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07:56:52人民日报
原标题: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二〇二四年中国经济观察③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在地下700米深处建成,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海南文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商业航天从此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逾万架标准机架高效运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海量数据化身数字生产力……神州大地,处处可见中国经济向新求质、换挡升级的矫健“身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系统部署,加快推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科研“利器”,已衍生出特种电源、低温制冷、创新药物等一大批应用产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缘“新”而变,传统产业活力焕发。
郑州中铁装备盾构机总装车间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设备运行状态等各项数据。这些设备内置的工业软件,是调控整个车间智能化生产的“中枢神经”。“我们研发的工业软件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交付周期缩短、综合成本降低。”浪潮通软总经理魏代森说。
盾构机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是新技术带来的“质变”。目前,我国已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
由“新”而进,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极氪第40万台量产车日前在浙江下线。精准识别到达装卸区的自动导引小车,双手搬起货箱稳稳放置在物料架上……智能生产线上,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已能够完成搬运、分拣和质检等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
今年以来,我国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5%,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2%,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1%。
从“新”出发,未来产业潜力无限。
“我们通过超算算力和176个超导量子比特算力的融合,为各类用户提供便捷的量子计算服务。”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介绍。日前,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国内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并在气象模拟等领域拓展场景应用。
上海提出到2025年,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辽宁结合地方实际,布局无人驾驶船舶、人形机器人……各地立足优势,沿新技术发展方向落子布局,一个个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正拔节生长。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区各部门着眼长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转化为业界领先的产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李越有深切体会。前不久,第一款采用超材料天线技术的平板电脑正式发布,超材料天线研发由联想集团全球创新中心与李越团队联合完成。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将写在论文里的‘零折射率’等超材料理论应用在平板电脑天线设计上。”李越说,这次“牵手”既实现了科研成果落地,又催生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一系列新成果。
科技成果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从创造力变为生产力。
截至10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占比超过七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70.9%;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
“目前,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完成了全面盘点,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
技术市场蓬勃发展——
“‘科技红娘’帮助真的大!”浙江斯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感叹。在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大市场撮合下,一家科研机构帮助斯普智能设计出变频控制技术方案,使泳池设备平均能耗降低80%,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企业口中的“科技红娘”,就是技术经纪人,他们在成果挖掘、转移转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波,技术经纪人总数已超1700人,仅今年就推动举办线上线下科技合作活动上百场,发布科技成果超千项。
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技术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是我国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体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让创新成果加快走向应用。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百度启动全国首个面向本科生的“飞桨班”。该班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华中科技大学选聘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来自百度的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双方融合教学场景和产业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2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研制;“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商用,300多家产学研用单位合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龙头企业、高校成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不断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海南三亚崖州湾,“南繁硅谷”加快建设。3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10个院士创新团队、10余所知名高校分支机构,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
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小试平台上,科研人员正在对多种储能与能量转换材料进行试验,这里已孵化出5家新能源领域企业。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陕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越来越多的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化。
人才活力不断迸发。重庆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布局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30个,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及职称认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万名以上,全市工程师总数已近40万人。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改革多点突破,带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山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发展;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各地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向“新”发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
2024-12-11 07:57:48新华社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经济发展,调研步履不停。持续关注科技创新、谋划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年的考察足迹,见证着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关切与指引。
摄影:鞠鹏 谢环驰 燕雁 岳月伟
制作:毕晓洋 刘杰 张曼怡 李琰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2024-12-11 15:19:16新华社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水一泓,沿渠北上,极大缓解了中部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024年3月22日拍摄的丹江口水库(无人机照片)。
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765亿立方米,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水源。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上图);参加通水仪式的嘉宾在北京品尝了来自丹江口的水(下图,拼版照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生态保护工作,多次以不同方式提出明确指示,要求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库容339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堪称北方用水地区的“大水井”。十年来,为保护好水源,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分别成立“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和设立“护水员”公益岗位,常态化在丹江口库区开展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工作。
2024年10月28日,丹江口市清漂队队员在库区进行清漂作业。
2024年12月8日,丹江口市石鼓镇鞍子垭村志愿者在玉皇顶码头水域开展守水护水志愿服务。
2024年12月8日,丹江口市石鼓镇鞍子垭村志愿者在玉皇顶码头水域开展守水护水志愿服务。
2024年10月28日,清漂员在丹江口水库作业(无人机照片)。
2024年11月28日,清漂志愿者在南阳市淅川县鹳河流域城区段作业。
同时,为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空、天、地、水”守水防线全方位在丹江口库区筑牢。通过高空卫星、无人机、环库岸线摄像头、地下雨污管网内的监测仪等设备,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测库岸线安全、非法垂钓、危化品运输等情况,重点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情况也一目了然。
2024年10月30日,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
2024年12月8日,丹江口市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六中队执法队员在操作无人机。
2024年12月8日,位于丹江口市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六中队的机巢式无人机准备起飞。
2024年11月28日,在淅川县鹳河流域城区段,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工作人员记录采样水质情况。
2024年11月28日,在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在进行水质监测。
保护库区也改变着当地的生产方式,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既保住“产值”,也提升“颜值”。
2024年12月8日,湖北农发(丹江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给鱼池放水。品质调控车间内的尾水经过四级沉淀池后排入生态塘净化处理,后进行循环使用从而减少污染。
2024年12月8日,在丹江口市石鼓镇柳林村拍摄的共享牛舍。共享牛舍可以将耕牛集中管理,避免村民将耕牛散养污染水体。
2024年12月8日,在丹江口市石鼓镇柳林村拍摄的垃圾分类处和塑料资源回收点。村民可将新旧塑料制品带到此处换成环保生活日用品。
2024年10月27日,在丹江口市拍摄的污水处理厂(无人机照片)。利用光伏电站,厂区通过清洁能源驱动污水处理,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11月24日在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八仙观村拍摄的茶园(无人机照片)。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在总书记的指引下,人人都是“守井人”已成为库区百姓共识,理念革新、科技赋能,也让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高水平轨道。
2024年3月22日拍摄的丹江口水库(无人机照片)。
2024年11月29日在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无人机照片)。
记者:王晔 肖艺九 伍志尊 郝源
编辑:毕晓洋 虞东升 许睿
新华社摄影部、湖北分社、河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2024-12-11 13:56:02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12月10日电(记者杨文、白佳丽)一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能挖掘出多少价值?
在天津新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一辆辆报废车辆整齐排列,车间内拆解设备满负荷运转。变速器、发动机、轮毂、车灯等汽车零件正被工人一一细心拆解、堆放。
车辆钢材料经破碎后送至钢厂再利用;旧车身进入智能化流水线,15分钟后被粉碎,残渣自动分类回收铜、铝、塑料等材料;旧轮胎则送至其他企业,用于生产橡胶颗粒……
这家企业重点发展废旧机电产品、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产业,报废汽车业务为下游企业提供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保障。
这是位于天津市静海区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航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该公司总经理张桂钰告诉记者,一辆车辆废钢铁就能回收0.7吨,发动机经精细化拆解,可用来回收的物料就有近50种。“每天可回收100多辆报废车,当天就能全部拆解完毕。”他说。
“根据估算,一辆报废的小型汽车精细化拆解后,可分解出约36千克橡胶、70千克塑料、740千克废铁、100千克铝。”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告诉记者,有效回收、循环利用报废汽车等资源,相当于开启“第二矿山”,可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减轻矿产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来自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回收利用废钢约2.6亿吨,约占粗钢总产量的25%;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1760万吨,约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5%;再生纸浆产量近6000万吨,约占纸浆总产量的70%。
工人在天津新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铜杆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天津是特大型老工业城市,也是资源能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优势和现实需求。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军锋说,从产业结构和多年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来看,天津市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园区循环化改造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新能公司位于静海区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30多年前,家庭作坊式的废电器、电线拆解产业在这里悄然兴起,这片区域也逐步发展为全国首个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子牙经济开发集团总经理张彦江告诉记者,园区集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55家,去年实现产值125.4亿元,其中废旧机电年拆解量达500万吨级。
在子牙经开区的“新能云数据中心”,巨大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新能公司与全国资源回收下游企业在铜、铝等方面的订单。目前,平台线上交易商家已达18000余户,辐射全国80%地区,近3年累计回收各类再生资源400多万吨,线上交易额近千亿元。
工作人员在新能云数据中心介绍新能公司的交易订单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文 摄
子牙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姜岭说:“从资源回收到拆解加工,再到精深加工、产品制造,我们建立起废旧机电、废钢、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让再生资源在园区物尽其用。”
子牙经开区家电回收处理企业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可以回收超过10万吨废旧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等家用电器。在综合拆解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废旧电视机和电脑被拆解成显示屏、电路板等零件。公司副总经理刘健告诉记者,政策驱动下,公司的年处理能力从去年的280万台提升到500万台。
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拆解冰箱。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10月18日,首家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落户天津,意味着循环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把天津送到了绿色变革的新起点,意味着“城市矿山”有了“挖掘”主力。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董事长刘宇表示,新组建的中央企业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他们将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发挥龙头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绿色开发水平。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注册地、办公地选址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这里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不仅拥有完善的环保基础,更具备循环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
朱黎阳说:“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这将有助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拓展国际市场,带动全国循环经济产业走出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
图片:赵子硕
海报:高畅(实习生)
2024-12-11 13:55:05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宁波12月10日电 题:昔日石头房今朝“桃花源” 新业态唤醒浙江乡村
作者 钱晨菲
“阿婆来碗面!”“好嘞,找位置坐,马上就来。”
手边煮着热腾腾的挂面,年近八旬的刘素浓热情招呼大伙坐下。不大的屋子里,氤氲热气裹挟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
刘素浓经营的“阿婆面馆”,位于浙江宁波宁海团联村的南阳自然村。一家村里的面馆为何能吸引城市游客组团前来打卡?其中的故事得从老房改造说起。
南阳村内约有30亩老房区域,在去年这里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空心村”。2023年7月,该村选划了6亩区块作为项目试点,通过村内闲置土地置换、废旧老宅再利用等方式,结合本地特色人文风景、非遗民俗等资源,打造了乡村创客孵化平台——“南阳福园”。
位于浙江宁波南阳村的“南阳福园”。钱晨菲 摄
今年2月,随着“南阳福园”正式开门迎客,“沉睡”资源逐渐被唤醒,这里不仅保留了岁月痕迹,还融入了创新的文化微业态和联合运营模式,让乡村振兴有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年轻人都来了。”对于村里的变化,住了一辈子的刘素浓最有发言权,“之前这一片就我一个人住着,老石头房子都荒废了。现在不少年轻人来创业,我也跟上他们的步伐,开了家面馆,人多的时候一天能赚1000多元(人民币,下同)。”
土生土长的宁海人冯雪也是“南阳福园”创客中的一位,原先的老房子摇身成为美食小铺“肆季小食”。在市区经营多家店铺的她,把在村里开店称为梦想。“我很喜欢将传统糕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并根据季节研发不一样的吃食。乡村的自然和放松非常吸引我,这里就像一座世外桃源。”
不仅是美食,当地还招引了研学、文创、妆造等10余个新型业态商家入驻,逐步修建具有乡愁韵味、人间烟火味的乡村“文化大院”,打造“眼里有光、心向远方”的现代版桃花源。
如意馆·葫芦烙画主理人王小荣带着山东葫芦入驻“南阳福园”,在葫芦上烙出“妙笔丹青”。她一边售卖手绘葫芦烙画,一边帮助游客体验在葫芦上作画。而屋内的木架上,摆放着上百件大小不一的葫芦画作品,或是山水花卉,或是鸟兽虫鱼,件件惟妙惟肖。
王小荣(右)在教游客葫芦烙画。钱晨菲 摄
“以前我在线上卖或是在街市上摆摊,现在村里很支持,有很多团建和研学活动会来,我的收入实现翻倍。”王小荣说。
老瓶装新酒,飘香依旧。自今年2月开园以来,当地游客量达5万人次,营业额达150万元。
荒废老村何以重焕新生?负责“南阳福园”设计打造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丛志强道出其中秘诀,“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文化是关键”。
“打造‘南阳福园’,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将村子连片荒废宅基地,变为文化产业微业态的聚集高地;二是借助闲置宅基地改造,让乡村文化造血;三是整合社会业态,驱动村庄发展。”丛志强说,为避免“新空心村”的出现,村庄改造要与招引业态同时进行;要融入本村文化,以村庄大文化统领整体设计,并引导村民利用家庭小文化进行创业增收。(完)
用微信扫描二
2024-12-11 13:41:45新华社
今年以来,中国文旅市场呈现出活力四射的新图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各地优化供给、改善服务,创意频出,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新业态
天津,近代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有着独特的津商文化。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2021年7月,天津获批成为率先培育建设的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
0:34/4:56自动播放
如今,海河畔西式建筑里的“新潮流”,五大道老洋楼里的“新风尚”……中西文化的融汇、传统现代的交织,新业态、新场景正在不断重塑着天津,打造出一座独具“国际范”“新潮范”“文化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广东惠东,长长的海岸线成为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暑期以来,广东惠东县滨海片区接待游客超132万人次。
0:00/2:47自动播放
除了划船、游泳等传统旅游项目,在当地,冲浪、滑翔伞等更多小众极限运动兴起,消费新业态“乘风破浪”。除了普通滑翔,当地一家滑翔伞俱乐部提供空中视频拍摄、VIP定制飞行等多元体验,线上订单不断。
在上海,当地通过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与露营、餐饮、采摘、研学等新业态多元融合,乡村文旅产业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
0:00/2:14自动播放
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航头镇丰桥村的露营基地,“露营+火锅+户外运动”的新潮玩法吸引了很多年轻的消费客群前来“打卡”体验。
■深体验
在11月22日至24日举行的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趋势与展望》报告。报告显示,入境游客的需求特征呈现出新特点:旅行方式散客化、目的地小众化、体验内容生活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需求转向,为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新思路。
夜幕降临,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夜市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场景绚烂、业态多元、休闲欢快的夜市气质。为迎接西双版纳的冬日旅游季,星光夜市陆续推出“告庄西双景暖冬季:傣泐公主年终巡回展演”、水上歌舞展演、陆路巡游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
0:00/2:13自动播放
作为西双版纳州全域旅游发展的示范点,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近年来通过布局综合性旅游业态、推出精品夜间商业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形成了西双版纳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旅产品,为西双版纳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看景”到“入景”,游客的心理感受越来越受到市场重视。长度假、慢生活、深体验,成为“以人为本”在旅游中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各个旅游景点、园区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升级配套服务。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身穿古装,逛公园、赏美景、品美食,感知宋朝独有的“风雅处处是平常”。
0:00/6:00自动播放
在开封960文化创意园,精心复刻的雅集盛宴场景、考究的点茶技艺、高度还原的宋时糕点,让游客们在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领略宋朝风雅。开封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特色文化旅游,提升了游客体验、增加了文旅经营性收入、释放了消费新活力,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文化新空间。
近年来,随着体育与旅游融合趋势不断加强,湖南省常德市结合柳叶湖生态、文化、旅游优势,不断探索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0:00/3:40自动播放
环湖“跑马”、水面“漂移”、水上飞机、湖边垂钓,如今的柳叶湖已是立体旅游运动基地,基地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康养度假、湖泊观光、人文体验于一体,成为“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富创意
随着文旅融合向纵深推进,以智慧和创意重构旅游场景、打造文旅产品,成为市场竞逐的赛道。从传统文物保护到文化创意产品的商业转化、艺术升华、数字赋能,我国文创产业正经历一场业态革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持下展现勃勃生机。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文创新意迭出。
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凭借其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和较高的知名度,吸引着大量游客。除了赏美景、逛集市、品尝新疆特色美食外,景区里的馕咖啡、阿凡提造型冰激凌等创意美食更是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美食”。
0:00/2:08自动播放
此外,“科技范儿”为传统文旅带来了新的打开方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科技手段打造的新场景、新项目,成为许多博物馆和景区的新亮点。
0:00/2:57自动播放
近年来,为适应群众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与需求,“智慧”文旅、“数字”文旅、“科技”文旅已从概念变为现实。目前,多个博物馆和旅游景区通过运用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合文化创意元素,形成旅游新产品和消费新场景,从中寻找“流量”密码。科技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也让游客们从另一个视角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从福建土楼的立体拼图,到甘肃省博物馆的“绒化博物馆”毛绒IP系列文创,再到宁夏移民村非遗麻编工坊制作的玩偶,新工艺、新理念通过文创产品得到充分彰显。
0:00/4:21自动播放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毛锦凰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年轻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消费,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和体验,由此加速催生了文创产品的创新。
此外,截至2024年11月末,中国已同25个国家实现了全面免签,先后对3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台了110余项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政策措施。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签证、语言、支付、交通服务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让“中国游”越来越便捷,众多国际游客纷至沓来。
编导:季晓庄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4-12-26 20:27:22人民网43人参与11评论Loaded: 94.7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nbs..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