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迈步康庄大道丨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0-04 10:24:38 | 浏览:1593次 ]
分享到:

迈步康庄大道丨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

“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对居民群众说。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回顾新中国成立75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实干、源于奋斗。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更加努力,一起加油干,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逐梦新征程,奋斗正当时!

勠力同心,汇聚无坚不摧的力量

大江大河,历来牵动文明变迁和国家、民族兴衰。

一组数据对比鲜明: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苦难。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0多年不断流。

“地上悬河”治理出奇迹,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黄河乾坤湾

△黄河乾坤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陕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黄河永续发展这件事,“一以贯之地抓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0多次深入沿黄省区考察,在黄河上中下游3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深远谋划推进黄河安澜的长久之策。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唱响。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考察。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考察。

一部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什么事也办不成。”

75年来,我们党接续编制和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串联起了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实现铁路进青藏、港口连五洋、神舟遨太空、“祝融”探火星的中国壮举。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在极不寻常的历程中铸就极不平凡的成就。

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

自立自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

自2004年1月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以来,我国在探月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扎实进步。一代代探月人薪火相传,铸就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回首新中国75年来走过的壮阔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成功推进和拓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自立自强,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

△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

体育,一个民族精神的写照,一个国家实力的缩影。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负使命,取得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说:“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

这不仅是对中国体育代表团优异成绩的肯定,亦是今日中国团结奋斗的写照。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14亿多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

初秋时节,伶仃洋波涛万里,海天一色。深中通道宛若一条巨龙,盘旋在蔚蓝海面之上。

今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成为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设者攻克了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填补了中国在钢壳沉管隧道领域的空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山东日照港,是“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也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用日照港人自己的话说:“日照港的精神就两个字‘奋斗’,没有其他的词可代替。”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时说:“我们都是奋斗者,从过去奋斗到今天,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继续实干奋斗。”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港亲切慰问港口科技工作者、运营人员、航运人员。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港亲切慰问港口科技工作者、运营人员、航运人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促发展、谋创新、抓改革、护安全,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如今,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

△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

△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

历史在砥砺中前行,时代在奋斗中书写。

新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伟大奇迹。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杨彩云

“两新”成效不断显现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10-04 09:15:53人民网

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新车可获得最高2万元补贴、农业机械报废补贴标准提高、老旧电梯纳入“两新”工作范围……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不断深入,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持续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两新”工作。要重点支持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促进智能家居消费等。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6.8%,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高13.4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比前7个月提高3.5个百分点,在“两新”政策下,有效刺激了消费新潜力。

为进一步贯彻大规模设备更新,各地纷纷响应政策,推出一系列措施。山东省继续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制定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广使用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江苏省推出教育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包括更新置换一批高校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购置更新一批高校学生宿舍设备,更新一批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教学设备,添置更新一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理科实验、后勤保障设备等工作;广东省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升级,推动道路交通、照明系统、广播电视等数智化改造,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两新”工作逐步取得明显成效,并在不断显现,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有效调动了经营主体更新生产、用能、电梯等各类设备的积极性。

以旧换新在推动汽车消费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显著。数据显示,9月1日至22日,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124.3万辆,同比增长10%,较上月同期增长10%。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8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4%。

业内专家表示,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是深远和积极的。预计由以旧换新政策带来的市场增量,每年至少能为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带来200万到300万辆新车,相当于每年增量10%左右。这对整个汽车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主机厂,以及汽车销售市场,都将带来诸多利好,显著提高行业的销售额和业绩。

湖北的一家家电公司,接入当地政府消费品以旧换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补贴申领流程的精简与透明化,用户在家也可以快速完成家电以旧换新补贴领取购买产品;一家空调企业积极推进“以旧换新”活动,旧空调不限品牌、不限型号均可参与其以旧换新活动,并可获相应补贴。

以旧换新助推家电消费绿色浪潮,为绿色消费注入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由降转升,8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长3.4%。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8月份,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和5%,增速比3月份分别提高了2.8和11.6个百分点,高能效等级家电零售快速增长。

“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业内专家建议,应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要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联动,统筹支持全链条各环节,惠及更多的消费者。

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丨图说

2024-10-04 09:18:44经济日报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曾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人们对未来生活最美好的憧憬。如今,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2023年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23部/百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

曾经,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邮政快递网、光纤和移动宽带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1949年我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曾经,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如今,中华大地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惊世壮举。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至78.6岁,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43.6岁。……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较差。75年来,中国经济的每一步前进都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衣食住行到游购娱,今天每个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习以为常,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的极不寻常。

变化天翻地覆,奋斗可歌可泣。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今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国正在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扎实的奋斗让明天的日子更美好。

数据整理/李瞳 朱双健  设计/王墨晗 张欣颖(见习)  文字作者/熊丽

“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10-04 09:42:11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共同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米夏埃尔·博尔希曼(中文名博喜文)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段伟大的旅程,中国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我认真阅读过介绍新中国建设的有关书籍,了解到194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人民币。7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国家建设。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者。”博喜文表示。

博喜文曾访问中国近20次,亲身感受到中国发生的可喜变化,尤其关注到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在北京,他看到会走路、会唱歌的人形机器人,观摩了最新的医疗机器人精准操作外科手术;在安徽,他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自动驾驶、生物制药等领域;在深圳,现代化都市充满生机、高科技产业欣欣向荣,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博喜文认为,“中国大力推动数字化、布局新能源,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

通过对中国多年的观察,博喜文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他表示,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推动中国未来发展取得更大成绩。

曾长期在德国政府部门任职的博喜文看好德中两国合作前景。德国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达73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这说明德国工商界对中国市场有信心,中国创新活力与开放红利对德国企业具有巨大吸引力。”博喜文说。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立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建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不仅自己发展得好,还为很多国家发展提供了帮助。中国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博喜文说。

(本报柏林电)

凝心聚力谱新篇 共襄伟业展宏图

2024-10-04 09:43:23中国青年报

连日来,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阳光明媚,街头随处可见鲜艳的五星红旗,人们笑意盈盈,喜迎新中国75周年华诞。港澳同胞纷纷表示,深深为新中国75年的发展成就感到自豪,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香港和澳门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祖国伟大建设成就激发自豪自信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10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在升旗仪式后放声高唱。

秋色正浓,喜庆祥和。香港、澳门街头,人们在国庆75周年主题的海报或景观前展露笑颜,打卡留影。

“身为中国人,我们为祖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感振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满怀信心。”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卢金荣说。

“我为新中国75年的成就感到自豪。”“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何建宗在北京参加了国庆招待会,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激动不已。“我们要配合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为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他说。

“今日中国发展有韧性、有潜力、有活力。”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充满信心地表示,国家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向前迈进,蹄疾步稳。

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前,游人如织,五彩的鲜花映衬着幸福的笑脸。

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刘艺良表示,75年来,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澳门日报》1日的社论指出,祖国好,澳门好。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征程鼓舞奋发奋进

阳光下的香港西九文化区,悟空机器人和熊猫机器人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欢快舞动。“国庆同行 油尖旺 跑出个未来”活动吸引了上千民众,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让很多年轻人驻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庆招待会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让港澳人士倍增信心和力量。香港《大公报》在1日的社评中指出,国家的支持就是香港发展的最大底气所在。当前国家迎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期,香港也完全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香港新界社团联会理事长谭镇国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香港繁荣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引领,香港必将坚持稳步前行,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0月1日起,香港与北京、香港与上海的高铁动车全面升级为“复兴号”智能动车,这是全国首次以“复兴号”列车提供卧铺服务。

香港不仅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国家发展的受益者。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表示,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其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深有感触地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香港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香港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力发挥应有作用。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表示,作为爱国爱澳骨干社团,街坊总会将全力支持配合特区政府,以满足澳门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最大追求,助力特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澳门力量。

“90后”香港青年、香港南区妇女会执行委员陈沅彤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港澳青年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有责任为促进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激励同心同行

“这可是真正的绿色出行呢。”10月1日,香港举行新能源巴士免费体验日活动,班次全部满座。体验零排放出行的乘客们纷纷表示,香港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广大港澳同胞的信念和信心。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梁熙认为,目前正值国家发展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人心。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定可以冲破一切障碍,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中央日前推出“组合拳”提振经济,市场反应积极正面。在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积极改革求变,强化联通内地和海外两个市场的桥梁功能,将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青年兴则港澳兴。香港浙江青年会会长蒋思雨表示,香港正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青年一代定会继续努力,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澳门城市大学研究生会主席牟凌彤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发了大家对祖国和澳门发展的无限憧憬。我们要积极投身祖国和澳门的发展和建设,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共同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新华社香港10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03日 02 版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

2024-10-04 16:09:20央视网

编者按: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推出《看中国》特别策划,让我们跟着人民领袖一起致敬可亲可敬的人民,礼赞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

2021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踏上陕北大地,在黄土高原上一路辗转奔波。

在陕西榆林,农田丰收在望。他临时叫停了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并和地里干活的乡亲们拉起了家常。听到乡亲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总书记笑着说:“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感慨背后,是从5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吃得好”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仅为209公斤,只有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的一半,“吃饱饭”对于当时不少人来说是一件难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体验到了“吃不饱”的滋味。

他后来回忆:“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乡亲们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从不再去要饭,到能吃上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习近平将乡亲们的愿望记在心上。他说自己当时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担任总书记后,他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到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跟大家一起交流庄稼的长势和收成。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走进大棚同菜农亲切交流。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他走进大棚同菜农亲切交流。

一日三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反复叮嘱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粮食安全:“苏湖熟,天下足”,“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北粮南调,吃大米靠东北。但是南方自己的责任田,自己还是要保。我们有‘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现在的面积和产量,你不能再减少,不能出了问题就让国家给调粮调菜”。

说到这里,总书记谈及往事: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看吃菜的问题。福建人说“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光”,吃不上菜那就是政治,这种意识是很强的。现在一些干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经验,忽视这些是不行的。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总书记要求转变观念,他强调“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要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强调,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在广东东海岛上察看海水养殖,总书记谈到要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

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

…………

在我国,除19亿亩耕地之外,还有30多亿亩森林、60亿亩草原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向森林草原、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不仅能解决“吃饱”问题,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2024年9月10日拍摄的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海域的现代化“海上粮仓”。

2024年9月10日拍摄的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海域的现代化“海上粮仓”。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一个个现代化蔬菜大棚内,蔬菜检测、蔬菜冷链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蔬菜种植实现从“靠天吃饭”向控水控肥的精细管理跨越。反季蔬菜、特色果蔬丰富了百姓餐桌。一座座“海上粮仓”内,无人驾驶智能投喂船、深海智能网箱等设备让水产品供给持续升级……

“米袋子”越来越鼓,“菜篮子”里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截至2024年7月,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8万个,人们从“吃不饱”走向了“吃得好”。

一组组数据照见国人餐桌上的变化——

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115.6公斤,比1956年下降33.4%,人均猪肉、牛羊肉和蛋类消费量分别比1956年增长3.9倍、2.6倍和3.3倍。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159.8公斤,比1956年下降35.2%,人均猪肉、牛羊肉和蛋类消费量分别比1956年增长9.6倍、2.4倍和21.6倍……百姓餐桌上米面粮食不再是“主角”,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原本的副食“闪亮登场”。

以咫尺餐桌看今日中国,“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也有了最响亮的答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编 辑丨王卓婕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孟利铮 宋春燕 娄郝 李英卓 毛长志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上一篇:向绿向新,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下一篇:图文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