亮点。“源—网—站”全链条监测系统建立起来,热力站生产运行和视频数据全部接入智慧供热平台。“智慧供热平台就像聪明‘管家’,若发现用户供热参数异常,可通过智慧终端协调进行开阀、排气、清污等工作,提升供热效果。”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容东事业部供热运营组组长陈猛说。

  目前,雄安已建成数字道路逾500公里,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政务管理、环保、交通等智慧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来雄安,享受家门口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在11岁的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第二实验学校学生巩奕姗眼中,幸福是自己和弟弟的校园生活,爸爸所在的科技公司发展得好,妈妈在小区锻炼健身,姥姥姥爷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生活有滋有味。雄安新区系统性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从我为城市奔波,到城市为我服务。巩奕姗的父亲巩文通坦言,“北漂”十几年,挤在西直门附近一间小房子,月租很贵。老婆孩子住在河北涿州,周末才见一面。去年搬来雄安,全家人住进135平方米的大三居,精装修,月租2100元。

  很多城市想做而未做到的事情,正在雄安成真。

  雄安推出“租购同权”政策,保障租房者在子女入学、居住证办理等方面的权益。“来雄安,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去年,巩文通提交申请,孩子从涿州转来雄安就学,“九年一贯制名校,初中都不用操心。”

  打造“15分钟生活圈”。小区周边,超市、餐馆、养老驿站等配套齐全。所有新建片区实行“新区—片区”两级管理与“新区—片区—社区”三级服务体系,不设街道,资源下沉社区。“生育登记、社保、医保等民生事项在社区就能办。”启动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正昌说。

  走得远点,还有“好城区”可逛。

  森林环城、湿地入城。步入悦容公园,草色湖光中,感受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生态理念:北苑再现《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境,南苑尽显古典园林风貌。

  “周末我常带孩子来玩,亲近绿色生态。”从北京来雄安工作的王蕾说。“先植绿、后建城”,新区累计造林48.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大幅提升至35%。

  雄安的城市“身份”愈发清晰:133100行政区划代码、“冀X”车牌、专属邮编等一一落地……

  2017年4月,专职摄影师刘向阳来到刚刚成立的雄安新区。站在白洋淀北边的荒地上,风吹芦苇,他的镜头里只有杂草、村庄和一条土路。从那时起,刘向阳坚持记录雄安新区点滴,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与宏大的建设图景、厚重的历史记忆相互映照。

  不久前,刘向阳再次站上同一位置。脚下启动区路网四通八达,眼前“金芦苇”大厦直插云霄,智慧灯杆蓝光闪烁,中央绿谷蓝绿交织。按下快门,定格这一刻,他感慨万千:“短短几年,雄安从新区迈向现代化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的城市,这是人民的城市!”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2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一见·三地联合办赛,观察“中国之治”的一个视角

2025年11月22日08:35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就“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有关情况所作的说明,振奋人心,蕴含深意:“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乘势而上,乘的是何“势”?

“中国之制”落地见效,“中国之治”行之有效!

一届全运会里,有着最生动的诠释。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站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历史关口,粤港澳首次联合举办全运会,是历史赋予三地的特殊使命。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回望,望向难忘的办赛点滴,望向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探索实践,它何尝不是观察“中国之治”、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一步步“乘势而上”的生动注脚?

势,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地办赛,沟通衔接有堵点吗?

畅通无阻!

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公路自行车赛为例。得益于“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创新模式,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的231.8公里赛道上,运动员能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6次无间断通过三地口岸,全程不需刹车,“无感通关”。

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粤港澳。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得益于中央、地方各部门的协同发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协调各方推动解决口岸设置、投融资安排、通航与锚地等一揽子难题。

大桥跨江越海,彰显的是新时代“中国力量”!

多部门协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出互联互通的大湾区:已建成通车6条跨江跨海通道,天堑变通途;建成超过3000公里的大湾区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看向历史深处,一个又一个五年,一份份规划落地,“办”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一个个长周期、大跨度、全国性重大工程项目,“办”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看向当下,精彩盛大的十五运会,不正是集中力量办出来的?破解跨区域协作难题,十五运会组委会创新建立“1+4”联络机制,国家层面设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粤港澳层面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等常态化机制,形成“分层对接、全域覆盖”沟通网络。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要求:“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同心协力”,道出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看向一部部规划。从制定、实施到落地,哪一环节不凝聚着“同心协力”的力量?有各部门的扎实调研,有全国人民的建言献策,有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干笃行,将蓝图变实景。

制度优势,汇聚成发展胜势。“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加强港澳与内地经贸、科技、人文等合作”……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写进“十五五”规划建议。

一锤接着一锤敲,粤港澳同心协力,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广阔、大道如砥。

势,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乘风起势——

“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点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全运会,何以办出彩?

机制上创新,“联通”上用力。粤港澳三地在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便利化通关等创新规则机制,服务赛事,也助力三地人员常态化流动。十五运会期间,有6000多名内地人员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

大湾区,何以大发展?

答案,见于一份“十四五”成绩单:“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单牌车通行量已突破700万辆次;联合港澳发布“湾区标准”262项,超过80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跨境理财通”业务规模突破1200亿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因规则机制“软联通”,粤港澳迈向互通互融、协同发展。

联通的背后是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先前在港澳视察,时常提及广东。前不久在广东考察,又惦念着港澳:“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融入,“一国两制”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动书写,加速了湾区各类要素流动,带动世界级湾区的崛起:“十四五”时期,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实践见证“融入”的力量。正如此次十五运会开幕式主题歌《天海一心》,一经发布,便引发共鸣:“随你融入大海,相知和鸣……一起融入大海,碧波万顷……”

融入,又何止粤港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发达地区,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要有高站位、大格局,体现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三组关键词,蕴含对广东发展定位的深邃思考,体现“党中央看问题,都是从大处着眼”的视野格局。

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都要“融入”,融入全国一盘棋,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

因为融入,一幅幅区域经济布局的工笔画,连缀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势,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浩荡大势——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考察,“改革开放”是强调的高频词。对大湾区发展,更是寄予厚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

抓紧做实,全运会里有乾坤。

十五运会,不再是一座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珠联璧合。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更亮丽、更自信、更开放的大湾区。

“跟着赛事去旅行”,一张全运门票,牵引出一条旅游路线。以广州为例,当地推出50条特色线路,通过票根优惠等方式,把全运场馆和文旅资源串联起来。

开放的大湾区,不只体现在文旅。

摊开大湾区地图,科创资源密集阵列。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沿珠江两岸如“人”字铺展,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比如,2018年投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开放13轮,每年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

从“制造工厂”到“研发中心”。放眼今日中国,从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到世界第一的研发人员总量,不仅拥有良好创新生态,更有“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的政策体系。

创新,这一投资湾区、投资中国的亮丽名片,带动了发展,推动了高水平开放。今年前三季度,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规模逐季增长,实现连续9个季度同比正增长。第三季度进出口2.39万亿元,增长3.9%,创近5年来大湾区进出口规模历史新高。

前段时间的韩国之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的首次出访,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阐释“中国机遇”:“不久前,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方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日前赴广东考察,总书记又殷殷叮嘱:“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久久为功”,道出了政绩观、发展观,指引着“中国的未来”——

积势蓄势成势,不断乘势而上。四十余载风雨起苍黄,改革开放还将以波澜壮阔之势,改变大湾区,改变新时代中国!

策划:杜尚泽、王斌来

撰文:孙振

海报:田兴洲

校检:朱利、郑晓宇

(责编:王静、岳弘彬)




李强会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

2025年11月22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当地时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约翰内斯堡会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本报约翰内斯堡11月21日电  (记者杨讴、陈尚文)当地时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约翰内斯堡会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

  李强首先转达习近平主席对拉马福萨总统的亲切问候,表示数十年来,中国和南非亲如兄弟,友谊跨越山海,历久弥坚。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南正携手推进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造福两国人民。中方愿同南非一道继续努力,弘扬传统友谊,深化政治互信,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拓展各领域合作,更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和中非团结合作。

  李强指出,上个月,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南非宣布“十点经济行动计划”。中方愿同南非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推动零关税举措在南非早日落地,发挥两国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方面互补优势,深化矿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打造汽车产业等合作新亮点,挖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拓展卫星导航、联合实验室建设等科技创新合作。双方要加强减贫发展和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推进公共卫生、文化、教育、青年等领域合作,提升两国民众获得感。中国和南非共同发起《支持非洲现代化合作倡议》,推动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关注和投入。中方愿同南非在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加强协作,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拉马福萨请李强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表示习近平主席同我就建立两国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推动南中关系迈上历史新高度,为深化双边各领域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南非坚定不移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同中方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感谢中方为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愿同中方加强贸易、投资、矿业、工业、科技、能源基建、医疗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造福两国人民。南非愿为中国企业在南投资兴业提供安全、良好环境,并同广大非洲国家一道用好中方优惠政策,推动中非合作深入发展。南非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中国支持南非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为会议达成共识和成果发挥重要作用,南方表示衷心感谢,愿同中方密切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的沟通协作,共同捍卫多边主义。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2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习声回响·文韵中国】在文博“大学校”里读懂千年文脉

2025年11月22日08:34 |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小字号



Play Video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作为全国热门博物馆之一,西安博物院馆藏着诸多陶俑,观众可以通过陶俑的服饰、外形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盛景。

“像这个唐三彩载物卧驼俑,制作惟妙惟肖,能够让观众了解古丝绸之路商贸情况。唐三彩载物卧驼俑放在展柜里,背面部分观众不易看到。现在通过MR(混合现实)眼镜,观众就可以全方位查看这件文物的各处细节。”西安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工作人员李源介绍道。

西安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展示(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制图)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近年来,西安博物院创新文物保护和利用方式,通过引入新技术,完善观感体验,不断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细节的美展现出来,为观众营造出了解千年历史文化的立体空间。

“这款MR眼镜使用的就是3D技术,该技术能够清晰地将文物的纹饰纹样、颜色、形制等信息采集下来。戴上MR眼镜后,观众能够放大缩小、旋转文物,增强了观看体验。”李源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作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西安博物院10万余册馆藏古籍背后,有着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工作者匠心守护的身影。

“90后”文物修复师曹婧婧正在修复古籍(央广网发 侯晓峰 摄)

“古籍纸张面临破损、霉变等问题,老师傅教我们用医用手术镊子,自制的竹起子、蒸具等,在保护古籍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工作。”西安博物院文物修复部工作人员曹婧婧说。作为一位“90后”文物修复师,曹婧婧还和同事们借助现代物理化学方法,分析纸张的纤维材质、填料成分等,探究更加精细化的保护举措。

“我们不断加强对文物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以便更好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让观众更直观看到文物的价值。”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负责人张莉说。近年来,西安博物院创新展览形式和活态传承,延伸“教育场景”,通过常态化开展汉服折纸、编辑社教读本等,让文物可“触摸”,文化能感知,历史可“对话”。

学生们带着西安博物院编制的社教读本参观展览(央广网发 张莉 摄)

“总书记说得特别透彻,‘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所谓大学校,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甚至是面向世界的大学校。博物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向人们解读文物,讲说历史背后的故事,讲说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自力说。

十年来,西安博物院累计接待观众1640多万人次,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积极力量。王自力介绍,接下来,西安博物院将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部署,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持续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推动更多文博知识和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总监制:骆红秉

总策划:张军 于锋

监制:伍刚 宫歆慧 蔡荣波

统筹:陶玉德

策划:张伟 卜叶

记者:侯凯奇 刘昱

鸣谢:陕西省委网信办 西安市委网信办

(责编:王静、岳弘彬)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闭幕

王沪宁出席闭幕式

2025年11月22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深圳11月21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21日晚在深圳闭幕。

  晚8时,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式在深圳前海欢乐剧场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闭幕。第十五届全运会会歌奏响,第十五届全运会会旗缓缓落下,燃烧了13天的主火炬随之熄灭。

  黄坤明、郑建邦、谌贻琴、朱永新和刘振立出席闭幕式。

  第十五届全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本届全运会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将办赛工作与推动三地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共同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乐章,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各参赛代表团代表入场。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十五届全运会组委会执行主任、广东省省长孟凡利致辞说,十五运会是体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的盛会。让我们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第十五届全运会组委会执行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说,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同承办全运会圆满成功,共同谱写大湾区融合发展新篇章。让我们将全运会的积极奋斗转化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奋进动力。

  第十五届全运会组委会执行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致辞说,十五运会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气象。澳门将继续发挥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大湾区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第十五届全运会组委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致辞说,我们成功举办了一届彰显制度优势、湾区风采的体育盛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体育力量。

  闭幕式上,孟凡利、李家超、岑浩辉将全运会会旗交还给高志丹,高志丹将会旗移交给第十六届全运会承办地代表、湖南省省长毛伟明。第十六届全运会将于2029年在湖南举办。

  第十五届全运会于11月9日在广州开幕,设34个竞技比赛项目和23个群众赛事活动,共有1.4万多名运动员和约1.1万名群众运动员参加。有5人3队8次超8项世界纪录,10人4队14次创/超13项亚洲纪录,10人4队15次创14项全国纪录。

  闭幕式上还举行了主题为《星辰大海》的文体展演。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2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拼搏奋斗,共创美好未来(今日谈)

常 晋

2025年11月22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第十五届全运会11月21日晚闭幕。在决胜“十四五”、即将开启“十五五”之际,这场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激发爱国热情,拉紧精神纽带,促进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必将在全运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赛事为窗,见证中国体育的强大实力。1.4万多名运动员奋勇竞技,一项项纪录被刷新;群众赛事活动有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生动诠释“国运兴则体育兴”。

  体育搭台,展现大湾区建设的万千气象。全运会19个赛区,人员、物资等要素高速便捷流动,背后是基础设施、规则机制的互联互通;“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激昂旋律,唱出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的共同心声。

  新征程上,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我们定能用奋斗成就梦想,共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2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


上一篇:江苏塑造更高水平开放新优势(活力中国调研行)
下一篇:一口乡愁,百亿产业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