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China Travel”(中国游)热度不减,山河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越来越多外国游客亲眼见证了开放、自信、文明、安全的中国。“China Travel”生动阐释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真谛。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10月9日在广州向全球发布《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提出中华文明自带交融基因,在不断交流交融中屹立不倒、演化创新、发扬光大,孕育和形成了全新的文明交融论。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标注人类文明追求的全新境界,提出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理念及路径指出了中国方案。
放眼世界,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局部冲突持续升级,人道主义危机频发,“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旧思维沉渣泛起,世界经济复苏道阻且长。
当人类文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时,中华文明的交融理念和实践给世界以重要启示。
五点特性解码中华文明新主张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回溯,从“两个结合”中寻根,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源,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受益,中国在自身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深刻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交融,并创造出更高文明形态。
这是《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提出,文明交融论是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全新文明理念,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模式,倡导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鲜明提出以人为本、守正创新、交流互鉴、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的五点价值主张。
以人为本。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项项重大历史性事件,无不彰显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也是中华文明交流交融中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
从北京景山上沿北京中轴线向北眺望鼓楼(2024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守正创新。今年7月底,“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向南100余公里,同样传承“方正形制”“中轴对称”等中华营城理念的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与此同时,博物馆热、文创热、汉服热……无不彰显中华文明延绵长久的传承与创新。
交流互鉴。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近年来,中国以全球文明倡议回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提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推动世界走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身穿汉服的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邑古城内拍照(2023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命运与共。面对百年变局,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中国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已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了6000多个民生项目,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
和合共生。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何处理文明间的不同?中华民族倡导“求同存异”。文明交融论认为,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其泰认为,文明交融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这一理论,超越了西方“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代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结出的硕果,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旧邦新命铸就新时代中国辉煌
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由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稳定运行十余载,如今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9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4个城市,为沿线国家和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古老的丝绸之路再现“钢铁驼队”。德国杜伊斯堡港口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库斯·班恩表示,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欧班列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2024年10月4日摄)。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铁路通欧亚、港口连五洋、高峡出平湖、稻麦遍地香……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与其他国家一道为人类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引人领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非凡魅力,“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让人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两者荟萃于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闪耀着“两个结合”的光芒。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2022年7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引领当下中国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确立并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方向;提出“中国梦”的理念,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这份智库报告认为,中华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脉,在交融延续中坚守自立之本;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在交融发展中坚守自强之道;九州共贯、道通为一,在交融升发中坚守自觉之魂;光前裕后、开放包容,在交融育新中坚守自信之基;讲信修睦、守中致和,在交融互鉴中坚守自为之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嗣亮说,文明交融论站稳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提出中华文明自带交融基因,在不断交流交融中屹立不倒、演化创新、发扬光大,有力地回应了世界文明研究中似是而非的各种观点,对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融之光照耀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来,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再度升级。是否只能以冲突的方式,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如何看待、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应该走何种文明发展之路?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文明冲突”绝非宿命。
今年9月初,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在逐梦现代化的征程上并肩前行。
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的携手共建,一次次国际事务中的彼此依靠,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隔万里的文明对话、命运与共,成为文明交融论的生动注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体验太极拳后合影留念(2024年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受访学者认为,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价值主张的文明交融论以其独特气度和文明境界,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融通天下的中国智慧,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原创性贡献,更为改变冲突的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
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进平说,这份智库报告是集政治性与学理性、批判性与阐释性于一体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样的心胸、气量、格局就有什么样的论断。文明交融论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诸多创见,将文明交融的内在依据植于人类存续、文明传承和文化繁荣之中,并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力量为印证,辨析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的偏狭、傲慢与短视,展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人间正道。
文明交融论主张以文明的“平等、交融、共生”取代文明的“等级、优越、对立”,从而寻找文明视域的交汇点。这一主张受到海内外诸多学者赞同。
四名来自瑞士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合影(2024年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这份报告彰显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文明多样性是一份礼物,在当下更应珍惜保护,成为通往未来的钥匙。”金砖国家国际论坛主席普尔尼玛·阿南德说,文明不仅仅镌刻在石头、纪念碑或写在历史书上,还建立在人类的经验之上、共同的故事之上、各美其美的基本事实之上。
乌兹别克斯坦前文化体育部部长图尔苏纳利·库兹耶夫说:“我相信文化交流互鉴将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友谊纽带。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新华社发布的这份智库报告有助于推动解决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文字记者:吉哲鹏、侯雪静、王博、詹奕嘉、马晓澄
海报设计:李权 、王亚婧、殷哲伦
统筹:冷彦彦、白纯、李安、郜新鑫、赵露露
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向上向优”
2024-10-09 19:11:31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经济参考报》10月9日刊发记者汪子旭采写的文章《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向上向优”》。文章称,记者从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提振资本市场等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提前谋划并下达明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尽快出台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具体改革举措。
业内专家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股市等各领域,系统施策、长短结合,有利于强化政策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市场消费旺盛。近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较快,股票市场也回暖上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发展态势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强等有利条件没有改变,随着各项存量政策效应继续释放叠加增量政策出台实施,近期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果断出手,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郑栅洁说。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力争年内见到更多实效,也为明年“十四五”顺利收官乃至“十五五”良好的开局打好基础。
其中,在投资方面,重点是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目前,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经全部下达,用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下一步,将提前谋划并下达明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经过梳理,续建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地下管网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增量资金需求较大。明年要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力支持‘两重’建设。”郑栅洁说,将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支持地方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先行开工实施。此外,将抓紧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尽快出台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具体改革举措。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将采取系统性综合措施,对商品房建设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运用专项债券等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调整住房限购政策。
围绕提振资本市场,有关部门将采取有力有效的综合措施,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目前各项政策正在加快推出。
“一揽子全方位发力的增量政策具有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可以说是长短结合,更好地兼顾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既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困难和压力,更是锚定现代化强国目标,夯实根基确保经济基本面长期持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说,加力出台增量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分工协作,从而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政策同向发力、打出高效“组合拳”,才能让企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更有获得感。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也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举措的落地落细落实,是一个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的过程。相关政策的配套、保障以及进一步的细化落实工作,本身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方面,加快政策传导,加力打通堵点难点。(完)
热评丨用中国式浪漫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合力
2024-10-09 08:41:14央视新闻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浓浓的家国情怀铺就了中国式浪漫的最美底色。中国人过国庆节的方式也像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家国情怀这个中华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和价值基因,是如何在普通人的日常行为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力与民族凝聚力。
“这一刻,天南地北的我们没有距离”“祝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吸引了12.3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当雄壮的国歌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五星红旗伴着太阳升起,大家仍意犹未尽不愿离开。
“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10月2日,四川康定一条堵车的隧道秒变“演唱会”现场,从《爱我中华》到《我和我的祖国》,有游客感叹“在某个清晨或午后再回想起这一刻,我会热泪盈眶,我爱我的祖国,爱我自由热烈的二十岁”。
这些普通的中国百姓,自然而然散发出的爱国爱家情怀,最是朴素,最是真实。我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9月21日南开大学启动的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中,“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得到了在场学生“是!爱!愿祖国繁荣富强!”的有力回答。
在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中,15位杰出人士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他们那一个个带着厚实平凡底色的英雄故事,也在激励着全国人民胸怀强国之志、锤炼强国之技、勇建强国之功。
国庆期间,陕西延安宝塔山景区的《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经典作品轮番上演,吉林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五女峰抗联密营等地人头攒动,海南的49个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游客们在红色景区里感受着红色文化、汲取着奋进力量。
中华大地上满眼的“中国红”、中国人民满腔的“中国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断得到升华的集中体现。新征程需要固本培元,铸魂育人可以为前行之路补充新鲜血液;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树立榜样可以不断唱响更多的奋斗者之歌;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科学理论可以武装头脑、凝心聚力。当我们的前行之路被思想之光照亮,每个人的努力都可以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合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个必由之路,需要全体中国人团结一心,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斗志,因为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因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定能够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文丨赵静)
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2024-10-09 08:42:06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记者10月8日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为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我国将加力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
在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方面,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推出一批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
在扩大消费方面,重点是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实施提振消费行动,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明年要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地方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先行开工实施。
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我国将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运用专项债券等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世界的现代化(国际论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2024-10-10 08:35:55人民网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归根结底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引,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整个国家的力量被凝聚在一起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自60年前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我访华已超过70次,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发展奇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速度、深度和广度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自那时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0.3%,贫困人口减少了近8亿。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如今的中国,蓝天白云是常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64年,以外国专家身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讲授英语。此后,我曾在多所中国大学任教,经常在中国参加研讨会和考察活动,多次深入了解中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看到了一个与西方一些媒体描述的完全不同的中国。
我第一次到中国时,北京还没有地铁和环路,街上的汽车寥寥无几。飞机上很少看到中国人,即使在北京也没有多少人会讲英语。如今访问中国,高速、舒适、平稳、准时的高铁让我受益很多。若没有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铁,遍访中国各地对我来说会十分困难。在中国各地,许多朋友都能用简单的英语同外国人交流,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
在长期走访研究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等书籍,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帮助各国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2014年和2015年,我先后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倍感自豪与鼓舞。
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世界的现代化。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方共享发展机遇,为共建伙伴的经济发展、就业增长、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归根结底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引,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整个国家的力量被凝聚在一起。
中国人民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前进。展望未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将不断上升,一定能为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合作发展、共同进步的机遇。
(作者为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汉学家)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0日 03 版)
0人参与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