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在陕西宝鸡市和甘肃天水市考察调研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12 03:38:32 | 浏览:1647次 ]
分享到:
Loaded: 100.00%
Current Time 1:26
Duration 1:26
亲,播放结束了
重播
自动播放

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考察调研。在宝鸡市,习近平考察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渭河生态公园,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开展渭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情况。在天水市,习近平考察了伏羲庙、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麦积山石窟,了解当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特色现代山地果业等情况。

监制丨申勇

编辑丨王鹏飞 彭汉明 邢彬

摄像丨李铮 张晓鹏 石伟明 马亚阳 马超 段德文 荆伟 钟锐 罗晓丹 杨立峰 郭鸿 程铖 范一鸣 鄂介甫 陆泓宇

录音丨程爱华 解虹宇 孙洋

习近平:尊崇热爱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2024-09-11 22:01:08新华社

【习近平:尊崇热爱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走进展厅听取当地周秦时期历史文化介绍,仔细察看何尊、逨盘等珍贵青铜器,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习近平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王晔)

时政微视频丨瞰甘肃

2024-09-11 22:01:57央视新闻

Loaded: 51.43%
Current Time 0:37
Duration 2:03
自动播放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甘肃

全省土地总面积42.59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465.48万人

地域辽阔 山川秀美

2024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5902.7亿元 同比增长5.8%

增速连续10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传统产业“发新枝” 新兴产业“生强枝”

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老工业基地重焕生机活力

深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着力开展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

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效持续巩固

“六老汉”当代愚公精神继续发扬

不断书写“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

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锚定农业强省目标

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新能源装机总量超5600万千瓦

陇电外送25省 每年输送量超520亿千瓦时

为全国能源供应保障作出更大贡献

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

坚定信心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监制丨申勇

制片人丨许达

编导丨王萌萌 潘毅 郭晓龙 张洛嘉

摄像丨总台甘肃总站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制作丨郝元翰 段昊辰 李明芮 马思遥

资料丨张晓鹏 范凯 杨青博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敕勒川上话古今——解码青城呼和浩特的文化自信样本

2024-09-11 19:00:48新华社

黄河九曲,在内蒙古境内形成巨大的“几字弯”,位于黄河转弯处的呼和浩特,水草丰美,物阜民丰,文化昌明。

曾经的塞外青城,是贸易往来的驿站,也是民族交融的地方;如今的呼和浩特,在向北开放中勇立潮头,对外交往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历史拨动着时间的指针,滚滚向前,为呼和浩特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根脉,有对自然的礼赞、对团结的歌颂,还有对远方的向往。

这是2024年8月11日拍摄的中国乳都雕塑和呼和浩特博物院。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是2024年8月11日拍摄的中国乳都雕塑和呼和浩特博物院。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敕勒川上话古今——解码青城呼和浩特的文化自信样本

保护,青城更“倾城”

呼和浩特市被称为“青城”,源于明代时这里曾以青砖建城,远望一片青色。如今,漫步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常年的植绿护绿使城市里总能抬眼见绿,“青城”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靠着黄河水的浇灌,呼和浩特历来生态资源丰富,独特的游牧生产方式,使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始终饱含对大自然的深情,深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呼和浩特城市北部的敕勒川草原,在南北朝时期就壮美富饶,因《敕勒歌》而被吟咏了千百年。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绥远城(今呼和浩特)两次在城周和城内主要道路旁大规模栽植柳树,共计近5000株,并疏浚护城河,“灌溉附近园田,兼养围城杨柳”,形成了归绥八景之一的“柳城荫绿”。

百余年后的呼和浩特,仍是古柳依依,水带环绕,就像将城市建在了公园里,敕勒川草原更为青城添了一抹浓绿。

走进敕勒川草原,鹅黄、浅白、淡红点缀在翠绿间,市民们感受着出门见绿的轻松惬意。“蓝色的串串是马鞭草,红彤彤的是山丹花,远处还拍到过一只野兔。”市民陈婷婷一有空闲就到敕勒川草原徒步,用镜头记录下草原的四时美景,“这一片触手可及的绿,让青城更加‘倾城’”。

2024年6月30日,游客在敕勒川草原游玩。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6月30日,游客在敕勒川草原游玩。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就有这样的美丽风光。”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

为了保护好敕勒川草原的生态环境,呼和浩特近年来持续开展阴山山脉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工程。选种、比对、试种、繁育……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精选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以近自然修复的方式重建敕勒川草原的植被群落,促进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生态修复,敕勒川草原由1万亩拓展到3万亩,生长的植物由之前的十余种增加到70多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均比修复前提高12倍多,这里已经成为城市的“天然氧吧”。2020年9月,内蒙古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列入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名单。

这是2024年7月13日拍摄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这是2024年7月13日拍摄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此外,呼和浩特还打造大黑河“郊野花带”、小黑河“环城水带”、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文化轴带”,开展“一见青芯”口袋公园建设,全市公园游园总数超过1000个,与大青山、黄河两大生态屏障相辉映……

如今,呼和浩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超过40%,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驰而不息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让市民群众随处可享“绿色福利”,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敕勒川上话古今——解码青城呼和浩特的文化自信样本

融合,同心促团结

每天清晨,有400余年历史的呼和浩特塞上老街,总会被南来北往的游客唤醒。人们徜徉在古建筑林立的街道,品尝特色美食,把玩老物件,沉浸式体验老街的“烟火气”。

塞上老街始建于明清时期,如今古韵犹存。短短380米的街道上,汉式风格建筑雕梁画栋,蒙古族风格建筑以穹庐顶装饰其间,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流。

走进塞上老街的皮雕展示厅,一幅幅精美的皮雕画或挂于墙面,或摆在书架上,让人赏心悦目。

“皮雕画上面的图案生动逼真、质感强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非遗项目蒙古族皮艺(皮雕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云成义说。

云成义的技艺,既来自传承了九代的蒙古族皮雕画制作传统,也来自和兄弟民族手艺人的切磋交流。“过去雕刻的内容更多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相关,如今各族手艺人交流互鉴,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等文化符号也成为重要呈现内容。”云成义说。

融合的力量,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昨天和今天。

战国的云中郡、北魏的盛乐城、辽金元的丰州城、明代的归化城、清代的绥远城……据史料记载,历代建造的80余座大小古城,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境内。每一座城邑都承载着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深厚历史,讲述着“昭君出塞”“俺答封贡”等民族交融往事,传唱着各族人民互敬互爱、和谐共处的团结颂歌。

2023年12月31日,游客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塞上老街游玩。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3年12月31日,游客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塞上老街游玩。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

近年来,呼和浩特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我做了些冷面,您尝一尝。”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居民金福姬敲开左邻右舍的门,送去亲手做的朝鲜族美食。

清泉街社区共有居民5400多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11个民族。73岁的金福姬是朝鲜族,已在清泉街社区生活了21年。“过去我家生活困难,社区得知后,帮我们在小区开了一家餐厅,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特别感谢大家。”金福姬说,社区里的邻居们就像一家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一到节假日,我们总会做些拿手的民族美食互相分享”。

呼和浩特深入挖掘和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创作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北疆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依托遍布在各处的“红石榴驿站”,商议解决各族群众的实际问题……

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使呼和浩特拥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40多个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敕勒川上话古今——解码青城呼和浩特的文化自信样本

联通,万里尚为邻

“雄踞塞外三百载,横跨欧亚九千里。”清代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经商足迹遍及今日的中国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被称为万里茶道上的“华商旗舰店”。

大盛魁总部所在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是内蒙古高原通往中原地区和西伯利亚的运输要道,成为万里茶道上的交通枢纽。

今年是大盛魁商号肇建300年,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内,一队仿真骆驼昂首向前,曾经的大盛魁商队正是依靠2万余峰骆驼,开辟了联通亚欧大陆的商贸之路。

从草原丝绸之路,到万里茶道,再到近代的走西口,地处我国北疆的呼和浩特一次又一次成为贸易往来的枢纽。

2023年9月6日,游客在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举办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外合影。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3年9月6日,游客在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举办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外合影。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内蒙古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今天的呼和浩特在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鄂乌协同发展战略中处于中心城市地位,是共建“一带一路”陆路通道中的重要节点和国家向北开放、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城市。

6月12日,一列满载29个集装箱、290辆国产商品汽车的中欧班列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沙良物流园发车,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运抵俄罗斯莫斯科。这是呼和浩特首趟中欧班列商品汽车运输专列,所搭载的汽车均为内蒙古当地生产,呼和浩特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

2024年6月12日,满载国产商品汽车的中欧班列驶出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沙良物流园。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6月12日,满载国产商品汽车的中欧班列驶出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沙良物流园。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呼和浩特“对外开放圈”越来越大,拓展了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新通道,开通了至蒙古国、欧洲的货运包机业务,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空中走廊业务;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线铁路的升级改造,为呼和浩特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以中欧班列常态化发运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穹庐已绝单于域,牧地犹称土默川。小部梨园同上国,千家闹市入丰年。”清代诗人王循笔下的归化城,市廛繁华,人文鼎盛。

今日的呼和浩特,续写着“万里尚为邻”的故事,作为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合力共建区域联动协作“朋友圈”,在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展现担当。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敕勒川上话古今——解码青城呼和浩特的文化自信样本

记者:刘伟、魏婧宇、哈丽娜

人民论坛网评 | 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2024-09-11 16:18:24人民论坛网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各基层党组织要锚定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目标任务,把每个“关键一环”都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形成贯通融合、环环相扣的振兴链条,不断增强政治功能、锻造过硬队伍、迸发人才活力,奋力展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

强”字为基,点燃振兴红色引擎。直播成了新农活、土特产火出圈、乡村引聘CEO……近年来,农村的新气象新职业不断涌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建强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和保障,组织有活力有力量,才能更好动员群众、凝聚人心、助推发展。要扎深“党建+”融合理念,纵向延伸服务网点,横向联结服务资源,培育联建品牌、强村项目,提档升级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增强资源整合力、功能辐射力。要把握发展大势、产业走势、年度实事,既需要秉持“看准了就抓紧干”的改革魄力,探索现代化乡村治理建设发展的新路径,也需要强化“五个基本”“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机制建设,长效性规范化管好人管好事。要紧盯重难点问题,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在产业链上、致富项目上建立党组织,强化过程指导、挂钩帮促,最大化拓宽增收渠道,提升堡垒指数、凝聚发展势能,让群众对党组织的信心更强、奔好日子的劲头更足。

硬”字为先,铸就振兴钢筋铁骨。乡村干部对一个村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既是重要支柱也是评判标准。带头人只有全面过硬、以身作则才能成为示范引领的旗帜,在关键岗位发挥关键作用。硬实力的累积并非一劳永逸,唯有遵循规律、综合施策才会事半功倍、抽穗拔节。应把牢审核选拔入口关,综合考察廉洁、作风、品行表现,突出政治标准这条硬杠杠,把“有硬伤”“不合格”的挡在门外,力求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确保队伍在思想上严起来、政治上硬起来。要抓准多维正向赋能点,全面系统开展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做好评优晋升等保障激励文章,全方位、深层次为带头人队伍强筋壮骨、鼓劲加油。要拧紧后备力量储备链,建立分级准入、精准画像、动态管理的培育库,实施导师帮带、跟踪培养,营造领头有本领、中坚有力量、后备有干劲的良好氛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硬核支撑。

贤”字为要,集聚振兴核心资源。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扎得下根、做得成事的乡村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要盘活存量,摸清本土人才储量、结构、需求,建立可灵活调用、量才适用人才智库,开设个性化差异化职业技能课程,培育紧缺人才、职业农民队伍,让“土专家”“田秀才”破土飘香。要做大增量,因村施策为人才回乡返乡下乡创造条件,加大创业支持、政策倾斜、生活保障力度,把更多乡村实用型、经营管理类人才吸引回来,让他们轻装上阵施展抱负、干事创业。要优化变量,加强与城市高校、企业、院所的交流合作,促进多方资源要素流入乡村,营造优质人才生态,为他们提供进修深造、实习实训、晋升发展机会,激励各类人才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上献智出力、增添活力,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作者:魏志强)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数说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024-09-11 20:34:03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途中在陕西宝鸡考察
下一篇:四集政论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集《必然选择》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