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别怕数九寒天 咱家“福气”满满!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12-22 16:32:17 | 浏览:1428次 ]
分享到:

2024-12-22 15:51:49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昨天(12月21日)是冬至节气,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今冬供暖期,我国天然气行业积极应对,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Loaded71.03%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46/Duration 1:45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我国天然气供应稳步增强

多措并举保障冬季能源安全

在新疆,来自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通过霍尔果斯压气首站,输往下游管道沿线2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自2009年投产以来,累计输气量已突破5000亿立方米。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霍尔果斯作业区主任 金耀辉:我们坚持做好压缩机组等关键设备的高质量维保,保障了西气东输二三线的安全平稳运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输送了370亿立方米。

在青海,我国海拔最高气田——青海油田涩北气田,开展挖潜342井次,日增产气234万立方米,目前气田累计天然气产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我国西北地区首座储气库群——吐哈油田温吉桑储气库群加大供气量,日采气量增加20万立方米,今冬明春储气库群日供气量最高可超300万立方米。

在天津,大港储气库群11座地下储气库开足马力生产,供暖以来200余口气井满负荷生产,日采气量维持在2700万立方米之上。

江苏地区最大的天然气转供枢纽站,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后,每天的天然气分输转供量已超过5300万立方米。

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 杨安:预计今冬明春管网整体冲峰能力将达每天11.1亿立方米,较去冬今春冲峰能力提升10%以上。

截至目前:

中国石油天然气日供气量达9.07亿立方米。

今冬明春计划筹措天然气资源量同比增幅4.7%。

为应对冬季天然气需求高峰做好了充分准备。

新闻特写:

冬供战线上的“娘子军”

在黑龙江大庆,有一支由9名平均年龄40岁的女性组成的“娘子军”班组,她们不畏严寒,坚守岗位,为15万户家庭守护着天然气供应的生命线。

Loaded46.09%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0:52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班长韩媛在晨会上部署了女工们一天的巡检任务。她们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计量站的管道与设备,在这片冰封的世界里,为确保设备稳定运行,最近巡检频次从2小时1次加密至1小时1次。

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东风输气班东风计量间班长 韩媛:我们这个小站虽小,但是担负着为十多万用户供气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马虎。

韩媛告诉我们,有些地方还要摘下手套、用手摸、仔细看,才能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隐患。

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东风输气班东风计量间输气工 赵勋:这是法兰螺栓,我们用锡箔纸把它包裹起来,这样可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有效防止螺栓锈蚀。

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东风输气班东风计量间输气工 曹雪玉:我家就在这附近,每次一回到家,家里暖暖的。一想到这一份温暖有自己的功劳,也挺有成就感的。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新疆台)

求是网评论员:扩大内需是长期战略之举

2024-12-22 11:03:35求是网

0人参与0评论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并就扩大国内需求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扩大国内需求的高度重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除了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内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是内需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针对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推出“两新”、“两重”政策,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拉动投资增长。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截至12月12日,我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两新”带动汽车更新520多万辆、销售额6900多亿元,家电换新4900多万台、销售额2100多亿元,老旧设备更新200多万台套;“两重”优先选取跨区域、跨流域重大标志性工程,已支持1465个重大项目建设。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稳固。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当前,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我们需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之举,这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激发内需潜力,有效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利于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夯实做大国内大循环,更好带动和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在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上下功夫。通过加大财政对终端消费直接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多种方式,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持续优化促消费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改善消费环境,加力扩围“两新”政策,安排更多资金,把更多消费品纳入支持范围,优化补贴发放流程。另一方面,要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增强供需适配性上做文章。加快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服务,着力满足居民在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体育、演出、数字等新型消费;积极开发更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继续大力培育具有创新、跨界等特点的新型融合消费业态。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投资空间依然很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投资效益”,蕴含多方面工作要求。一要把握好投资方向。投资目标聚焦在“补短板、增后劲”,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加快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投资。二要激发投资活力。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发挥好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稳定民营企业政策预期和发展信心,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大重点领域制度型开放力度,稳住并有效吸引外商投资。三要优化投资环境。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优化投资审批流程,有效治理招商引资中的各种乱象,纠正违规补贴,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防止要素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投资;降低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降低投融资成本。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之举。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扩大内需这一长期战略落到实处,坚决破解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2024-12-22 13:04:08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0人参与0评论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网红博主参观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 摄影 杨宾

12月21日,参加2024“打卡中国·古韵潮音——你好,京津冀!”网络国际传播活动的网红博主们走进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遨游书山、沉浸观展、了解科技发展;参观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发现海洋的前世今生,进一步认识、了解海洋;探访天津港,感受智慧绿色枢纽港口的风采。行程满满,更收获满满,他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天津是如何做到历史与现代共舞、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在不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持续前进。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网红博主在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打卡留念 摄影 张鹤轩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网红博主在滨海科技馆的摩擦力科普展台体验 摄影 张鹤轩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网红博主在滨海美术馆看展览 摄影 张鹤轩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巴基斯坦网红博主严正平在天津港参观 摄影 杨宾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天津港 摄影 张晨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网红博主在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 摄影 杨宾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探访“新”天津 看文化与科技双翼并举(组图)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品 摄影 张晨

冠军中国·青春接力|是什么让汽车充电秒速回血?

2024-12-23 12:45:51现代+

30人参与8评论

Loaded14.2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0/Duration 4:2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作为具有引领性的新产品之一,智能充电桩攻克技术难题,让新能源车主和里程焦虑说拜拜,通勤、出游更City。

12月23日,“冠军中国·青春接力”网络主题活动暨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第四季)系列短视频之《是什么让汽车充电秒速回血?》上线。在本集短视频中,青青智造家、南瑞集团用电技术分公司95后数据算法开发工程师汪鑫奕,介绍了新一代ChaoJi充电桩如何高效便捷,让汽车秒速回血。

ChaoJi充电桩单枪功率达到了480千瓦—640千瓦,与它一同上线的“ChaoJi”下一代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新国标,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南瑞集团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今升级版充电桩将上线,它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存储电能,也能按需释放电能,收放自如。最高可储存1000度的电,如果普通家庭每天用电10度,可以用上100天。电动汽车还能通过海绵充电桩反向向电网输电,实现车网互动。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新基建重点投资的七大新兴领域产业之一。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35.2万台,同比上升49.5%。预计到203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数量有望超过1亿辆,新增配套充电设施达2000万套,分布式新能源规模达5亿千瓦以上。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11月8日起,由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制作、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的“冠军中国·青春接力”网络主题活动暨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第四季)系列短视频高燃上线。该网络主题活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通过全国24座城市30位青青智造家的沉浸式、场景化讲述,探寻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改革创新实践,用AI技术打造的“3D未来之眼”带网友穿越到美好未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项凤华 赵丹丹 李姗姗 刘赟/文 刘汶茜/编导 吕正昕 叶子/摄 王子轩/后期 李卉子/设计

新华全媒+|越冷越欢腾!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直击

2024-12-22 21:20:50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65.66%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27/Duration 1:20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开园首秀

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启动仪式

于“冰城”哈尔滨举行

嘉宾齐聚

青年纷至

他们怀揣着怎样的期待

又将开启怎样的“冰雪奇缘”?

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焕新登场

历经月余精雕

第26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于12月21日正式开园

敞开冰雪怀抱

Loaded94.87%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0:26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首批来客

来到梦幻冰雪王国

体验“超级冰滑梯”

惊鸿舞、震天鼓、拉雪圈

心跳加速 笑声飞扬

趣味十足 欢乐无限

从冰灯闪耀的梦幻世界

到美食飘香的中央大街

再到萌趣横生的极地公园

Loaded34.24%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1:06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今冬奔赴“尔滨”

携手 AI“淘淘”

品冰雪魅力

感科技温情

开启一场冬日狂欢

无论是惊险刺激的游乐设施

还是美轮美奂的冰雕景观

都在诉说着冬日的浪漫与活力

这个冬天

“尔滨”敞开怀抱

邀请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们

来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共赴一场冰雪之约!

记者:张玥、张启明、吴悠、杨轩、张涛

作者:许晓梦、肖俊豪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面对面丨海上“小蛮腰” 这个超级工程如何展现“力”与“美”?

2024-12-23 09:10:54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6.4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31/Duration 19:43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黄茅海大桥,全长2200米、跨径2×720米,世界上已建成的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是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重要组成部分。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国家重大工程。

作为港珠澳大桥西延线,黄茅海跨海通道起于珠海市平沙镇,终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包括高栏港大桥、黄茅海大桥2座主桥,隧道2座,互通4座,服务区1处。12月11日,该项目正式通车试运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增添了重要的一横,从珠海高栏港到江门台山之间的车程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左右。

珠海和江门,隔海相望的两座岭南之城,它们有着颇为相似的过往,但由于山海阻隔,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据不完全统计,江门籍香港同胞约有130多万人,占全港人口总和的五分之一。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包括江门在内的粤西地区迎来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新机遇。

记者:这个桥建设的迫切性在哪儿?给粤西这些经济跟粤东相比欠发达地区的人带来什么?

潘放:实际上修桥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到现场去,因为极其不方便,我们要到对岸去,绕行比较远。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两岸的同胞们,都很希望能够顺畅地联结在一块。过了这个海岸,就属于珠三角比较核心的城市了。虽然江门也算是珠三角的组成城市之一,但它跟珠海、香港、澳门,有很大的心理距离。这个桥修通以后,在江门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去到香港,去到澳门。原来绕行比较远,没有感觉到与珠三角核心地有联结。以前不会有这样感觉,但现在肯定会有。

记者:你们当年探这个桥应该怎么修的时候,是不是也像今天这样,坐在船上在海上找。

潘放:当年是这样,因为我们第一次来就看到一片汪洋大海。

2019年,潘放调任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全面主持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建设工作。至今,他还清晰记得第一次来到黄茅海海边考察时的情形。

记者:你想去看什么?

潘放:作为工程师,我先到实地感受一下这个地方,多一点直觉。我们到了珠海的岸边,是通过一个海堤进去的,就是大海茫茫一片。想着十几公里怎么去把桥建起来,当时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那时候感到很没有底。

记者:我看资料说这个桥建的时候有几难,一个是总是有台风,第二个是腐蚀,再有一个是跨度大。你觉得整个过程最难的是哪儿?

潘放:我觉得最难的是方案,因为方案要解决掉刚才提的几个难点。后面我们通过勘探、做方案,才慢慢有了信心。

让潘放感到有信心的是我国桥梁事业的大发展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桥梁行业有这样一个共识,桥梁建设70年代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如今,中国桥梁数量约96万座,总长度约7.38万公里。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桥梁建筑之最,大多都在中国。尤其是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所取得的技术突破,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记者:我们能不能这么说,在大湾区如果没有前面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也就谈不上有这个桥。

潘放:是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走过的路,他们的经验、教训,都给了我们很宝贵的资源。

记者:你要想的人家已经替你想了。

潘放:对,好多他们想过的,有一些我们直接拿来用,有一些值得商量或者再去想办法的,我们就攻破那些难关。一桥比一桥要有进步、要有突破。

从2016年起,潘放作为工程管理者之一参与了深中通道建设,这项世界级超大的跨海集群工程的历练,也让他对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期待。

记者:在构想的时候,你想让它成为什么样的?当时的理念是什么?

潘放:当时认为这个桥要成为我们的一个作品,不是一个简单的桥或者是简单的一个工程。

记者:简单的工程和作品的差异是什么?

潘放:差异就是认真与极致,我要做一个简约的、大气的作品。在这茫茫的大海上,就只有一个桥,它矗立在那里,充满了禅意。它像是天然长在那里的,与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团队一起讨论的时候,觉得如果做到那样,此生无憾。

2020年6月正式动工,黄茅海跨海通道从无到有,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建成通车。而按照以往经验,这样的跨海通道项目最快也要六七年的时间。30多家参建单位的近万名桥梁建设者风餐露宿,战胜台风、巨浪、海盐腐蚀严重、海床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挑战,创下了跨海工程的“黄茅海速度”。

记者:你觉得美的地方,桥的哪个细节是特别需要告诉我们的。

潘放:我们特别自豪的就是这个索塔。它从头到脚,260多米,没有一寸的地方是一般粗细的,它是在变化的。

记者:为什么要这样呢?

潘放:我们希望设计成一个很简约的结构,让它显得优雅。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两座斜拉桥共5根主塔塔柱,首创设计采用混凝土空间曲面圆端形独柱塔,类似于广州新电视塔的“小蛮腰”造型,被当地群众称为海上“小蛮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新地标。然而,这种造型打破了常规,施工难度也远远超出了施工单位的经验范畴。

朱超:这个设计做的话确实难度非常大,我们相当于从零开始,也论证了很久。之前有项目做过,但是它的做法跟我们是完全不同的。它采用了一个钢模板,相对来说造价也比较贵,我们尝试用木模板去做。一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与这些施工的单位,成立了这方面的攻关小组。技术评估完了以后,大家觉得可以,就现场做试验,整个过程我们大概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

记者:有没有压迫感?因为工期在那摆着呢。

朱超:这种压迫感肯定是有的。

朱超,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副主任、总工程师,2024年1月,接替潘放担任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因为考虑到异形索塔施工难度大,有可能会影响到项目工期,他曾经对此持有反对意见。

记者:你是从安全的角度去考虑?

朱超:我肯定想选成熟的方案,这个塔一看就是很难做的,所以一开始其实我们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这个东西太难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我们为了好做,而选择一个很平庸的方案,那现在没地方买后悔药。

记者:为了好做,选择一个平庸方案,能不能保证它足够安全呢?

朱超:可以。但我们已经经过了前面二十年,现在需要一个做完以后不留遗憾的作品。

记者:你们怎么做,心里才满意?

朱超:更美一点,能够让不懂专业知识的人,看了都觉得这个东西是漂亮的,我觉得这才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

记者:到目前为止,你听到的反馈都有什么让你觉得满意的?

朱超:我们通车当天,正好我去了服务区。服务区有很多的民众,有老人、小孩、年轻人,很多人给我们竖大拇指,说这个桥建得很好。我想,可能做我们这种基础工程的,能够得到这么多的认可,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潘放:下面全部是养蚝的,绵绵不断,像竹排一样。这么大的面积,我们的桥要从这里经过。

记者:他们影响你们建桥吗?

潘放:我怕我们影响他们养蚝。

记者:你们施工的时候人家还能养蚝吗?

潘放:还能养,一直都没停过。

记者:不受影响?

潘放:不受影响。

如何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

记者:你在施工的时候,养蚝的那些人离你最近的有多远?

朱超:大概一公里左右吧。

记者:你多多少少会打扰它,那怎么办呢?

朱超:我们做桩的时候,不是直接从下面挖。比如三米的桩,钢圆筒可能有三米三直径,我把它打到海床下面,直接打到岩石里面,在这钢圆筒里面去挖,就不会干扰到外面。

记者:那些泥也散不出去?

朱超:不会,挖出以后就放到车上,我们有一个泥浆过滤器,把泥浆再沉淀、再净化以后,剩下的渣渍压成饼,转运出去。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减小对周边的污染。

在设计选线阶段,主动避绕湿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减少对海水养殖业以及白鹭栖息地的影响,黄茅海跨海通道成为绿色跨海通道建设的典范。

朱超:我们肯定不希望破坏这一片很宁静、很自然、很原生态的土地。中国桥梁经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证明了我们在技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更关注的还是怎样能够让社会、让老百姓认可我们的项目。我们更希望周边的老百姓觉得做的这个桥很漂亮,没有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没有破坏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也没有对我们周边的居民造成很大干扰。

在建成通车前夕,潘放被调离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到其他单位任职。从项目前期调研开始,5年多的时间,他与团队成员一起,不舍昼夜,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换来了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屹立在万里碧波之上。

记者:你离开这个桥的时候,舍得吗?

潘放:不舍得。我感觉它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像看孩子长大,这五年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我们这五年的青春都在这里,我们五年的心血都在这里,我们五年不干别的事,就是要把这个桥建成。这个月通车了,就像看到我们的女儿出嫁,又舍得,又不舍得。

记者:有什么不舍得的呀?

潘放:我们想还捂着它,觉得还要让它更完美一点,我们还想把它再做好一点。

记者:看你们的桥什么感觉?

朱超:看自己的孩子,越看越好看。

潘放:我们很自豪,非常自豪。我觉得我们能够做出这样一个桥,是我们国家进步、交通强国的表现。

制片人丨刘斌 王惠东

记者丨董倩

策划丨孟克

编导丨王惠东

摄像丨杨帆 刘洪波 高忠台山市融媒体中心协助拍摄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杭州:“特色村庄”带来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12-23 09:56:23央视网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26.57%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0/Duration 3:14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浙江杭州的一些村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形成特色村庄,闯出了一条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来看记者的调研。

记者来到新港村的时候正赶上周末,在这个专业骑行波浪道上,一些装备齐全的小骑手们正在追逐飞跃。

在11人制的标准足球场踢一场比赛,在红土网球场上来场网球赛,又或者在科技感十足的运动馆体验急速滑雪……如今,在面积3.5平方公里的新港村,一应俱全的运动场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体育爱好者。

这些潮流运动场馆为何会出现在新港村?这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村里刚完成“低小散企业”的整治,空出了大片土地。但是,新港村地处良渚遗址文物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三保”区块,这对村里的产业规划和用地规范提出了严格要求。

结合良渚遗址保护区的实际和专家的建议,新港村开启了一项全新的探索,那就是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村里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先后承办了大小赛事活动近700场,接待人流超50万人次。去年,新港村又面向全国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村里的资源被进一步盘活成了研学中心、儿童乐园、乡村家宴等等。

如今,新港村不仅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来此创业,还辐射带动周边三个村庄也发展起体育产业。

不仅是新港村,近年来,杭州因地制宜,打造了200个特色村庄。梅林村的创业与公共服务集成、新宇村的千亩荷塘研学产业、淳安县文屏村高铁经济注入新业态、临安指南村的摄影与民宿产业、桐庐深澳村百人百匠传统古村,通过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推动未来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坚实的步伐丨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下一篇:时政微观察丨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