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科摩罗,曾疟疾肆虐。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来到科摩罗,协助开展从源头快速清除疟疾的计划,经过一批批医疗队的努力,目前当地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大降低。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研究员 邓长生:我们当时到了科摩罗所有的医疗点,门诊病人60%是疟疾病人,住院病人有一半是疟疾病人。我们去的各个乡镇医院,走廊里躺的都是疟疾病人。
邓长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第一批前往科摩罗的医疗队员。2006年,他们看到科摩罗医疗条件落后,缺乏防治药品。一开始,当地人对来自中国的治疗方案和药品还不太了解,为尽快展开工作,医疗队想了不少办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研究员 邓长生:我们宣传是做到逐家、逐户、逐村,比如我们采取摩托车巡游,车辆张贴横幅、宣传画的形式,让当地政府、当地民众加以接受。现场我们中方团队以身试药,观察我们没什么反应,当地的行政长官、行政官员带头来吃,吃完之后,当地民众才一步一步去接受。
经过中国医疗队多年来坚持不懈努力,来自中国的抗疟方案取得明显效果,科摩罗疟疾全年发病率下降98%,从控制疟疾阶段进入预消除阶段。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研究员 邓长生:之前科摩罗官方统计的数据,每一年的疟疾死亡人数超过了60人,经过我们这个项目实施,没有因为疟疾而死亡。
现在,科摩罗用的是第四代青蒿素复方,团队在继续巩固抗疟成果的同时,还在做大量临床数据研究,促进药物更新迭代。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研究员 邓长生:我们这个团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中国的疟疾消除成功经验,把中国的原创青蒿素复方的药品,能够跟这些疟疾流行国家的民众一起分享这个成果。
科摩罗的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中国援外抗疟的步伐从来没停止。近些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陆续前往柬埔寨、越南等30多个国家开展青蒿素复方快速灭源除疟。90后的谭瑞湘在学校听了一场特殊的讲座后,决定投身于援外抗疟的队伍,成为年轻的援外队员。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谭瑞湘:当时听了讲座,我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觉得他们做的事情特别伟大,也是我当初选择学医的初心,所以后来我义无反顾投入这里面。
中非农业合作结硕果 为非洲农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2024-09-05 21:32:23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从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到减贫示范村建设,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始终致力于培养农技人才,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在中国,也有许多正在学习农业技术的非洲人。
这位正在中国读书的卢旺达小伙子叫孔七,孔七有个心愿,那就是做“非洲的袁隆平”。今年31岁的孔七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专攻玉米育种。2019年,孔七离开家乡卢旺达,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校读博至今。
刚刚过去的暑假,孔七和同学们忙着观察花粉样本、采集实验数据。他关注的课题,是通过研究高温、干旱对玉米花粉的影响,来选育抗旱、抗高温的优良品种。
在孔七的家乡卢旺达,玉米是主要作物之一,但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玉米亩产徘徊在420多斤。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而且愿意把粮食生产的方案和经验分享给非洲有需要的国家。孔七说,这份真诚的帮助让非洲人民看到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希望。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孔七表示,曾经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中国和其他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要学好这个技术,将来可以用在卢旺达,让老百姓吃的玉米越来越便宜,不再考虑价格的问题。他想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样,把技术推广到他的国家。
孔七说,他在读高中时就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已经成为他心中的偶像。他说,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解决了全球很多地方的吃饭问题,激励了不少像他这样的卢旺达青年科研人员。
孔七表示,中国非常愿意帮助非洲国家。他们来到中国学习相关技术,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家乡的老百姓。
踌躇满志的孔七有个愿望——博士毕业后回到卢旺达,开办一家农业研究机构,潜心研究高产玉米培育,并为自己的国家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0人参与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