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理响中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9-15 16:26:05 | 浏览:1552次 ]
分享到:

2024-09-15 11:50:49求是网

泱泱中华,文脉悠悠。

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陕西省宝鸡和甘肃省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是此次考察的重要行程。

10日下午,在前往甘肃途中,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仔细察看何尊、逨盘等珍贵青铜器,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总书记嘱咐:“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10日下午,总书记在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强调“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麦积山石窟,沿着栈道仔细察看距今1600多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画,同保护修复工作人员亲切交流,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勉励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思想高屋建瓴,情怀深厚绵长。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先后出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以考古、历史文明研究等为主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各地考察调研时“文化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5年2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2019年8月,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2022年10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6月,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中国特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广,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赫哲故里 船歌悠扬

2024-09-15 11:15:00光明网

【走进美丽乡村】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赫哲故里 船歌悠扬

秋日的街津山。刘万平摄/光明图片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从东方升起,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的村民们便哼着世代流传的渔歌收拾渔网,撑船离岸。当大小渔船划破清晨的薄雾,驶向江流中心鱼群密集的网滩时,这座赫哲故里、千年渔村的一天便开始了。

街津口一带是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之一,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掘出石斧、骨箭头等原始渔猎之物。“赫哲”一词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意为“东方的人”,也有“沿江居住之人”的意思,渔业村就坐落在三面青山、一面江水的臂弯中。

日头慢慢爬上村外的街津山顶,村落的轮廓逐渐清晰,呈鱼骨样次第排列的红顶砖瓦房绘着一幅幅壁画,记录着赫哲族依偎江河、徜徉山野的故事。这幅是江中游鱼图,江水里的“三花五罗十八子”大小鱼类千百年来供养着赫哲人,墙上的鱼儿似乎要挣脱束缚跃然壁间,摆动鱼鳍激起水波;那幅是伊玛堪传说画,没有文字的赫哲族用口传心授的史诗将民族故事代代相传,画中的赫哲英雄满斗莫日根目光坚毅,仿佛抖抖鱼皮战甲就能与江中大鱼再搏斗一场……从村头到村尾,几十张壁画看下来,虽仅需千余步,却仿佛走过了千年时光。  “快进来坐!这都是俺家从江里打上来的鲜鱼,看看想吃点啥。”赶上中午饭点,渔家乐老板翁良玉招呼着食客,“这叫‘拉布塔哈’,就是生鱼片,是蘸盐、醋、辣椒面吃的;这叫‘塔拉哈’,就是烤到半熟的鱼,都是赫哲族的传统美食,看你们吃得惯不?”赫哲族的美食离不开鱼,不尝江鲜就不算到过赫哲人家,选择到渔家乐吃饭的人多是为此而来。不一会儿,一盘盘点缀着红绿作料的鱼片,一条条披着薄薄炙烤外壳的鲜鱼便端上桌来,新鲜的原料搭配独特的做法引得食客啧啧称赞。

对渔业村的人来说,一湾江水既是“饭碗”,也是“乡愁”。翁良玉的渔家乐就开在村子北面临江的山脚下。沿栈道攀上孤立水中的礁石远眺,清澈、蓝黑色的黑龙江,浑浊、土黄色的松花江在这里汇聚却并不着急相融,形成两江并流的奇观。

“那边差不多就是打鱼的网滩。”顺着翁良玉手指的方向看去,影影绰绰可见几艘渔船在江心随波摇晃,“俺是汉族,丈夫是赫哲族,从小到大喝的是江水,吃的是江鱼,听的是发生在江上的故事,现在也还像祖祖辈辈一样做着打鱼的营生。这些年,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不少外出打工的人回来开起了民宿、餐馆,俺们也用自己家打上来的鱼和家里现成的房子开起了渔家乐。大家都想看看俺们这个赫哲族村现在是个啥样,咱更得把日子过红火了!”

日头偏西,赫哲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孙玉林的小店中仍挤满了前来打卡的游客,门口不大的桌子上整齐摆放着一张张平整的大马哈鱼皮,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亮光。“早年间赫哲人缺衣少布,就把鱼皮加工后做成衣服,不光结实,还能抵挡寒气和潮湿。”孙玉林一边往画布上粘贴剪裁好的鱼皮,一边给慕名前来的游客介绍。鱼皮画制成后一般不再染色,制作者要随着鱼皮的颜色深浅、纹路走向作画,先在鱼皮背面用铅笔勾画出大致形状,用剪刀、美工刀一点点镂刻,再缝合、粘贴、装框,一幅鱼皮画才算完工。仔细端详鱼皮画上的天然鱼鳞花纹,凹凸不平又浑然天成,画面古朴粗犷却富有质感,材料的灵气与匠人的手艺完美结合。

就像渔业村早已不是之前那个村民住窝棚、穿鱼皮的小渔村一样,鱼皮画的题材也已不再局限于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孙玉林的小店里挂着“家和万事兴”“花开富贵”等主题的鱼皮画。“我琢磨着,现在日子变好了,咱赫哲人的新生活也得让大家都看到。”孙玉林说。夕阳打在满墙的画上,鱼皮原本的黑白色成了粉红色,画上描绘的光景被衬得更加红火。

落日沉到江面时,渔船缓缓回港靠岸。渔民们合力将满仓渔获卸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鱼腥味,这是属于赫哲人的丰收味道。趁着太阳的余晖还在,江滩上点起了篝火,渔业村的渔民与游客围在火堆旁,和着江水起伏的节拍、风吹林梢的低语,同唱一首《乌苏里船歌》,同跳一支赫哲舞蹈。船歌悠扬,舞蹈欢快,千百年如一日,一日唱出千百年。赫哲族虽然没有文字将自己的历史记下,但早就把它镌刻在了无数个这样的清晨与傍晚当中。

夜渐深,但篝火未熄,歌声未断……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15日 05版)

科技“大白鲸”首探藏北无人区

2024-09-15 12:57:23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9月14日电 题:科技“大白鲸”首探藏北无人区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姜帆、黄耀漫

形似“大白鲸”的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14日在西藏双湖完成了22天来的第8次科学观测。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作为今年8月启动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的一部分,这个我国自主研发的原位高空科学观测平台,地面起飞高度为4920米,8次飞行升空高度均达到海拔6300米,搭载的各型科学探测仪器取得了丰富观测数据。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完成的8次科学观测,是第二次青藏科考极目一号系列浮空艇首探藏北无人区,也是历次观测任务中搭载科学探测仪器最多的一次。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第二次青藏科考“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8月启动以来,聚焦普若岗日冰原(一原)、色林错—纳木错(两湖)和长江源—怒江源—雅江源(三江)等关键区域,通过多任务、多学科、多手段开展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碳循环、高山环境与健康等地球系统科学综合考察研究。

部分科考队员合影(无人机照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部分科考队员合影(无人机照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和副研究员汪宜龙、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张泰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叶春翔等组成的浮空艇大气组分多来源交换过程观测科考小组,利用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等观测平台,在双湖县城以南实施普若岗日冰原区地表至海拔6300米高空大气水汽同位素、黑碳、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氮氧化物等多指标高空和地面同期时空变化观测,揭示季风期大气水汽传输垂直变化过程和流域水汽传输的地-气-冰川作用过程。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在西藏双湖升空观测(无人机照片,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已在鲁朗地区、慕士塔格地区、纳木错等地开展科考观测任务。

“因为本次科考飞行地点位于我国海拔最高县级行政区——西藏双湖县,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为适应在超高海拔地区飞行,浮空艇在极目一号Ⅰ型基础上进行了高原型环境适应、精准环境探测等针对性优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何泽青说,此次观测任务将持续到9月底。




上一篇:一见·这项工作,总书记要求持之以恒抓下去
下一篇:第一观察|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