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向绿向新,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0-04 17:10:53 | 浏览:1345次 ]
分享到:

能源,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应体系,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改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一降一增”,印证变化: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6.3%降低至2023年的66.6%;清洁能源发电量从1978年的446亿千瓦时增加至2023年的3.2万亿千瓦时,全社会每消费3千瓦时的电就有1千瓦时是绿电。

一块浑身是宝的煤炭——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塔罐林立、管线纵横,一块块煤炭经过加工变成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不仅可以制成一次性刀叉、塑料袋等生活用品,还能在医用手术缝合线、骨骼支架材料等高端领域大显身手。

“聚乙醇酸做成骨钉植入人体,能够逐渐降解,解决了传统材料需二次手术取出的问题。”榆林化工科研管理工程师杨学超介绍,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煤基聚乙醇酸吨产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约50%,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约65%,工业增加值增加2至3倍,但生产成本接近,兼具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效益。

“乌金”蝶变也在乡村温室大棚上演。“以前用敞口钢铁箱储水,时间久了会长出苔藓,水容易变质,新换上的黑色储水罐很好用。”山西朔州市威远镇康平村大棚种植户马宝说。科环国能新材料公司总经理陈学连介绍,企业以煤基交联聚乙烯为材料生产的储水罐,具备重量轻易搬运、耐高温耐腐蚀、抑制苔藓生长等优点。

舒适的氨纶面料,闪点高、无毒无味的厨房新型燃料,零下20多摄氏度仍能正常使用的“极寒柴油”……跳出“挖煤—卖煤”的传统路子,国家能源集团推出更多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让煤实现了“七十二变”。

锚定绿色低碳方向,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开采更绿色。保水开采、充填开采、边采边复等绿色开采技术不断拓展,10年来,全国原煤入洗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利用更高效。10年来,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90%。在一些煤电厂,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还能用于焊接加工、食品保鲜等。

不只是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探索还有很多:涮完火锅、做完炸鸡剩下的餐饮废油,成为国产大飞机的航空燃料;从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收集的污泥,烘干后与煤炭掺烧发电……依托技术创新,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能源供给更加多元化、清洁化。

一座治沙增绿的电站——

  可再生能源替代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建设不能光靠传统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绿色中国。”

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占地8000亩的光伏电站里,70多万块光伏板有序排列。板上发电,板间种植苜蓿、沙蒿等防沙植物。

“光伏板能够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适合植物生长。我们种植了防沙植物和百米宽的防护林,场区植被覆盖率从7%提升至80%左右。”国家电投北京公司磴口光伏电站副站长安迪森介绍,治沙增绿的同时,光伏板蒙尘减少,能够提高发电效率。

从2020年开始,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先后引进了10余家光伏企业,光伏装机全部建成后可完成生态治理35万亩,年均新增发电量230亿千瓦时以上。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从海上到陆上,从平原到高原,从建筑屋顶到田间地头,风机迎风转动、光伏板熠熠生辉,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新模式持续推广:东南沿海,首个超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场——三峡集团漳浦二期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首次批量应用6台16兆瓦风机,与8兆瓦风机相比可减少用海面积约三成;青藏高原,华电西藏才朋光储电站二期开工建设,海拔达5220余米,刷新全球光储电站高度纪录……

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10倍,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2024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实现历史性跨越。

装机规模持续增长,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大幅提升,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更加完备。

“物更美”。高效晶体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风电的长叶片、高塔架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价更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的贡献。

“中国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超大规模市场,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辆用上氢能的重卡——

  技术创新促进能源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发展高效安全储能和碳捕集技术,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加满氢可以行驶约600公里,续航比电动重卡远,适合跑长途,驾驶体验比较平稳、噪声小。”在中国石化北京安固加氢站,司机尚师傅只用十几分钟,就为载重49吨的重卡充满了氢。今年4月,我国最长的氢能高速——京沪氢能走廊首次完成千里跨区域运输测试。

氢燃料电池系统是氢能重卡应用的关键一环。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从2020年前的每千瓦约1.5万元,降低至每千瓦两三千元,助力氢能汽车市场应用普及。

氢能技术加快发展的同时,先进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也在持续推进,助力平衡电网供需。

走进浙江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储能电池柜整齐排列。这座单一用户侧铅碳储能电站,相当于一个“充电宝”,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利用峰谷价差,每年可帮助企业节约电费约6000万元。“铅碳储能具有大比热容和快速冷却等优点,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电池温度,安全性较高。”国网衢州供电公司科技数字化部副主任华晓介绍。

在广东佛山,南方电网宝塘电网侧独立电池储能站内,聚焦热管理、结构连接、电池性能等三大领域,多条储能技术路线“打擂台”比拼,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遴选最优方案。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是“十三五”末装机规模的近10倍。

勠力创新,抢抓先机。全面掌握“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玲龙一号”小型压水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智能电网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新时代中国,加快推进能源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能源系统将继续筑牢安全降碳基础、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清澈的爱】人口红利→人才红利,这项国之大计何以改变中国?

2024-10-04 13:14:04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3日电(张钰惠)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从提升数量到注重质量,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教育焕新发展的75周年。75年以来,我国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如今正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迈进。教育这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改变新中国面貌。

资料图:支教老师正在给小学生上课。朱柳融 摄

资料图:支教老师正在给小学生上课。朱柳融 摄

从知识到理念,这项国之大计提升了全民素质。

“没上学,命运掌握不在自己手上。”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西海固闽宁村小学白校长追车阻止学生辍学去福建打工的一幕,牵动着荧屏前观众的心。

近年来,展现基础教育重要性的影视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不断走进公众视野。《山海情》中,闽宁对口扶贫援助派出支教队伍进行教育扶贫,感人的支教故事不胜枚举;《山花烂漫时》中,“燃灯校长”张桂梅为创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东奔西走筹办经费与支持,帮助大山贫困女孩重返校园,实现人生价值……

这些故事里,有千千万万个人民教师的缩影,也是党和国家重视基础教育的鲜活体现。

从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到“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多年不低于4%,到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由小及大,由点及面,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支撑下,教育普及率实打实地提升起来了。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1%、95.7%、91.8%;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在校生分别为1.6亿人、4542万人,是1949年的6.4倍、103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如今国民素质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教育的力量显而易见,又深刻隽永。

资料图:初中生在课间休息时打篮球。 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资料图:初中生在课间休息时打篮球。 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从提量到重质,这项国之大计惠及了百姓生活。

经过7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人。

75年以来,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质的飞跃。党和国家直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批有力又有效的政策支持,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叠加。

“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5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从前,学生们下了课打球、跳绳、踢键子,现如今在一些学校,本该充满活力与欢笑的校园变得静悄悄。

减负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针对“课间圈养”问题,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门多次表态,保障并延长“课间十分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如今,教育不再是一“智”独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从“小切口”到“大视野”,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惠及百姓方方面面。

持续开展“双减”工作,学生们得以轻装上阵;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有效抑制了“择校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保障城乡受教育权平等……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让学生们不再只能走一条路,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更加广阔。我国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

资料图:高校为学生打造先进科研平台。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资料图:高校为学生打造先进科研平台。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从利民到强国,这项国之大计夯实了国家发展。

“去大胆质疑,去亲自求证,也许这个体系,注定在等一个机械发光领域的门外汉来实现。”

周锦宇,2021年“最美大学生”,兰州大学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曾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具有高对称晶体结构的稀土材料在力的作用下竟然发光了。导师张加驰的话以及实验室中发现的一丝微光,让他激动不已。历经18个月的研究论证,他在高对称应力发光材料及其力光转换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在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

“科研报国是每一个科研人的梦想,做科研就应瞄准国家需求,在科研的路上努力实现从‘从0到1’的突破。”像周锦宇一样,新一代中国青年正奋力攀登科研高峰。一项项大国工程的突破,都离不开从高等教育孕育而来的关键技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加快,我国步入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均位居全球首位。

此外,中国教育“朋友圈”正不断扩大。75年以来,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教育对外开放的辐射力也正在凸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民间使者”,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遍海外;赴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成为中华文化、“China Travel”的“野生代言人”。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途,离不开无数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育这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正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发挥出更强大、更深远的意义。


电视剧《日光之城》播出 展现新时代西藏群众的幸福生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剧目《日光之城》于日前开播。该剧讲述了在拉萨的6位年轻人在西藏这片热土上寻找自我、追逐梦想的故事,生动反映了当代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据介绍,《日光之城》剧本创作耗时2年,采访原型人物132人,力图通过深入生活的扎实调研,立体展现这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据悉,《日光之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一群有梦想、敢于拼搏的西藏青年形象,也通过富有烟火气的视听语言描摹八廓街大院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同时呈现西藏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

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日光之城》的创作播出,向大家展开一幅蓬勃向上的当代西藏生活图景,展现当代西藏年轻一代奋斗拼搏的精神风貌。

记者:孙少龙

图片由剧方提供

【理响中国】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2024-10-04 13:26:39求是网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

2024年10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雄壮的国歌声冉冉升起,和平鸽展翅高飞,彩色气球腾空而起,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名群众热情高涨,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生动诠释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仪式感。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收录了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想指引方向,实践步步深入。出台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修订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和爱国主义教育法等,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提供制度保障和法治支撑;建好用好博物馆、版本馆、图书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学校教育、主题展览和群众性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坚实载体;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表彰“最美奋斗者”等,精彩呈现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公开课”……

今天,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

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国际论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2024-10-04 13:30:01人民网

中国坚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发展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一穷二白迈入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为其他致力于实现快速发展的国家树立了榜样。

我首次访问中国是在1973年秋天。此后,我于不同时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约20年,自2013年至2022年担任近10年的俄罗斯驻华大使。我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新时代中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不仅有幸见证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切身感受到中国为全球发展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中国期间,我经常再访之前到过的地方。数十年前我到访河南安阳时,那里多是矮屋平房,道路老旧,车也不多。担任驻华大使时,我重访故地,安阳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街面整洁宽阔,市区车水马龙,市民满怀憧憬……这是中国不断向前迈进、保持发展势头的缩影。进入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带来了更高品质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C919大飞机、“中国天眼”、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新时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中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脱贫经验,为世界提供宝贵借鉴。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生动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正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也注重与各国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今年7月举行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向世界释放了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积极信号。

中国坚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发展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相信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将继续携手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持续以中国发展新成就为全球发展提供新机遇。

(作者为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俄罗斯前驻华大使)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4日 03 版)

国际首次!中国科研团队完成超导太赫兹通信实验

◎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10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牵头的联合实验团队,在青海省海西州雪山牧场,成功实现基于超导接收的高清视频信号公里级太赫兹/亚毫米波无线通信传输。这是国际首次将高灵敏度超导接收机技术成功应用于远距离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也是0.5THz频段以上迄今最远距离的太赫兹无线通信传输实验。

联合实验团队完成了适应极端环境的太赫兹高灵敏度超导接收机、太赫兹高效倍频链、中频带宽扩展和超宽带调制发射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全自主研制了一套0.5THz频段基于超导隧道结外差混频接收的全电子学太赫兹通信系统。在青海省海西州雪山牧场亚毫米波天文观测基地(海拔约4300米处)实现了高清视频信号的太赫兹无线通信传输,传输频率为0.5THz,传输距离为1.2公里,信号发射功率仅10微瓦。

科研团队介绍,本次实验充分验证了利用太赫兹/亚毫米波超导接收系统开展太赫兹通信的独特优势,完成了地面外场高速数据太赫兹通信传输实验验证及系统性能评估,为未来空间/空地大容量太赫兹通信、雪山牧场亚毫米波多学科平台建设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中央编办主任披露:97个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近日,中央编办主任李小新在全国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已刊发在《中国机构编制》2024年第9期上。

李小新在讲话中透露,2024年以来,按照党中央部署,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在97个人口小县开展机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结合县域发展实际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做法、深入研究论证和认真分析评估基础上,研究提出在更大范围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的意见建议。

她表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加强和完善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和机构职能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对标对表,结合实际逐项认真研究,抓好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李小新称,这次地方机构改革,在整合撤并和规范设置行政执法队伍、推动行政执法职能回归机关、减少执法层级、下沉力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按照专业规范、上下协同、便民利民的要求,着手研究制定新时代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推动有效破解地方反映突出的人员身份、编制性质、监管与执法衔接、执法保障等共性问题,完善基层执法体制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不等不靠,主动作为。

关于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李小新介绍,2024年以来,按照党中央部署,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在97个人口小县开展机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的战略部署。要全面总结评估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经验成效,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推动机构真正减下来、职能作用真正强上去,加强编制资源保障,从省、市减下来的编制中优先倾斜支持。省、市两级要抓紧制定出台“一对多”具体运行机制及制度规定,加强对人口小县“条条干预”问题的监督约束。要结合县域发展实际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做法、深入研究论证和认真分析评估基础上,研究提出在更大范围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的意见建议。

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李小新表示,2024年年初,经报中央编委批准,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动广西、云南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创新。广西、云南两省区认真落实文件要求,相关部门结合两省区发展实际和需求提出支持事项清单,为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创新探索了有益经验。要学习借鉴一些省区市开发区管理创新经验和广西、云南有关做法,系统谋划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因地制宜优化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赋予开发区更大管理权限,创新编制管理机制,提升开发区公共服务水平。

李小新还在讲话中提到,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地方机构改革已于2024年7月底基本结束。总的看,改革推进顺利、平稳有序,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落实,党对有关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二是重点领域机构职责调整落实到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三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执法效能有效提升;

四是乡镇(街道)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管理体制更加简约高效便民;

五是议事协调机构精简规范和优化调整到位,对重大工作的统筹协调更加有力顺畅;

六是人员编制精减和领导职数规范管理要求落实到位,机构编制资源得到更好统筹优化配置;

七是97个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为优化县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探索了有效路径。

她表示,下一步,要持续巩固深化地方机构改革成果,推动新的机构职能从“物理变化”到真正发生“化学反应”。

一要做好地方机构改革收官工作。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盘点查验,是不是所有改革任务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了,部门“三定”规定是不是都已印发执行,划转的职责、转隶的人员是否都已到位,承接部门是不是已按新职能运行;议事协调机构是不是都按方案要求清理规范到位,有没有顶着不撤继续运行或改头换面变相运行;人口小县涉改革领导干部安置是否严格落实专库管理要求,有没有随意扩大范围;执法队伍整合撤并和人员划转是否平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等改革政策是否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等等。没落实的要抓紧落实到位,这些都是改革硬任务硬要求,决不能打折扣、讲条件。

二要把评估做深做细做实。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自评工作,持续跟踪重点领域新机构职能运行、按照“三定”规定履职尽责、推进机构职能人员全面融合、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等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部门更好履职尽责。中央编办将于近期赴各省区市开展实地评估,评估结束后形成评估报告报党中央。

三要切实抓好机构改革总结工作。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对这次机构改革组织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深入总结,同时结合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决定》改革任务落实,研究思考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进一步优化完善机构职能和体制机制的重点问题。中央编办将认真做好全国面上机构改革总结相关工作。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期,又有部分地区刊文介绍了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进展。如陕西太白县委组织部介绍,太白县委组织部积极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联合县委编办,通过机构整合、合署办公、挂牌等方式,将32个党政机构压缩精简至25个;县级议事协调机构由87个减少为20个,切实破解人口小县机构“小而全”、资源力量分散的问题,推动机构职能更加协同高效。

海外看中国|“我亲眼见证中国发展奇迹”——访玻利维亚前外长瓦纳库尼

2024-10-04 17:17:26新华网客户端

新华社墨西哥城10月3日电 题:“我亲眼见证中国发展奇迹”——访玻利维亚前外长瓦纳库尼

新华社记者赵凯 孟宜霏

“我亲眼见证中国发展奇迹。”玻利维亚前外长费尔南多·瓦纳库尼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说,他曾多次访华,每次都能感受到中国发展面貌的喜人变化。

瓦纳库尼多年前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以后又多次到访郑州。他说,今年7月他再次到郑州时,发现许多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动汽车在道路上已随处可见。“很多中国朋友告诉我,他们都已经将自家汽车换成环保的新能源车。”

瓦纳库尼告诉记者,他不久前第一次到访重庆,当地飞檐走壁的轨道列车、流光溢彩的繁华夜景,让他感受到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多样性。他感叹:“中国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

瓦纳库尼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还感受到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真诚帮助。他说,这种帮助从不附带政治条件,而是聚焦共同发展和互惠互利,让玻利维亚和其他拉美国家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合作方式。

瓦纳库尼担任玻利维亚外长期间,中国与玻利维亚于2018年6月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瓦纳库尼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开启了拉美国家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全面合作,给玻利维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他说,得益于与中方的合作,玻利维亚道路网络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约65%的道路实现联通,为玻利维亚国内各地之间以及玻利维亚与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带来很大便利。“道路联通不仅带来交通的便捷,更是实现经济繁荣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瓦纳库尼相信,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将为玻利维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推玻利维亚加速实现工业化,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天地。










上一篇:天天学习丨中南海月刊(2024.09)
下一篇:迈步康庄大道丨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