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1]要深入理解“三个面对”,从而深刻把握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考量和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面对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带来的风险挑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2]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复杂。一是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高筑、多边主义受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3],才能更好地冲破外部“小院高墙”的限制。二是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和平道阻且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4]三是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更加严峻,传统安全与经济、资源、文化、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5],为建设更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二)面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的卡点堵点,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一系列卡点、堵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打通这些卡点堵点的关键。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6]。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7]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8]。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9]。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单选题”,要正确处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和经济社会的运行。因此,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因此,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牢牢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0],要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通以科技事业繁荣发展迈向国家全面进步的通道。二是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引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多层次、复合型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三是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和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重点。着重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完善科研激励制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1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12],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实现全产业链提量增效、强链延链上下功夫,加快技术升级、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二是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加强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既要关注“由0到1”的原始创新,向前沿技术领域进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更要建立“由1到N”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打造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是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又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完备高效、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必须在“一体化”改革上作文章,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畅通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民心所盼,改革所向。“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
(一)面对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物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要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二是要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要求。既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13],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要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精神滋养。
(二)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期待,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4]。因此,面向人民群众对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期待,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首先,“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5]。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城乡发展均衡和机会公平,让人民更好更公平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次,“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6]。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7],护航人民美好生活。第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1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19],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态更加美丽和谐的期待,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如今,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期待,对生态环境也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20],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一体建设。二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21],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CKS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蒋雪,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3][4][5][7][12][13][14][15][16][17][18][19][20][2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
[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08页。
[6][8][9][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0页。
能源转型涌“绿”潮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09-05 15:41:48人民网
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成绩亮眼,供能结构持续优化,能源行业减排增效,新型储能、风光发电、虚拟电厂等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向“绿”而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9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提到,中国的能源转型,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近日印发的《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进一步释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明确信号。
“加快火电数字化设计建造和智能化升级”“提升配电网承载力,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将清洁取暖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建设节能环保、灵活高效的新一代煤电机组”……《方案》围绕推进火电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风电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推进清洁取暖设备更新改造提出多项要求。
设备更新改造助力能源行业向“绿”而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留清洁底色。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超31亿千瓦,同比增长14%。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4亿千瓦,同比增长49.8%;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8%。1至7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8484万千瓦,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2991万千瓦、12353万千瓦。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动能源领域设备更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不断涌现,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产业提质增效,释放绿色转型新动能。
在山东,橇装式光热循环加热装置助力节能减排,通过集热器收集太阳能辐射,将其转换为热能,并结合光热蓄能、燃气辅助蓄能技术,以水作为传热介质,把热量源源不断的输送至换热装置,实现清洁供热;在四川,开展离网电解水制氢、统筹推进加氢站与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加氢站参照充电基础设施给予补助等一系列举措“氢”装上阵,为能源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在天津,当地在2024年计划投资超过7亿元升级老旧电缆、开关柜、老旧杆塔等关键电力设施,预计更新升级高耗能变压器400余台,降低输电损耗……近期,能源设备不断更新,能源产业正在生发“绿”芽。
业内专家建议,能源设备更新要聚焦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重点设备产品两大重点,推动先进产能、高效产品比重提升,从源头上节能降耗,促进设备产品更新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应用等深度融合,不断挖掘跨行业跨领域节能降碳潜力。
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在能源行业向“绿”而行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多个重点能源消费领域吹起了一阵“绿”色风潮。工业园区、生产厂区、港口等多种用能场景节能减排技术频频上新,为能源绿色转型添能蓄势。
在辽宁沈阳,产业园区充分挖掘槽式太阳能清洁能源的潜力,积极利用储能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热泵技术、光伏光热技术建设绿色能源体系,大幅降低能耗;在广东深圳,企业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进行储能蓄冷,节能增效,年盘活电网闲置电力18.66万kWh,未来2年计划增加蓄冷罐至1000立方米,年盘活电网闲置电力93.32万kWh;在江苏苏州,当地园区积极构建“光伏-储能-充电桩-天然气分布式”区域能源互联网络,配套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管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日前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相比2018年,去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下降8.78%。全国碳市场推进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在碳定价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有效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是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符合能源转型的低碳化和清洁化需求。多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成效显著,新技术不断赋能绿色发展,节能降耗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绿色含量’显著提升,不仅促进了自身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业内专家说。
15人参与6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