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时政微观察丨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2-22 16:27:05 | 浏览:1432次 ]
分享到:

2024-12-22 15:35:23央视新闻

66人参与20评论

时政微观察丨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濠江溢彩,莲花绽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澳门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庆日子。

12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主席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

习近平主席高度肯定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为澳门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指明方向。

△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

△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

时政微观察丨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一处名为天沐琴台的展示区,外形似一张古琴。南海风起,仿佛拨动琴弦,奏响和弦。

“琴澳和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题展”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图表、一件件实物模型,生动直观展现了琴澳一体化发展情况和近年来粤澳深度合作的阶段性成果。

△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

△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

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到这里考察,同参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代表亲切交流。习主席指出:“‘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回首往昔,澳门的发展曾受限于“小”。仅有30多平方公里土地、60多万人口,俗话说,桌子上唱大戏——摆布不开。澳门,路在何方?

习近平主席指出:“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在习近平主席关心支持下,澳门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发展空间大为拓展。

从《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推进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国际大都市“金名片”越擦越亮。

△2024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工智能大赛暨澳门国际邀请赛,今年8月在澳门培正中学开幕。

△2024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工智能大赛暨澳门国际邀请赛,今年8月在澳门培正中学开幕。

为了实现更好发展,习近平主席这次对澳门提出了新期许——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紧跟时代潮流,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科学谋划澳门未来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作为。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中,澳门的目标定位愈加清晰。

时政微观察丨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从空中俯望,澳门半岛宛如一朵莲花,伸展在珠江口的万顷碧波之上。流淌在这座“莲花之城”茎叶之间代代相承、永不停息的基因,便是“爱国爱澳”。

“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最重要原因。”对于这项澳门社会长期坚持的核心价值,习近平主席高度肯定。

今天的澳门,几十家爱国同乡社团坚定文化自信,用家乡情凝聚爱国心;澳门工联总会、街坊总会、妇联总会等爱国骨干社团以及工商、侨界等社团,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全方位提供社会服务,对弘扬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发挥了积极作用。

△澳门中乐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演出。

△澳门中乐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演出。

青年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是建设澳门、建设国家的有生力量。习近平主席始终心系澳门青少年的发展,勉励他们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科技大学考察,同学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亲切交流。

△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科技大学考察,同学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亲切交流。

这次到澳门,习近平主席专门来到澳门科技大学考察。在同学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亲切交流时,他鼓励大家“树立远大理想,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起广大青年,希望他们心系澳门、心系国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当好“一国两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青春在建设强大祖国和美好澳门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

对澳门更好弘扬核心价值、促进包容和谐,习近平主席提出新的殷切期望——

“要在爱国爱澳旗帜下更加开放包容、团结聚力,广纳天下英才,共建美好澳门。”

“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拓展国际联系,提升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让‘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国际大都市的品牌更加靓丽。”

“传承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增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画出海内外支持‘一国两制’事业的最大同心圆”。

海纳百川的澳门,正书写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

△12月19日,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濠江欢歌向未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文艺晚会》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举行。

△12月19日,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濠江欢歌向未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文艺晚会》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举行。

时政微观察丨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人证明,‘一国两制’具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好制度,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好制度,是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实践经验,第一条就是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

△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宣誓就职。

△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宣誓就职。

2023年,澳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回归前的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社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

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澳门的成功实践是“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生动显现。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正是澳门的“成功密码”。

△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大楼

△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大楼

富不可自满,安不可忘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也进入了新阶段。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主席寄语澳门“要展现更大魄力,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开创澳门发展新局面”。

△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有习近平主席和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广大澳门同胞团结齐心、共同奋斗,必将创造澳门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归祖国25载的“澳门号”列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正在奏响新时代的濠江之歌。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杨彩云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抓住新机遇、创造新辉煌——习近平主席殷切寄语激励澳门各界实现“一国两制”新飞跃

2024-12-22 15:30:33新华社

15人参与7评论

新华社澳门12月21日电 题:抓住新机遇、创造新辉煌——习近平主席殷切寄语激励澳门各界实现“一国两制”新飞跃

新华社记者

12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让澳门同胞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连日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期间的重要讲话在澳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激荡起各界同心协力书写美好未来的豪情和信心,鼓舞全体澳门市民携手为不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紧抓“一国两制”新机遇

回归祖国25年来,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澳门社会各界和舆论认为,习近平主席考察澳门坚定了对“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信心,进一步拓展了“一国两制”的发展空间,澳门要紧抓新时代“一国两制”的巨大机遇,创造更大辉煌。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21日主持各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时指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新一届特区政府将团结带领各界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宝贵经验基础上,以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重要讲话精神为重要指引,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担当作为,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深受习近平主席视察和讲话鼓舞的澳门归侨总会会长刘雅煌表示,澳门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优势、国际化程度高的营商环境优势、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优势等,相信借中央惠澳政策之“天时”,拥区域协同带动之“地利”,聚各界共识与力量之“人和”,澳门定能续创“一国两制”实践新成就。

“25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实实在在利民、利澳的好制度。我们要培养一代代具有家国情怀的澳门新生代,确保‘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薪火相传。”澳门国情教育协会会长王海涛说。

《澳门日报》20日发表社论指出,澳门回归祖国后的巨变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一国两制”是我国一个伟大创举,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贡献。

擘画澳门发展新蓝图

站在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习近平主席对澳门发展提出期许和希望,为澳门指明方向、筹谋未来。各界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讲话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不断绘就澳门发展的崭新图景。

“习主席提出着力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是澳门的必答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崔世昌指出,各界必须齐心合力做好破题工作,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精准定位、聚焦重点,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澳门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就着力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效能,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表示,未来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公共行政改革,革新管治理念,完善组织架构,改进管治方式,强化宏观统筹,建设高效、有为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特区政府的治理效能。

在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方面,澳门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柯海帆认为,澳门素有“体育之城”“演艺之都”等国际美誉,各类品牌活动闻名世界,业界将深入挖掘城市的丰富魅力,齐心协力将国际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

关于着力维护社会祥和稳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表示,将坚定支持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形成共建特别行政区的强大合力,为开创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新局面更好贡献“街坊力量”。

“澳门需要找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切入点,继续发挥国际化优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展高等教育,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服务澳门社会发展,贡献国家所需。”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说。

融入国家大局新答卷

国家把澳门视作“掌上明珠”,始终为澳门提供实现发展繁荣的最大机遇。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澳门社会对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形成强烈共识,期盼着乘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东风,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当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加快建设,琴澳一体化发展打开新篇章。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高开贤指出,澳门要把握好琴澳发展机遇和发展定位,着力推动与定位相符的产业项目,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打造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

“我们要善用横琴优势,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医药等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拓展新业务,提升竞争力。”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强调,澳门要在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中寻找新机遇。

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潮,澳门也在充分发挥独特地位和优势,积极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信德集团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何超琼指出,澳门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以更多元化的产业为接口、以创新为动力,更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作为。

澳门福建青年联会会长陈冰冰表示,澳门年轻一代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善用澳门作为多元文化交流基地的优势,助力澳门成为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坚定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继续发挥爱国爱澳力量作用,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澳门妇联总会副理事长黄洁贞说。

微视频|情暖濠江

2024-12-22 15:31:26人民日报

13人参与7评论

Loaded14.72%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5/Duration 4:20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澳门是祖国的掌上明珠,我一直惦念着这里的发展和全体居民的福祉。”2024年12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澳门国际机场发表讲话时说道。

潮涌南海,情暖濠江。

习近平主席与澳门“相识已久”。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他数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是这座祥和之城留给习近平主席的美好印象,让他念兹在兹、时刻挂怀。

10年前,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应邀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

从小学习民乐的澳门大学学生韩幸芸第一个发言,讲述心中的困惑:“澳门青年要怎样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对此,习近平主席分享了前一晚观看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文艺晚会的感受,勉励道:“澳门中乐团的演出质量很高”“澳门是有民乐土壤的,当代青年人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习近平主席讲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从青少年时代起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养成“开卷有益”的习惯。

从习近平主席的青春故事中,许许多多像韩幸芸这样的青年找到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筑牢文化自信的答案。

我国工业经济平稳向好 新动能持续壮大

2024-12-22 09:44:49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43.85%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08/Duration 1:05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今年以来,各地持续加大新动能培育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的积极态势。

一系列增量政策支持下,我国工业经济不断提质升级。今年前11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从11月份的最新数据看,超过80%的地区和行业、60%的产品实现增长。其中,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增长明显,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提高了8.7%和29.3%。同时,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连续21个月保持在30%以上。

此外,1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达到50.3%,已经连续三个月上升,企业预期进一步改善。下一步,各地将加快推动稳增长政策切实落地,支撑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向好。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小螺栓大作为 探访我国第一座跨黄河铁路钢珩拱桥

2024-12-22 09:53:48央广网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100.00%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6/Duration 0:33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视频拍摄制作:汪晓青 部分视频素材:中铁大桥局川青铁路项目部

央广网西宁12月21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冬日里,记者走进川青铁路重点建设项目尖扎黄河特大桥的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建设。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的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也是我国第一座跨越黄河的铁路钢珩拱桥。桥梁总长1596.20米,其中主桥为141米+366米+141米三跨连续钢桁系杆拱桥。

图为12月20日拍摄的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图为12月20日拍摄的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正午时分,中铁大桥局川青铁路中心试验室试验员周辉和何映正在对桥体连接处的螺栓扭矩做检测,这是一项极其考验精细度和标准化的检测工作。“经过自动化的初拧和终拧,我们需按照10%的比例进行人工抽检,确保大桥每个连接点的螺栓都安全可靠。”周辉说。

何映正在检测螺栓扭矩(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何映正在检测螺栓扭矩(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川青铁路是西北地区链接西南、沟通华南的重要铁路通道,是西宁(兰州)至成都的便捷通道,是高速铁路网路“八纵八横”中兰(西)广高铁通道的组成部分。正线全长832.96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全线建成通车后,将极大便利沿线各族群众出行,加强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交流,对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联系、贯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尖扎黄河特大桥主桥共设计50个节间组成,每个节间的杆件,通过拱上吊机吊起,用高强螺栓连接,就如同在高空中“拼积木”。

目前,尖扎黄河特大桥北岸已经完成第14节间架设,南岸完成第12节间架设,一共完成26个节间架设,工程总体进度架设过半,预计2025年7月份实现合龙。待大桥全部完工,整座尖扎黄河特大桥上将稳稳嵌套有34万套螺栓。

试验员周辉(左)和何映(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试验员周辉(左)和何映(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扳手刚接触螺栓显示扭矩是100,再转动一格半,显示的就是检测值。”何映熟练地向记者介绍检测工作。冬日里,高原地区,黄河之上,凌冽的寒风似乎要比以往更刺骨一些,所以晴天的正午,正是施工的最佳时机。

“我们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拧螺栓’,更要求我们每一步操作都严格符合标准,每一次测量都精准有效,每一项数据都清晰无误。每天我们站在黄河之上,看着大桥一点点架起,责任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何映说。

尖扎黄河特大桥南北岸隔黄河相望(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尖扎黄河特大桥南北岸隔黄河相望(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黄河特大桥所跨之下,是碧玉蜿蜒的黄河,大桥横跨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这里是被誉为“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的尖扎,射箭历史悠久、氛围浓厚,形成了“五彩神箭”特色射箭文化。契合于此,正在建设中的尖扎黄河特大桥外观似一把弓箭,生动呈现着独具一格的地方人文特色,也演绎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劲头。

海岛上的守宝人|文化中国行

2024-12-22 15:47:25南方+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10.26%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6/Duration 6:16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南澳岛,中国大陆北回归线唯一穿过的海岛。其所属的汕头市南澳县,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这里四季温暖,海水蔚蓝,漫山叠翠。

饶宗颐曾在《南澳:台海与大陆之间的跳板》中写道:“这是一个蕞尔小岛,面积只有一百零六平方公里,在历史上却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起了重大的桥梁作用。”

他所说的“桥梁”,就是今天常常提及的海上丝绸之路。

“南澳是航线上的望山,是海舶的补给点,络绎往来的海舶带动着繁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馆长黄迎涛指向展厅里的一幅地图——16世纪开始,西方地图中就已经有南澳(Lamao)的名字。

如果说,黄迎涛和文物考古之间也有一座“桥梁”,那一样也是南澳岛。

黄迎涛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岛上已经生活了50多年。过去33年里,他像“开盲盒”一样,跑遍了南澳岛的每个角落,拼凑出了关于南澳的文保版图。

对他来说,守岛是“苦中作乐”,更是责无旁贷。他守护的,不只是家乡的宝藏,还有海丝的记忆。

岛上文物有了“户籍档案”

12月初的清晨,三澳渔民基地,黄迎涛带领南澳县文物普查队一行四人,背着测绘仪器登上了渔船。

海风簌簌,当天的风浪不小。此行目的地是虎屿,位于东北方向的一座独立岛屿。

他上一次到虎屿,已经是15年前。那时正值“三普”,他带队走遍了南澳全县38个村居,登上包括虎屿在内的4个独立无人岛屿,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3处。

“30多年前做‘二普’,我们只能划竹筏过来。到了‘三普’,我‘蹭’渔民的船,他们送我过去,捕完鱼再来接上我。”在他记忆里,虎屿的石头多,植被少,沿着礁石可以一路攀爬,直达顶部的龙门塔。

但这回,当渔船努力迎着风浪靠近虎屿的边缘时,黄迎涛才看清,眼前的虎屿已经变了个样——郁郁葱葱,树根猛扎入山体,带刺的荆棘挡住了为数不多的石头缝隙中的小路。

黄迎涛耸了耸肩:“只能硬爬了。”——就在两个月前,他下乡调查时不慎摔伤,爬山再不如之前稳健。

他身着夹克,穿休闲鞋,脖子上挂着一台单反相机。顶着呼呼作响的大风,他一路上扯着树枝,手脚并用。在数次惊险滑倒后,他和队员们终于抵达龙门塔。

他气喘吁吁地进入塔内,端详四周,犹如故友见面。“古人真厉害!全是用石头砌成的,一点水泥都没有,沙也没有。”他兴奋地用相机记录下眼前的这座清代文物。

一旁的年轻队员正在用无人机进行航拍。“飞到顶上,先绕一圈,要记录每个门的正面。一些石条还有地震导致的裂缝,要看看有没有变化。”黄迎涛细致地叮嘱。

上世纪80年代末,黄迎涛入职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在此之前,南澳岛上还没有建立过真正的馆蒇文物档案,博物馆里仅有十余件从民间征集来的兵器。老馆长告诉他:“如果真的要做这行,你先把这个岛走一遍。”

他二话不说,背起挎包,拎着照相机,开始“环岛寻宝”。南澳地形复杂,丘陵起伏,他白天赶路,晚上记录。因为条件简陋,他只能根据日照投影来估测岛上古塔的高度。“二普”期间,他摸清了整个南澳大体上的文物分布,手绘了一整叠文物建筑图。

回到馆里,黄迎涛立即着手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并完成第一本文物原始登记册——相当于文物的“户籍档案”。泛黄的牛皮纸上,墨迹依然清晰。文物的时代、尺寸、重量、来源,都被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

第二年,他又对馆中文物账册进行了整理,健全入库手续。2010年后,博物馆引入藏品数据化管理系统,但他依然保留着手写记录的习惯,170多件在馆文物都有手写档案。他说,这是“双重保险”。

守护被盗捞的瓷器

如今的南澳岛上,盘山公路蜿蜒于山海之间,多部电影都曾在此取景。随着韩寒执导的电影《四海》的上映,一道写着“四海”字样的海堤,成了热门打卡地。

对于黄迎涛而言,这片海堤意义非凡。

那是在2007年5月25日下午,他突然接到通知,说有三艘渔船正在水下擅自盗捞“古董”。他急忙骑着单车,马不停蹄地往海堤赶。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南澳渔民对于捞到瓷器就已经司空见惯。“当时还没有水下考古的概念,南澳发现的第一艘水下沉船——许厝礁沉船就被盗捞过,我们很痛心,这次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他越想,心里越急。

等他到达时,渔船已经被公安和海警控制,船上载着一些盗捞的瓷器。眼前的海面,位于乌屿与官屿之间,岛民称之为“三点金”。看似平静,暗藏玄机。

黄迎涛的首要任务,是守护水下沉船,等待省里派专业打捞船和考古专家到来。

现场风浪很大,他就睡在码头上,方便随时和公安、海警、渔民一起巡逻,整整12个昼夜,不让可疑船只靠近海域。

6月初,省里的打捞船到达接班时,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此后五年间,他多次随水下考古队员乘小艇前往沉船打捞地点,进行摸查定点,对沉船遗物进行跟踪拍摄记录。

这艘沉船,就是2010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澳一号”,也是国内考古界首次在水下完成考古发掘的项目,具有标杆意义。

今年“四普”期间,也是在同一片海域,“南澳二号”的水下发掘工作顺利完成。黄迎涛数次找到老渔民,带着专家一起,在附近搜寻其他古沉船的迹象。

红绿彩花卉纹碗、青花兰花莲纹小口罐、青花太阳花海水纹粉盒……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的展柜里,像这样的明安南(今越南)窑瓷器,有100多件,都是5年前渔民在青澳湾海域无意捞起的。

直到去年,黄迎涛才给这批瓷器全部做完脱盐处理。他想知道,这些越南烧造的瓷器是怎么来的,又要被运到哪里?南澳在这条航线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黄迎涛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他说:“希望我在退休前,能解开这些谜题。”

习惯了“折腾”的一辈子

黄迎涛越发忙碌了。他每天往返于家、博物馆还有南澳岛上各处。前些年,博物馆展陈更新,黄迎涛不仅承担了展览的设计和解说文字的撰写工作,还摸索着用电脑剪辑了一段7分钟的“南澳一号”发掘专题片。

用他的话来说,“折腾”了一辈子,习惯了。

虽然不是考古科班出身,但他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1990年8月,他从县广播站的职工那里偶然得知一个线索——对方说,在隆澳东坑仔帮亲友挖土时,发现了一些碎瓦片,红土烧的,中间夹黑。

到了现场一看,“满山的陶片把我吓坏了!”黄迎涛凭直觉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人类聚居遗址。

他辗转联系到了同是潮汕人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骐。当年国庆期间,曾教授专程赶来南澳,手把手教他怎么看文化层,怎么采集文物标本和绘图……

这是黄迎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考古。一年后,两人合作在《东南文化》杂志上发表了《广东南澳东坑仔古遗址考古报告》。隆澳东坑仔发现商周时期人类聚居遗址,改写了史书上关于南澳宋代才有人类居住的记载。

南澳中学的一位老师又向黄迎涛提供了在象山上采集到的一些小燧石,上面还有清晰的打击痕迹。经过近三年采集,这些燧石核、石片、细小石器足有100件。

随后,由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县文化局、汕头市文管会办公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联合组建的韩江流域考古调查组,有针对性地对象山进行考古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个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粤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

至今,岛民的“爆料”源源不断。今年12月,有村民把一件在路边发现的石器带到馆里,请黄迎涛鉴别。

这是一件用于磨制的石斧,年代可能是新石器中晚期。但经过黄迎涛现场勘验,发现地点所在的山坡表土层非常薄,底下是风化土和岩层,石器的来源还需要调查。

尽管如此,他依然对这些线索乐此不疲。他还打算把历任南澳总兵的生平梳爬一遍,总共有183位,目前已经完成了1/4。每到深夜,他都窝在书房里,翻看一本本书脊比手臂还厚的志书。这些古书,有不少都是曾任南澳中学校长的父亲留下的。

母亲常常劝他不要太辛苦。他直言:“哪个行业不辛苦呢?苦中作乐吧!”

南澳岛于他而言,既是家和故乡,也是漫长岁月中的“远方”。太多的谜题还未解开,太多的故事等着有人书写。

而他,仍像他的名字一样,迎着风涛前行。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广东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迈开新步伐。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全面启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方日报、南方+联合推出“问脉南粤·文保日记”系列报道,记录广东基层文保人“不平凡”的文保生涯。

监制:李贺 王海军

统筹:李培

编导:南方+记者 毕嘉琪

脚本/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海报设计:李婷婷


上一篇:别怕数九寒天 咱家“福气”满满!
下一篇:经济日报评论员: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